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期教會的內憂
除了外來的壓力,教會還要處理異端的禍害,及一些爭論所造成的分裂。這兩方面都嚴重地影響著教會的生命。我們要認識過往的異端,好幫助我們持守正道﹔我們要回顧過往分裂所造成的傷害,好叫我們引為鑒戒,而盡最大的努力保持合一的見証。
教會最初期面對的異端稱為愛賓尼學說(Ebionism)。"愛賓尼"一字乃貧窮之意。按教父特土良的解釋,他們之所以被稱為愛賓尼派,是因為他們對基督
的幣解實在太貧乏了。其實愛賓尼派主要是猶太人的信仰,企圖將基督教猶太化。他們強調摩西律法的重要,雖然接納耶穌為救主,但卻不相信瓷是道成肉身的神,
他們相信耶穌是神特別揀選的仆人,因著瓷的順服、聖潔,而認瓷為兒子。因此,耶穌只在身分上是神的兒子,實際上瓷不過是人罷了。
與愛賓尼差不多同時出現的是幻影說(Docetism)。這派相信物質的世界是惡的,因此神不可能以聖潔的本體取了屬物質的肉體。所以他們對于道成肉身便
有很不同的看法。他們認為道成肉身沒有真正發生,基督的肉身只是一個幻影,給人一種幻覺,以為瓷實實在在的在物質世界中出現,其實世人所見的耶穌基督只是
幻影,在十字架上,被釘受苦的不是真正的主耶穌基督,只是幻影而已。在使徒約翰所寫的福音書及書信中,也常提及這派學說,并且對他們提出反駁。
比以上兩種異端更有系統而又影響深遠的,便是諾斯底派(Gnosticism),諾斯底派基本上是東方二元論及神秘信仰與希臘哲學的混合體,然后再加上基
督教的外衣。在保羅時代,哥林多及歌羅西的教會已有諾斯底派的出現。在哥林多教會,他們相信靈與體的對立,主張苦行修煉,否定肉身的復活,認為復活只是靈
魂的事。而在歌羅西教會,他們敬拜天使,用各樣的規條苦待己身,以求成聖。諾斯底派在主后八十年至一百五十年間成形,最后與教會脫離關系,自成一系。
諾斯底派深信靈界與物界的對立,而物質世界是罪惡的。在靈界,自有永有的神不斷從瓷的本體放發出靈體(aeons),這些靈體與神越接近,它們便越像似
神,越有神的性質與能力,但一些與神的本體距離越遠的,便越缺乏神的性質與能力。整個靈界便是由這些不同等級的靈體組成。在這靈界中,有一位離神極遠的靈
體,因為缺乏神所賦予的能力,受不住物質的牽引,因而被吸進物質境界中,以物質創造了宇宙。舊約所描繪的造物主便是這位神性及能力極低微的靈體,絕不是真
神本身。而人類乃受造于靈體,本身帶有靈的生命,但這生命卻被困于物質之內。至高的真神為了拯救人類,便差派一位具有高度神性與能力的靈體,進入物質世
界,或人類的靈從物質中解救出來。
諾斯底派對于舊約固然采一種極輕視的態度,他們認為舊約的神與新約的神相比,真是有天淵之別。因此,他們認為舊約不是真神的啟示。在另一方面,他們也拒絕
新約所啟示的道成肉身的道理。肉身對他們來說根本是敗壞的,道又豈會取血肉的軀體來表達自己?因此,使徒所見証的耶穌,只是幻影而已,而并非實實在在的存
在。同時,他們更否定主基督本身就是神自己的真理,他們相信基督只是一位有神的性情,與神相似的靈體。于是基督教最基本又最獨特的三一真理也被否定了。
教會在忙于處理諾斯底派的禍害時,另一種極端主義卻出現了。我稱它為極端主義,因為它在基本信仰上,沒有什么大的偏差,只是過分強調某些真理。這種極端主
義稱為孟他奴主義(Montanism)。孟他奴主義大概在主后一百四十年左右興起,由一位名稱為孟他奴(Montanus)的信徒與兩位所謂女先知在腓
尼基一帶發起。他們特別強調聖靈的能力及先知的講論。他們認為在耶穌之后,神仍不斷借著聖靈,透過先知向人類啟示。由于對聖靈的實在性特別重視,他們便要
求自己過完全聖潔的生活,以至近于苦行﹔例如他們認為喪偶再婚,也是犯奸淫,而在逼迫中逃跑,便是罪無可恕,他們滴酒不能沾唇,并且經常禁食。他們熱切地
等待主的再來,并且相信在他們有生之年,主必再來。
這些極端的思想與行為,一方面給教會一些提醒、刺激,以免失去聖靈的大能而不自知,但另一方面,這卻引致教會分裂,因為孟他奴派的信徒,后來終于脫離大公教會而自成一系。
為了對應異端的出現,教父們便開始有系統地將基督教的基本信仰表白出來,并且作詳盡的解釋。如此,教會的正統神學便漸漸形成,而聖經的正典也同時被確立。
經過差不多一世紀的發展,正統神學在主后三百二十五年卻遇到空前最大的挑戰,那便是亞流主義(Arianism)的出現﹔它使教會陷入最激烈的神學爭論
中,而神學也因此變得理性化,分析化和充滿爭辯的色彩。教會當時雖未致因此而分裂,但經此爭論,教會元氣大傷,分裂的種子亦已播下。
亞流(Arius,
256-336
A.D.)是當時亞歷山大的一位長老,在思想基督與父神的關系時,他相信基督不是自有永有地與父神同在,而是父神所創造的,亦即是說,聖子在父神未創造以
先根本是不存在的。這樣一來,聖子與聖父的本質是有分別的,三位一體的真理因此動搖了。為了處理這異端,教會召開了一次空前的大公會議,會議于主后三二五
年在尼西亞舉行。當時支持亞流的教會領袖,為數也不少,但結果正統信仰得勝,三位一體真理被確定,而基督與父神同質、同等、同榮的真理也被確立。
然而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爭論的焦點從三位一體論轉移到基督的神性與人性的關系上,首先出問題的便是涅斯多留派(Nestorians),亦即是大秦景教
的先祖。涅斯多留派的問題是由于強調基督的神性與人性之間的分別,因而把二者分割,仿佛互不相干,而同時更把基督的人性看作只是乘載神性的容器。這樣一
來,基督里面的神性與人性的合一性便被忽略,而基督的人性也同時相對地被輕視了。教會在議會中宣判涅斯多留派的異端,便清楚的表明,教會相信基督的神性與
人性是不能分割地結合起來的,基督是真真實實的神,也同時是真真實實的人。瓷作為神的時候無時無刻不同時是人,而作為人的時候也無時無刻不同時是神。
自涅斯多留派所引起的爭論以后,有關耶穌基督神性與人性結合的各種爭論紛紛出現,其中有涉及基督道成肉身后到底是一個位格抑或兩個位格,只是神的位格抑或
人的位格,又抑或兩個位格的結合。為了處理這些爭論,教會花了不少精力時間,召開了多次大公會議,但爭論卻越來越復雜。于主后四百五十一年,教會在迦克墩
(Chalcedon)召開一次大公會議(即迦克墩會議Council of Chalcedon, 451
A.D.),徹底地解決有關基督的爭論,議會一致肯定基督的神性及人性是絕對真實的,同時也肯定基督只是一個位格,其中神的性情與人的性情互相結合在一
起。迦克墩會議后,正統信仰得到更清晰的表達,也得到廣泛的接納,爭論才平息下來。
初期教會受異端的紛擾是相當嚴重,于是教會要很清楚、簡單而有系統的將正統信仰表達出來。要這樣做,第一步便是確立信仰的基礎,即是神的話語。聖經正典可說是教會為了對應異端的紛擾而形成的。
正典的問題,早在主后九十年已出現。當時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被毀后,分散于各地。沒有了耶路撒冷,他們的信仰生活自然環繞著神的話語,以聖經的話語為中心﹔ 但問題是,什么才是真正不折不扣的神的話語?是希伯來文的版本?抑或是希臘文的譯本?為了解決問題,猶太人于主后九十年在鎮納(Jemna)這地方召開一 次會議,結果一致決定以希伯來文的聖經為信仰的依歸,猶太人中更有認為基督教歪曲真理,是受了希臘文譯本的誤導。這樣一來,為了要繼續向猶太人傳福音,基 督徒也要作出抉擇,到底以希伯來文版本抑或以希臘文譯本為依歸?驟然間,教會也不知如何反應。主后一百三十年米利都主教到巴勒斯坦視察后,終于向家教會建 議以希伯來文版舊約聖經為教會信仰的依據。此事以后,大概在一百四十年左右,羅馬的一位信徒馬吉安接受了諾斯底派的影響,在教會中提倡將舊約完全棄絕,因 為他認為舊約的神根本是極低等的靈體。同時,在教會保存的使徒書信或記述中,他認為任何與舊約有關的,都應刪除。他按照自己的准則,定出聖經的正典。當時 流傳的福音書,只有路加福音一部分值得存留,因為只有這部分的啟示未受舊約的污染。在使徒的書信中,只有保羅的書信才是信仰的基礎,因為唯有他才清楚不猶 疑地反對舊約的律法。不單如此,諾斯底派的人更按自己的信仰寫成福音書及其他作品。這樣,便令信徒感到非常混淆。確立聖經正典到此再不能拖延的了。于是, 不同地區的教會不約而同的確定一些當時教會極看重的文獻為信仰的依據。當然,不同的教會肯定不同的文獻,但四福音書,保羅的十三封書信,彼得前書,約翰一 書都無可置疑地被所有教會接納。但除了這些文獻外,希伯來書,啟示錄、彼得后書,約翰二、三書,雅各書,猶大書在不同教會有不同的地位。此外還有其他文 獻,如巴拿巴書信,革利免致哥林多人書,黑馬牧人書,彼得啟示錄,希伯來福音等也在教會流傳,并在崇拜中經常被誦讀。即是說,每一區的教會所重視的文獻都 不完全一樣,但奇怪的是,他們并沒有召開會議去列出正典的書卷。這一點非常重要,因為這表明正典的形成,不是由一班人隨意決定的,而是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 間,眾教會不約而同的在聖靈的引導下,確立相同的書卷為正典。在我們看來,這是多自然的事﹔聖經是神借聖靈默示的,而基督徒透過聖靈的工作才得以認識神, 幣解神的話語。因此,有聖靈在生命中運行的基督徒自然認識聖靈所默示的話語。
到了第三世紀中葉,各地區的教會已大致上認定相同的文獻為正典,只有啟示錄,雅各書依然是不完全被一些教會確定是正典。到了尼西亞會議,差不多所有教會都 認定相同的文獻,亦即是現在我們聖經的各書卷。在主后三百九十三年及三百九十七年,教會在北非召開的兩次會議中,正式為正典下定義,不過在這里要一提的 是,北非這兩次會議所確定的正典將次經也包括在內,這正是東方教會與西方教會的分別。東方教會所確定的正典是新舊約聖經六十六卷,西方教會在六十六卷以 外,還肯定一些次經為正典。時至今日,羅馬天主教的聖經是六十六卷加上次經。
教會確定正典的確經過一段相當的時期,而某卷書是否能成為正典便要看它是否能通過三個重要的考驗:第一是該書是不是出自使徒之手或出自與使徒有密切關系的 人。例如約翰福音的作者約翰是使徒,他的見証固然可靠﹔而路加福音的作者路加是保羅布道隊的一員,與保羅有非常密切的關系,因此他的見証也非常可靠。第二 個考驗是這卷書在教會對救恩的幣解上是不是必要。第三個考驗便是時間的考驗,經過二百年的時間,某卷書對教會內在生命的重要性便漸漸顯明,對教會生命不重 要的,便被淘汰。
除了確定聖經的正典,教會也清楚地將基本信仰寫成信經,我們最熟識當然是使徒信經,但使徒信經是主后三百四十年才出現的,并且只在西方教會才普遍被采用。 其實在使徒信經出現時,已有不少信經在不同地區出現,如教父愛任紐在主后一百七十年為意大利的教會寫成信經,而特土良在主后二百年為北非寫成信經,居普良 則于二百五十年為迦太基的信徒寫成信經。不過我們若將這些不同的信經并列,便發覺他們所肯定的基本信仰是非常一致的。普遍來說,東方教會的信經要比西方 (或拉丁)教會的長,但認信的內容卻沒有多大分別。
在教會的崇拜中,信徒要誦讀信經,來表白自己的信仰與大公教會的信仰完全一致。
有了聖經,有了簡單的信經還不夠應付異端的挑戰,因為假師傅可以曲解聖經,可以將信經的涵義混亂。為了確保正統信仰,教會在必要時,召開大公會議,每一教 區都派出代表,共同擬定某些信仰或言論的真與偽。代表教區出席這些會議的往往是主教和長老,有時執事也被派參加﹔當然,主教的代表性是最重要的,然而在會 議的討論中卻是不分階級的。例如主后三百二十五年尼西亞會議時,在眼看亞流派要勝利時,挺身為正統信仰爭辯而力挽狂瀾的,竟是一年輕的執事–亞他那修 (Athanasius, 296-373 A.D.)。
議會對于正統信仰的確立固然非常重要,但議會的功能是很有限的,因為在議會中權力斗爭是相當實在的,有時某一信仰被否定是因為權力斗爭失敗的原故。例如亞 他那修派所代表的正統信仰在尼西亞會議后不到几年,便被定為異端,亞他那修也被放逐,而曾被定異端的亞流派竟几乎成為正統思想。最可悲的,在主后四百四十 九年,為了基督神人二性關系的爭論,在以弗所召開會議時,兩派在水火不相容的情況下,竟然動武,此議會因而被稱為"強盜議會"。
無論人是多么軟弱,在聖經啟示及聖靈的引領下,正統信仰終于漸漸被建立起來,幫助信徒幣解真道。但在這過程中,教會所付的代價也相當大。教會為了確立正確 信仰,便不惜與一些信仰有偏差的弟兄分離,將他們趕出教會。如此,教會的實力便被這樣的分裂削弱﹔同時教會也損耗了不少精力在神學的思辯上,以致缺乏足夠 的力量推展宣教工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