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2日 星期四

施洗約翰

     施洗約翰的使命和工作  ,

      施洗約翰的出生  ,

     施洗約翰的傳道工作  ,

施洗約翰的使命和工作

  施洗約翰有一個特殊的使命,他還沒出生,天使就已經告訴他父親撒加利亞,他要使以色列人回轉歸向上帝,又有以利亞的心志和能力,行在主面前(路一16~17),為主預備道路、預備合用的百姓。這就像舊約先知瑪拉基與以賽亞所預言的(瑪四5~6;賽四十3)。

  施洗約翰開始出來傳道是在羅馬皇帝凱撒提庇留在位第十五年,約在公元 26年,那時,管理巴勒斯坦附近各地的王是誰,路加福音三1~2記得非常清楚。施洗約翰最主要的信息是要百姓悔改,而且在行為上要有所改變,要結出果子來與悔改的心相稱(路三7~14)。

他同時為那些來到他面前的人施洗,因此被稱為「施洗約翰」。有許多人希望得到做上帝兒女的好處,行為上卻不願意遵照上帝的旨意行。你呢?你願意改變自己嗎?真心的悔改是要有行為配合的。

上帝要求祂的百姓悔改,這就讓人想起華人「死不認錯」的文化。握有權力的人,像做父母的,或是政府官員,有時為了維持自己的權勢,也為了愛面子的緣故,做錯了事卻很少認錯。其實,承認錯誤,勇敢地負起責任,不但不會把事情搞砸,還可以及時修正,而且有正面示範的效果。當然,這需要一些勇氣,也需要鼓勵。你會害怕承認錯誤嗎?這時,最擔心的是什麼?上帝要人悔改、承認離棄罪惡,如此,祂就赦免我們的罪,這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鼓勵。懂得悔改,是蒙上帝喜悅的。

  其次,約翰的信息見證耶穌的身份和工作。他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約一29、34)。

約翰福音提到施洗約翰時這樣說:「有一個人,是從上帝那裏差來的,名叫約翰。這人來,為要作見證,就是為光作見證,叫眾人因他可以信。」(約一6~7)施洗約翰的任務就是見證主耶穌,為主預備道路。

  施洗約翰曾經預告,百姓要接受聖靈的洗,這是耶穌要為他們施行的(路三15~17),因為上帝賜聖靈給耶穌是沒有限量的(約三34),而這正是耶穌日後傳道事奉的基礎(參見路四18~22)。

關於聖靈的洗,當我們奉父、子、聖靈的名受洗時,就已經領受聖靈了,當然我們也不能以曾經受洗為滿足,而要不斷地被聖靈充滿,這是保羅在以弗所書五17~18 所教導我們的。在追求被聖靈充滿時,要留意上帝的靈與上帝的話是密切不可分的。


2019年12月11日 星期三

諾窪天派


    諾窪天主義(Novatianism)可說是孟他努主義的再現。諾窪天(Novatian, 268卒)是從斯多亞主義(希臘人的禁慾主義)皈依基督教的學者,曾在垂危重病床上受水禮而康復,於250年以前被按立為羅馬教會長者之一,乃是第一個羅馬教會用拉丁文發表神學論文的神學家。

    諾窪天派的形成,起因於教會紀律對罪的處置。孟他努主義者列出背道、姦淫、謀殺三大罪永不得赦免,連第二次悔改的機會也沒。有羅馬主教加里斯都(Kallistos, 222卒)卻通告凡犯了姦淫罪者,只要在主面前實在悔改,就赦免他們的罪。這等於向一般公認的致於死之罪的觀念正式提出挑戰,因此引起領袖之間的衝突。後來,背道的問題,到德修帝大舉逼迫的時候,變得非常嚴重。因為逼迫好厲害,許許多多信徒背了道,等事過境遷之後,請求教會重新接納他們。對這件事,教會中有不同的見解。其一,是在某種條件之下,容許這樣的人回頭恢復會籍;另外,是堅決拒絕,不接納歸回教會。

    後來羅馬教會主教法邊(Fabian)在250年因殉道,大多數的人投票給默默無聞的哥尼流(Cornelius)繼位,而羅馬市最有名的大神學家諾窪天反而落選。哥尼流和他的支持者擁護寬待背道者的主張,諾窪天派則採取拒絕的立場,並指責羅馬教會不再是真教會,與他們斷絕來往。擁護諾窪天的人選立他為主教,造成羅馬市內兩個主教相對抗的局勢。羅馬教會後來在羅馬(251年)和迦太基(252年)召開議會,在履行嚴格的補贖條件之下,准許背道者歸回教會。

    純粹從信仰內容的角度看來,諾窪天派的信仰是無可置疑的。諾窪天本身又在258年瓦勒良帝(Valerian)統治下的逼迫中殉道,其私德似乎也無可指摘。可是此派仍然遭受大多數基督徒的排斥,因為他們的懲戒過份嚴厲,只知公義,不知赦免,缺乏基督耶穌的愛心,在信仰的態度方面有所偏差。



第四及五世紀教義的爭論:西方教義的爭執

前言:

西方的教義爭執 :奧古士丁與摩尼教、多那徒主義及伯拉就主義的爭執。

A.     奧古士丁生平:

1.生於Numidia 靠加太基。 父為異教徒羅馬政府的小官,母Monica為一虔誠禱告熱心的信徒,他持續為他的兒子的悔改禱告。

2.悔改:在米蘭 戲劇性的悔改;羅馬書13:13/14

3.信仰之旅:他生活在道德的墬落及無出路的玄思臆測哲學中。在黑暗中經由新柏拉圖主義終於回到基督信仰的懷抱,其悔改經歷寫於懺悔錄。

4.信主後,獻身維護基督教信仰。著作有250冊,其中最著名為上帝之城,費14年完成,為一基督教歷史觀的護教著,其目的為回應羅馬城遭蠻族攻陷的事件而辯護。

B.     其教義的創作:

1.皆為牧會的需要,針對摩尼教、多那徒主義、伯拉糾主義而發。

2.與摩尼教的爭論:

-摩尼教的二元論:善惡力量存在宇宙中,也存於人身上,故信徒當去惡存善,過禁欲的生活。其觀點頗似諾斯底主義 ,奧古士丁被它的二元論能在理性上解釋惡的來源,曾經熱中此道有數年之久,透過新柏拉圖哲學之助,得以離開此道(此哲學倡導惡就是善的缺乏,解釋了奧古似丁的困惑),最後再由此哲學歸回基督的懷抱,得知惡皆來自墬落的魔鬼不是上帝所造的。

3.多那徒主義的衝突:

爭論教會的聖潔性、聖禮的有效性。此爭辯塑造他的教會觀及聖禮觀。

4.伯拉糾主義的衝突:

-伯拉糾主張人性本為善,行惡是因後天受環境的污染。哪麼基督還有何好處?基督的恩典可以助人一臂之力,更易,也更快達到為善成聖的目標。

-奧古士丁主張人性完全敗壞,故需要上帝不可抗拒的預定揀選的恩典。他與伯拉糾的衝突塑造他的人性論及恩典論。

-431以弗所會議定伯拉糾為異端;529 Orange Council定半伯拉糾主義為異端(主張人有自由意志可以拒絕上帝的救恩)。



第四及五世紀教義的爭論:東方教義的爭論

前言:皇帝與教義的爭論

基督教成為合法的宗教後皇室積極參與教會內部的爭端。首先是多那徒主義的抗議運動,接著是325AD的尼西亞大公會議 ; 381的君士坦丁堡大會; 431的 以弗所大會; 及451的加克墩大會及以後的大公會議都由皇帝之名召開來解決教會的教義或紀律的爭端。

皇室對教義一無所知,只求爭議能和平落幕,以保帝國社會及政治次序的安定為考量。

康士坦丁及以後的繼位者常採取異端派的立場,不少正統的領袖因而被迫流放。

I.多拿徒主義的衝突

1首先第一國家干預教會內部爭執的是北非多那徒主義的衝突。爭執的議題與第二及三世紀的Montanism 及Novatian為教會接納悔改的叛教者爭論相似。

2.皇帝介入欲以政治手段來解決信仰的衝突未果,引發北非多那徒的叛亂。皇帝也以武力來鎮壓,此一衝突延續至第五世紀,奧古斯丁持續處理,也未能彌平此一動亂。

II.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 (325,381)

A.亞流

1.背景:出生於 Lybia,受教於安提阿學派的Lucian。亞流品格聖潔,無可指摘,善於講道。在亞歷山大教會任長老深受教會信徒喜愛。

Lucian的背景:Lucian 師承俄立根,發展安提阿學派的解經學。注重歷史及文法的解經。焦點在歷史的耶穌,其基督論為次位論的觀點,即基督在神性上次於父上帝。因他於311-312殉道,使其學說頗受教會大眾的喜愛。

2.亞流的神學立場:師承Lucian 的次位論。 其根據為箴言8:22 及約14:28,子為先存的道。此觀點受當時柏拉圖的哲學的宇宙觀的影響。他的基督論的出發點是要維護哲學上獨一神論的完美、純潔及統一性的主張。

B.亞歷山大的亞歷山大主教及亞他拿修

1.立場:

道是上帝。聖經根據:箴8:30; 約1:1; 腓2:6;來1:3

2.亞他拿修為何堅持?道必須是上帝,為的要成為人類的救主。

口號太初有道,道就是上帝。

C尼西亞大會:

1.在皇帝的主導下,由Cordoba主教主持,亞流的立場由其好友Nicomedia 主教提出。

起先與會者希望提出一個模糊的立場以維持教會的合一。但亞他拿修提出亞流異端對教會的危險,說服大會採用基督與父上帝同質並同永恆的立場。

2.皇帝堅持將同質的文字放入信經中。

3.亞流及其同黨Eusibius of Nicomedia被定罪因其不服決議拒絕在文件上簽字,終被判流放。

D. 後續爭議:

1.兩年後皇帝允准亞流恢復原先職位,但卻死於歸回的途中,而亞他拿修因拒絕讓亞流復職遭皇帝流放他鄉。

2.皇帝的態度的轉變:轉為支持Eusibius of Nicomedia(Constantine  臨終時為他受洗的主教)

3.大多數者為中間立場者的轉變:對亞歷山大的主張有撒伯琉主義(Sabullianism)的傾向,故對尼西亞派持質疑的態度,轉而同情亞流的立場被稱為半亞流派。

   4.這場爭端涉及三種神學立場的對立:同質論(homousios)異質論(Hetrousios) 似質論(homoiousios)。

  5.亞他拿修為此五次流放。

6. .亞他拿修死後尼西亞派的立場繼續由Cappadocian 教父Basil of Caesarea, Gregory of Nyssa及Gregory of Naziansus來辯護,終於在381AD的Constantinople大會所接受。 

7.此大會除解決基督的神性的爭議外,也處理下列問題:

-確定聖靈的神性問題:由Macedonius 所引起的,他主張聖靈是受造物,大會的信經特別針對此議題,宣告聖靈與父及子同享榮光及敬拜。

-確定基督的人性問題:Appollinarius 肯定基督的神形,但卻否認基督有人性,亦遭譴責。


E尼西亞-君士坦丁堡信經

1. 我信獨一上帝,全能的父,創造天地和有形無形萬物的主。
  
2. 我信獨一主耶穌基督,上帝的獨生子,在萬世以前為父所生,
   出於神而為神,出於光而為光,出於真神而為真神,受生
   而非被造,與父一體,萬物都是借著瓷造的;
  
3. 為要拯救我們世人,從天降臨,因著聖靈,並從童女馬利
   亞成肉身,而為人;
  
4. 在本丟彼拉多手下,為我們釘於十字架上,受難,埋葬;
  
5. 照聖經第三天復活;
  
6. 並升天,坐在父的右邊;
  
7. 將來必有榮耀再降臨,審判活人死人;祂的國度永無窮盡;
  
8. 我信聖靈,賜生命的主,從父和子出來,與父子同受敬拜,
   同受尊榮,瓷曾借眾先知說話。
  
9. 我信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的教會;
  
10. 我認使罪得赦的獨一洗禮;
  
11. 我望死人復活;
  
12. 並來世生命。

III. 431以弗所大會(Council of Ephesus

A.起因:Nestorius主張基督有人性及神性但二者不聯合。

-Cyril of Alexanderia 反對他主張基督有二性並且聯合並互相交流。

B.大會的決議:大會譴責Nestorius將他流放至Thebaid而其徒眾逃命至波斯帝國有些福音傳至。印度及中國被稱為景教。大會亦譴責發生在西方的異端伯拉糾主義。


VI. 451 迦 克墩大會(Council of Chalcedon

A.起因:

1.      涅斯多留(Nestorians)的基督論,宣稱基督具有神人二性分開的位格繼續在教會中造成困擾。

2.      主要的爭議為猶提乾(Eutyches380- 456)的基督論強調基督只有神性一個位格,在教會中產生新的分離主義運動。

3.Chalcedon大會召開。大會的主張:基督為是完全神與父上帝同質,而人性與人一樣,只是沒有犯罪;祂的神性及人性聯合又有區別,二性不改變不混合。

4.此次大會的決議亦不為埃及敘利亞、巴勒斯坦的教會所接受。上述的教會繼續持受Eutyches 主張被稱為一性論。此信經反對下列異端:Appollinaruius, Nestorius,Eutychianism。

迦克墩信經


我們跟隨聖教父,同心合意教人認識同一位子,我們的主耶穌基督,是神性完全、人性亦完全者; 他真是上帝,也真是人,具有理性的靈魂,也具有身體;按神性說,他與父同體;按人性說,他與我們同體;在凡事上與我們一樣,只是沒有罪;按神性說,在萬世之前,為父所生;按人性說,在晚進時日,為求拯救我們,由上帝之母,童女馬利亞所生;是同一基督,是子,是主,是獨生的,具有二性,不相混亂,不相交換,不能分開,不能離散;二性的區別不因聯合而消失;各性的特點反得以保存,會合於一個位格,一個實質之內;而非分離成為兩個位格,卻是同一位子,獨生的,道上帝,主耶穌基督;正如眾先知論到他自始所宣講的,主耶穌基督自己所教訓我們的,諸聖教父的信經所傳給我們的。

2019年12月10日 星期二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四十九段

這一安息,即是止息我們的工作,惟獨讓上帝在我們裡面作工,乃是用兩種方法完成的。第一種方法是藉我們自己的努力,第二種方法是藉別人的努力或敦促。

  藉我們自己的努力,是在我們看見自己的肉體、官感、意志、和思想引誘我們的時候,我們就要抵抗它們,不聽從它們,正如智者說︰不要隨從你自己的慾望(傳道經1830)。摩西在申命記十二章也說︰你們不可行自己眼中看為正的事。

   這裡一個人必須天天用大衛的禱告,說︰主啊,求你領我行你的道,不讓我走自己的路(參詩1193537),又要用許多相似的禱告,這些禱告都總括在願你的國降臨的祈求中。因為慾望是如此眾多,如此繁雜,更且有時由於惡者的提示是如此迅速、隱微、金玉其外的,叫人不能靠自己的方法而自制。他必 須放下一切,把自己交給上帝管理,不信靠自己的理智,正如耶利米說︰主啊,我曉得人的道路不由自己(耶1023)。我們從以色列人出埃及,走到無路、無糧、無水,困苦的曠野,就看出了這一點。所以上帝日間在雲柱中領他們的路,夜間在火柱中光照他們,從天降下嗎哪給他們吃,使他們的衣服不穿破,鞋也不穿壞,正如摩西在書所告訴我們的。因這緣故,我們禱告說︰願你的國降臨,你好治理我們,而不是我們治理自己。

因為在我們裡面沒有什麼比我們的理智和意志更危險。我們止息自己的工作,不用理智和意志,在凡事上特別在似乎是屬靈和善良的事上安息下來,把自己交給上帝,這就是上帝在我們裡面所作第一最高之工,這就是我們的最好訓練。
***********

<心得>

靠自己的努力無法真正得著安息,要將自己交托上帝,才能有真安息!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四十二段

以上所述,都是關於個人需要和通常的祈禱。但實在合乎這條誡和聖日的祈禱,乃是更美好更偉大的,是為著全基督教,眾人,仇敵,和朋友的需要,特別是為著本教區或主教區裡面的人而舉行的。

   因此聖保羅吩咐他的門徒提摩太說︰我勸你要為萬人,君王,和一切在位的禱告,代求,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的度日。這是好的,在上帝我們救主面 前可蒙悅納(提前21—3)。因這緣故耶利米書二十九章吩咐以色列人要為巴比倫城和地禱告,好因其所得的平安他們也隨著得平安。巴錄書一章說︰我們 要為巴比倫王和他兒子的性命禱告,使我們可以在他們的統治下平安度日。

  這種共同的祈禱是寶貴的,大有能力的,我們聚集就是為此。教會也為此而稱為禱告的殿,因為在其中我們會眾同心想到我們自己和萬人的需要,把它們呈在上帝面前,求耶穌施憐憫。但我們必須心裡充滿情感和誠懇,這樣我們心裡就實在感覺到萬人的需要,對上帝存真實的信仰和信靠,用真的同情心為他們禱告。彌撒中若沒有這種禱告,最好是不要彌撒。我們聚會,原是共同要為全會眾禱告,代求。我們聚集到禱告的殿,若分散這種祈禱,各人只為自己禱告,不顧別人或別人的需要,這種聚會有什麼意義呢?各人做各人卑劣的禱告,這個求這,那個求那,除了上帝所恨惡的自私自利的禱告以外,別無其他,這樣的禱告怎能是有益的,美好的,蒙悅納的呢?又怎能算為共同的禱告,或聖日和會眾的禱告呢?
*************
<心得>

需要個人禱告也需要公眾之禱告,尤其是禮拜與慶典之禱告,所以禮拜中之司會者與講道者之禱告要以眾人共同之心願來祈求,不要以各人之利害之原則來禱告,使大家在主裡面有合一的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