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9日 星期一

希坡的奧古斯丁 (Augustine of Hippo)



        對中世紀西方教會影響最大的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354年生於努米底亞(現代阿爾及利亞Algeria)的塔迦斯特(Tagaste),父母是非洲羅馬化了的柏柏爾人(Berber)。他從小跟他虔誠的母親摩尼加(Monnica)學習基督真道,但是遲至387年才受洗。據他在《懺悔錄》中所說,是因為他長期在宗教和哲學上尋求的緣故。


        他極富他那個時代的文學修養(希臘文除外),還在迦太基教修辭學。373年他讀了西塞羅的一部著作,愛上了從上帝而來的智慧﹔不過他對舊約聖經中所記載的那些『野蠻行為』(例如滅絕迦南人的記事)感到嫌厭。他成了摩尼教的信徒。摩尼教是一種二元論的神學,鼓勵苦修和對基督絕對虔誠。他信摩尼教有九年之久,後來開始懷疑,因為他不相信人能用理智方法證明真理。

        寄望幻滅之後,他前往羅馬。在那裡,他有一陣子與『經院派哲學家』(Academics)一樣找不到一切事物的必然性而痛感失望,甚至被誘去追求享樂主義者尋求的歡樂。但在384年,他出任米蘭皇室修辭學教師,受到安波羅修主教和新柏拉圖主義(Neoplatonism )觀念的影響,去除了他乖離正統信仰的障礙。

        從安波羅修那裡他發現基督信仰動人心弦,也富智慧,又明白了舊約裡那些他認為難解釋的野蠻行為的記載可以當比喻來處理。新柏拉圖主義者揭示了上帝精神的完美,人通過內在的反省可以獲得真 知和遠見。奧古斯丁逐漸相信,日夜縈繞他腦際的罪惡之因,是因為缺乏善,而非像摩尼教所說的惡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他現在遇到一個大難題,他得放棄『肉慾』和『俗世』。十多年來, 他有一個結髮妻子,又有高官厚爵在等他(這一定能叫母親摩尼加開心),他現在得像安多紐或者威克多林一樣,去經歷一次又一次的奮鬥,去克服那個老我,來戰勝放下世界、歸向基督的大挑戰。他在米蘭的一個花園裡讀到《羅馬書》1313 - 14節時,他和世界千絲萬縷的牽掛終於完全切斷了。 

        奧古斯丁領洗前退隱加西西阿古姆(Cassiciacum)山莊,在那裡和 幾個同伴利用修行之暇研究基督教哲學。388年,母親摩尼加死後,他回到非洲,在塔迦斯特成立了一個苦修社團,進行研究和默想。但在391年並非出於自願地參加了海岸上的希坡(現代安納他[Annata]) 教會聖職,396年出任公教主教。此後後他的事奉繁多,他是講道員和教牧、聖餐禮主持者、裁判官,和代禱人、慈善事業的信託人和組織者,同時是一個奮鬥不息的公教正統的護教者和多產作家,希坡地方上的半異教公教徒和倔強的多納徒派,很快把他從一個充滿自信的基督教新柏拉圖人文主義者,變成一個更根據聖經和以悲觀的態度看人性、社會和歷史的人。《懺悔錄》是他這種新觀點的早期的產品,《上帝之城》是比較成熟時期的果實。
        奧古斯丁在反對摩尼教的理性主義時,發展了他影響極廣的『能信才能認識』的原則。他自己在許多著作,特別是《三位一體論》中,使用了這個原則。他反對多納徒派時,堅持教會是一塊麥子與裨子雜生的田地,信徒與非信徒一同生長直到收割。他從根本上推翻了多納徒派的重洗論,他主張主持聖餐禮的是基督自己,因之聖餐禮即使是由不稱職的人主持,仍然有效。然而領受聖餐者若不能藉聖靈合一,反落在基督的大愛之外,聖餐禮對他也沒有什麼益處。奧古斯丁還認為向持異見的基督徒施壓是正當的,只要是出諸愛心,納他們入正軌。

        411年後,奧古斯丁把注意力放在劫後羅馬逃出來的伯拉糾派身 上。他在色勒斯丁質問嬰兒洗禮(奧古斯丁將嬰兒洗禮納入教會正規)的理由時才攻擊他們。後來西方教會譴責伯拉糾派,大半是奧古斯丁率先領導非洲教會施加壓力的結果。受到這些人的激發,他進一步發展出他的若干教義,例如:
(1)人的墮落和原罪,是人性敗壞也是犯罪行為﹔
(2) 人的意志要靠上帝的恩典才能掙脫捆綁歸向上﹔
(3) 他的預定論及上帝至終保守他預定得救的若干數目的人等。

        奧古斯丁430年逝世時,亞流派汪達爾人正圍攻希坡。生活在解體 中的羅馬帝國身處驚慌與分裂中,奧古斯丁教導基督徒要忍受充斥邪惡的俗世,尋找天國的安謐。他生活在拉丁基督教發擇創造力時代的末葉,中世紀與宗教改革時期教會領袖的思想後來都受到他的影響。

沒有留言: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