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迫害的主要原因
基督徒雖善盡公民責任,但沒有隨從羅馬的風俗習慣 (如:多神崇拜等),也拒絕崇拜皇帝,加上基督徒舉行不公開的禮儀活動,故被視為「異類」,不斷受到謠言中傷;教會的知識份子則以護教文章作出辯護,但不被接納。
受迫害
第一至二世紀的教難是地區性及間歇性的,並沒有針對基督徒的法律。 尼祿 (Nero) 是首位迫害基督徒的羅馬皇帝,他將公元六十四年羅馬火災的原因嫁禍於基督徒,並施予懲罰。
第三世紀,皇帝頒佈反基督徒法律 (禁止國民信奉基督宗教、禁止基督徒聚會崇拜、不向帝國的神祇獻祭的便是違法),教難差不多偏及全國。
雖沒有確實數字,但歷史學者保守估計致命殉道的信徒超過十萬。
Colosseum
羅馬帝國著名的露天劇場,被判死刑的基督徒被拋進場,給餓獅及黑熊作食物,並供民眾觀賞作娛樂。
禮儀與祈禱
早期的聚會地點多是在私家住宅 (private house) 裏,不久之後轉到在戶外有遮蓋的地方 (花園或墓地),也有信徒為崇拜的用途而送出房屋,第三世紀中葉才陸續有聖堂建成。
當時的人需要接受約三年的培育才能領洗加入教會;一週的第一天 (主日) 則慶祝主的復活,當天的重心是參與感恩祭,只有領了洗的信友才可參與;每年有一個主日更隆重的慶祝,洗禮也大多在這主日施行的
牧職的設立
團體中有長老 (presbyter) 和執事 (deacon),漸漸地在長老中冒現一位領袖,被稱為監督 (episkopos);「覆手」是祝聖這些牧職人員的重要元素。這些職務漸變成今天的三個牧職:主教、司鐸、執事。(此為天主教教會之牧職)
教會內的困難與神學的誕生
不同文化與地區的教會團體之間出現了爭論 (如:禮儀程序的差異、背教者重返教會的處理),更嚴重的是出現了對信仰的錯誤理解與演釋。
面對這情況,團體的領袖在感恩祭的講道中,並在給候洗者作要理講授時闡釋正確的信仰,神學就是在這背景下誕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