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15日 星期一

教會內部的成長

 

1.教會內部成長的意義

 

    所謂教會內部的成長,是指教義(或信仰內容)及教會組織的成形。由於這兩方面關係到上帝的真理以及教會內部的管理制度,因此極其重要。

 

    一些有恩賜的基督徒窮畢生之力,從聖經中發掘真理,駁斥當日錯誤的教導。他們為上帝、為教會完成了偉大的事工,本章特別介紹這些人和他們所努力制訂的教義,以及教會組織與行政管理形成的經過。

 

2.教義重要嗎?

 

    今天有許多人對教義不感興趣,他們認為教義的分歧往往引起爭論和辯駁,而教會的分裂也往往導因於教義的爭辯,因此,他們認為教義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基督徒的生活。

 

    這種看法造成的後果非常嚴重。許多傳道人不注重將教義教導信徒和兒童,以致許多基督徒對信仰無知。這種認為教義不重是狡猾、陰險,事實上是撒但最厲害的詭計。教義爭辯過程是教會歷史上非常重要的部份。

 

3.使徒後時期的教會領袖

 

    繼使徒之後,負起教會領導責任的領袖,被稱為使徒後時期的教父,因為他們曾接受使徒直接的教導,都活在第二世紀的前半期,其中有五位知名者:羅馬的革利免(Clement)與黑馬(Herma),安提阿的依格那丟,士每拿的坡旅甲,和亞歷山大的巴拿巴(Barnabas);此外,還有兩位姓名不詳。

 

    讀者當還記得,耶穌的門徒有相當長的時間不明白他的教訓;從教父們的著作中也可以發現,基督以後的一百年間,初期信徒尚不能深入明白聖經所啟示的真理,他們對基督教的認識非常簡單,只認識基督是真神的啟示者以及崇高道德的宣告者。使徒後時期的教父們為了更深明白基督的真理,他們專心致力。深思揣摩並提筆著述對基督的體認。

 

4. 護教者

 

    異教徒不但逼迫基督徒,也攻擊基督教信仰;他們捏造許多荒謬的故事,控訴基督徒的罪行,並誤傳基督教的教訓;為了回應這類攻擊,有些基督徒起而著書,為基督教辯護,而成為當代的「護教者」(Apologists)。

 

    護教者為他所確信的真理辯護,為了向異教徒知識份子闡釋基督徒信仰,並答辯對方的攻擊,迫使他們深入研讀聖經,因此初期教會在基督教真理的認識上也有了長進。

 

    最出名的護教者是游斯丁,他出生在撒瑪利亞的示劍,那兒有雅各井,耶穌曾坐在該井與撒瑪利亞婦人交談。游斯丁的父母都是異教徒,游斯丁專修哲學,甚至在他成為基督徒以後仍披著哲學家的鬥蓬。當他在以弗所進修舊約先知書時,他歸向了基督。在一本書上,他這樣寫著說:「霎時,一道火焰從我心靈深處點燃,一股對先知與基督的愛流湧溢,他們所傳講的才是萬物肇始與終結的最古老、最真實的解釋,這是哲學家們都該知道的,因為他們被聖靈充滿,榮耀了造物真主,萬物的上帝與父,並宣告真神之子耶穌基督。我發現唯獨這種哲學才是穩妥而有益的。」

 

    西元153年,游斯丁在羅馬寫成了他著名的「護教書」(Apology),約於西元165年,他為了信仰在羅馬被斬首殉道,因此他被稱為「殉道者游斯丁」。

 

    克理索(Celsus)不是護教者,他對基督教信仰非常熟悉,然而他卻一直沒有成為基督徒;相反地,他於西元177年寫了一本反基督教的書,題名為「誠實的對話」(A True Discourse)。克理索的思想敏銳,加上豐富的學識和才智,提出許多論點至今仍被非基督徒所採用,他的著作是異教世界對基督教最具威力的批判。七十年以後才出現了對他的反駁,這本精彩的護教著作是俄利根所寫的「駁克理索」(Against  Celsus),此書一出,克理索的論點終於全面潰敗。

 

5 . 錯誤觀念的出現

 

第二世紀後半期,出現了兩種異端,嚴重地威脅到初期教會,它們是諾斯底主義(Gnosticism)和孟他努主義(Montanism)。諾斯底主義強調基督在地上從未有過真正的身體;孟他努主義則認為基督所應許賜下的聖靈並未在五旬節時應驗,聖靈的臨在乃是「此時此地」的,他們並強調世界末日即將來到。這兩種異端都在教會中擁有強大勢力,然而他們的信仰卻與基督教真理背道而馳。正確的教義固然重要,錯誤的教義更能危害教會,教會無法與錯誤的假教義共存,為此,第二世紀後半期,教會面臨嚴重的危機。

 

    從以下這件事蹟中,我們可以體會當時教會對異端痛切的感受:諾斯底派有一位領袖馬吉安(Marcion),他在君士坦丁堡發跡後,搬到羅馬;他大量捐錢、廣行善事,並大事宣傳諾斯底派信仰,因此,羅馬教會中有許多人跟從他。士每拿主教坡旅甲本來往東部已經認識馬吉安,有一次他赴羅馬訪問,不意在路上碰到馬吉安,他正預備不加理會地走過去,馬吉安攔住他,問道:「坡旅甲,難道你不認識我了嗎?」坡旅甲回答說:「當然認識,我知道你是誰,你就是撒但的長子。」

 

6.教父們

 

初期教會在教義上第一次大爭論是有關基督位格的爭論。我們知道基督是上帝的兒子,是三位一體中的第二位,他就是上帝。起先教會對這方面並不完全清楚,教會領袖們花費了許多時間精力,認真研討、思想討論,直到對基督有了正確的認識,今天我們能對基督有正確的認識,不能不歸功於這些教父長期而精深的努力。這期間出名的教父,在帝國西部有愛任紐和特土良(Tertullian),東部有革利免和俄利根。

 

    愛任紐出生年代約在西元115142年間。他在士每拿長大,親眼見過坡旅甲,也聽過他講道。以後愛任紐搬到高盧(今日法國)的里昂城,成為當地的主教,後於西元200年為主殉道。愛任紐極認真研究聖經中對基督的教導,在他的名著:「駁異端書」中,他立下了「基督論」教義的典範。

 

    特土良約在西元150155年間出生於北非的迦太基,後來赴羅馬進修法律並執業律師;信主後回到迦太基,成為當地教會的長老。他對哲學與歷史甚有研究,法學更是精湛。雖然他對基督的認識並未超越游斯丁和愛任紐,但他的用詞表達極有恩賜,以致比前人更能把基督的教義用最清晰、最準確的字彙加以說明。

 

    亞歷山大的革利免(切勿與一百年前羅馬的革利免混淆)則是一位在亞歷山大能幹的神學教授。

 

    俄利根是革利免的學生,但後來聲望遠超過他的老師,是初期教會最偉大的學者。他是一位精闢的思想家,寫了許多偉大、博學的書籍。他的名著:「駁克理索」是對基督教非難者一部精彩的反駁。革利免與俄利根都藉著作幫助初期教會信徒對基督的位格有更清楚的認識。

 

7.信經和正典的制訂

 

教會奮力駁斥諾斯底主義及孟他努主義的結果,產生了三樣束西:信經、正典和教會組織。這三件事對後代教會影響深遠。

 

    「信經」這個詞源自拉丁文Credo,即「我信」的意思,因此所謂「信經」就是「信仰的告白」。為應對諾斯底主義和孟他努主義的危機,教會制訂了「使徒信經」(ApostlesCreed),這名稱是因信經內容綜合了使徒的教導,它並不是使徒所寫的。這是教會最早的信經,無怪乎今天許多信徒都會背誦。教會採用使徒信經,讓每位信徒清楚知道基督教信仰真義,能分辨諾斯底派及孟他努派的異端。

 

    「正典」(Canon),這個詞有許多含意,在這裡是「書目」的意思。為抗衡上述異端而出現的正典,是新約的正典,即確定新約聖經的書目。在與諾斯底派及孟他努派爭辯時,教會總會引用聖經,然而當時有許多基督徒的著述流傳,因此必須確定那些是真正出於上帝的啟示、具有權威的書信。在當時眾多基督教著述中,最後被教會承認、接受而列入正典的經卷,就是我們今日所用的新約聖經各卷。

 

8.主教制的形成

 

教會在對付諾斯底派及孟他努派異端時,另一項新發展是在組織方面——教會產生了主教形態的管理。由於異端領袖也宣稱他們有聖經根據,因此,教會必須確立自己的權威,以解釋聖經的意思;權威的執行乃是透過治理教會者,就是「主教」(bishops)。教會從那時起,一直到宗教改革期間止,都是採用主教制。甚至今日仍有一些教會維持這種形態,例如羅馬天主教、希臘正教、聖公會與循道會。

 

    教會最初的組織非常簡單,只有長老與執事兩種職份(「長老」一詞源於希臘文Presbyter)。

 

    初期教會所有長老原本地位同等,然而漸漸地,每個教會都需要其中一位元長老負起帶領之責,他成了長老團的主席,帶領崇拜並講道。長老的另一名稱是監督(希臘文為episcopos),「主教」(bishop)之詞便由此而來。等到某一長老逐漸成為長老團的領導者,主教的頭銜就加給他,於是其他長老的地位漸漸低於這位監督(或主教),他也在無形中獨攬了教會大權。希臘文稱獨裁為“Monarch”,因此在教會中獨攬大權的主教便稱為「專制主教」(Monarchical  bishop)。

 

    起初教會是設立在城裡,城外仍為異教徒聚居之地,當基督教由城內往城郊傳播時,城外的信徒就到城裡聚會。城市和四周的郊區合稱為教區(diocese),於是城裡教會的主教變成了整個教區的主教,而造成所謂的區主教(diocesan bishop)。

 

    因為希臘文是當時的世界語言,因此所有教會的職稱如執事、長老、主教、專制主教、區主教等均源自希臘文(diconos, presbyterepiscopalmonarchical bishopdiocesan bishop)。

 

    我們無法得知到底教會何時開始有主教,因為主教制的產生是逐漸的,而且各城市有主教制的時間也不一致,有些教會比羅馬教會先有專制主教。約於西元110年,安提阿教會(即差派保羅和巴拿巴出去宣道的教會)已經有主教,名叫依格那丟,而士每拿也有坡旅甲為主教,他們二位都直接被使徒帶領過,屬使徒後時期的教父。羅馬的第一位主教似乎是安尼克托(Anicetus),他自西元154165年任羅馬主教。到第二世紀中期,可以說所有教會都有了專制主教。

 

    主教被認為是使徒的繼承人,這種觀念給予他們無比的權威。伊格那丟強調主教是教會合一偉大的維繫者,也是對付異端的偉大辯護者。他寫信給非拉鐵非教會說:「你們都要跟隨主教,如同基督跟隨天父。行事不可不經主教認可。」

 

    有相當長的時間,各城教會間彼此沒有聯絡。西元200年後,由於對付諾斯底派及孟他努派異端,各教會才漸漸結合,形成一個整體;所有教會都採用同一的信經、同樣的新約正典以及主教型態的教會管理;各異端則在教會以外成立他們自己的小教會,而大教會從此被稱為大公教會或天主教會(Catholic  Church)意即普世教會(Universal  Church),以後我們將看到羅馬天主教會的發展。

 

    當時最會表達教會觀念的人是居普良,他約在西元200年生於北非的迦太基,終其一生都住在那裡,是一位富有且受過高深教育的人,也是有名的修辭學教授。西元246年他成為基督徒,兩年後成為主教,西元258年被斬首殉道。在他的書上,他說:「只有一位上帝,一位基督,一個教會及一個座位(「座位」是指「權柄中心」而言)。」他又說:「凡不在基督教會裡面的都不是基督徒;凡不以教會為母的都不能以上帝為父;教會以外沒有救恩;教會是主教所組成的,主教在教會裡,教會在主教裡,凡不與主教同在的都不在教會裡。」

 

    教會在逼迫中,人數反倒增加,擴展到全羅馬帝國,甚至將福音傳給蠻族;在逼迫中,教會也發展了組織,制訂了教義,準備跨入另一個新世紀。

 

 

沒有留言: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