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6日 星期二

教會全面得勝

 

1.「靠這記號,就必得勝」

 

西元306年,不列顛的羅馬軍隊擁立君士坦丁(Constantine)為帝,於是他接管了不列顛、高盧及西班牙。馬克森狄(Maxentius)則管義大利與北非。但他覬覦統管整個羅馬帝國的西部,漸漸公開地與君士坦丁敵對,君士坦丁乃決定先採取行動;在馬克森狄備戰之前,君士坦丁帶著四千軍人進攻義大利,到距離羅馬北邊十哩的薩克沙盧拉(Saxa  Rubra),兩軍相遇。在羅馬和馬克森狄軍隊之間隔著台伯河(Tiber  River),有米里維橋(Milvian  Bridge)跨越其上。馬克森狄的軍隊不但三倍於君士坦丁,而且有皇家術隊及羅馬軍隊中最優秀的軍人。日暮黃昏,不知第二天的戰事將有什麽結果?

 

    君土坦丁發現自己正處於險境,他深深感到需要超自然的説明,過去他沿襲父親的信仰,相信波斯太陽神米斯拉,據說那是一位為真理公義而戰的得勝者,是一住偉大的戰神,在當時羅馬帝國有不少教徒。

 

    據傳說,戰爭前一夜,君士坦丁看見西沉的日頭之上有一十架,寫著光耀的希臘文Hoc Signo Vinces,意思是「靠這記號,就必得勝」。

 

    第二天是西元312年十月廿八日,兩軍交接,引起一場可怕的戰爭,皇家術隊勇猛如獅,他們從不退縮,但在這次戰役中卻大敗,馬克森狄全軍覆沒,他本人在過河逃命時不慎墜河,淹死在台伯河中。

 

2.米蘭詔論

 

米里維橋之役是世界史中富決定性的戰役之一,此役使君士坦丁成為西羅馬的主人翁,然而更深遠的影響是:君士坦丁認定這次的得勝是由於基督教上帝的幫助,因此他自己做了基督徒,這位曾經拜太陽神米斯拉的皇帝,現在成為世界真光──耶穌基督的跟從者。

 

    西元313年,君士坦丁在米蘭下了一道詔諭,此詔諭並未定基督教為羅馬國教,也沒有禁止異教崇拜,但它卻遠超過加利流在西元311年所下容忍基督徒的詔諭。米蘭詔論宣佈停止對基督徒的逼迫,並宣告良心的絕對自由,允許基督徒往羅馬帝國內和其他宗教一樣,可以享受法律前平等的地位。

 

3.教會得勝是一件奇跡

 

米蘭詔諭奠立了基督教勝過異教的里程碑,教會的得勝是一件不可思議的奇跡。因為教會在三百年前才自一個很小的團體開始,它的成員多半是人數既少又被輕視的猶太民族,會友也多屬貧窮沒有受過教育的小民;教會所傳的資訊對許多人而言是愚拙的、絆人的道理,而四周反對的勢力卻不計其數,包括金錢、學識、文化、社會特權、政治與軍事威力、猶太人、異教徒、羅馬帝國,甚至當日的全世界。至於教會本身也因某些成員在道德上的敗壞,不止一次地蒙羞受辱;教會也會為了懲戒問題而分裂;曾被怪異的教義、致死的異端所侵;為福音信息的爭辯而苦惱。這許多不利的清況,加上三百年恐怖血腥的逼迫,任何人都會認為教會的成長是不可能的事。

 

    在這樣的衝突和困難中,教會怎麽可能得勝?有許多方面可以解釋,其中一個原因是:「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the blood  of  the  martyrs  is  the  seed  of  the  Church)」越多人殉道,教會成長越蓬勃;然而另一個更明顯的答案是:基督對教會超自然的保守。因此,教會的存在,就是一個神跡!

 

4,教會歷史的轉捩點

 

教會歷史中某些事件為歷史帶來突兀的轉變。例如,司提反的殉道將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分散到各處,是教會最早的轉捩點之一;保羅等人的宣教,將基督教傳遍各地,可說是第二個轉捩點。

 

    西元313年標出了教會歷史中第三個轉捩點,因為在這一年頒佈了米蘭詔諭,使基督徒能與其他宗教信徒同樣享有平等權利。

 

    坐在皇帝寶座上的人,不但不再逼迫基督徒,反倒接受了這信仰,而且給教會許多好處。聖職人員可以免於某些公民義務,君士坦丁還給他們大量津貼。他在君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伯利恒等地興建宏偉的教堂,同時定星期天為聖日,禁止百姓在星期天工作。然而君士坦丁的私生活仍有許多缺點,有人懷疑他在信仰上是否真誠。

 

5.世界侵入教會 

 

後來證明米蘭詔諭為教會帶來非常不良的後果。由於這份詔諭,作基督徒不但不再蒙羞,反而是一種殊榮;基督徒之名可以帶來許多物質上的好處,基督徒之名也成為政治、軍事、社會界獲得升遷的護照;因此,成千上萬的異教徒湧進了教會。

 

    很不幸,許多人只是掛名的基督徒,君士坦丁自己的信仰就很成問題。教會在「量」上的得著,變成在「質」上的損失。西元313年的米蘭詔諭為教會打開了水閘,屬世的腐敗潮流,通過這個閘門,沖進了教會。

 

    在教會歷史的第一個三百年中,教會以和平方式向外擴展;在基督教勝過異教的過程中,教會一直沒有以爭戰取勝,而是以默然受苦得勝。然而西元313年後,基督徒有時會以戰爭來達到宣教目的。過去羅馬軍隊以老鷹為徽號,現在,十字架取代了老鷹!

 

6.教會與政府的關係

 

君士坦丁的信主帶出一個最明顯的結果:政教合一。君士坦丁給教會自由與許多好處,同時,他也要求干涉教會事務,於是教會與政府之間建立了親密的關係,從西元313年直到今日,嚴重地影響了教會歷史的方向。教會和政府的關係帶出來的問題,成為許多爭論、不和,甚至流血的焦點;直到今天,這個問題尚未得到答案。

 

7.猶利安恢復異教失敗

 

西元361年,君士坦丁的侄子猶利安(Julian)即位為羅馬皇帝,他自幼在基督教薰陶下長大,但心中仍信異教。即位後即宣稱自己的異教信仰,羅馬帝國再度有一位異教皇帝。由於他背叛基督教,而被稱為「叛道者猶利安」(Julian the Apostate)。

 

    雖然他曾發動一些對基督徒的逼迫(亞他那修稱之為「轉瞬即逝的一片雲」),但他對基督教主要的攻擊是用筆寫下他尖刻的譏諷和嘲弄。他竭盡全力欲恢復異教信仰,卻慘遭失敗,異教寺廟仍然毀棄,異教祭壇荒廢;異教已難死灰復燃。

 

    西元363年,米蘭詔諭後整整五十年,叛道者猶利安在波斯之戰中被致命的一箭傷及大腿,從馬上摔下來。據傳說,這位皇帝于臨終時,用手抓起一把從傷口噴出的鮮血,灑向天空,喊著說:「加利利人哪,最後還是你贏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