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吾珥的宗教

    殘留美好的宗教建築,證明亞伯拉罕時代的社會,宗教色彩濃厚。保存最好的例子,是這個時期古老的金字塔型神廟(ziggurat),吾珥南模的名字和頭街印在磚上,看出他在建築上也負責督導。

    這座廟似乎是建在一個較小的廟頂上,當然這底下的廟是更早建的,它的上都是拿波尼度(Nabonidus) 的工作,其年代是較晚的新巴比倫時期。這座神廟整個的建築是長二○○尺,寬一五○尺,高七○尺。現在我們知道它的形式是當時流行的正方形加金字塔型。頂端 的宗教殿堂,在挖掘之時已不存在了,但仍殘留一些上藍釉的磚塊,顯然是蓋在上面的,烏雷是挖掘這龐大建築的主要負責人,他相信曾在不同層次的土地上種植過 樹叢和灌木,那是技藝的傑作,也證明當時技術的高超。

    在這座神廟的周圍,有其他神聖的建築,一個是月女神即拿拿神之妻寧格兒(Ningal)的輝煌廟宇。別的建築物是祭司的住屋,和儲存禮儀用品的倉庫。圍繞著神廟地區前展開有二二五尺鋪磚的露天廣場。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在這個複雜的地區,來往如梭的政府官員和善男信女。

以色列史

  以色列史概論  ,

 希伯來民族的起源  ,

  族長時期   ,

吾珥之生活環境

    關於一般生活環境,多半是從一個古地亞(Gudea)——拉革施城的安細(ensi at Lagash) (安細是當地城邦的統治者,兼管政治、宗教)所留下的手工藝術品,以及吾珥主要統治者所留下的製品來瞭解。古地亞顯然擁有比一般藩王更大的權力, 據說有二一六、○○○臣民。他留下許多詩歌和禱告文件,從這些可看出蘇美語言所發展到的最高峰。

    其中有一篇文章描述寧格蘇神(Ningirsu)下令古地亞指示重修拉革施的神廟——埃尼奴(Eninnu)。據說古地亞立印進行這項工作,遠從敘利亞北部的亞瑪奴山脈(Amanus  Mountains)運來木材。所羅門後來為建造耶路撒冷聖殿(王上五6),也從這一帶運來香柏木。古地亞也留下許多四面都雕琢的雕像,常常是他自己的像,可看出當時技藝家的才華,和傑出的藝術才能。

    生 活情況一般說來是繁榮的,在這一帶出土約十萬份商業文件,大部份與這時期有關,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當時情形。內容是關於買賣穀類、水果、牲口、奴 隸和其他商品,並且記載商品的價格以及一般交易的方法。雖有通貨膨脹,但經濟情況看來相當穩定。這些文件也反映出,即使人民生活當中宗教佔很大的部分,主 要的權力仍握在政治領袖手中,而非宗教領袖。還有一個證據說明當時的繁榮及文化進步,就是有不少的圓柱形圖章,全部雕刻得很好,還有許多製作精美的金屬飾 物,表現出古代的冶金學在此時已是登峰造極。

    所 有這些組成了當亞伯拉罕蒙上帝呼召時的世界情況,那是一個正在進步的世界,文化水準很高,藝術家精於技藝,建築師技術高明,商業朝氣蓬勃,生活狀況良好。 宗教極其重要,是以敬拜月神拿拿為中心。寫作相當普遍,當時顯然有學校教導寫作、藝術及其他科目。我們可以相信亞伯拉罕是一個能幹的人,他會把握 受教育的機會。他可能學過寫作,所以會記錄一些早期故事,以後被摩西編入聖經。當他需要離開本地,而去一個水準更低的地方時,他已經瞭解到精美文化的優 點,而他在離開前也已受到這些好處。

歷史是甚麼


曾經發生的事(史實)
記錄下來的事(史料)
有影響力的事(史觀)
蘊含意義的事(史觀)
考古學
考估學
科學 (客觀)
藝術 (主觀)
讓史實自行說話
從史家觀點透視
處理史料及建立史實的能力
批判史料及解說史觀的能力
外在: 事件及行動
內在: 思想及價值
Collingwood: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法因斯(John Fines)指出,著述歷史的整個過程,有以下三個組成部分:
1. 過去,
2. 從過去遺留下來,至今天可供我們使用的資料,
3. 歷史學家所著述的歷史。

過去是「一去不復返」的,無法重演,我們僅能憑藉史料去認識它、重組它。史實的建立,有賴於史料。因此,歷史的學習,是訓練我們處理史料及建立史實的能力。

1830年代蘭克(L. von Ranke) 在他一本史著的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著名的話:「人們分派給歷史學的任務是評判過去,並為了未來的好處而教導我們目前。本書不敢期望著如此崇高之任務,它只是想要表明事實上發生了甚麼而已。」

這種觀點風蘼一時,在以後的幾十年中,史家努力於嚴謹的史料考訂與批判,憧憬於最終可得到「客觀如實」的歷史。

歷史變成一張過去事實的清單。背後的假設,是歷史乃客觀存在的,只要史家能夠中立、超然地把種種史實鋪列出來,它就會自行說話,最終達致一個各方一致同意的 「歷史真相」。基於此信念,歷史著述與史家本人的思想、性情被認為是拉不上關係的——史家只是一個冷靜而客觀的學者,從事機械的工作。

踏 入二十世紀,這種觀點日益受到質疑。事實上,史實不會自行說話,而需要史家加以理解及賦予意義。從這個角度而言,歷史雖然必須以客觀的史料為基礎,卻非完 全客觀的,反而是制約於史家本身的主觀因素。史家必須從眾多的史實中,選取其中他認為重要而有意義的部分,從而著述歷史。然而,甚麼事件重要?有甚麼意 義?卻人言人殊。

史家的著述,無論多麼完善,都僅能視之為一種「假說」、對「過去」的某一套理解而已,即所謂「一家之言」。任何史家的著述皆非最終定論,更非絕對的客觀真理。歷史的學習是培養我們的批判思考能力——要作「自己的歷史學家」,自行闡述及解說歷史。

歷 史有待史家的理解與闡釋。問題是:我們當基於甚麼原則去從事理解與闡釋?過去,有一些史家認為:歷史學的任務,乃在從大量具體的史事之上進行歸納,從而得 出一些「通則」或「規律」。一些史家堅持:每一件史事都是獨特的,史家的責任乃在盡可能詳細研究每一個別事件的具體細節。這裡有一個關於「歷史通則」與 「獨特事件」的傳統爭論。

今日,甚少史家相信,我們可以得出類似自然科學一樣的「歷史通則」。羅傑士(P.J. Rogers)提出:史事不是獨特的,而是個別的;以致史家可採用類推(analogy)的方法來理解它。在此,羅傑士指出了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用途——為人們提供了可藉以理解古今種種事件的「參考框架」(frames of reference)。

柯林武德(R.G. Collingwood)一件史事,可分為「外在性」與「內在性」兩方面。所謂「外在性」,乃史事的表面,傳統上史家的注意集中於此。然而,更加重要的,是推動事件中人作出種種行動的思想狀態;此即所謂史事的「內在性」。史家的任務,不僅在臚列史事,更須闡明事件中人的思想狀態,方能真正理解該史事發生的原因。柯林武德推衍出他的著名命題:「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史家需將自己投射到歷史人物的處境中去,以致能夠在自己的腦中重現(re-enact)歷史人物當年的思想。

歷史概論

    上帝對歷史的計劃  , 歷史與歷史記載 ,

     歷史是甚麼  , 歷史的意義研究歷史的價值所在 ,

     「普通歷史」與「真實歷史」之區別──從存在主義出發 ,

      教會歷史概說  ,   教會二千年歷史速寫   ,

     教會歷史的幾種分類    ,

上帝對歷史的計劃

    聖經在這點上也很明確:上帝對所有的歷史有一個統一的計劃。祂最終的心意是:到了所計劃的時機成熟,使天上地上的萬有,都在基督裏同歸於一(弗110),使祂的榮耀得著頌讚(弗112)。

    上帝甚至從一開 始就有了這個計劃:你們當記念上古以前的事,因爲我是上帝,再沒有別的上帝;我是上帝,沒有神像我。我從起初就宣告末後的事,從古時就述說還未作成的事,說:我的計劃必定成功,我所喜悅的,我都必作成。’”(賽469-10

    但到了時機成熟, 上帝就差遣祂的兒子,由女人所生,而且生在律法之下,要把律法之下的人救贖出來,好讓我們得著嗣子的名分。(加44-5

    基督在地上的工作,特別是祂被釘死在十字架上,受死復活,是歷史的最高峰,它是一個偉大的轉捩點,上帝實際地完成了救恩的工作——整個舊約歷史所進行 的方向。當前的世代回顧著基督所完成的工作,也期盼祂的工作達到歷史的終結(consummation),那時,基督會再來,有公義在那裏居住新天新地就會顯現(彼後313;見啓211-225)。

    上帝的計劃的統一性,使上帝能在更早的時間點作出許多應許與預言(promises and predictions),然後讓這些在稍後的時間點得到應驗(fulfillment)。有時候,這些應許所採用的是一個非常詳盡的形式,例如上帝對彌賽 亞——以色列所盼望的偉大救主——將要來臨的應許(賽96-7)。有時候這些應許是以一種象徵的形式,例如當上帝吩咐獻上動物的祭牲,作爲赦罪的一個象徵 (利未記4章)。這些獻祭的本身,並不能永遠地除去罪,贖回他們(來101-18)。它們是指向基督,祂是最後與完全的贖罪祭。

教會預備期

   教會產生以前的猶太歷史和宗教  ,

  教會產生以前的羅馬歷史和政治背景  ,

  教會產生以前的希臘歷史和文化背景  ,

  波斯帝國統治時期   ,  波斯帝國統治時期 ,

  希臘帝國統治時期  , 

  馬加比時代到耶穌時期  , 

  大希律王 ,

 猶太人的宗教主張與叛逆精神   ,

  羅馬帝國史 ,

教會產生以前的猶太歷史和宗教

【被擄時期──巴比倫時代】

    公元前605年, 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興起,殲滅亞述帝國,稱霸米所波大米平原一帶。當時,埃及的法老王尼哥,企圖挽救垂亡的亞述,派兵合攻巴比倫,卻在迦基米施一役,被尼 布甲尼撒王打得落花流水。於是巴比倫的大軍,趁戰勝餘威跟蹤窮追埃及的敗兵南下,結果敘利亞、外約但、猶大等地都一一落在尼布甲尼撒王的掌握中,就都俯首 稱臣。

    後來因猶大屢次背叛反抗巴比倫,前後三次被巴比倫派兵討伐。結果,聖殿被毀,聖城耶路撒冷被夷為平地,變成廢墟荒堆,許多王族、貴冑、富戶、巧匠、勇士,並財物等都被擄到巴比倫去,在那裏服勞役,繳納重稅,但在宗教上仍享有極大程度的自由。

【歸回時期──波斯時代】

    公元前550年,波斯王古列崛起,吞滅瑪代國,成為西亞(伊朗高原一帶)一大強國。主前五百三十八年,更殲滅巴比倫國,將猶大列入波斯帝國轄下的一省,統治達兩百年之久。其間,波斯王善待被擄到巴比倫居住的猶太人,允准他們自由 歸回祖家,故前後有三次歸回運動。

第一次是在主前五百三十七年,猶太人在所羅巴伯、祭司約書亞等人率領之下,歸回耶路撒冷並開始重建聖殿。

第二次是八十年 後,即主前四百五十七年,在文士以斯拉率領之下,歸回猶太地,教訓以色列人遵守摩西律法。

第三次則在四百四十五年,由當時在波斯王亞達薛西手下擔任酒政的 尼希米,率領百姓修造耶路撒冷城牆。

【熬煉時期──希臘時代】

公元前330年, 歐洲的希臘興起,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亞述、巴比倫、波斯,而稱霸當時的世界,置猶大地於其帝國轄下。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帝國被手下四個大將瓜分。其 中,西流古統治敘利亞,多利買佔據埃及,彼此連年爭戰。猶大地因位於敘利亞和埃及之間,成了他們的戰場,兩大勢力在此展開拉鋸戰,耶路撒冷不斷易手換主。 猶太人如同處在兩大磨石中被磨,真是苦不堪言。

【中興時期──馬克比時代】

敘利亞的安提阿古王,於公元前198年征服巴勒斯坦(即猶大地)。 安提阿古四世對猶太人極其暴虐,毀壞耶路撒冷,污穢聖殿,在祭壇上獻豬,在聖殿中為宙斯設立祭壇,用各種嚴刑迫使猶太人放棄信仰,結果引起了馬克比反抗戰 爭。這戰爭是猶太歷史中最壯烈英勇的奇蹟,祭司馬他提亞和他的五個兒子們,領導一些忠貞的猶太人,屢次擊敗佔絕對優勢的敵軍,必敗而勝,最後於公元前165年攻克耶路撒冷,潔淨並重新獻殿,這就是主耶穌在世時「修殿節」(約十22)的起源。於是馬他提亞家世襲的祭司們,集猶大宗教與政權於一身,統治獨立的猶太國約有一百年之久,史稱馬克比時代。

【亡國時期──羅馬時代】

公元前63年,猶大國為羅馬帝國大將龐貝所征服;派以東人(以掃後裔)安提帕特為猶大總督,猶太人從此在羅馬鐵蹄下茍安度日。公元前37年,安提帕特之子大希律,被封為猶大王。大希律為了討好猶太人,重建聖殿,極為壯麗。但是他生性兇殘,耶穌降生時屠殺伯利恆四境嬰孩的就是他(參太二16)

大希律死後,其國土由他三個兒子分領:亞基老王統管猶大地、撒瑪利亞和以東地;希律安提帕統管加利利和比利亞地;腓力則為約但河東北部分封的王。公元6年,亞基老王因行為失檢被放逐,猶大地遂成為羅馬的一省分,由羅馬派巡撫直接治理。將主耶穌釘十字架的羅馬巡撫本丟彼拉多,任期自公元26-36年。公元41-44年間,猶大地曾經短暫歸大希律之孫亞基帕王第一的管轄。其後,又歸歷任羅馬巡撫轄治,其中包括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中的腓力斯,和第二十四章中的波求腓斯都。

由於歷任羅馬巡撫貪財搜刮,猶太人切齒痛恨,遂於公元66年爆發了反抗羅馬統治的大革命。戰爭持續至公元70年,羅馬大將提 多攻陷耶路撒冷城。羅馬兵丁逢人便殺,城中血流成河,又縱火焚燒聖殿和民房。後來羅馬兵丁把聖殿牆壁的石頭逐一拆掉,好挖取被火熔化流入石縫中的金子,這就應驗了主耶穌所講的豫言:「將來在這裏,沒有一塊石頭留在石頭上,不被拆毀了」(太廿四2)。 從那時候起,耶路撒冷一直被外邦人所佔據踐踏,猶太人也從此國破家亡,被逐分散在世界各地,幾達二千年之久。

【由希律王推算耶穌降生之年】

希律王(太二1),即大希律,是以土買人,就是以東人,以掃的後代,公元前37年被羅馬封為猶大國的王。以東子孫坐在大衛寶座上是猶太人所憎惡的,他為要討猶太人喜歡,為他們重建了所羅巴伯時的聖殿,自公元前16年動工,共計造了四十六年才完工(約二20)。全是用大理石修建的,大理石柱有高達五丈者,用了黃金三十噸。

但他為人強暴,曾殺過妻子和九個兒子(猶太人為反對他,曾一次在橄欖山起義,主要的領導團體是愛國的奮銳黨)。他為著要把彌賽亞斬草除根,而竟殺了伯利恆和四境內兩歲以裏的嬰孩,他知道猶太人不喜歡他,但他竟以暴力維護他的政權,屢次殺人,他的後裔也是這樣。為殺嬰孩這事,猶太人曾上告羅馬。希律是死於A.U.C.(羅馬紀元的縮寫)七百五十年逾越節前,主耶穌降生至少比希律之死早一年或二年,而A.U.C.七百五十年乃正是公元前三年,故主耶穌應是在公元前四年或五年降生的,這就是說現今的公元至少是少算了四年或五年。

【七十士譯本】

七十士譯本(The Septuagint)是舊約的希臘文譯本。譯成於亞力山大城,那裏有許多講希臘話(希利尼話)的猶太人。相傳由於埃及王多利買非拉鐵非(公元前285~247)的 請求,耶路撒冷派了猶太的七十位語言學家到埃及去翻譯舊約。先譯摩西五經,其餘各卷陸續譯成。翻譯者共七十人,所以稱為七十士譯本。

某些與此譯本有關的傳說是不可靠的。通常認為七十士譯本的翻譯工作,確自多利買非拉鐵非王在位時開始,一百年後完成。希臘文是當時通行世界各處的文字。基督在世時,七十士譯本 已經在猶太人中通用。新約也是用希臘文寫的,新約引用舊約的地方,多取自七十士譯本。

【公會】

公會可說是起於約沙法時,他曾「從利未人和祭司並以色列族長中派定人,在耶路撒冷為耶和華判斷,聽民間的爭訟」(代下十九8);或是依摩西時七十長老的組織而組成的(民十一16~17)

公會成員是七十二個人,第一部分是大祭司長和二十四班祭司的首領;第二部分是文士或律法師;第三部分是長老、族長;大祭司長是主席,兩個副主席坐在兩邊,其餘坐成一半圓形。

公會聚處是在聖殿院內,或是在錫安山的東邊。耶穌在大祭司府內受審是不合法的。這公會是最高法庭,在主耶穌時他們已失去了執行死刑權,而只保留下判決死刑權(參約十八31)。公會(Sanhedrin)的原文字意是「坐在一起」。雖然當時的巴勒斯坦是在羅馬的統治下,但是公會仍有主權管理這一省的內政和宗教上的事務。

【會堂】

    會堂起於撒母耳時的先知學校(撒上十11,十九20~24;王下二1~18), 等到被擄後沒有聖殿可以敬拜上帝時,會堂因之漸漸發展起來,到耶穌時,單是在耶路撒冷的會堂就有四百處之多。會堂內有抄寫的聖經,前邊有長老們面對會眾的 座位。有時會堂也當小法庭之用,「趕出會堂」是當時一個嚴重的刑罰。如果會堂的人數太少,他們就建立一個祈禱處;他們多喜歡在河邊、海邊,以便施洗;在外 邦,他們歡喜在城外,免得染到外邦人的污穢。管會堂的人,是很有地位的,並不是看堂的門房,他們的責任是:()召集會眾,()保管聖經,()維持秩序,()請人讀經或講話。

        會堂(Synagogue)開 始於猶太人被擄的時候。那時聖殿已被毀壞,國民流散各處,所以凡有猶太人的地方,就需要有聚集敬拜上帝及聆聽上帝的話語之場所,會堂乃應之而生。猶太人歸 回本國後,會堂繼續存在於國內,及國外有猶太人的地方。國內每一個較大的鎮市中,都有一個以上的會堂。耶路撒冷雖然已有聖殿,但也有許多會堂。

        使徒行傳敘述,只要帝國裏何處有猶太人存在,何處就會有會堂存在。保羅無論訪問任何一個城市時,總是在會堂裏開始作見證。教會初期的集會及集會所,倣傚會堂的地方不少。

【法利賽人】

    起初是一班熱愛祖國、虔誠為上帝的人,因著大祭司西門為己而不為上帝,他們就與馬克比黨分開了,所以他們的敵人叫他們為「法利賽黨」(意即「分開」)。 他們盡力守律法和遺傳,叫自己高過普通的人們,所以法利賽人這名詞也就成了他們宗教的宗旨了。

    他們因著注重守律法,就漸漸趨於注重外面,而忽略了內心;他們在路口上禱告,衣服襚子放寬了,行路仰天,免得看見婦女;他們對人嚴格,外面死守規矩,但內心卻依舊敗壞,所以「法利賽人」這名詞,後人竟把它作「假冒為善」解釋了。

    法利賽黨原分兩派,也就是兩個學校:一是沙買派,反對學希臘文化,十分守舊固執,他們非常反對耶穌;二是希列派,是開明的,肯吸收外國的文化,保羅的先生迦瑪列就是希列的孫子。

【撒都該人】

    本 是所羅門王時代大祭司撒督的名字,後人用此名稱呼他們的黨。他們反對法利賽黨只講熱心而忽略道德的行為;他們注重道德行為,因此又趨於一端,就是著重行為 而忽略了信仰。他們只接受五經而不重先知書,也不接受遺傳,所以他們不信鬼魂、天使、復活等道,對彌賽亞國也不關心。他們在政治上很有地位,經濟方面都是 富戶,大祭司亞拿、該亞法都是屬於這黨。這是法利賽的敵黨,更是反對教會的最惡的勢力。

【文士】

    文 士起源於以斯拉,在被擄期間大大的發展起來的;文士不是一政黨或教派,他們是一些猶太國的學者,是各黨中都有的,不過大多數是出於法利賽黨。他們主要的責 任是抄寫律法;宣讀律法書和講解律法,他們更是注重口傳的律法,他們自己不寫別的東西,只抄寫律法,因為恐怕混亂了律法。可說他們是民間的教師;他們的稱 呼是拉比,再大者稱拉班。

【聖殿變成賊窩】

    聖經記載主耶穌至少曾兩次潔淨聖殿。當時因遠來的猶太人不便帶牛羊,所以殿中有驗好的牛羊。平日通用的乃羅馬錢,猶太人卻要用本國錢獻給上帝,所以殿中又有兌換銀錢的需要。這些事不為不對,但商人和祭司勾結,從中剝削,妨害敬拜,就不對了。

        一般猶太人把屬於殿的房子、院子都稱為殿。屬於聖殿的共有兩個院子(參王下廿一 5,廿三12),即內院和外院;外院即外邦人拜神禱告的地方。而今大祭司竟剝奪了外邦人的敬拜,而變為取利作買賣的地方,是聖地俗用了。主為著萬國人的利益,就趕出了作買賣的人。

【猶太節期】

    ()安息日:安息日為休息敬拜的聖日,每七日來複一次,即每週中的末日(禮拜六)。在這一天中,猶太人都被嚴禁工作,違者須受重罰。

        ()逾越節:這是各種節期中最古的,在四月一日左右舉行,是記念猶太人從埃及的捆綁之下得蒙釋放,脫離為奴之地;更是追念天使越過了猶太人的住宅而去擊殺埃及人的長子(出十二1~28)。這個節期共計七日,恰在兩個安息日之間,為猶太人舊日最主要的一個節期。各地的猶太人,凡是有力量的,都上到聖城來守節。

        ()五旬節:五旬節就是五十天的節,由開鐮收割、獻一捆初熟的莊稼安息日的次日(即七日的第一日)算起,到七個安息日(所以又稱七七節,出三十四22;申十六9)的次日(又是七日的第一日,共五十天),這天稱為收割節,獻初熟的土產(不只一捆)

        初熟果子的筵席,是在逾越節之後五十天舉行。那大約是在五月下旬,這是五穀收成的時候。其中一個禮儀是用新麵粉造成兩個大餅,舉行搖祭。這個節期又是記念摩西律法的頒佈。

        ()贖罪日:猶太曆七月初十日,大約在九月底,乃猶太人一年當中最嚴肅的一個日子,全國宣告禁食,因為這一天,大祭司要帶著血進到聖殿的至聖所,為百姓的罪贖罪。

        ()住棚節:每年從七月十五日起(參利廿三33~44), 住樹枝搭的棚共七天,記念他們在曠野住帳棚的情形。有兩個火柱,以表示雲柱和火柱曾引導他們。又有利未人用金碗由西羅亞池子取水來,由大祭司把水倒在壇 上,這是記念曠野磐石流水的事。倒水的時候,他們都彼此唱:「歡然從救恩的泉源取水」,也述說在曠野磐石流水的故事,同時大家又祈禱,求上帝賜以及時之 雨。

        在 贖罪日五天之後舉行,是為每年所蒙受的福氣謝恩;也是記念以色列人在摩西領導之下,在曠野中漂流四十年的事情。守這節期的方法很有趣味,所有的猶太人都聚 集在耶路撒冷,把帳棚紮在山旁、路畔,或是房屋的庭院中,甚至在聖殿院內,他們都在這些帳棚中歡居七日。這節期中有兩個特別儀式,即祭司拿著金壺同許多百 姓,往西羅亞池子裏去打水,然後將水與一壺酒,分別倒在兩個有孔的銀碗中,漏下祭壇上(參約七37)。以及在聖殿的婦女院中,豎立四架大金燈台,燃亮四盞大燈,然後繞燈跳舞歡唱。這是最歡樂、奉獻最多的節期。

2014年7月14日 星期一

教會的根源和產生

【年代】
公元前4 ~ 公元30

【教會是如何成功的】

    說到教會,必須從永遠說起。我們的上帝,在已過的永遠裏就有了一盤計劃,而這計劃乃是為著將來的永遠。這計劃,聖經特別稱它為「永遠的計劃」。上帝這永遠計劃的中心,乃是教會(弗三9~11)。 教會不是偶然存在的,不是我們的上帝在人墮落後臨時的發明。教會乃是上帝在永遠裏所計劃的。今天的基督徒雖有「教會」這個名詞,但卻少有教會這個觀念。他 們把 教會看作平常,幾乎與外邦人的看法差不多。他們認為教會不外乎是一班基督徒聚在一起的團體或組織,甚至認為教會不過是一座禮拜堂的建築物。但是照上帝看 來, 教會並不是那麼輕的事,教會是非常重大的東西。

        雖然從無始的永遠開始就有了教會,但自那時起,她卻是一直隱藏在上帝自己裏面的一個奧秘,一直到新約時代,纔由主自己在馬太十六章首先把教會啟示出來(參太十六13~19)。主這個啟示包括教會的四方面:

        ()教會的產生:教會是建立在人對主耶穌的認識上;當人承認祂是基督,是上帝的兒子時,教會就因而產生了。

        ()教會的存在:基督「這磐石」是教會存在的根基;教會的存在,不是靠人為的辦法、組織等的維持,而是完全繫於聖徒連於基督,持定基督。
 
        ()教會的建造:基督是教會的建造者,因為教會是屬於祂的,教會是在祂的手中,祂親身來負責教會一切的責任。

        ()教會的功用:建造的教會是為著對付上帝的仇敵的;教會在上帝面前的頭一個功用就是對付魔鬼的權勢。

        教會的產生,是藉著基督四步的工作來完成的:

    第一步,上帝來做人,上帝自己來與受造物聯合成為神人,經過三十三年半,祂為我們活出完美的人生。

    第二步,祂藉著十字架的死,就是包羅萬有的死,將萬有結束。

    第三步,祂復活釋放生命,重生信徒,產生新造。

    最後第四步,祂升上高天,澆灌下能力的聖靈,使個別重生的信徒,合成一個身體,就是祂的教會。

        教會的實現,乃是聖靈將基督所成功的一切工作,運行、實施而完成的。若沒有聖靈的運行,仍沒有教會的實現。聖靈乃是教會的根源。所以主在復活後,向祂的門徒顯現,向他們吹一口氣說:「你們受聖靈」(參約二十19~23),使他們裏面有了生命之靈的內住;然後又在五旬節那一天,聖靈如大風,如火焰,降在信徒上面,使他們得著聖靈的能力。當門徒裏外滿了聖靈的時候,就是教會出現的時候。

【教會的歷史背景】

    舊約聖經、有關彌賽亞的應許、基督生平及使徒行傳,都是教會歷史的最佳導論。

        起初上帝的啟示是給全人類的。但在舊約時代,上帝只向第一位希伯來人亞伯拉罕,啟示祂所應許的救贖;上帝對這位信心之父說:「萬國都必因你得福(加三8)。當新約教會誕生時,這個應許便得到應驗,因為救贖的福音藉著教會被傳到了外邦各族。現在,正如起初一樣,全人類都可以有份於這個真信仰的福祉。

        希伯來人是舊約真理的領受者,上帝又在末世差遣祂的兒子耶穌基督,向他們曉諭祂自己(參來一1~2),他們拒絕基督,不接受祂是舊約所應許的彌賽亞,因此上帝將福音轉而傳給外邦人。

        由於這個歷史背景,基督教和猶太教就有了密切的關係。耶穌基督是上帝在舊約所應許的彌賽亞君王,祂的降臨是上帝應許的實現。馬太特別警覺於新、舊約的關聯,因此他在寫馬太福音時,常在記錄耶穌的事蹟之後附上一句:「這是要應驗先知的話(參太二15)

【教會的本質】

    耶 穌基督藉著傳道、受死與復活,將舊約的「國族會眾」擴大,而成新約的「普世教會」。祂清楚地說明了這個教會屬靈的本質。祂並未讓教會成為一個機構,卻強調 建造教會當依循的法則;祂並未指示門徒教會表面的架構當如何,卻差遣他們出去,奉祂的名傳揚因信得救的福音;甚至當祂警告門徒將會遭到逼迫時,也不是指羅 馬皇帝,卻說是「地獄的門」。

        在即將離世之際,祂應許賜下聖靈,這聖靈將帶領祂的門徒進入真理。並且聖靈降臨也是祂的門徒將福音從耶路撒冷傳到地極的記號。耶穌的一切教導可以證明一個事實:這個新約的教會乃是一個屬靈的團體,是由聖靈建造,也是由聖靈親自引導的。

【教會的顯明和見證】

    舊約聖經記載以色列民族的形成和她的歷史,而在基督顯明之前,上帝就是藉著以色列民族向世人啟示祂自己。新約聖經是把基督的教會顯明出來:教會是一切因信上帝的兒子得了重生、有份於聖靈和永生的人所組成的(參約三16)

        這個身體──基督的全教會──是 肉眼所看不見的,也不可能僅在某一個指定的地點活動,因為其中許多肢體早已離世與基督同在,其餘的卻散居在世界各地。既是如此,上帝就命定這個身體要藉著 在 不同的地方與不同的時代的上帝的眾教會顯明出來,並要作見證。上帝的眾教會,每一個都是由跟隨主耶穌基督的人,各在自己居住的地方奉主的名聚會而組成的, 主在 這些聚會中應許與信徒同在,並用各種方式通過肢體顯明聖靈的工作(參太十八20;林前十二7)

        上帝的眾教會,每一個都直接聯於主,服從祂的權柄,直接向祂負責(參啟二、三章)。從來沒有提到一個教會可以控制另一個教會的說法,也沒有說及任何教會應有組織的聯合而存在。而是眾教會只靠個別信徒彼此親密的交通來聯結(參徒十五36)

        教會主要的任務是向普天下傳福音,就是救恩的大喜信息。這是主在升天之前的命令,還應許賜下聖靈作傳福音的能力(參徒一8)

 【教會開始的日期】


    新 約的教會首先出現在歷史中,是在以色列的土地上──巴勒斯坦。要確定教會開始的日期是很難的。如果我們說,教會是從五旬節開始的,那麼我們就忽略了耶穌的 生平和事奉。如果我們說,教會是從耶穌開始的,那麼我們必須記住,耶穌的事奉是從猶太教的生活中成長的事實。所以,最好的說法是,教會是從主耶穌的生活和 工作中興起的,而且在五旬節時,成為對祂所作的普世性的見證。

【耶穌基督的降生】

    如眾所週知,所謂「公元前」或「公元後」的年代,是用耶穌基督誕生的那一年來劃分的。遺憾的是,狄奧尼修(Dionysius Exiguus)在第六世紀推算耶穌生年時所犯的錯誤,造成了公元第一年不就是主後第一年的怪現象。

        馬太福音第二章記載著因耶穌誕生而來朝拜祂的東方博士,曾經見過大希律(Herod the Great),可見耶穌誕生時,他還在位。這希律王在羅馬市建城第750(A.U.C.750)的猶太人逾越節或前幾天逝世,也就是說他死於公元前四年四月四日或前幾天。耶穌的誕生到大希律的死亡,不可能短於兩、三個月,所以耶穌大概生於公元前四年的元月之前,甚至可能再早兩年(太二16提到大希律照東方博士所透露的時日推算,下令殺光伯利恆一帶兩歲以下的男嬰)。換句話說,主後一年就是公元前四年,或是公元前四年到六年之間的一年。

【耶穌基督工作的七個階段】

耶穌基督降生於公元前四年。這是說,祂在公元廿七年開始出來傳道,在公元三十年被釘十字架。祂一生的事奉,為便利起見,可以分作如下的七個階段:

        ()初期在猶太的事奉,包括初選門徒和第一次潔淨聖殿,這是約翰福音所特予敘述的。

        ()在加利利的廣大事奉,是基督工作的主要時期,約有一年半之久。在這期間,祂見棄於拿撒勒,搬去迦百農,揀選十二個使徒,發表山上寶訓,並巡遊加利利三次。

        ()祂屢次從群眾的擠迫中退出,找機會去教訓門徒,使他們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對祂有那偉大的承認,並參加祂那登山顯像的經驗。

        ()祂後期在猶太的事奉,約有三個月之久,是路加與約翰所敘述的,以耶穌和門徒在耶路撒冷守住棚節和修殿節的事蹟為中心。

        ()在比利亞的短期事奉,四福音都有記載,多涉及祂最後所行的神蹟,所講的比喻和祂要復活的預言。

        ()祂在耶路撒冷最後的一週,在約翰福音書中有詳細的敘述,由祂勝利的入城開始,講到祂被釘十字架。

        ()祂復活後及升天前四十天的事奉,是福音所記基督生平的結束。

【耶穌基督的教訓】

    耶 穌的教訓,在方法與內容兩方面,都非同凡響。祂藉著比喻、反問、討論、辯論等方法,闡揚真理。上帝的位格與旨意,都在祂的生平和教訓中,啟示出來了。基督 徒 生活的主題是愛。因為上帝愛人,基督就為著人的罪,死在十字架上。人若全心信賴基督,必能從上頭重生過來而有永生的保證。十字架的克敵大能與上帝國的最後 勝 利,是基督教訓的中心。祂所建立的教會,有廣義的教會和狹義的教會兩種:前者是指歷世歷代、各國各族各民各方,包括過去與未來,所有蒙祂救贖、屬上帝之人 的 總合;後者則指在同一段時間內存活在地上、聚集於某一地方的信徒的總合,它是一個地方性的屬靈自治團體,只要有兩三個人禱告,便可得著祂的同在與能力。

        基督定意要建造教會,這可以從祂所遺留下來關於教會的幾個基本要素上清清楚楚的看出來:

        ()上帝之道的傳講,基督自己就是這道。

        ()浸禮和主的晚餐。基督親自設立了這兩個聖禮,而且只設立了這兩個聖禮。

        ()蒙了特別選召,並受了特別訓練的教會領袖,或使徒。

        ()聖靈的特別引導。

        ()實行必要之教會管理法的權柄(參太十八15~20;十六16~19)

【教會的肇端】

    新 約告訴我們,主耶穌開始做傳道工作之後,不久便召了十二個人做祂的門徒,為的是:一面要他們和祂同在,一面要他們去傳揚「天國近了」和救贖的好信息。以後 祂也差遣別的門徒去做同樣的工作。這些門徒組成一個小團體,其核心是主耶穌。雖然他們還不是教會,不過基督豫言祂將來要設立祂的教會在他們中間,他們的信 仰要做教會的根基(太十六13~20)。他們在耶穌被釘十字架之後,失落信仰而散處四方,幾使人疑惑主言不能應驗。祇是第三日有一個世界絕大的轉變,基督從死人裏復活,叫門徒的信心勃然復興,並且這經驗聯絡他們為一體,確實相信祂是上帝的兒子,世人的救主。

        主 基督和他們離別而升天之先,囑咐他們往普天下去,叫萬民做祂的門徒,給他們施浸,並且教訓他們遵守祂所教的。祂也應許他們要常和他們同在,這就是說他們要 擴張教會到地極。門徒靜心等待,到五旬節的時候,就有聖靈臨到他們身上,給他們能力,做主所吩咐他們的事。他們就宣揚福音,叫許多人信而受浸,此乃教會在 人世中的起源。不過還有些時候門徒還不十分明白主要他們傳福音給「各種」民族,但聖靈引導他們一步一步往前行。先傳福音給猶太教的人,後來給撒瑪利亞人, 再後給外邦人。在各處主與他們同在,設立教會,成為一個志同道合的大團體。他們都信一位救主,他們的心與祂聯合。他們也說教會是祂的身體,在這身體裏,每 一個信徒有他特別的用處。

【劃時代的日子──五旬節】

    在耶穌復活後第一個五旬節,有一百二十個門徒齊集一起禱告,等候上帝的應許。五旬節是從逾越節第一日算起計至第五十日。這是個由農作收成有關的日子轉為有歷史紀念價值的日子,特別是西乃山立約的事蹟。(教 會看重這日子,就好像逾越節的表徵所代表的重要性一樣。基督徒視逾越節乃是為紀念以色列人得釋放出埃及,而主餐則紀念上帝羔羊的血除罪之功,這就取代了逾 越節。現在,五旬節聖靈降臨,亦代表聖靈所立的約,取替了律法之約。正如猶太人從律法書獲得動力和方向,教會亦因著聖靈的同在而獲取力量。)

         在 早上九時的祈禱會內,一群門徒忽然經驗到一種不尋常的魂遊象外的現象,而他們知道這是聖靈澆灌的過程,應許應驗了。他們經歷這事時,聽見有風的響聲、看見 舌頭如火焰,並獲得了說方言的能力。整個城市都因這現象而哄動。有很多人圍觀,聽他們講述耶穌基督的福音。雖然群眾來自不同的地方、說不同的言語,但都能 充分掌握信息的內容。

        彼得成為主要的發言人。他站起來,說了基督教第一篇完整的講章,說來非常有說服力,即時有三千人歸信主,最終結果便是把基督教推上軌道。早期教會相信他們的信心一定會有上帝的同在,即聖靈的能力充滿他們。早期的基督教在聖靈迫使和引領下興盛。

        五 旬節的經驗,就初期基督徒而言,這就是復活的主,勝利地與他們開始發生關係,這種信仰支配了使徒教會的大部份思想。當時教會相信,假如耶穌的門徒藉著信 仰、悔改和洗禮,承認那復活升天的基督,基督亦必將聖靈賜給他,藉以承認他為祂的門徒。所以五旬節實在是主的日子;雖說耶穌在世的時候,教會即已開始成 立,五旬節不能算為教會的生日,但就福音的宣揚而言,就門徒感覺基督同在的信念而言,就信徒增加的人數而言,五旬節真是(另一時代的起頭)劃時代之日。

使徒時代教會的三個階段

()在本地作見證時期(主後30~45)
  
    使 徒行傳的首十二章,敘述基督受死與復活後那十五年中的基督教運動史。聖靈是照基督的應許賜下來了,叫門徒在具有敵意的世界裏,有作見證的能力,又在彼此的 相交中,有基督的同在,更在發動重要的運動上,有基督的領導。在五旬節時,由世界各處來的人都得救了,也都無疑地各自回本地去建立基督教會了。迫害、缺乏 和內部的紛爭,都成了他們前進的踏腳石(參見使徒行傳三至六章)

        在教會史上,司提反的殉道是一個轉捩點:

    第一,這是迫害的開始,把基督徒從耶路撒冷趕出去,叫他們四散在猶太和撒瑪利亞廣作見證;

    第二,這事叫殘害教會的掃羅,深受感動,從而悔改歸信基督。

    教會在本地所作的見證,藉著彼得對一個外邦人講道(他因此便要向耶路撒冷教會提出解釋),安提阿外邦教會之建立,和西庇太兒子雅各之殉道,而得著擴展。掃羅之歸信救主,他工作的準備,和他在安提阿的服務,造成了基督教第二個發展史的背景。

()傳道範圍擴大時期(主後45~68)

    在聖靈的領導下,保羅和巴拿巴所發動的傳道旅程,開始了為主作見證的一個新方向。在主後45~58年間,當保羅在耶路撒冷聖殿被拿時,他是當時至少三次偉大傳道旅程中的主角。在這十三年間,他寫了兩封信給帖撒羅尼迦教會,兩封給哥林多人,一封給加拉太人,一封給羅馬人。在他於主後61年在羅馬被囚後,他寫了腓利門書、歌羅西書、以弗所書、腓立比書。他得釋放出來,也許有四、五年之久,但他在這個時期內的旅程,無人知曉。提摩太前書和提多書,是在這個時期寫好的。有人傳說,他也許旅行過西部,遠至西班牙。在主後67年左右,他再被囚。提摩太後書,是他在尼祿手下遭害前不久寫的。

        其他的使徒也有廣泛的傳道活動,這個傳說未必不可靠,可是,這樣的記載過於荒蕪,跡近渺茫,也就沒有多大價值了。保羅的傳道活動,倒是第一世紀基督教所有重要中心興起的原因,這是人所共知的事實。羅馬帝國各大城市中的教會,都是他一手所建立的。

        保羅與西拉在第一次與第二次傳道旅程間,參加過主後50年左右所舉行的耶路撒冷會議。會議的主席是雅各,討論到一個人若要成為基督徒,是否要首先成為一個猶太人的問題。到彼得等人先後發表了意見後,雅各就作結論說,任何一個外邦人都可以因信得救,不必經過入猶太教的手續。

        這個時期,以保羅於主後68年在羅馬受死的事作結束。在這期間,新約聖經中的其他九卷也寫成了。這就是雅各書、馬可福音、馬太福音、路加福音、使徒行傳、彼得前書、猶大書、彼得後書、希伯來書。這也許就是成書的次序。

()向西擴展時期(主後68~100)

    保羅死後,基督教勢力的中心,便移到地中海的西部去了。這個時期的材料雖然不多,那些充實這個西進傳說的理由,卻不難找到。約在主後66年,猶太戰爭在巴勒斯坦爆發,結果,耶路撒冷在主後70年 完全被毀於羅馬大將提多之手。這一次的慘劇,造成了希律所建聖殿和猶太人獻祭的末日;同時,耶路撒冷教會瓦解,信徒四散。在這個時候,基督教要向那一個方 向走呢?據傳說,使徒約翰是在耶路撒冷被滅前後往以弗所去的。這一說,極有可能,因為,最合理的走動,是朝向使徒保羅所建立的這些在西方的各大教會中心 去。在日後的文獻中,處處都有基督徒往地中海西部各地去的暗示。基督教流行在不列顛的傳說,早就有了;這也許是由於監視保羅的一個禁卒,因保羅而悔改歸 主,不久調去不列顛,便在那裏為主作見證,組織教會。也許,同樣的情形,很可能把福音傳到中歐、北非和羅馬帝國的其他邊地。

        保 守派的學者認為使徒約翰在這個時期寫了五卷書,可見,這些含有警告既不許人曲解基督教又不許人對基督的神性和人性有任何倚輕倚重的書,是「雷子」寫的。那 些鼓吹異端的人究竟是誰,無法稽考,不過,鑒於第二世紀這些邪說之蔚興,他們之存在,倒是滿有意義的。顯然地,在羅馬皇帝多米田(Domitian)厲行迫害期間,約翰是由以弗所放逐到拔摩島(主後81~96)。啟示錄一書,含有反抗羅馬帝國強制基督徒跪拜羅馬皇帝的意味,是在使徒時代末葉寫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