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羅馬帝國第十次逼迫

    第十次逼迫乃古今最慘烈的。戴克理先(Diocletian)登基(主後284~305),初時對於教會頗有好感。迨遷都小亞細亞的尼哥米底亞城,於主後286年派馬克西緬(Maximian)居 羅馬城為次帝,局部的逼迫開始發生。有一支底本的軍團,共有六千六百六十六人,全部是基督徒。他們原駐東方,奉馬克西緬的命,進軍加拉,協助平亂。馬帝舉 行大祭,吩咐全軍陪祭,並立誓效忠,助滅在加拉的基督徒。底本軍團無法遵命。王大怒,命令每十人中抽一人處死。結果存活的人不變初衷。第二次十人抽一,全 軍依舊站住,且上奏稱:「設王令和主令互不牴觸,我們樂意順服,且常順服。但遇有牴觸之時,我們必須順服全能的主。我們願意效勞,然而我們不能手染基督徒 的血。人若不能向上帝赤忠,怎會向王盡忠。你吩咐我們搜查毀滅基督徒,此事無須執行,因為我們就是基督徒,且以此名為榮。我們眼見同伴被殺,他們毫不抵 抗, 也無怨歎,他們為基督的緣故殉難是愉快的。無何能激使我們,舉手反抗君王。我們寧死在人的惡待下,也不願活在罪過的重壓下。我們準備接受任何王命而受苦。 我們公開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因此不能迫害同道,也不能向偶像獻祭。」王大發雷霆,殺戮全軍,不留一人。時在主後286922日。

         英國的第一個殉道者,即在這時蒙難。阿爾本(Alban)原是一個異教徒,為人樂善好施,嘗藏匿福音使者愛斐巴勒(Amphibalus)在 他的家裏。愛氏的品行和勸導深深感動他,使他悔改歸主。當人尋搜到他家裏來的時候,他愛友心切,與愛氏交換衣衫,使他逃遁。兵士抵達寓所,他挺身而出,冒 名頂替。既帶到巡撫面前,真相立刻發覺。巡撫命他就近祭壇獻祭。他勇敢地承認自己是基督徒,所以無法遵命。鞭打不過加增他的決心。主後287622日,他被斬首。

         就羅馬全國而論,教會尚稱平安。戴克理先未曾逼迫基督徒。主後292年,戴克理先另選迦列流(Galerius)為該撒,助理東方政事,次帝馬克西緬另選康士坦丟(Constantius)為 該撒,治理英國、西班牙和法國三省。其時皇后及公主都已歸向基督。信主的人數激增,但是他們卻忘記了救主的命令,失落了謙卑的心,衣飾華麗,起居闊綽,興 建大禮拜堂,愛主的心日漸冷淡,甚至某次有人說:「若教會給我監督的地位,我就信主受浸。」然而教會真正愛主的,仍舊大有人在。

         迦列流受他母親的唆使,勸誘戴克理先逼迫教會,復稱國家軟弱,全因基督徒之故,不如除滅他們。迨主後303年, 王聽信讒言,頒諭毀滅各地禮拜堂,焚燒聖經和其他有關基督教的書籍。復下令剝奪基督徒的公民權,使他們不能擔任任何重要職守,也不能得到法律的保障。又逮 捕教會領袖,禁囚監內。凡不拜偶像的,格殺勿論。王諭張貼全國城市。有一個勇敢的信徒將告示撕破,結果被焚而死。迦列流心仍不甘,私下遣人放火焚燒王宮, 把罪名加在基督徒身上,作為殘暴迫害的藉口。凡是基督徒,不分老幼男女,一概殺戮。又縱火燒屋,許多信徒全家葬身於火。有的被大石繫頸,趕入海中。逼迫蔓 延全國,在東方尤其厲害。這樣繼續有十年之久。殉道的人數多得無法統計,殉道的方式眾得不能盡述。有些巡撫甚至請求王停止屠殺,因為「居民血流,使城市污 穢;人民屠殺,使帝國毀譽。」

         殉道者中間著名的,有西巴新(Sebastian)。 他為人十分聖潔,生在加拉,在米蘭受到基督道理的薰陶,後來升任羅馬禁衛軍軍官。他保守自己清潔,不受宮廷榮華的迷惑,不被四圍惡習所沾染。上司信任他, 同伴敬愛他,下屬羨慕他。他得以安居樂業,保持他的信仰,直到逼迫劇烈的時候,有一個假弟兄出賣他,在羅馬市長面前密告他。市長懾于他的地位,不敢遽然加 刑,乃轉稟於王。王將他召來,責他不忠,甘作帝國偶像和王的仇敵。西巴新答稱,他所信的,與王所指責的,完全不同,他決無危害王和帝國的可能。他的忠誠可 由一件事加以證明,就是他天天向獨一的真神祝禱王和帝國的興盛。王大大發怒,吩咐把他押送營地,亂箭射死。這個命令立刻執行。有幾個基督徒前往收屍,發現 他尚有氣息,就移他到安全地點,小心看護,直到恢復健康,準備二次殉道。當他力能步行之時,在王赴廟宇途中,他挺身擋駕,嚴詞訓斥王,不該無故虐待基督 徒。王驚定以後,下令逮捕他,帶到王宮附近,毒打至死。將他的屍體投入溝渠,免得有人前來收屍埋葬。仍有一位姊妹,名叫路西拿(Lucina),設法運屍移葬地下墓所。

         維特(Vitus)出 身西西利望族,從小接受福音。他的德行隨著年齡上長,他的信心堅固,使他勝過各種危險和試煉。父親海拉是個異教徒,發現保姆用基督的道理培養他的兒子,就 用種種方法誘他反悔所信,然而一切利誘恫嚇都歸無效。父親天良泯滅,竟然走告巡撫瓦勒連。維特被捕之時,年方十二。巡撫小看他年輕,以為只要略予恐嚇,就 可使他背道。於是吩咐人重重鞭打他,然後送他回家,認為就此解決了。不料,他仍堅信不移。父親心地昏迷,想殺他獻祭。他得訊逃跑,但不久遭捕,與他的保姆 和陪伴他逃避的弟兄一同殉道。時在主後303614日。

         維托(Victor)屬於馬賽望族,晚間常常探望受苦的信徒,堅固軟弱的,並用他的財物解救貧窮的人。他的善行被人偵知,因此被捕受審。官長勸他重歸異教,切勿為一個已死的人(他們這樣稱呼基督), 喪失君王的寵幸。他回答說:「我寧願事奉一位從墳墓裏復活的神子,而不願接受王的一切恩惠。我是基督的精兵,決不容讓地上的地位,干豫我向天上君王的責 任。」因著他的地位高貴,官長只能解他到王面前。王命令他向羅馬偶像獻祭,他不從,遂吩咐人捆綁他,在街道上拖曳著遊行。亂眾給他種種侮辱,但是他毫不動 搖,反而說:「基督的門徒樂意為著祂的名忍受任何苦難,並且他們歡迎一切可恥慘痛的死亡,這就是他們滿有盼望的明證。我願意以身作則,來證明我所說的。」 他被置拷問臺上,多方受刑。但他雙目望天,求神賜他忍耐的心。在牢內,他引導三位禁卒歸主。這事給王知道了,立刻將三位禁卒梟首示眾。當他第三次受刑時, 有一個小祭壇擺在面前,要他上香。他大膽走近,用腳把祭壇和偶像一齊踢翻。王大怒,吩咐砍斷他的腳,並丟他在石磨裏軋碎他。磨石損壞,他重被拖出,遍體創 傷,被斬而死。

         羅馬納(Romanus)是 巴勒斯坦人,該撒利亞教會的執事。當戴克理先的諭旨傳達安提阿之時,許多信徒怕死,竟然委曲求全。他責備了一些人,以致被告遭捕。他被帶到法官面前,承認 自己是基督徒,甘心接受任何苦痛。人就鞭打他,放他在拷問臺上,用鉤撕裂身體,用刀割皮,面上刺花,牙齒脫落,頭髮連根拔出。但他轉向巡撫,安詳地感謝巡 撫,替他開了許多口,可以傳揚基督,因為「每個創傷是一張嘴,唱出主的尊榮。」他請求巡撫,試驗他所信的道,可以詢問任何孩童,因為他們是天真的,他願意 遵照孩童的判語而行。有一個七歲的孩子從群中被隨便挑選出來,問他照他看來,人應當敬拜一位真神就是基督呢?抑或崇拜許多神?他回答說,他想神只有一位, 而基督就是神,因為「我們小孩無法相信許多的神。」巡撫又驚又氣,叫他叛徒惡棍,問他是誰教導的。他答說:「我的母親教導我。我啜乳的時候,就吸收了這個 教訓,我必須相信基督。」巡撫吩咐人毒打他,甚至旁觀的人都不禁流淚,然而孩子的母親卻無一滴眼淚,反責備孩子,不該要求水喝,應當渴慕伯利恆的嬰孩所飲 的杯,叮囑他記得以撒甘心獻上自己,願死在父親手裏。當母親諄諄教訓之時,執刑的人拔孩子的頭髮,甚至連皮拔起。母親鼓勵著說:「我的孩子,你雖在這裏受 苦,不久就要與主同在,祂要將永遠榮耀的冠冕戴在你這光禿的頭上。」孩子聽話,向母親和執刑的人微笑。不久,羅馬納被絞死,孩子被斬首。時在主後3031117日。

         主後305年,戴克理先遜位,且強迫次帝馬克西冕辭職。帝國由康士坦丟與迦列流分治西東。康氏人品高貴,性情溫柔,而且善待基督徒。主後306年將國位傳給太子康士坦丁(Constantine)。康氏受到母親赫里拿(Helena)的勸導,心中傾向基督。西方迫害遂告結束。至於東方,迦列流另選其甥馬克西米奴(Maximinus)為該撒,治理敘利亞、埃及二省。馬氏生性兇暴,繼續逼迫信徒,且偽造「彼拉多行傳」攻擊基督,下令學校採用當作課本。主後311年迦氏患有惡疾,醫生束手。他認清這是神的懲罰,乃懺悔過去罪惡,頒旨停止逼迫,且重修禮拜堂,並囑基督徒代為禱告。除馬克西米奴所轄的敘利亞和埃及外,東方的迫害亦告終止。

教會內部的腐化與分裂

    使 徒後的教會,一面外有來自羅馬帝國的逼迫,一面內有源於曲解福音教義而產生的異端思想。此種異端思想,對教會的危害,遠勝外面的逼迫,它引致教會內部的腐 化與分裂。事實上,在使徒時代,異端即已給教會帶來困擾,我們從約翰壹書、彼得後書、猶大書及教牧書信即可看出,當時已有異端出現。

         使徒行傳第八章記載了撒瑪利亞城裏那曾行巫術的西門,他雖信了主,卻想用錢買上帝的恩賜(參徒八9~24)。他是第一個曲解福音的人,被稱為「異端之父」,後來的人用「西門派」(Simony)來形容買賣聖職者的行徑。

         異端思想的出現,並不都像西門那樣存心不正,許多時候,它們開頭的動機和用意是好的;有的是出於靈命的追求,有的是出於維護嚴格的一神論,但往往矯枉過正,偏向極端。值得警惕的是:好的動機加上神學上的幼稚,常常是異端的成因。

         初期教會的異端思想,大體上可分為下列數種類別:

         ()猶太化(高舉舊約)的異端思想。

         ()混合採納異教教義和希臘哲理的異端思想。

         ()反對猶太化(完全摒棄舊約)的異端思想。

         ()信仰上有偏差的異端思想。

猶太化的異端思想

    使徒與猶太派信徒發生了最早的衝突,遂舉行耶路撒冷會議(參徒十五章),結果教會堅決反對那些頑固要堅守摩西律法的建議,使外邦信徒免於舊約規條的束縛。但守律法的心態仍然是早期教會的一根刺,並且衍生出一些有影響力的基督教旁支。

         ()伊便尼派(Ebionites)

    這 旁支在約但河以東十分興旺。「伊便尼」的字意是「貧窮」。起先,教外人用這名稱以鄙視多半是窮人的一般基督徒,一如他們稱呼基督徒為「拿撒勒人」或「加 利利人」一樣。後來,「伊便尼」這名稱被侷限於熱衷猶太主義的一派基督徒身上。他們過一種極度刻苦的生活,繼續強調摩西律法的約束力,並宣稱耶穌是馬利亞 與約瑟所生的人。他們只接受馬太福音,排斥保羅書信。他們認為保羅是摩西律法的叛徒和敵人。

         ()克林妥派(Cerinthus)

    這派起始於使徒時代,攻擊基督的神性,超自然的誕生和復活。古教父愛任紐推測,使徒約翰寫福音書就是為了反駁克林妥異端。此派與伊便尼派有些關連,或可視為伊便尼派中的一個分派。

         ()愛爾克賽派(Elchasaites)

    這派的人帶有通神論(Theosophy)的色彩,他們相信迦勒底(Chaldean)星相學及巫術,戒酒、戒肉(),並舉行使人潔淨的禮儀。他們遵守摩西律法(割禮、安息日、節期),只是不遵行血祭一項。他們宣講救贖主基督乃是至高神的第一位使者,而且祂是一位有奇妙變化之靈的人,可以化身成不同形狀,但肯定最先是化身成亞當。

         ()偽革利免教訓派(Pseudoclementines)

    這派的人認為基督教只不過是除去了所有含混與錯誤之處的猶太教,而耶穌只是比摩西偉大的先知而已,而非救贖主,亦非真神或真人。他們同時教導信徒戒葷、戒早婚,及實行過貧窮生活。

混合異教的異端思想

    這種異端思想運動,又稱為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 或稱靈智派。嚴格地說,靈智派是可以自成一教,不算為異端的。它主要的教義取自東方混合宗教及希臘神秘宗教,而且在基督教時期之前,已經成型了。因他們與 基督徒一樣相信救恩、獨一的神以及靈界事物,所以他們常與基督教有牽連。他們除了保持以基督作為人類歷史及神聖救恩計劃的中心這信念外,還宣稱有比福音真 理更高層次的知識。這些特別知識是直接從啟示得來的,但這啟示並非從聖言而來的啟示,而是出於自我的神秘直覺。

         伊 便尼主義和諾斯底主義代表兩個極端的神學思想:伊便尼主義是基督教信仰的「縮水」,即它的特殊化;諾斯底主義是基督教信仰任意的擴大,即它的一般化;前者 拘泥於死板文字的食古不化,後者是放蕩不羈的狂野幻想;前者為形式所束縛,後者不著邊際;前者以守律法為得救的依據,後者要靠揣摩出來的知識得救。

         靈智派基本上篤信以下的教義:

         ()二元論(Dualism)

    靈 與物的形而上二元論。物質世界是受邪惡的勢力管治,而且永永遠遠與由善良之神管治的屬靈世界敵對。在這永恆的衝突中,有一些屬靈元素被物質世界囚禁, 產生了世界、人類、罪惡、苦難。二元論衍生兩方面的道德問題。若物質的身體是邪惡的,則它必定要被抑制、否定、操練、懲罰。反過來說,若身體完全與靈界無 關聯,則身體作任何事,也不會影響靈魂的地位。後者就是引致各種道德混亂的主因。
         ()發散論(Emanation)

    這理論用於解釋世界與人類是怎樣出現的:從那隱藏的神那裏,有一連串的神聖本質(aeons)流出,它們的力量與離開本源的距離成反比,愈遠愈弱。這過程持續進行,直至靈界元素與物質有接觸,被囚禁在物質之下為止。故此人和世界皆是由造物主(居間之神)所造,它是天使般的靈體,比善良之神地位較低,對神是無知的,並不自覺地令世界和人類出現了。

         ()幻影說(Docetism)

    基 督教的中心信仰是道成肉身,靈智派卻不接納這點,他們認為基督不可能有真正的人類身體。這幻影說建基於兩個概念,就是基於絕對不能進入有限而真正的聯 合,邪惡的物質與靈界永遠衝突。幻影說一詞是由希臘動詞「看似」衍生。他們教導人認識基督並非真正的人,但只是「看似」活著,看似為人類的罪受苦,只是在 短瞬間與善良的人耶穌聯合過。

         靈智派引起信徒興趣的原因,就是他們解答罪與苦問題的方法。嚴謹的信徒常欲認識邪惡的本性及人如何能被救脫離它。靈智派認為人基本上是屬靈的,而拯救就是純屬靈的人從不潔、邪惡的物質世界中釋放出來。人藉著特別的啟示,便能認識他的來源、本質、超越的目的地。

完全摒棄舊約的異端思想

    這種異端思想以馬吉安主義(Marcionism)為 代表,它的中心論據就是基督的福音完全是愛的福音,這是絕對排斥律法的。因此它摒棄了整個舊約。馬吉安主義說在舊約啟示中的這位創造上帝,與耶穌基督的上 帝完全沒有共通之處。舊約的上帝是易變、任性、無知、專制、殘酷的。但透過耶穌啟示的至高愛之上帝是截然不同的,而且祂的目的是為了推翻舊約的創造主。他 們相信只有保羅纔明白律法與靈的對比,而其他的使徒及福音書作者則被猶太人殘餘的影響蒙蔽。因此,他們只接受十卷的保羅書信(甚至排斥了保羅的教牧書信)及經過編修的路加福音。

    馬吉安主義的基督論也採用了幻影學說,聲稱基督的受苦及死亡乃舊約創造上帝的工作,並非出於至高愛人之上帝的手。馬吉安派的門徒被要求有嚴格的德行操守,很多也受逼迫的苦難。

         三世紀末年,大部分的馬吉安信眾被摩尼教(Manichaeism)吸 納。摩尼教是來自波斯的教派,他們以假設光與暗的原始衝突作為折衷式教導的基礎,倡說撒但在光明世界偷了些光粒,並將它們囚禁於人腦之中,而耶穌、佛陀、 先知摩尼就是奉派來將光粒釋放出來。雖然摩尼教的神學理論從未威脅正統基督教,但他們嚴厲的行為準則之苦修標準,卻影響基督教的一些旁支。

信仰上有偏差的異端思想

    這些異端思想出於對聖經與基本信仰的誤解或無知,主要有下列派別:

         ()孟他努派(Montanist)

    孟他努原為異教祭司,後改信基督。他抗議教會太過世俗化,並嘗試去回復她本來的地位。孟他努派企圖去保存在第二世末期已經消失的那種早期教會的末世氣氛,但這個好動機卻變了質,帶來了悲劇。

         孟他努宣稱他自己不但獲得了啟示之靈,事實上,他自己就是在約翰福音十四章應許的保惠師的化身。啟示的時代已過去,而末期則隨著它的完結來臨。他說:「在我以後再不會有啟示,所以末期將至。」

    孟 他努意識到在舊約及新約中啟示的不同階段,但新的啟示卻只是在倫理與教會學的範疇,而且強調極度嚴格的紀律。他禁止再婚,指摘現存的禁食法太鬆,禁止在逼 迫中打鬥,並指摘羅馬的苦行贖罪規則太寬仁。只有能達到保惠師嚴格要求的,纔是真信徒和聖徒的同伴。孟他努宣稱在弗呂家附近的皮布沙(Pepuza)將有天城耶路撒冷降臨,而他的目的就是去預備一群被召出來的人,使他們作好準備,迎接這件末世事件。

         約在主後207年,特土良(Tertullian)成了最有名的孟他努跟隨者。他特別嚮往刻苦的生活形式,而只有純潔聖徒組成的純潔教會,而非徒有外在組織的教會纔配得赦罪之權的概念深深吸引了他。

    特土良寫道:「所以教會可以赦免眾罪,不是擁有數位監督的教會,而是透過那可由聖靈充滿的人組成聖靈的教會執行。」

    由此可見,孟他努可算是其中最先作出教會性回應 及進行改革運動的團體。
         ()諾窪天派(Novatianist)

    第三世紀中葉,迦太基的主教居普良(Cyprian)提倡居間階級,及聖品制度,他任意的採用「公教會」(Catholic Church,今日的天主教即沿用此稱呼)的 名稱,並且說在公教會之外沒有救恩。當時有一位名叫諾窪天的人起來,竭力反對公教會制度,維護教會的單純。諾窪天又主張嚴厲對待那些在逼迫中曾經背道後又 悔改的信徒,不准他們重回教會,導致與當時佔大多數的寬大派分裂,擁護他的人就自立教會,形成了諾窪天派。許多孟他努派的人覺得他們的理想在這個運動中得 到復興,就紛紛加入諾窪天派,因而產生了一些思想上的影響。從信仰真理的角度來看,諾窪天派原有較正確的立場,但因矯枉過正,變成過猶不及。歷史上有許多 證據顯示,一直到第五世紀還有諾窪天派教會的存在。

         ()多納徒派(Donatist)

    這 個名稱是從他們中間有兩位同名多納徒的領導人而來的。他們受諾窪天派教訓的影響,為著管治方面的不同,而脫離公教會。他們注重擘餅之人的品性,而公教會 認為擘餅的本身更重要。所以在初期的時候,他們中間的人,在品性和行為方面,比公教會的人高尚。在北非洲,他們成為人數最多的一派。
         ()神格唯一論:

    這是二、三世紀企圖維護一神信仰及神性一致的神學運動。可惜,由於未能合理處理聖子的獨立實體的問題,這運動發展成為異端。當中有兩組分明的神學派別:嗣子論(Adoptionism),或動態式能力神格唯一論(Dynamic Monarchians),及形態論(Modalism),或稱為撒伯流主義(Sabelians)

         嗣子論者認為耶穌有上帝的意識,只是上帝將能力與影響力置於耶穌這人身上。其中一位重要支持者是安提阿的主教撒摩撒他(Samosta)的保羅,他因這異端教導而被判罪,並在主後268年被革職。他引人爭議的基督論是說耶穌與先知只是程度上的差異,而他的嗣子論為涅斯多留主義(Nestorianism)建立基礎,並成為日後基督論的議會的基本論題。其他著名的嗣子論者有狄奧多士(Thesodotus)及亞爾特門(Artemon)

         形態論者相信神格的惟一變化方式是一個形態及工作的接續而已。他們同時被稱為父受苦論(Patripassians)者,認為聖父好像聖子一般的受苦。而神格惟一論之形態論的另一個名稱是撒伯流主義,以撒伯流命名。他是一個羅馬宗的神學家。其他著名的形態論者有諾威都(Noetus)和帕克西亞(Praxeaus)

         神格唯一論就這樣引發三一論的爭論,並衍生一雙重的異端。嗣子論者太強調神的合一性,否定了位格的神性。而形態論者則堅信聖父只是用不同形態及方式出現,因此否定了位格的獨特性。

早期教會史

    新約教會的誕生  , 教會的歷史背景   ,

    早期基督教如何擴展  , 教會內部的成長 ,

     教父們的著作 ,

    使徒時代,主後1~100   , 

     後使徒時代(Post-Apostolic Age),主後100~170。  ,

    第一世紀的教會  , 初 早 期 教 會 時 代  ,  教會內部的腐化與分裂 ,

    初期教會之發展 , 正典和信經之建立  ,  教會與信徒對政府的態度 ,

     早期教會的見證   ,  第一至三世紀的教會 , 教會全面得勝 ,

    教會純正的教導──使徒的教導作為基礎,

    尼西亞前時代(Ante-Nicene Age),主後170-325   ,

   早期之派別  ,

  早期之逼迫  ,

  早期之異端  ,

  早期宣教  ,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