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清教徒運動始末


正如錯綜複雜的歷史,起初似乎雜亂無章,而過後回溯卻發現,一切跡象都朝著歷史的走向發展一樣,清教徒運動,也是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醞釀與形成的一股時代潮流。

如果說印刷術的通行,英語聖經的出版,為清教徒運動提供了客觀條件,馬丁‧路德與加爾文的宗教改革思想,為清教徒運動提供了理論基礎,那麼,亨利八世因私人離婚要求被拒而與羅馬教廷決裂、開啟了英國宗教改革,則為清教徒運動揭開序幕。

在十六世紀出現宗教改革以前,羅馬天主教會嚴格控制著對聖經的詮釋權。古老的拉丁文是教堂做禮拜與誦讀聖經的唯一語言,民眾只能仰仗主教和教士的鼻息過宗教生活。1524年,丁道爾把新約聖經翻譯成英文,打破了天主教會對聖經的壟斷。丁道爾被認為是英國的第一位清教徒(Puritan)。

當普通人可以閱讀新約聖經之後,人們對照聖經的話語,發現了教宗和主教的佈道,同耶穌基督原來的聖訓大不相同,且教宗的權威與宗教儀式的繁複,沒有聖經根據。於是,一批教徒起來倡導教會改革,要求淨化(Purify)教會。他們對教會抱有一種清肅之志願,故被稱為“清教徒”(Puritans)。

英王亨利八世之後,瑪麗女王當權。她極力推動英國回歸天主教,並大肆殺戮宗教改革者,在歷史上留下了“血腥瑪麗”之名。大批宗教改革領袖逃亡至歐洲大陸,因而有機會與加爾文及其他歐洲之宗教改革領袖接觸。

伊莉莎白女王登基後,這些具有加爾文思想的流亡者重返英國,開始了清教徒的運動。他們主張合乎聖經的敬拜,力求教會的純潔,重視敬虔生活,反對沒有聖經依據的宗教儀式。

在教會的機構組成上,他們持加爾文的觀點,“教會乃由一切上帝所揀選的人所組成”。所有屬靈的職份都是平等的。

伊莉莎白女王提出了教會統一條例,即英國只能有一個教會——聖公會,清教徒亦只能在此教會內活動。這招致抱有宗教改革願望的清教徒不滿。而伊莉莎白所規定的聖禮儀式及教士袍服等事項,也引起了清教徒的激烈反對。1563年,清教徒力圖藉英國教會的立法機關,來通過改革計劃。但在二百多人投票決定中,清教徒以一票之差失敗了。

這期間,清教徒之中也產生了分裂,一部分主張留在聖公會內,以漸進的方式推行改革;另一部分則持激進態度,要求立即建立一個合乎聖經真理的教會,這些人被稱為分離派。其後由此產生了新教的一些宗派,如浸信會、長老會、公理會等。

伊莉莎白以高壓手段,禁止脫離聖公會的清教徒進行活動。1593年,國會通過法令,信徒不得私自聚集,一經查出,立即驅除出境。大批清教徒再度流亡歐洲大陸。他們在宗教環境較為寬鬆的荷蘭立足,並且發展迅速。

1603年詹姆斯一世繼位,清教徒向他呈上訴求,希望改革教會。但翌年召開的聖公會與清教徒會議,除了准許新譯聖經外,其它改革條款全部拒絕。清教徒的政治生涯不斷受挫,任何抗議都被否決,被英國歷任的君王迫害約一個世紀之久。

清教徒在長期的壓制下,看到改革無望,另謀出路。1620年,一批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船駛向美洲,前往新大陸尋找宗教生活的自由。十七世紀後,英國的清教徒運動漸趨衰微。




沒有留言: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