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加爾文

一、前言
 
我們進行的是教會歷史的專題,我們今天介紹另一位宗教改革的領袖『加爾文』。加爾文是瑞士的改教家,加爾文的神學精采的地方,很多跟馬丁路德是重疊的,所以我介紹加爾文的時候,我會把重點放在,馬丁路德的部分沒有討論的地方。
 

二、加爾文簡介
 
我們先介紹一下加爾文的生平。加爾文他原籍不是瑞士人,他原籍是法國,1509年出生於法國,跟馬丁路德相反。他的爸爸原來是要他去讀神學,但是因為當地的教會分裂,所以爸爸改變了主意,叫兒子去讀法律。加爾文讀法律,其實對他很有幫助,他的邏輯思考都很有條理,都很冷靜、很清楚。加爾文讀完法律以後,又對文學發生興趣,他曾經負笈巴黎,在巴黎大學就讀,他也在人文主義所辦的學院學習希臘文跟希伯來文。這一點他比馬丁路德機會要好,就是他有機會得到一些原文的訓練。
 
加爾文的第一本書,是研究第一世紀羅馬哲學家兼政治家Seneca的道德觀,所以加爾文一開始不是一個神學家,這個時候的加爾文,他是一個熱衷人文主義的學者,他對宗教沒有什麼興趣。在巴黎大學,加爾文接觸到馬丁路德的作品,加爾文跟馬丁路德個性很不一樣,他跟路德很不同。馬丁路德比較熱情,加爾文比較冷靜、比較內斂,他的個性內向、安靜、敏感,他很少提到自己內在的宗教經驗,或者是感情的世界。


三、加爾文的神學

1534年那一年,也就是他二十五歲那一年,加爾文經歷了一次忽然的轉變,使他重生得救。但是由於法國的皇帝逼迫,使他必須要離開法國,所以他就逃到了瑞士北部的Basel。在1536年,他來到了日內瓦,也就是他一生事奉的重鎮,就是相當於馬丁路德的威登堡。

1、<基督教要義> 介紹
 
他在日內瓦那一年是二十七歲,他寫了一本書,這是我們基督教非常有名的<基督教要義>。這本書原來是用來答辯法國皇帝對於基督教的毀謗,但是這一本書,後代的影響很深。這一本書是宗教改革時期的傑作,也是改革宗神學,古典信仰的告白。現代的系統神學基本架構,都是來自於這本書<基督教要義>。它可以分成四卷:第一卷是討論『 神論』,包括上帝的啟示,第二卷是討論『基督論』,包括人論,第三卷是討論『救恩論』,第四卷是討論『教會觀』。我會把重點放在第一卷的啟示觀,以及第四卷的教會觀。

1)第一卷啟示論
 
我們首先來看上帝的啟示,啟示論。加爾文的神學跟馬丁路德很像,他們都很強調 神的道、上帝的話。透過聖經的啟示是我們認識上帝唯一可靠的來源。這個深受路德的影響,他認為一切對於上帝的知識,我們只能夠在 神的道, 神的啟示, 神的聖經裡面找到。就像路德所說的,我們如果想要藉著一般啟示、藉著自然界、藉著普通啟示要來尋求上帝,那麼最後,我們可能找到的是魔鬼。加爾文說:聖經不但教導我們真理與教義,更引領我們面對啟示的主、永活的 。加爾文雖然是非常理智型的人,他是一個邏輯分析型的神學家,他是一個系統神學家,但是他偶而也會用神秘的語言,來描述上帝測不透的愛與威嚴。
 
我們先來看他的第一卷啟示觀,他分成四個重點來闡述:第一個重點,啟示論的第一個重點,我們從自然界所獲得的一般性啟示,使人有責任敬拜上帝,這是根據羅馬書第一章二十節:「上帝的永能和 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叫人無可推諉。」所以我們從一般啟示應該可以提醒我們來敬拜上帝,來認識上帝。
 
但是第二個重點是,然而人的罪,使人拒絕一般性的啟示。羅馬書第一章二十一節:「他們雖然知道 神,卻不當作 神榮耀他,也不感謝他。」所以因著罪,自然啟示沒有功效,所以我們需要特別啟示。第三個重點,只有特別啟示,就是聖經,才能夠使人真正認識 神。有聖經還不夠,還要加上第四個重點,特別啟示要加上聖靈的工作,才能夠使人接受真理。加爾文他很看重 ,立約covenant,『立約』是彰顯上帝的信實,人失信,可是上帝始終可信,這是加爾文的啟示觀。

2)第二卷基督論
 
我們稍微來想一下他的基督論,第二卷。這本書的第二卷是講基督論。其實『基督論』我們在初代教會已經介紹過了,加爾文他提到耶穌基督,三位中的第二位,耶穌基督一個位格,兩個本性,完全的神性,完全的人性;他具有三重的職分跟工作,記得嗎?耶穌基督他是先知、他是君王、他是祭司;從他的神性跟人性來看,他是高升的先知、君王、祭司,他也是降卑的先知、君王、跟祭司。

先知是解釋 神的話,君王是治理教會,祭司是為人代求。我們每位基督徒,也都是小基督,我們都是繼續的延續。耶穌基督先知、君王、祭司的工作,我們今天在教會教導 神的話,我們治理教會,我們也為萬人代求,這是他的基督論,我很快速的帶過,因為我們以前都曾經介紹過。

3)第三卷救恩論
 
他的第三卷是救恩論。『救恩論』提到『預定論』,預定論講得比馬丁路德還要條理,還要絕對。加爾文他講的是雙重預定論,強調的是上帝的主權,這也是改革宗長老會的特色。上帝的主權The sovereignty of God

既然人得救是出於上帝的揀選,那麼有一些人是因為沒有被揀選,而被撇棄而沉淪。馬丁路德跟加爾文都強調, 神願意萬人得救,不願意一人沉淪,但是為什麼有些人沉淪呢?為什麼有些人沒有被揀選呢?那加爾文跟馬丁路德都強調預定論的正面性,他說:預定論是要告訴我們,我們得救人一點功勞都沒有;我們的得救,是出於上帝奧秘的旨意,是出於上帝白白的恩典,是出於上帝莫測的愛。那至於為什麼會有人沉淪呢?加爾文說:那個是奧秘!聖經沒有多講,所以我們也不用爭論。預定論我們以後,放在下一次的宗派主義,我們會再深入的討論。

4)第四卷治會觀
 
我們接著來看基督教要義的第四卷,加爾文的治會觀。他對教會的看法,他的教會觀。第四卷的『教會論』裡面,他分成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論教會、第二個部分是論聖禮,等一下會特別集中在他對嬰孩洗的看法,第三個部分是他對政府的觀點。我們先來看加爾文對於教會的觀點,他的治會觀。

A、『加爾文的治會觀』
 
根據聖經,上帝在教會裡面,設立了四個職分,加爾文他說:我稱凡治理教會的,都是『監督』,都是overseer、都是監督而不加以區別他究竟是長老,是牧師,還是教師。他說這些名稱,其實都是表明同樣的意義,對一切任教牧職的同工,聖經都稱他們叫做監督。他引用的經文是使徒行傳二十章,保羅對那些以弗所的長老說:他們是全群的監督;根據以弗所書第四章十一節:基督所設立來管理教會的人,按照保羅所說的:第一是使徒,第二是先知,第三是傳福音的,第四是牧師,最後才是教師。在這些人當中,只有最後的兩種人,就是牧師跟教師,在教會裡面才有經常的職分,那其餘的人,都是主在他國度開始的時候,或者是在特別的時候,因著時代的需要才興起來的。

其中使徒是宣教士,也可以稱為教會的第一批工程師,是被派到普世去奠定教會的根基。接著是先知,保羅並沒有把先知的稱呼,給那一些講解上帝話語的人,『先知』的稱呼只給那些得到上帝特別啟示的人。在今天,先知或者是沒有,或者是不顯著,那我先打個岔,我想加爾文在這裡,比較是講狹義的先知今天沒有狹義的使徒跟 先知,但是我們仍然有廣義的使徒跟先知。宣教士就是使徒,我們教導 神話語、解釋上帝奧秘的人都是先知。

接著是傳福音的,加爾文說:照我所知的,傳福音的這個職分尊榮不及使徒,職位居於使徒之後,但是做同樣的事工,譬如路加、提摩太、提多,就是這樣的人。主所設立的七十個門徒,恐怕也是屬於傳福音的職分。
 
在基督教要義裡面,加爾文提到了牧師、教師以及執事的職分。在他的教會憲章裡面講得更加的詳細,耶穌基督在教會裡面,設立了四個職分:牧師、教師、執事跟長老。牧師主要的工作是宣講福音、施行聖禮、解釋聖經;而教師主要的工作是教導聖經,特別在加爾文的日內瓦神學院裡面來教導 神的話。第三個執事主要的工作是慈善賙濟、照顧貧病;最後一個長老,長老是加爾文治會制度的中心,長老主要的工作是,管理、懲戒,按立長老的方式是由會眾投票選舉的。這是按照希臘他們選舉的風俗,用舉手來表明,誰是他們所要選舉的人,他們也參考了使徒行傳『他們用抽籤的方式,選出了一個使徒來,代替賣主的猶大』。另外使徒行傳第七章,在會眾當場選出七個執事

我們都知道長老會,是很看重民主投票的會議制,但是那個會議也有它嚴格的但書,就是那個會議 - 投票的會議、討論的會議,第一個必須是奉 神的名的會議,上帝才會與我們同在。奉主的名開會,所以一開始當然是禱告,尋求上帝的祝福、上帝的引導、上帝的同在。第二個,真會議的記號是要以聖經的教導,作為我們決定的標準。加爾文按照日內瓦原來的議會制度來選立長老,這些長老加上各教會的牧師,他們組成了教會的法庭,每個禮拜開會一次,專門辦理懲戒的事件,最嚴厲的就是開除教籍,如果犯罪過於嚴重,就會把它交給政府當局處理,這種長老制
度是改革宗的特色,在日內瓦實施的最成功。

B、『嬰兒洗』
 
接著我們要來看看,加爾文他教會觀裡面的聖禮。我們特別把重點放在嬰孩洗,因為聖餐禮,我們在路德的部分已經討論過了,我們來看看,加爾文對嬰孩洗的意見。我想台灣一般的信徒,對於嬰孩洗比較陌生,可能比較反感,主要是因為不了解嬰孩洗的理論根據,我們會比較傾向浸信會的立場,那就是一個人要成年以後,他聽道,他相信了,他接受耶穌為救主,我們才給他施洗。然而傳統的教會,譬如天主教,羅馬天主教,譬如主流的教會,像路德的信義會,或者是加爾文的改革宗+長老會,他們都主張嬰孩洗。

= 嬰兒洗是舊約割禮的延續
 
我們先來看看,這位嚴謹的系統神學家 - 加爾文,他怎麼樣的支持嬰孩洗。加爾文提出了他的聖經的證據,嬰孩洗主要的聖經依據,是因為那是舊約割禮的延續。我們都知道希伯來人的小孩子,出生第八天就要行割禮,割禮是上帝與以色列人立約的記號,割禮是上帝賜應許的一個保證,那是舊約啊!舊約才有割禮,新約的教會為什麼還要實行這個割禮的立約的記號呢?加爾文他根據加拉太書三章十七節:「我是這麼說,神豫先所立的約,不能被那四百三十年以後的律法廢掉,叫應許歸於虛空。」也就是說:嬰孩洗主要的根據是:那是上帝的應許,亞伯拉罕的約就是應許的福音,表明恩典是在行為以前,這個跟聖餐論是同出一轍,就是『應許』,上帝主動的應許。單方的應許,先於人的信心。嬰孩洗也是如此,在小孩子能夠表達他們的信心以前,上帝的恩典,就已經透過父母給他所施行的嬰孩洗,已經護庇在嬰孩的身上。加拉太書三章二十九節:「你們既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他再次提到那是應許、那是福音,所以受過嬰孩洗的孩童是照著上帝的應許,承受 神的國,這是加爾文第一個用來支持嬰孩洗的聖經根據,也就是那是舊約割禮的延續。

= 上帝用特殊方法來召選人
 
第二個加爾文提出的立場,提出的理由是-『針對重洗派的抨擊』。重洗派的就是攻擊傳統的教會說:通常我們信道,我們接受耶穌基督,我們相信耶穌,是因為我們聽道,信道是由聽道而來,但是嬰孩年紀這麼小,又沒有理解力,怎麼可能聽道呢?既然不能聽道,如何能夠信道呢?
加爾文他的回答是這樣的,他說:聽道而信道,這是上帝揀選人拯救人的一般方式,但是上帝也可以用特殊的方式來選召人、來拯救人。譬如保羅自己,就不是因為聽道而信道的,保羅他是在大馬色的路上,突然有光照著他,耶穌向他顯現,他才歸主。另外施洗約翰,他在母腹中就被聖靈充滿,他在母腹中,他還不能夠聽道,他就已經被上帝揀選,這是加爾文提出的第二個支持的立場。

= 恩典的層面預先恩典,充分恩典,有效恩典
 
第三個,他是根據奧古斯丁所分的方式,奧古斯丁把上帝的恩典分成三個層面:第一個是預先的恩典,那個可以使人渴慕救恩;第二個是充分的恩典,可以使人接受救恩;第三個是有效的恩典,可以使人行上帝的旨意。那麼嬰孩就是去領受上帝預先的恩典,就是這些嬰孩,在他們不久,將要享受充分的恩典上,先領受部份上帝些微的光輝。那至於這些嬰孩,是不是有跟我們成人一樣的信心呢?加爾文講得很含蓄,他說:我寧願以此為懸案,我們怎麼知道嬰孩有沒有信心呢!那同樣的其實成年人的洗禮也是如此,你怎麼知道那個受洗的成人,真的對耶穌有信心?陳進興真的信主了嗎?他對上帝真的有信心嗎?我想除了上帝跟陳進興自己以外,也沒有人有這樣的把握!

= 經文分析耶穌為孩子的祝福
 
加爾文提出嬰孩洗的第四個證據是,他說:耶穌為小孩子祝福「耶穌說:不要禁止小孩子到我這裡來,因為天國是屬於他們的。」

= 經文分析嬰孩是全家的一部份

第五個證據,使徒行傳十六章,以及使徒行傳第二章,第二章三十八節到三十九節,使徒行傳十六章十五節跟三十三節,那個禁卒,他信主以後,全家立刻受洗,既然是全家,所以沒有排除嬰孩跟小孩子。

= 父母的責任
 
最後一個重點,嬰孩洗其實是加重父母的責任,讓父母他更積極的用聖經的真道,來引導他的孩子,來教導他的孩子,一生行在上帝的旨意中。所以加爾文跟馬丁路德,他們不但沒有放棄嬰孩洗,而且他們正面的,用聖經的福音真理,用上帝的應許- 應許先於人的信心,先於人的行為』,來支持嬰孩洗,我想其他的教會的信徒,也可以想一想,嬰孩洗其實也有它的根據。


四、加爾文對政治的看法
 
我們最後來看看,加爾文對於政治上的看法。在政治的看法上,加爾文比馬丁路德還要積極,我想改革宗長老會,就是加爾文所創辦的教會,叫改革宗長老會。改革宗長老會在世界各地,都積極的參政,所以我們看到台灣的長老會,他們有這樣的表現,那是因為加爾文的神學所使然。

加爾文給政府很高的地位,他說:公民應當服從國家的法律,應當尊敬政府,而政府應該照顧人民,像牧人一般,縱使是暴君也當服從。加爾文說;受苦勝於革命!但是加爾文也相信,暴君總有一天,會被國家另外一個比較低的公正權威所推翻。當這個政權不再能夠維持社會治安,不再能夠賞善罰惡,不再擁有配劍權的時候,那麼這個暴政,會被上帝所揀選的另外一個復仇者所推翻。
 
加爾文用了一個很特殊的字眼『復仇者,加爾文他企圖在歐洲,建立一個看得見的上帝之城,那麼以日內瓦為起點。在他晚年的時候,日內瓦的情況比較穩定,但是日內瓦的政教合一,只是在歷史中曇花一現。加爾文曾經想要把教會的道德標準,強加諸在日內瓦的每一個公民身上,所以他的統治,有時候會比較嚴苛、比較嚴格,他曾經處死了一位異端醫生,就是把宗教的爭論,已經把它轉移到政治上的迫害。

曾經有人受不了加爾文,嚴格的清教徒式的統治,而離開了日內瓦,所以加爾文的這種,政教合一的理想,也沒有完全的實現。我們看到歷史上奧古斯丁,馬丁路德,加爾文的政教合一的理想,其實並不適合台灣,因為他們所處的背景,是一個基督教的政府,而且大多數人是基督徒,比較類似舊約的神權統治,君權神授的背景。台灣的處境,比較類似耶穌的時代。耶穌說: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所以教會主要的責任是傳福音,應該不是那麼積極的過問政治。


五、結論
 
我們來綜合一下加爾文的貢獻跟影響,他的神學著作<基督教要義>,是系統神學最佳的範本;他的聖經注釋,至今可讀性仍然很高,康來昌老師給他很大的評價。他的神學教育,網羅了來自西方各地的神學生,也造就了許多偉大的教會領袖。加爾文他的治會觀,間接的促進了民主政治,他也很強調基督徒,要在工作上榮耀上帝,要盡我們文化的使命,好好的治理這地。

我最後要作一個結論,我們來比較加爾文跟馬丁路德 - 馬丁路德是先知型的人,講道很激動,他的信仰經歷很深邃,他的講章很感人;而加爾文是學者型的人,冷靜、條理、分析很清楚,他的聖經注釋很嚴謹,解經比路德強,但是路德的講道,比加爾文還要出色。兩個人的脾氣可能都不太好,他們都是國際型的領袖,馬丁路德的信義會,影響了北歐,而加爾文的改革宗長老會,影響了西歐,最後進入了英國跟蘇格蘭。

 

  ** 請繼續閱讀:   加爾文生平 

沒有留言: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