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31日 星期一

危險的關係——卡爾•巴特(1886 – 1968)

 

  1975年7月28日,夏洛特•馮•可茲包慕(Charlotte von Kirschbaum),卡爾•巴特(Karl Barth ) 的終生“伴侶”和助手,被埋葬在瑞士巴塞爾的霍恩裏墓園。她的遺體被埋葬在巴特家的墓地、卡爾•巴特之側。七年之前,巴特的去世標誌著新教神學一個時代的結束。夏洛特被埋葬在巴特家族的墓地,是對巴特在生命中任由一個痛苦局面發展的悲哀紀念。

  正如克裏斯多弗•阿施(Christopher Ash)所指出的,更可悲的是,巴特在婚姻目的方面的教導在福音派的圈子裏產生了廣泛影響。巴特堅持認為,婚姻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作伴——避免孤獨。然而,對婚姻之愛的目的有一個更符合聖經的解釋,那就是在這個世界上拓展上帝的國度——婚姻是關於怎樣做門徒的。很明顯,巴特用他自己的生活來決定他的婚姻神學,而不是反過來。他的感情需要導致了悲慘的道德失敗。

  卡爾•巴特和夏洛特•凡•可茲包慕在1924年第一次見面,那時他38歲,而她25歲。巴特和他的妻子奈麗有五個年幼的孩子,他們的婚姻“幾乎從開始就很不愉快”。1925年,巴特從哥廷根大學轉到明斯特大學教授神學。他的妻子和孩子不能搬家過來。在獨自生活了大約六個月之後,他開始了和夏洛特的關係,並且這個關係決定了他們的餘生。甚至喬治•漢星格(George Hunsinger)這個同情巴特的普林斯頓神學院神學家都承認:“我們不知道1926年巴特和夏洛特•凡•可茲包慕在那個要命的相遇裏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是我們知道,從那時起他們彼此相愛。”

  1929年 10月,夏洛特搬進了巴特在明斯特的家。她的母親和許多好友都十分驚駭。介紹卡爾和夏洛特第一次相見的牧師喬治•莫茲(Georg Merz)非常遺憾自己曾經介紹他們認識。巴特邀請夏洛特住進自己家這個決定,給所有相關的人都帶來了巨大的困難。夏洛特不再僅僅是巴特的個人助理;按他所說,她是“他的伴侶”。儘管沒有性行為的證據,但是長達35年之久她每天在他身邊工作十小時,並陪伴他旅行、去外地講課、或者休假。她在巴特家住的房間只能從巴特的書房進出。巴特在評論與凡•可茲包慕一起工作的二十年時說:“我明白有一個幫助者真正意味著什麼。”

  巴特顯然很不明了他的現實處境。他帶回家一個女人,讓她享有只應給予自己配偶的鍾愛,這不僅是在感情上對妻子不忠實,而且為了反映自己的情形,他還進而扭曲了自己的婚姻神學。

  在世俗工作場所,當男人和女人從同事那裏得到在家所缺乏的認可和魅力吸引時,感情上的出軌極其常見。不幸的是,這種誘惑在福音事工中也是真正的威脅,恭維、彼此密切瞭解、以及有助益的團隊合作,會使人過度地喜愛合作夥伴。一個牧師可能在還沒有意識到的時候,就陷入一個不聖潔的關係,這會威脅他的婚姻、破壞他對上帝的啟示的理解、並導致事工觸礁。這就是不設防的心思意念將會遭遇的危險。

  ***********************

      從這段真實的故事,也給我很大的提醒,一個在怎樣被上帝重用的人,也會有他的弱點,連自己都無法抗拒的「誘惑」,都無法擺脫,還影響到下一代。有一記載說到:『最能顯示他們關係的評論之一來自巴特的兒媳羅斯•瑪麗•巴特,她說:“巴塞爾大教堂的牧師愛德阿德•特尼森(Eduard Thurneysen)……向我建議……不要干涉老一輩人應付責任的事。他是指巴特爸爸和媽媽和“洛洛阿姨”生活在一起這種情況。他告訴我,這三個人之間的關係很獨特,是很多年來發展下來的,我應該簡單地接受這個事實,不要質疑……那時候我對他的話不甚明瞭,但是很快我就明白,他說得對,他的建議很好。在巴塞爾以及別處愛傳謠言的人們對坐落在艾爾班令的家庭所知越少,他們要傳的謠言就越多。沒有人知道生活在那個家裏的人多痛苦……很明顯,卡爾•巴特急切地需要她,不僅僅是像需要一個得力的秘書那樣……而是他的忙碌生活中第一位和最重要的伴侶。”』(雷內特•科布勒(Renate Köbler),《在卡爾•巴特背後:夏洛特•凡•可茲包慕》,凱特•科利姆(Keith Crim)譯(肯塔基州路易維爾:韋斯敏斯特/約翰•諾克斯出版社,1989),第16頁。)

      所以,在我們的生活中要小心防範,任何狀況都是魔鬼想要破壞我們與上帝、我們與人的合宜關係。也再一次體認到,若不是上帝保守,我們就被惡者所吞沒了。

      人要認清自己是軟弱,容易受罪的影響,雖然你已經是基督徒,仍然離不開罪惡的影響。所以,人在一輩子中,要不斷的靠耶穌的寶血的功效,就是祂藉由十字架上的犧牲所完成的,才能面對罪的影響。

      所以,我們需要耶穌基督的救恩,也因為如此我們要心存感謝,要不是上帝的憐憫,我們就無法得永生之福樂,尤其是在上帝國實現之時!

哈利佛斯迪克

 

 

   哈利佛斯迪克(Harry Emerson Fosdick) ,

哈利佛斯迪克(Harry Emerson Fosdick)

 

      美國基督教自由派牧師、教師、著作家。他於1903年在浸禮會受按立為牧師。

      哈利佛斯迪克(Harry Emerson Fosdick,1878-1969年)是新自由主義建基之父。1908~1946年在紐約市自由派的協和神學院受教育。哈利佛斯迪克是在紐約的里弗塞德教會十分著名的傳道人。寫了超過三十本的書;電臺每週均轉播他的節目,在紐約是一著名牧師。是當時新自由主義最具影響力的人物。     哈利佛斯迪克抨擊基要派(fundamentalists)及自由派,又捲進了自由派與基要派的爭論裏,1922年,他傳講「基要派能得勝嗎?」(Shall the Fundamentalists Win?)﹝後來出版成書﹞

      1935年他在紐約講了一篇著名的資訊:「教會須離開現代主義」(The Church must go beyound modernism)。他抨擊現代主義被知識主義所充塞,以致太感性,太不重視上帝的概念,而且太過與現代世界融合。這標誌著自由主義一個新方向的開始。由於有哈利佛斯迪克的挑戰,新自由主義應運而生。新自由主義反對理想主義哲學,也反對舊自由主義的主觀主義;新自由主義另闢蹊徑,從人以外去尋找上帝,而不是在人以內去尋找上帝。

      他在傳道早期的講道,採用專題式,或稱為『問題探討式講章』,在人生經驗及講章中選用大量材料,以滿足當代人的需要。這使他在神學上成了一位問題 人物,並在基督教自由派中發揮了領導的影響力。為了供給他有一個強有力的講壇,在洛克斐勒領導下,他們在紐約建了一座二十二層樓的河邊教堂

      克拉克論到他的聲名時說:『一支四人並肩排成的隊伍,早上九時開始形成,到十點,大隊就從河邊一直排到教堂的極南端,到聚會開始時,四千人已擠進會堂,週復一週,年復一年,盛況不衰,新聞經常報導該堂聽眾踴躍的情形。

      在他前十一年第一個教會牧會時,據說:他每天上午九時,就將自己關在一個門上沒有牌子的辦公室裡,讓自己沉浸在哲學及文學中,準備他星期日的講章。

      瓊斯更詳細地論到他的時間表說:『前後約四十年,從他在新澤西的曼蒂克雷第一個教區時起,他每週五日都將上午的時間放在書房裡,信息不能傳給他, 電話打不到他那裏,客人見不到他,他就是在這樣的隱秘之處,辛勤地準備講章。』

      但那些需要見他的人,可以見到他。他忙碌的下午則充滿了細心計畫的各種約會,每次約會十五分鐘。他的晚上,多半用在教會團體生活中。他休假時間長,但是卻用在讀書及寫作上。

      他認為社會訪問是浪費時間。因此,他極少拜訪。他從未擁有過一部汽車。麥可禮說,哈利佛斯迪克牧師的習慣是,他在講台上每講一分鐘,其準備的時間是一個鐘頭。並說,他至少需要一個十二小時的日子,才可作這樣徹底的準備。

      哈利佛斯迪克牧師在一週之初就選好他的題目,用心思想,將講章題目寫出來,然後依據講稿列出大綱來,再根據大綱去講。最後的細節是在星期六,一週工作完成之後,在河邊大道,從一百二十二條大街,走到七十二條大街再回來時完成的。

       哈利佛斯迪克牧師準備講章的步驟,略分有下列五點:

  一、用自由聯想,將想到的有關該題目的一切思想都寫下來。

  二、從讀書中收集材料。 

  三、從個人輔導經驗中選取例證。

  四、加上聖經章節,證明問題及真理。 

 五、應用這個主題對他個人有何意義,或現在的意義如何 ?

      哈利佛斯迪克牧師是當代美國傳道人中,藉著在有規律的生活中運用豐富的思想而獲得成功的例子。他上午的時間小心地保衛著,專用為讀書,而他經過細心安排的下午,使他能寫出吸引人的講章。他所寫出富有哲學思想的講章,使他成了當代偉大的宗教發言人之一。他許多年以自由的觀點聞名於世,但他以後的講章,則轉向基督教信仰。

 

 

2023年7月2日 星期日

約翰•衛斯理從火災中被救

1709 2 9 日晚上。

 

當韋斯利一家睡覺時,埃普沃斯牧師住宅在晚上十一點到十二點之間神秘起火。 在人們注意到之前,玉米房的屋頂就被燒毀了。 一些火穿過茅草屋頂落在海蒂的床上,把她吵醒了。

 

  她立刻跑去找父親,大喊:“著火了! 火!” 當煙霧和火焰迅速籠罩房子時——屋頂正在迅速倒塌——塞繆爾和蘇珊娜把孩子們聚集起來,催促他們出去。 他們沒有時間去拿衣服或財物。 當他們走下樓梯時,只有一堵薄牆阻止火焰切斷他們的逃生路線。 蘇珊娜即將生下他們的最後一個孩子,當她努力抵擋火焰以確保所有孩子都逃生時,她的腿和臉被燒傷。

 

到了外面,除了五歲半的約翰之外,所有人都被清查了。 約翰在樓上,床邊的窗簾後面睡著了。 他因窗簾另一邊閃爍的燈光而昏昏沉沉地醒來。 他以為已經是早晨了,在時間到之前不想動一動,就一動不動地躺著,想知道為什麼沒有人叫他下來祈禱。

 

最後,他把頭伸出天篷,發現房間被火焰吞沒。 他從床上跳了起來,大聲喊叫,但屋裡沒有人聽到他的聲音。 透過門和走廊,他看到了一片可怕的地獄。 他跑到窗前,爬上一個箱子,向外望去,看到幾個僕人和鄰居在下面匆匆忙忙,試圖撲滅火。

 

他的母親正在外面瘋狂地尋找他。 塞繆爾兩次嘗試重新進入房子,用他的馬褲作為頭頂的盾牌,但火勢太大,他無法穿透。 失敗後,他在花園裡召集家人圍著他祈禱,將約翰交託給上帝。

 

起初,沒有人注意到年輕的約翰從二樓窗戶揮動手臂並大聲呼救。 但當火焰開始吞沒房子的上層時,他引起了鄰居的注意,鄰居迅速爬到另一個人的肩膀上,在屋頂剩餘部分倒塌之前將約翰拉到了安全地帶。 又過了幾分鐘,整個教區長官邸就被燒成了平地。

 

當約翰被帶到他父親身邊時,校長喊道:“來吧,鄰居們,讓我們跪下:讓我們感謝上帝! 他把我的八個孩子都給了我:房子讓吧,我已經夠富有了。” 後來,老塞繆爾說了一句著名的話:*“這[約翰]不是從火中拔出來的一根烙鐵嗎?”*從那時起,蘇珊娜確信約翰對他的生命有特殊的呼召。

 

約翰在火災中的危險逃生使他的母親更加關注他的教育。 火災發生兩年後,她在日記中寫道,我確實打算更加特別地照顧這個孩子的靈魂,因為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仁慈地照顧著我,以便我可以盡我的努力向孩子灌輸 他的思想是你真正的宗教和美德的原則。 主啊,請賜予我恩典,讓我真誠而謹慎地去做這件事,並祝福我的嘗試取得成功。

 

有趣的是,有多少生活中蒙上帝偉大呼召的年輕人都有與約翰類似的故事。 如果約翰那天在火災中喪生,難以想像會發生什麼。

 

敵人一定看到了約翰生命中的呼召和恩膏,並想要摧毀它——這就是為什麼父母了解上帝對孩子的保護,並通過應用上帝的應許來保證家人的安全是如此重要。

 

這個故事強調了上帝賦予我們所有人的命運,以及敵人將如何竭盡全力阻止你進入這個命運,但最終,我們經常面臨的這些困難最終塑造了我們取得更偉大的成就。

 

 

2023年6月30日 星期五

耶柔米 (Jerome公元340~420年)

 

(拉丁教會傑出的聖經學者)

在拉丁教會中,說到學習與應變的天資,耶柔米淩駕眾人之上。耶氏生於意大利東北部:一個小鎮的基督教家庭中。正值拉丁神學發芽長穗之時。

他小時候在當地接受了傳統的教育。十二歲便離家,長而就學於羅馬,共八年之久。他酷愛希臘文、拉丁文、哲學及修辭學。據說他每逢周日都在地下墓地裡繙譯碑文。

三六?年受洗之後,他離開羅馬,經過高盧時,受修道主義所感,加入該團體作修道士。耶氏有志於博覽宗教群籍,遍遊天下名勝。自三六六至三七?年,他遊遍所有城市。三七四年抵安提阿時,他得了大病,病中見到一個意味深長的異夢。他夢見自己站在神的審判台前,有聲音問他說:「你是誰?」他回答:「我是個基督徒。」最高的審判者斥責說:「說謊!你是西塞羅(古文學家)的門徒,不是基督的門徒。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自此後耶柔米決心擺脫異教古籍的鑽研,和世俗情慾的捆綁。

他辭別安提阿的友人,到敘利亞東部的荒漠隱居苦修,專心研究聖經,學習希伯來文。十年後他追述那段苦修生活說:「皮膚黝黑,徹夜失眠,瘦骨嶙峋,與野獸蛇蝎為伍。」艱苦貧乏的生活,未能阻遏神的恩典同在。他寫了一封信給他的好友,信中顯出他對修道刻苦的生活的傾心。

三七九年他在安提阿受了長老之職,然後往君士坦丁堡,受業於拿先素斯貴釣利門下。三八二年他在羅馬,大受教宗達馬蘇(Damasus)賞識,延聘他重譯當時的拉丁聖經譯本。他也利用此機會宣講修道生活的功德。不久,有許多人擁護他的主張,特別在羅馬的高貴婦女中;但反對他的人也不少。甚至在聖職階級中也有人與他分歧。而耶柔米本人舌鋒銳利,易於招怨。達馬蘇死後,他在羅馬的地位漸感不安,遂於三八五年退位於安提阿,在此成為獨身修道主義者之領袖,後於伯利恆的修道院中,充任院長,直至去世。

耶氏博學多聞、著作甚豐,特別在翻譯聖經上他的才能最見施展。約於三八八年他譯完了新約。他譯舊約是在伯利恆城,得了些猶太朋友的幫助。他追溯到希伯來文舊約中去,此足以證明他學歷之健全,絲毫不苟。耶柔米這種苦心孤詣事業的結果,就是一部「武加大譯本」,又叫「拉丁通俗譯本」,直到今日這譯本仍為羅馬教會所用。這是他終生事業的紀念碑。另外他差不多把全卷聖經寫下注釋,加上其他神學著作,高可齊身,對歷代信徒很有幫助。

耶柔米也是個大有成就的歷史家。他續編了優西北烏()的「歷代志」,他自己又編輯一部「名人傳」記述一切基督教作家生平事略,連他自己也包括在內。此外他亦寫了許多論文和書翰,說明獨身與修道生活的優點。但從神學思想方面看,他極少創作且缺乏深度。

耶氏一生熱心於保守遺傳及西方教會的各種普通習俗。他生性好辯論;反對禁慾主義,批評聖物崇敬的人。他都一概嚴詞攻擊。誰與他意見不同,誰就被他視為人類中一位最卑賤的人,因為他深信自己是為神出口,故毫不留情地批評別人,以致使他的一些好友也離他遠去。在那些爭辯的論文中,可見耶柔米褊小的氣量,狹隘的心胸;後期的爭辯中更充滿仇恨嫉妒,標榜自己輕看他人。

單就其博學多聞而論,就其施展所學而論,他真不愧榮獲羅馬教會所授與的「博士」頭銜,又封立之為「聖徒」,就其學問之精銳說則有餘,若就其人格之偉大說則似嫌不足。

() 優西比烏(公元260-340)在歷史上之貢獻很大,著有教會歷史、年表等,史稱他為「教會歷史之父」。

亞他拿修

     亞他拿修 (Athanasivs 公元296~373年)  ,

亞他拿修 (Athanasivs 公元296~373年)

(力抗異端的主教)

生於北非亞力山大城的亞他拿修是教會歷史中維護正統信仰的偉人。

他早年很有可能在當地的聖道學校畢業。當亞流學說(注)爭辯初起時,亞他拿修在教會中僅居執事地位,作主教亞歷山大的私人秘書。三二五年隨主教赴尼西亞會議;會中他強烈地和亞流派的人作出爭辯,力陳他們在信仰教義上的錯繆,結果亞他拿修的主張取得勝利,並獲很多代表們的讚賞。尼西亞信仰之終於獲勝,大都當歸功於他,因為當時西方教會中尚無傑出的神學家。在他看來,那問題簡直是關係靈魂得救的所在,他能叫人切實地感覺到這問題的重要性,就是他力量偉大之處。

三二八年,主教亞力山大卒,亞他拿修繼位,任亞力山大主教前後四十五年之久,其影響遍及北非。可是他的主教生涯中頻遭各方攻擊,先後五次被逐出境。

亞氏生在一個人人爭取朝廷寵幸的環境中,他還是堅持一己的信念,毫不趨炎附勢。他因堅決拒絕君主康士坦丁恢復亞流在亞力山大的職位,於三三五年末被放逐於高盧。康士坦丁駕崩,所有以前被逐的主教均准許回任,亞他拿修重返亞力山大城。然正藉擁護亞流主義的勢力在東方教會擴張,在為勢所逼之下,他復被逐出亞力山大境外,然後逃往羅馬。

又三四?年,在羅馬召開一次議會,宣佈亞他拿修之被撤職實非公允,結果判他復位。惟直至三四七年十月才得重返亞力山大。這七年間他大部份時間藏匿在埃及的沙漠中,與兩個埃及修士為伴。因亞力山大的居民極其擁護亞他拿修,當他返城之日,全城大多數居民均夾道歡呼。一時情形好像極有利於他,誰知政局遽即生變,使他遭遇較前更大的厄運。

概由三五三年康士坦丟統一「天下」,大權獨攬,於是決志掃蕩教會爭端。照他看來,亞他拿修是主要阻力。在米蘭會議上強迫西方教會主教放棄亞他拿修。次年二月,亞氏終被武力逐出亞力山大。至三六二年他又回來,但是年未終,新君猶利安又將他驅逐出境,原因是亞氏回任後引領許多異教徒相信基督,而激怒了猶利安。幸而不久猶利安戰場陣亡,亞他拿修得以復位,立即在亞力山大召開會議,與東方教會議訂聯合的條件;於是亞他拿修不但為三位一體之論立下了永久的基礎,而且也為新的尼西亞正道大開方便之門。

只可惜新君主擁護亞流派,遂於三六五年將亞他拿修驅逐出境。在這最後一次被放逐中,這位年事已高的主教沒有逃到離城很遠的地方,不久還是卒於亞力山大,年高德劭;名噪一時。

亞氏一生著作頗豐,廿歲時已發表其處女作;早期作品「道成肉身」更顯出他在神學上的觀點及傑出的才華。而其他大部份的著作俱為對抗亞流主義而寫成;此外尚有教牧和釋經的著作。他還有一非常重要的作品,就是第三十九封節日書信,是最早見證我們今天的廿七卷新約正典的文獻。在埃及沙漠的生活中,亞他拿修發覺詩篇成為他的經歷和情緒上的安慰;於是推介以詩篇作為個人靈修讀物,從此為以後的信徒所相授。亞氏的神學著作以神學和哲學表達,是承受了亞力山大學派的方法,也為後世繼續採用。另一方面在他的護教和爭辯作品中,他創出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只要察看後世的作品,便可發現其影響的痕跡。

亞他拿修不單影響了北非的教會,並在帝國化的大公教會佔了一個很重要的地位,成為教會的支柱。無可置疑亞他拿修在反亞流主義及在教義的建立上作出了他最大的貢獻。他把基督道成肉身的觀念,很清晰地表達出來;並對三位一體、父與子的關係作出了很有力的論證。在亞流派異端中,他使正統教會教義得以保全並繼續發展,邁向全面和系統化,對後世的影響至深至遠。

亞他拿修並非神學的大思想家,他之所以偉大,乃在於他的人格及抵抗異端那種剛毅不屈的精神,實為我們的模範。

(注)亞流主義係由亞力山大的一個長老亞流所主張,他以為基督既不是真神,亦不是真人,乃是天父與人之間的一種半神,祂也與人不同,因祂沒有人的靈魂。他這樣的理論,曾蒙騙過許多信徒,使東方教會陷入劇烈的爭辯中。公元三二五年在尼西亞舉行的第一次大公會議中判定亞流主義為謬妄,遂產生著名的尼西亞信經,保護正統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