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20條教會法規

    尼西亞會議制訂「教會法規」,這是首次超出地方會議之上,在大公會議制訂教會的行政規則。主要目的在於將地方堂會與主教納入教區體系。

    「尼西亞會議」定規:主教不可自行更換教區職位,以防其隨己意調升;同一省分內的主教們組成主教會議,來處理該區的聖工;主教按立,應由在該省分內所有主教們一同按立(如果有困難,至少要有三位主教來按立);該省分的大都會主教,對該區內的主教選任與按立,具有否決權。

    如此一來,鞏固了原有的地方教區制度,並加重了大都會主教的中央權責。

    此外,尼西亞會議又依照自古以來的慣例,正式承認「羅馬、安提阿、亞歷山大」三大都會的主教為「主教長」(Patriarch),他們的裁判權延伸到周圍的其它省分。尼西亞會議又特別尊榮耶路撒冷主教區,這使得其主教在451年獲承認為「主教長」。

    由於康士坦丁建立「康士坦丁堡」為帝國的新都,所以其主教在334年也獲承認為「主教長」的地位。

    到了主後第五世紀時,整個帝國共有五大「主教長」。

 

 

復活節日期之統一

    在第二世紀時,教會慶祝復活節當在哪一日,有兩種算法:在小亞細亞的多數省分,是根據猶太曆法,在尼散月14日記念主基督的受死與復活;其它地區(包括羅馬教會)則是以主日來記念慶祝。換言之,「十四日派」是以該月第14日來守節,不論那日是否為主日,而其它教會皆是以「七日的第一日」來慶祝,不論那是該月的哪一天。

    尼西亞會議為了使各地教會都在同一天記念復活節,就裁 定遵從大多數教會的作法,統一以「主日」為復活節。大會指派「亞歷山大教會」根據陰曆計算,每年都事先通告各地教會,該年的復活節是在哪一日。所以,每一年亞歷山大主教要發出此著名的「復活節文告」(Festal Letter),告知所有主教當年的復活節日期。

    所以,當亞他那修出任亞歷山大主教時,他就把握機會在每年的「復活節文告」中,討論與普世教會有關的議題。例如在其所寫的「367年復活節文告」中,提到新約正典27卷書目,表示當時普世教會皆已認信新約正典。

優西比烏的反擊

    雖然「尼西亞會議」定亞流信仰為異端,但是「亞流派之爭」卻未告結束。康士坦丁在位期間,「尼西亞信經」是正統信仰的準繩。然而,亞流派卻能在政治上東山再起,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一精明傑出的領袖,尼哥美地亞的主教優西比烏 (Eusebius of Nicomedia)。

    他利用其身為皇帝行宮主教的優勢地位,以政治手腕一步一步剷除異己。雖然他在325年夏天簽署了「尼西亞信經」,眾人皆知他不是真心真意。一個月之後,他竟然在尼哥美地亞接納亞流,同領聖餐。此舉令皇帝大怒,立刻將其放逐。但是不久之後,他獲釋召回,出任皇帝首都主教。

    優西比烏此後獲得皇帝信任,成為教會事務的主要顧問。他致力於對付堅守「尼西亞信經」的三位主將。首先中箭下馬的是安提阿主教游斯塔(Eustace),被控行為不檢,又批評皇帝母親,所以,約在330年經由當地主教會議開除,皇帝判其放逐終生不得返回。第二位要對付的是亞歷山大主教亞他那修,這對優西比烏來說,較為棘手。

 

加爾文之聖經論

 

  加爾文的神學,簡言之,就是上帝的道之神學。他強調上帝藉聖經(Scripture)而賜下的真理,是我們認識上帝惟一可靠的來源。不錯,自然界可以啟示(Revelation)上帝,人天生也有宗教本能,但人的墮落卻使他無法從這些得到什麼好處。

    人要真認識上帝,就必須看上帝如何藉著聖經來啟示祂自己,以及聖經啟示了些什麼︰在舊約,是藉著先知和祂的僕人傳上帝的話語;新約則是藉著使徒為基督做見證。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甚至如「聽寫」一樣地將上帝的話記下來,因此聖經的語句、故事及真理,都具有無誤的權柄。


  加爾文相信聖經所有的教訓,均具有一種基本的整體性(unity),神學家一定要努力發現它的整體性,按著教義的先後次序來組織,然後用最清晰的方法,把它表達出來。作為一個神學家,他有責任處理聖經每一部分的真理。

  他亦清楚地指出,上帝把聖經賜下,不僅是要把真理及教義傳給我們而已;聖經見證的,乃是活的道,而神學家的責任,就是幫助人認識這道,並倚藉這道 來生活。先知與使徒所留下的啟示核心,是人與上帝的道相遇,即透過耶穌基督,三位一體真神的第二位;加爾文說的「上帝的道」,就是指祂而言。寫聖經的人儘管已接受真理與教義,他們仍然要知道,自己是站在上帝的愛和威嚴之中的人;加爾文認為,每一個神學家打開聖經的時候,都要尋找這個位置,要藉著聖經與上帝進入相交的地步,要面對主自己;神學家在闡釋神學的當兒,也要把握原來的事件,使人能與上帝相遇。有一個時期,加爾文曾用神祕主義的語言,來解釋人怎樣藉著信心,透過上帝的道和上帝的靈,去把握理性所不能把握的異象;因此加爾文對讀聖經及做神學的要求相當嚴格,他要人以禱告的心來讀、來做,以致他可以更透徹地明白聖經,與上帝的關係亦會更深。

  加爾文並不想創造一套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他不認為人可以用邏輯或人的思想,來控制聖經的真理,他所努力的,是怎樣讓整本聖經控制他的思想︰他表達思想的次序及模式,正是他在啟示之內所發現的次序及模式。

  加爾文差不多為聖經的每一卷書都寫過釋經書,在當時極受歡迎,流傳廣遠;就是今天仍然很有參考價值。他運用人文學科的治學方法來研究聖經,好找出經文真正要說的是什麼,及查明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事件,整個解經就活靈活現起來。因為他深信聖經的權威及完整,故此沒有用任何批判法來處理經文。儘管他相信聖經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意義,他自己卻儘量避免使用「靈意解經」的方式。他相信基督在舊約也有向以色列民顯現,只是顯現的方法,自然與新約時有所不同。

    在釋經史上,他是最早使用預表法(Typology)來表達兩約的整體性的人之一;他對聖經的整體性深信不疑,以致能夠用整本聖經來解釋一段經文。無論是 釋經或是神學,加爾文均儘可能參考學者研究的成果,特別受奧古斯丁(Augustine)的影響頗深,而自己又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教父的作品。

    1559年, 他重新修訂《基督教要義》(法文版是1560年),為自己的神學立下了最後的規模。整套《要義》共分四部分,大體上按使徒信經(Apostles’ Creed)來劃分︰卷一,創造的上帝;卷二,救贖的上帝;卷三,接受基督之恩的途徑;卷四,教會。

 

加爾文之聖禮觀

  加爾文同意奧古斯丁對聖禮(Sacrament)的看法,認為那是代表不可見之恩典的一個可見的記號。他相信只有聖餐(Eucharist)和洗禮(Baptism)具有聖經的權柄。

    關乎聖餐,他反對變質說,也不認為只有以某種形式舉行的聖餐禮才有效;同時,他亦不贊成某些人的看法,以為餅與酒只是一種表記,用來代表祂的身體,目的是刺激人的記憶、敬虔或信心。

    加爾文認為聖禮賜下的,就是它們所代表的;主不僅要求我們看,而且是吃與飲,這就表明在祂與我們之間,有一種生命的聯繫。這個聯繫在道被宣講及人以信心來回應時,就已經創造出來;當人以信心來領受聖餐禮,生命的聯繫就得以加強而更形密切。

    加爾文反對路德對聖餐功效的解釋,認為基督的身體一直是在天上,我們是被聖靈的大能提升到天上,來領受祂的身體。

    加爾文一直強調,領聖禮的人若不是以信心 來領受,聖禮就與他們無益。他贊成嬰孩洗禮,因為舊約與新約已經聯合起來,而聖禮的功能,在施行聖禮的時候就已生效。

 

 

約翰加爾文及基督教要義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1509至1564年)生於努瓦永的皮卡頓,該城離巴黎東北只有六十里。他十四歲就進入巴黎大學,學習擔任神父﹔但他最終因與主教衝突而退學,轉修法律。他學習拉丁文、希臘文及希伯來文,進步很快。

    大約於1533至1534年,他因接觸基督徒(Protestant)而改信基督教(但此事並無詳細記載)。當時加爾文反對「迷信教皇」,因而被起訴、下監,但最後也獲釋放。稍後,他逃到瑞士的巴色,在那處開展了廣泛的文字事工。

    1536年,加爾文出版了《基督教要義》的初版(當時他只有二十六歲)﹔此一書的原著乃用拉丁文寫成,後來加爾文再將它翻譯成法文。而且他不斷修訂,到1559年,此書的第四版最後修訂版面世時,內容已由原來的六章增至八十章。

        加爾文在瑞士日內瓦結交了改革領袖法惹勒(Guillaume Farel,1489至1565年)。他繼續豐富《墓督教要義》的內容,自己也逐漸成為改革派的領袖。加爾文及法惹勒開始在日內瓦教授改革宗神學,卻遭到禁制。他逃往斯特拉斯堡,住了三年(1538至1541年),在法國難民中當牧師。

    1541年,由於政治的轉變,他重返日內瓦,又與法惹勒一起工作。加爾文以牧師及社會領袖的身份,去模造政治與宗教的合一。他為社會頒佈嚴格的道德規律,同時又發展日內瓦的商業,使之成為繁華都市。

    加爾文也是一位多產作家,他曾為聖經的四十九卷書寫過註釋﹔又編寫小冊子,及不斷增訂《基督教要義》的內容。

 

加爾文的神學觀念

    加爾文的神學,簡言之,就是上帝的道之神學。他強調上帝藉聖經而賜下的真理,是我們認識上帝惟一可靠的來源。不錯,自然界可以啟示上帝,人天生也有宗教本能,但人的墮落卻使他無法從這些得到什麼好處。人要真認識上帝,就必須看上帝如何藉著聖經來啟示他自己,以及聖經啟示了些什麼︰在舊約,是藉著先知和他的僕人傳上帝的話語;新約則是藉著使徒為基督做見證。聖經都是上帝的默示,也的確是上帝的「口述」,因此聖經的語句、故事及真理,都具有無誤的權柄。

    加爾文相信聖經所有的教訓,都具有一種基本的整體性(unity),神學家一定要努力發現它的整體性,按著教義的先後次序來組織,然後用最清晰的方法,把它表達出來。作為一個神學家,他有責任處理聖經每一部分的真理。

    他亦清楚地指出,上帝把聖經賜下,不僅是要把真理及教義傳給我們而已;聖經見證的,乃是活的道,而神學家的責任,就是幫助人認識這道,並倚靠這道來生活。先知與使徒所留下的啟示的核心,是人與上帝的道的相遇,而這個道就是耶穌基督,三位一體真神的第二位。寫聖經的人儘管已接受真理與教義,他們仍然要知道,自己是站在上帝的愛和威嚴之中的人。

    加爾文認為,每一個神學家打開聖經的時候,都要尋找這個位置,要藉著聖經與上帝進入相交的地步,要面對主自己;神學家在闡釋神學的當兒,也要考慮到原初所有的事件,因為上帝乃是透過這些事件向他的子民啟示自己的。

    有時候,加爾文會用神祕主義的語言,來解釋人怎樣藉著信心,透過上帝的道和上帝的靈,去把握理性所不能把握的異象;因此加爾文讀聖經及做神學的方法,是要人以禱告的心來祈求,以致他可以更透徹地明白聖經,更親密地與永生的上帝相交。

    加爾文並不想創造一套用人的思想或邏輯,來控制聖經真理的系統神學,他所努力的,是怎樣讓上帝在基督裡所說的話控制他的思想︰他表達思想的次序及模式,正是他在啟示之內所發現的次序及模式。

    加爾文差不多為聖經的每一卷書都寫過釋經書,在當時極受歡迎,流傳廣遠;就是今天仍然很有參考價值。他運用人文科學的治學方法來研究聖經,好找出經文真正要說的是什麼,並查明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事件。他深信聖經的權威及完整,故此沒有用任何批判法來處理經文。

    儘管他相信聖經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意義,他自己卻儘量避免使用「靈意解經」的方式。他相信基督在舊約也與上帝的子民同在,只是啟示的方法,與新約時有所不同。

    在釋經史上,他是最早使用預表法(Typology)來表達兩約的整體性的人之一;他對聖經的整體性深信不疑,以致能夠用整本聖經來解釋一段經文。無論是釋經或是神學,加爾文都儘可能參考學者研究的成果,特別受奧古斯丁的影響頗深,而自己又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教父的作品。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