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闡明加爾文的聖餐觀「基督屬靈地同在」的意義並為其辯護

一.引言
在初期教會歷史裏,有關聖餐禮儀的教義相比基督論、三一論並不是極具爭議性的課題,但直至中世紀神學家亞奎那結合了亞里斯多德希臘哲學及基督教神學思想,有關聖餐的解釋便起了變化,1215年 的拉特蘭會議採納了亞里斯多德對「本質」與「偶性」的區分,認為餅與酒的外在形狀在祝謝分別為聖時保持不變,而其實質則從餅和酒變成基督的身體和血。及至 宗教改革,改教者都反對這種「基督臨在於聖餐中」的解釋,並各自建立自己對「基督臨在」的了解,但各改教者都不能就此取得一致的立場,其中路德與慈運理就 是因為不能容忍彼此對「基督臨在聖餐」的看法,而導致馬爾堡會議協調更正教教派的行動最終失敗。
其後,加爾文發展他的基督在聖餐中屬靈地同在(spiritual presence)的看法,期望能為新教各派所接受,好平息這方面的爭端,當中不難發現他的觀點正好處於路德與慈運理的中介位置。本文便是嘗試說明加爾文有關基督在聖餐中屬靈地同在的看法,並指出其較其他聖餐觀優勝的地方。
 
二.加爾文的聖禮觀
若要了解加爾文的聖餐觀念,必須先了解他的聖禮觀,因他是從聖禮的角度看聖 餐的。加爾文曾為聖禮下了一個簡單的定義:「聖禮為表記,藉此主在我們良心中印上祂對我們善意的應許,來支持我們軟弱的信心」,由此可知,加爾文將聖禮定 性為「表記」,既為表記,便必須依附背後的實體才有意義,所以表記與實體兩者是不可分割獨立地存在,而實體所指的就是神對我們的應許,而聖禮的功用就是來 幫助增強我們對神的應許的信心。
另外,加爾文認為聖禮的功用除使我們信心加強外,亦實質地將神的恩典臨到我們身上,他指出「聖禮的功能是恰如神的道一樣,那就是將基督和在基督裏面的豐富天恩賜予我們」,可見聖禮能幫助信徒與基督的關係更形密切,聖禮的施行正好是信徒與基督團契相交的時刻。
此外,加爾文認為聖禮之所以能產生果效,聖靈實在擔當一重要角色:「只當那 作人內心師傅的聖靈與聖禮相連時,聖靈才能發揮效力。只有聖靈的力量,才能深入人心,感動人意,使聖禮得以進入我們的心靈。……因此,我在聖靈和聖禮之間 所加的區別,乃是以一切運行的能力屬乎聖靈,而以聖禮為工具。聖禮若沒有聖靈,乃是空虛無用的,但聖靈一旦在人心中運行,聖禮就滿有驚人的效力了」。在此 加爾文引進了聖靈論的觀點,聖禮有如工具而已,聖靈使其具有力量,以致聖禮確實能夠幫助人增強對神的信心。
三.加爾文的聖餐觀
根據上文的聖禮觀,加爾文的聖餐觀大概可以從三個向度去理解:「即一是表徵,二是以表徵為根據的實體,三是由表徵及實體所產生的功效或影響」。
加爾文視聖餐為聖禮的一種,是有形的表記,根據他對林前十一25的 註釋,他認為聖餐是神的恩約的表徵:餅和杯是表徵了主耶穌以祂自己的身體和血與我們立定了一個新的盟約,這盟約是因著基督一次過的釘在十架,身體被擘開, 我們得以分嘗這屬天的永生;聖餐是一個往後看的回顧,承認神在基督裏所為我們成就了的救恩。換言之,聖餐是一個白白領受神恩的表徵,也是一個具體記念神如 許恩約的行動。
加爾文的聖餐觀除認為聖餐有記念的意義外,更重要的是當下的參與,由於他認 為表記是與表記所指向的實體相連,所以信徒領受餅和杯時,也同時領受餅和杯所指向的實體,而加爾文認為這實體就是主耶穌自己。以上的觀點是基於他對福音書 和林前十一章中「這是我的身體」的詮釋,他不同意按字面直解或象徵意義來解釋這句說話,他認為這句話是一種聖禮形式的表達(a sacramental form of expression),是以有形的表記指向並象徵無形的真實。
雖然加爾文認為表記是與實體相連,但這並不代表信徒參與聖餐時,就必然能承 受聖餐中與基督聯合所帶來的一切恩惠。他認為唯有以確定的信心來領受聖道和聖禮的人,才能領悟神在聖餐中所施的憐憫、應許和恩典,所以信心是領受聖餐效力 的唯一媒介。人若不是帶著信心來領受,則聖餐反而會成為他的審判。
 
四.加爾文的「屬靈地同在說」
A. 屬靈地同在說的基礎
根據沈介山在《信徒神學》一書中的著述,加爾文的聖餐觀中「基督屬靈地同在」的觀念主要是受另一位宗教改革神學家布塞珥(Martin Bucer) 所影響,布氏一方面同意慈運理那「不可能透過物質領受屬靈恩賜」的主張,另一面亦同意路德那「照經訓主在聖餐裏把祂真正的人性交通下來(因基督的神性和人 性有屬性的交流,使祂的人性取得超越時空的特性)」的意見,提出聖餐時神的恩賜(基督的人性)在難以分解之結合的情況之下,「與餅與杯一起」給下來的主 張。意思是說,隨同餅和杯進入領受者身體裏,神的恩賜進入用信心領受餅和杯的信徒靈魂裏。以上的觀點成為日後加爾文屬靈地同在說的基礎。
B. 屬靈地同在說的闡釋
加爾文認為聖餐的意義是信徒透過領受象徵基督身體的餅和象徵基督的血的杯,來分享耶穌基督的生命。因為基督是生命之源,祂有完全的生命,並能將此灌輸給我們,所以祂設立聖餐,由屬祂的信徒藉著分享祂的血和身體來分享祂完全的生命。正如加爾文說:
我們的靈魂靠著基督的肉和血存活,正如我們的肉體靠著麵飽和酒存活一樣。因為我們的靈在基督裏若未得糧食,這表記就不當了;除非基督真和我們聯成一體,叫我們喫祂的肉,喝祂的血,而有新生命,我們就不會在基督裏得糧食。
然而加爾文並不贊同基督身體的本質注入餅和杯中,或與餅和杯的物質相混的說法,但卻認為這些象徵的餅和杯確有基督真實臨在的經歷。加爾文說:
我們必須在聖餐中建立基督的一種臨在, 在一方面既不把祂繫於餅,也不把祂含於其中,或者用任何減損祂屬天光榮的方式限制祂;在另一方面也不剝奪祂身體的空間限制,或以為祂的身體可以同時在各 處,或以為它充滿天地,因那是和祂的真實人性不相等的。我們切不要陷於以下兩種錯誤中。
我們不能相混基督的身體於餅中,但信徒領受時確可經歷基督的真實臨在,其真正連結的乃是聖靈的工作。聖靈在聖餐中工作有二:其一表明神的恩典和成就祂的救贖大功,這是神向人的關係上(God-manward relationship);其二在人是憑信心去回應和領受神的恩典,這是人向神的關係上(man-Godward relationship), 而這方面便完全是聖靈大能的作為。聖靈是感動人憑藉信心領受一切的聖禮,也是藉信心使聖禮進入我們的心。這些都是靠聖靈的工作。人在聖餐中透過聖靈所產生 的信心,與基督的生命聯合,使我們的屬天生命被提昇,與基督有一種親密的團契。這可算是一種「屬靈上的聯合」,因此,基督與信徒的關係在屬靈上是一種真正 的臨在,縱使基督的身體是如此遠離我們,但透過聖靈的工作,鼓勵人的信心去領受,與基督聯合,這便是聖餐的奧秘。無怪乎林鴻信認為:「spiritual presence的意思不可真譯為「靈性的臨在」,意思應該是「real presence in the Holy Spirit」,意思是「在聖靈裏耶穌基督身體真實的臨在」,如此便強調參與者在聖靈裏領受了耶穌基督身體真實的臨在。」
然而若要問這屬靈的聯合是怎樣的一回事,基督是怎樣臨在時,加爾文也只能這樣回答:
若有人追問我關於基督臨在的方式,我將 坦然承認,這乃是一個太崇高的奧秘,非我所能說的,甚至非我所能領略;更明顯說,我只要經驗它,而不需了解它。這裏,我不要爭辯,我服膺神的真理,這真理 是我所能安全依賴的?基督宣佈祂的肉和血是我心靈的飲食,我將我的心靈奉獻給祂,由祂用這種飲食來養活。
 
五.與其他基督臨在聖餐說的比較及加爾文較其優勝之處
  1. 變質說
1. 內容簡介
天主教於1551年的天特會議中所確定有關聖餐的教義稱作「變質說」(Transubstantiation),會議上確立「在餅與酒藉著分別為聖,實質發生了變化,餅變為基督身體的實質,酒變為基督之血的實質」,所以「在餅與酒聖化後,我們的主耶穌基督乃是透過這些物質東西的表面,真正、實際、且實質地存在於聖餐莊嚴的聖禮中」。
2. 短評
加爾文在 《基督教要義》中《論聖餐》及《聖餐短論》的部份,清楚表明反對變質說,他首先指出變質說並無聖經經文支持,再者從聖禮的原則來說,餅和酒乃作為表記指向 背後的實體,但若餅和酒經祝聖後發生質變成為基督的身體和血,作為俯就我們軟弱建立我們信心的表記便失去它的作用;最後,變質說容易產生一種陷阱,餅和酒 質變成基督的身體和血後,信徒容易把酒和餅當作神看待,造成偶像崇拜。加爾文的屬靈地同在說和天主教的變質說同樣要建立基督實質地同在(real presence)於聖餐中,但加爾文較天主教優勝的是他並不把基督的同在繫於餅和酒上。
B. 變質說
1. 內容簡介
馬丁路德對聖餐中基督同在的解釋稱作「同質說」(Consubstantiation), 他認為餅與酒的本質並未改變成基督的身體與血,但餅和酒與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卻是同時存在的,所以基督真實臨在於聖餐中,信徒所領受的的確是基督的真身體 真血。他借用俄利根的意象說明:當鐵燒熱通紅時,火(身體和血)在鐵(餅和酒)中,鐵也在火裏。基督真實同在是祭司祝聖的結果,是基督權能的作為。因此, 路德亦發展出同時遍存的觀念,說明基督的身體是同時遍存各地,在各地舉行聖餐均能有基督身體的同在。
2. 短評
加爾文亦 反對同質說,主要是不同意把基督的身體認為是無限的,使它可到處臨在,這與基督的人性屬性並不相符,於各處同時存在的基督身體亦容易變成幻影。而加爾文較 路德優勝之處是他沒有把基督的身體從天拉下降臨存於餅裏,反而將重點放在人的改變上,藉著聖靈的工作,在聖餐中將信徒提升到天上與基督有生命的聯合。
  1. 記念說
1. 內容簡介
相對天主 教、路德、加爾文,慈運理對基督臨在聖餐的解釋採取截然不同的方向,由於他認為不能按字面解釋「這是我的身體」這句經文,因此他消除了聖餐中「基督真正同 在」的觀念,而聖餐的意義僅在於「記念基督的受苦」,所以他的聖餐觀稱之為「記念說」。他亦借用一個比方:一個人要離家遠行,他或許會留下戒指給妻子,來 記念他,直到他回來;同樣,基督留下聖餐這象徵給教會,來記念祂,直到祂在榮耀中再回來。
2. 短評
加爾文在 《聖餐短論》中指出慈運理的觀點確能矯正天主教聖餐偶像崇拜的錯誤,然而卻矯枉過正;因為若聖餐中的餅和酒只是一種純粹的象徵,便會忽略了這象徵背後所表 明的屬靈實體。再者,若宣稱聖餐只是一項記念主受死和復活的行動,容易流於人本主義,聖餐的重點只在於信徒本身的屬靈生命景況,忽略了聖餐的真正主角是耶 穌基督。
六.結論
環視今天華人教會的情況,除有悠久歷史背景的宗派教會外,大部份教會的 聖餐觀都受慈運理的記念說所影響,誠如鄧達榮所言,今天屬神的子民大都本著「我們在記念主的愛」和「我們的心靈回應主的愛」的態度來聖餐桌前,造成聖餐只 是信徒心靈的職事,而不是三一神的工作。所以重新思索加爾文的基督屬靈地同在說,實在有助信徒來在聖餐桌前不只停留在記念層面,更有當下參與的意義;因著 聖靈建立信徒的信心,提升他們與主耶穌的生命聯合,最終使每一位參與聖餐的信徒確切經歷基督實質地同在所帶來屬靈的福氣。

沒有留言: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