2023年8月10日 星期四

墨蘭頓(1497~1560)

 

   墨蘭頓生於布雷頓(Bretten),是人文主義者銳赫林(Johannes Reuchlin, 1455~1522)的姪孫。墨蘭頓自小便顯出不凡的潛質,長大後成為更正教的改教家。他第一篇學術作品是十七歲時寫成的,而伊拉斯姆(Erasmus411,Erasmus, Desiderius)則早至1515年便賞識他。在這階段,墨蘭頓是個人文主義者(Humanist591,Humanism)。1518年,他去威丁堡作希臘文教授,立刻吸收了改教運動的神學,又成為出色的學者和教師,使馬丁路德(Luther750,Luther, Martin)欣賞不已。1521年他寫成《教義要點》(Loci Communes)的初稿,此後一生都在修訂它,並且使之成為信義宗基本的教義手冊。

   墨蘭頓是個學者而不是行動家,在處理衝突局面時,多次顯出他的弱點。就如他被激進派的迦勒斯大(Carlstadt,約1480~1541)及慈味考先知(Zwickau prophets)挑戰時(參極端改教運動,Reformation, Radical995,Reformation, Radical),要求威丁堡在1521~2年間的改革要更徹底及急促,墨蘭頓就不能提供有力的領導。但路德仍是支持他的,使他在「馬爾堡對話」(Colloquy of Marburg, 1529)和奧斯堡信條(1530)都能貢獻所長。奧斯堡文獻對改教運動有極重要的影響,墨蘭頓的性情和技巧十分適合擬就促進和解的文獻。墨蘭頓的專長,在日後的雷根斯堡對話(Colloquy of Regensburg, 1541)亦得到發揮;在那裡,他和布塞珥(Bucer237,Bucer 或Butzer, Martin 布塞珥)與天主教的代表,如厄克(John Eck, 1486~1543)及孔塔利尼(Gaspar Contarini, 1483~1542)開會,在保留雙方的歧見下,對稱義(Justification670,Justification)達到一致的意見。其後,墨蘭頓還簽了施馬加登信條(Schmalkaldic Articles, 1537),申明教宗若尊重福音,他就會承認教宗高於主教。

   路德一生都盼望墨蘭頓在神學上能更接近他,墨蘭頓卻似有意要保持距離。例如,墨蘭頓從沒有取得神學的博士學位,但卻是一個獨立的思想家。在聖餐(Eucharist423,Eucharist)上,他較接近加爾文(Calvin249,Calvin, John 加爾文);在預定論(Predestination954,Predestination)及自由意志(Will234,Will),他傾向伊拉斯姆;在稱義觀,他又比路德更具法律的味道。當路德離世(1546)後,墨蘭頓自然地成為接班人。1548年,更正教敗於天主教手下,他妥協了,接受了萊比錫暫時和約(Leipzig Interim),亦即是一種更正教神學,加上羅馬天主教儀式的折衷辦法,結果為更正教與天主教共同反對。這種妥協的態度,大大削弱了他的領導權柄。終其餘生,常與信義宗各人捲入種種鬥爭︰與阿西安得(Andreas Osiander, 1498~1565)爭論稱義的問題;與安斯多夫(Nicholas von Amsdorf, 1483~1565)爭論預定論的問題,以及與其他信義宗的人爭論聖餐問題。他離世時,據說是求上帝「救他脫離神學家的憤怒」。他是一個博學多聞的人,終生是個人文主義者,一個極重要的教育改革家,對德國的大學及教育有很大的貢獻。

   後人對墨蘭頓的評價頗不一致。有人認為他與改教運動的大方向不一致;但在那個時代,正如路德最厲害的敵人說的,墨蘭頓實在是一個有理性、中庸,和追求大公精神的人物,比路德更容易使分裂的兩方復和,並能找出一條二者皆能接受的路線。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