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0日 星期六

教會被政府控制

1.歐洲在混亂中

 

  公元843年,查理曼帝國被他的三個孫子瓜分:一位得到萊茵河(Rhine)東之地,在歷史上稱爲東法蘭克王國,這是後來德國的起始;一位得到繆士河(Meuse)及隆河(Rhone)以西之地,即西法蘭克王國,國土包括今日的法國、比利時及荷蘭;第三位得到這兩國中間一條狹長地帶,包括意大利,稱爲中間王國。

 

    查理曼在混亂中建立了秩序,但他的繼承人却不能像他一樣抵禦新來的敵人。從東邊,有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騎馬入侵;從北邊,有野蠻的斯干地那維亞人乘船進攻,他們沿河而下,在荷蘭及法國上岸。來攻的敵人全是異教徒,每到一處即大肆劫掠,燒毀教堂、修道院,幷殺害無數居民。三百年之久,基督教歐陸流傳著一句禱告文:「主啊,救我們脫離斯干地那維亞人!」

 

    歐洲再度進入混亂局面,就在這混亂中,興起了封建制度。

 

2.封建制度的發展

 

    中世紀時代,整個西歐世界都在封建制度之下,因此,要瞭解中世紀教會歷史,必須先瞭解什麽是封建制度。由於蠻族的入侵,中世紀早期不再有大城市存在,大多數人都住在鄉間,土地就是財富,所謂封建制度,是根據土地擁有權而發展出來的一種獨特管理系統。

 

    繼承查理曼的諸王,很快就發現自己無能保衛國家免於蠻族之侵。爲安全起見,國王就把國土分給他手下的主要戰士,條件是:在需要時,提供國王軍事援助。而這些新興的封建王侯,也依同法再把他所得的土地分給下面的貴族們,貴族又把土地再分給更低的佃戶,依此類推。

 

    在封建制度中,以保衛爲條件而得土地的人稱爲「家臣」(vassals);一名家臣可能又會以同樣的條件把部份土地給別人;這種土地稱爲「封土」(或「采邑」)。

 

    一些虔誠的基督徒往往會把土地捐給教會或修道院。於是主教、大主教及修道院院長漸漸成爲地主。這樣,他們也進入了封建制度。最後,全歐洲每一個人都在封建系統之中。而皇帝視教皇如同諸侯,爲後來教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立於封建制度最頂端的,是不作任何人的「家臣」,只作「領主」(lord)的人;而最底層的,是純爲「家臣」,沒有領主身份的人;在這中間的人,都有「領主」與「家臣」雙重身份——對居其下者爲「領主」,對在其上者爲「家臣」。

 

    領主必須保護家臣,家臣必須提供服務,尤其是要爲領主作戰。封建制度其實是一種互助制度。

 

    封建制度在政治上的結果是造成「地方分治」的局面。全歐洲沒有一國有强大的中央政府,而是分成許多被貴族統治的公國、侯國,這些貴族在他的領土內就是一個國王。結果真正的皇帝實力薄弱,只不過是許多貴族中爲首的一位而已。若幾個貴族聯合起來,就往往比皇帝還强。中世紀時,確曾有貴族聯合起來攻擊皇帝的事件,但更多時候是彼此攻擊。無怪乎北方來的斯干地那維亞人可以輕易侵入這片混亂的領域。

 

3.諾曼人(Normans

 

    許多斯干地那維亞人遠征掠奪之後,不再回到丹麥、挪威的老家。有一大批人定居於法國西北部;他們很快就接納了當地的語言、習俗及宗教,這些定居在法國西北部的斯干地那維亞人後來被稱爲諾曼人。直至今日,法國西北仍稱爲諾曼第(Normandy)。

 

    不久,諾曼人又開始遠征。公元1066年,諾曼第公爵威廉進攻英國,在哈斯丁斯之役(battle  of  Hastings)征服了英國;他們也征服意大利南部。

 

4.意大利封建諸侯控制教皇

 

    意大利的情况和其他地方一樣,沒有中央政府,而是諸侯割據的局面。

 

    諸侯之間爲了互爭領導地位,經常打仗。能控制羅馬的諸侯便掌握了指派教皇的大權。因爲教皇是由該城的人民和聖品人員選舉出來的。結果,常是懦弱、完全不合適的人被選爲教皇。尤其是公元十世紀時的情形最糟,這段時期教皇地位淪落到最低點,教會完全控制在屬世統治者手中。通常打勝仗的諸侯立刻把前一個諸侯所提拔的教皇廢掉,自己再立一位新人。因此教皇的替換速度非常快,從公元891年教皇司提反六世去世,到公元955年教皇約翰十二世登位,其間不下廿位教皇。這時期實在是教會最羞愧、最耻辱、最混亂的時期。

 

5.教皇投靠德國皇帝

 

    這段時期,教皇再度自阿爾卑斯山以北求援。教皇約翰十二世便向德國國王奧圖一世求助;奧圖一世(OttoI)是個强人,他藉著擁有廣大土地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長之助,兼幷了許多公侯貴族,因爲任何貴族的力量都抵不過國王與教會的聯合勢力。從這時起一直到拿破侖(Napoleon)時代,德國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長不僅擁有教會管理權,同時也是屬世的統治者。奧圖一世的大權在於他能指派主教及修道院院長,在當時,這種大權叫做「授衣禮」(Investiture)(所謂「授衣禮」就是授與當選主教戒指及權杖,作爲地位的象徵),而奧圖一世幷非聖品人員,他以平信徒身份將這些象徵授與當選的主教,所以稱爲「平信徒授衣禮」(Lay Investiture)。毋庸置疑地,奧圖一世所指派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長都是一些願意支持他的人。

 

    奧圖一世果然援救了教皇約翰十二世。爲表示感激,教皇於公元962年二月二日爲奧圖加冕爲帝,使這個在查理曼懦弱的繼承者手中分崩離析的神聖羅馬帝國,再度恢復起來。這個帝國也因此與德國結下不解之緣。直到公元1806年被拿破侖消滅時爲止。

 

    由於教皇約翰十二世求助於德王奧圖一世,使教皇制又跨進了一個新世紀。

 

    在這以前,所有教皇都是意大利人,現在這個傳統被打破了。德王奧圖三世於公元999年把他的老師、大主教加貝(Gerbert)放在教皇寶座上,成爲第一個法蘭西教皇,號稱西維斯特二世。加貝是當時最富學識的人。他的前一任教皇貴格利五世是第一個日耳曼教皇。

 

6.教皇職位買賣

 

    教會再度面臨倍受羞辱的危機。這時意大利特士堪(Tuscan)家族控制大權,他們於公元1033年立本尼狄克九世(BendiciIX)爲教皇。當時,本尼狄克只不過是個十二歲的孩子,後來他成爲品行最卑劣的一位教皇。由於他的行爲太敗壞,以至於公元1045年被特上堪家族的對頭克裏仙祖族(Crescenzio)逐出羅馬。他們另立了西維斯特三世爲教皇。但過了不久,本尼狄克九世又回到羅馬,繼續教皇職位。然而他逐漸厭倦這個職位,便無耻地以一千磅銀子的代價將教皇職位出賣給一個人,這人就成爲教皇貴格利六世。(這種以金錢購買教會職位的罪惡行爲,在歷史上稱爲「西摩尼」(Simony)即「聖職買賣」)。這項無耻的交易泄漏了風聲,群情嘩然。結果,本尼狄克拒絕將他出售的教皇職位交出來;因此,在羅馬就有了三個彼此對立的教皇同時存在:西維斯特三世、本尼狄克九世、及貴格利六世。

 

    這個教會就是所有基督徒的先祖,因此,不論復原教徒或天主教徒,都當爲這段黑暗的日子傷痛。

 

 

 

2021年2月19日 星期五

教皇權勢的發展

 1.教會組織的回顧 

 

    由於教會的發展,自然需要有一位長老(或監督)領導,而有主教(bishop)的頭銜。

 

    後來又因爲要對付諾斯底主義及孟他努主義,教會漸漸發展成主教制度形態,成爲中央集權形態的教會組織,來解釋聖經幷决定正統信仰標準,因爲連異端也引用聖經。

 

    大城市的主教被稱爲省主教,而帝國內最大五座城市的主教則稱爲主教長(patriarch)。西方各教會主教漸漸承認羅馬主教有超越其他主教的地位。當公元461年,大利奧死時,教皇制已完全建立了。

 

    又隨世紀的轉移,教會行政組織更進一步發展。到查理曼時代,稱省主教爲大主教(Archbishop)已成當日習慣,而這個頭銜一直被羅馬天主教沿用至今。在他的轄區內大主教可以對其他主教行使制裁權。

 

    現今在許多宗派中,大城市教會的傳道人無權管理鄉村小教會的傳道人,所有傳道人都地位平等。然而,今天仍有人會以爲大城市教會的牧師比小地方教會的傳道同工重要。

 

    這一類感覺成爲教皇制發展的第一個因素。在全羅馬帝國中沒有一座城可以和羅馬相比,它是凱撒之城,是上古時代世界的支配者,而羅馬城所代表的各項優越特權都落在一個人身上,就是羅馬教會的主教。

 

    逐漸地,若一些爭論難作决定時,其他主教便習慣地向羅馬主教請訴。過了不久,羅馬主教便要求統管全國所有教會的主教。他們聲稱歷史已證明羅馬是上訴的最高法庭,連聖經也支持他們的說法。加上他們深信羅馬教會是使徒彼得親自設立的,因爲基督曾對彼得說:「你喂養我的小羊,牧養我的羊。」

 

    可見基督已將群羊整個交往彼得手中。再者,天國鑰匙的權柄也交給了彼得。那時代的人,都相信彼得是使徒中居首位的人,也相信彼得是教會的第一任主教,而羅馬主教是承繼彼得地位的人。這些觀念就形成了教皇制的基礎,因此,羅馬天主教稱教皇寶座爲「聖彼得座位」。

 

2.歷史事件加强教皇制

    許多環境的興起有利於教皇權勢的發展。歷史上一連串事件的發生,似乎在將權威彙集到羅馬主教身上。

 

    首先是蠻族的入侵。當時整個意大利都服在羅馬之下,由於都接受基督教信仰,所以非常尊重羅馬主教;當皇帝無法保護百姓時,羅馬主教在手無寸鐵的情况下,竟能保護羅馬城,免于蠻族的侵略。教皇大利奧也曾阻止阿提拉恐怖的征伐,以及汪達爾人的暴怒。羅馬城的絕境竟成了教皇的機緣。

 

    西羅馬的覆亡大大增進了教皇的特權。因爲在羅馬,再也沒有皇帝的影子遮蓋在主教之上,羅馬主教變成西方最重要的人物。

 

    羅馬教會派遣許多宣教士前往北歐各地宣教幷建立教會。「日耳曼人的使徒」波尼法修與羅馬主教非常親密,因此,他在宣教時,奉羅馬主的名工作。這些宣教士所設立的教會,很自然地尊羅馬教會爲他們的領袖。

 

    回教勢力征服叙利亞、巴勒斯坦及埃及後,爲羅馬主教除去了安提阿、耶路撒冷及亞歷山大三個競爭的對手。

 

    回教勢力也征服了北非,爲羅馬主教除去極可能競爭的對手——迦太基主教。

 

    教會又遭到極大的灾禍,這些灾禍無形中再度加增羅馬教會首腦人物的權勢。在人心有一個趨勢,就是把羅馬主教提升到全教會首要的地位。

 

3.以欺詐手段增進教皇權勢

 

    一些人爲的陰謀,藉著欺詐與僞造,成功地加强了教皇的地位和權勢。有兩個例子可以說明他們如何藉欺詐手段達到目的:

 

    大約在查理曼時代,出現了一份很怪的文件,稱爲「君士坦丁御賜教産諭」(Donation  of Constantine),內容叙述君士坦丁大帝因教皇西維斯特(Sylveter)的禱告,麻瘋病得以痊愈,在感激之餘,他决定遷都至拜占庭,就是後來的君士坦丁堡,目的是爲了不讓屬世政府妨礙教皇的屬靈政體。

 

    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于離開羅馬時,下令所有教會聖職人員都要臣服于教皇西維斯特一世以及他的繼承人,此外,君士坦丁還將羅馬城和意大利所有的省份、地區和城市都轉移給教皇。因此,根據該文件,君士坦丁將帝國西方整個主權賜給了教皇。

 

    大約於九世紀中葉,又出現了第二份神秘文件,稱爲「伊西多爾教令集」(Isidorian  Decretals)。據說這些教令是由塞維爾的伊西多爾所收集的。該文件包括自第一世紀羅馬的革利免到第八世紀貴格利二世期間,各教皇及會議所作之决定。根據此文件,主教可以直接向教皇請訴,主教和教皇均不在屬世政府轄管之下。「君士坦丁御賜教産諭」也包括這份教令集中。

 

    所謂「聖品階級」(hierarchical  system)是經過數世紀發展而成的,而「伊西多爾教令集」的目的,在證明第九世紀教皇所宣布的主權,早於數世紀前就實行了,這些文件歷經數百年之久,一直被公認爲是真品,無人懷疑其價值。直到公元1433年,庫薩(Nicholas  de  Cusa)首先指出「伊西多爾教令集」是質品。自此以後,這份文件被改稱爲「僞伊西安爾教令集」。公元1440年,瓦喇(Lorenzo  Valla  )證明「君士坦丁御賜教産喻」是一份僞造文件。今天,天主教學者和基督教學者均同意這兩份文件爲贋品。

 

    假文件是很普通的事,只是這兩份文件是假文件中最大的騙局;然而,當時它們所矇騙的世界,是個非常無知的世代。整個中世紀都深信它們是真的,它們讓教皇有充份的時間建立權威。

 

    自從公元1054年,東西方教會正式分裂後,君士坦丁堡主教長不再成爲羅馬主教的競爭對手,羅馬主教——當時的教皇,便高倨西方教會之首;君士坦丁堡主教長則高倨東方教會之首。

 

4.教皇尼古拉一世

 

    教皇尼古拉一世在位年代爲公元858867年,他爲教皇地位及權勢立下堅固的基礎。奧古斯丁所寫的「上帝之城」大大影響了中世紀,也激發了查理曼大帝,同時給尼古拉一世深刻的印象。他定意用自己一生的年日,把書中的理想實行出來。

 

    他深信:「所有主教都是教皇的代理人,教皇是全教會的統治者,教會超越所有屬世權勢。」

 

    尼古拉一世雖然在發展教皇權勢上不遺餘力,但只止於某個程度。然而他對教皇權勢的宣告,却成爲後繼教皇奮鬥的目標。權勢幾乎達到此目標的教皇,有貴格利七世與依諾森三世(Innocent III )。不過,沒有一個教皇比尼古拉一世對教皇權勢作更大的宣告。

 

 

教會組成聯盟

 

1.倫巴人(Lombards

 

公元568年,即東羅馬皇帝猶斯丁年自東哥德人手中奪回意大利後十四年,意大利北部波河流域再度陷敵。此次敵人是日耳曼部落中的倫巴人(倫巴是「長鬍子」的意思),直到今日,意大利北部仍稱爲倫巴底(Lombardy)。除了這地區外,意大利半島的其他地區至少在名義上仍屬羅馬帝國。

 

    倫巴人入侵意大利以前,早已接受基督教的異端亞流派信仰,後來因尼西亞信經的影響而歸回基督教正統信仰。教皇大貴格利爲了討好他們,特將一頂皇冠贈與倫巴王,此冠被稱爲「鐵冠」,因爲據傳說,皇冠上曾放了一個釘十字架的釘子。

 

    教會歷史(尤其是教皇時代)從此與倫巴人及法蘭克人的歷史交織在一起。在意大利北邊的倫巴人成爲教皇隨時的威脅,他們毫無安全保障。君士坦丁堡的羅馬皇帝不但距離太遠,無法保護教皇,自己還要面對亞拉伯人的入侵,再加上他和教皇之間的摩擦,更不用談到保護了。因此,當倫巴人壓境的威脅臨到時,教皇只得轉而向法蘭克人求救。倫巴人把教皇推進了法蘭克人保護的雙臂中。

 

    法蘭克人如何拯救歐洲脫離回教的吞噬,這件事己顯出法蘭克王克洛維自異教信仰歸信基督教的重要性。現在我們將看到他的信主對教會歷史進一步的影響:教會與法蘭克王國結爲聯盟。

 

2.丕平(Pepin

 

    克洛維王能幹而有魄力,但他的繼承人却很懦弱,大部份是名義上作國王,實際大權操縱在一位杰出的大臣查理馬特爾手中。他是都爾之役的英雄,雖然不是法蘭克王,却是真正掌握王權的人物。

 

    查理馬特爾的兒子「矮子丕平」獲得和父親一樣的高位,但他仍不滿足,竟廢了克洛維皇裔的最後一個弱王,將他放進修道院,然後自登皇座,但他認爲此舉必須得到教皇的贊同,而這時的教皇撒迦利亞(Zach-arias)早已準備同意他的行爲,說:「有國王之權的人也當擁有國王之名。」

 

    因此,于公元751年,丕平正式被教皇加冕爲法蘭克王,這件事當時從表面來看很單純,然而却造成了長遠的影響。畢竟,丕平要求教皇的批准總不是件尋常的事。從此,教皇開始有權立王廢王,成爲帝國在西方重建的第一步。這件事也造成後來教皇與皇帝之間强烈的鬥爭,這段鬥爭史占了中世紀歷史的大部份。

 

    因此,從某個角度而言,這件事是中世紀史中最重要的事件。

 

3.教皇變成屬世統治者

 

    教皇撒迦利亞要求丕平對付倫巴人,以回報教皇,因爲倫巴人一直是他權位與安全的威脅。

 

    於是丕平進入意大利,打敗了倫巴人,幷强迫他們把領土的一部份割給教皇。從此便開始了所謂的「教會領土」(state of the Church)。教皇不但管理教會的事務,也成爲屬世的統治者。這種情况一直維持到公元1870年,後來意大利重新立國,將教會領土置於國家的一部份。

 

    4,查理變成查理曼 

 

    矮子丕平于公元768年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卡勒門及查理同時即位。但卡勒門於公元771年去世,查理便獨攬大權,正式開始統治。

 

    公元800年的聖誕日,當查理正跪在羅馬聖彼得教堂中時,教皇突然將一頂皇冠加在他頭上,藉此舉立他爲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查理被立爲皇帝在當時似乎非常合適,因爲他擁有過去羅馬帝國的三種特色:法律、文化與基督教。

 

    這三件事是世界上最重大的事:法律代表和平,能保障個人生命與財産;文化代表知識,能充實生活,提高性靈;基督教代表真實的宗教信仰。

 

    查理所處的時代是個沒有法紀的時代,凶殺、搶劫被視爲平常;人們野蠻、無知而粗俗,基督教在西歐也極不穩定。「查理曼」(即大查理的意思)所統治的範圍,像是在異教與回教大海中的一個「基督徒島嶼」。

 

    這位在公元800年聖誕節被加冕爲皇帝的人物,成功地爲西歐人民取得三項無價之寶:(1)法律,(2)文化,(3)基督教。這也就是他爲什麽配稱爲「查理曼」(Char1emagne)的原因。

 

    5.查理曼的成就

 

    查理曼畢生爲這幾件事而奮鬥。他制定良好的法律,幷認真推行,爲國家帶來安全與秩序。他在全國推廣學校,培養文化氣息與學習氣氛。但以征服者自居的蠻族,輕視有文明的羅馬人,而傲慢地認爲文化是頽廢的東西;查理曼便在自己的住處設立皇宮學院,幷以身作則做該校學生。他試著學讀書和寫字;可惜由于手腕長期揮舞沉重的軍斧,過分有力,使手指無法學會握筆。

 

    查理曼幾乎一生都在打仗:首先與倫巴人爭戰,於公元777年滅了倫巴國,幷把倫巴王的「鐵冠」放在自己的頭上。接下來,他自回教徒手中解救西班牙,將回教勢力推到庇裏牛斯山後,直達伊博河。

 

    查理曼也與撒克遜人爭戰。撒克遜人是日耳曼民族的一個强族,占據德國北部地區,極其凶悍野蠻。查理曼經過好幾次艱苦的戰役,才將他們馴服,幷將他們的領土歸屬自己權下,又用劍强迫撒克遜人接受基督教。

 

    6.三大帝國

 

    公元814年查理曼去世時,世界上有三大帝國:其中年代最悠久、國勢最衰弱的是東羅馬帝國,疆域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及意大利南部。最大的一國是回教的亞拉伯帝國,版圖包括亞洲的印度、波斯、叙利亞、巴勒斯坦、非洲的北部及歐洲的伊博河。年代最短、國勢最强盛的,則是查理曼帝國,在查理曼去世時,國土包括意大利北部的一半、西班牙西北部、法國、比利時、荷蘭的全部以及德國與奧國的大部份。

 

    以疆界而言,查理曼王國實在相當雄偉。自西羅馬滅亡後,西歐尚無一個政府統管這麽大的領域;查理曼是自猶斯丁年到查理第五之間最偉大的統治者。他鶴立于中世紀,影響遠及好幾世紀。

 

    查理曼最愛讀的書是奧古斯丁所寫的「上帝之城」,他常認爲自己的王國就是「上帝的國度」降臨地上。亞拉伯帝國是回教國家,東羅馬帝國是衰弱的基督教國家,在三個帝國中,查理曼所擁有的是教會與人類前途最光明的一國。

 

    7.教會與法蘭克人

 

    丕平將倫巴人土地的一部份送給教皇,爲「教會領土」奠下了基礎,他也使教皇成爲屬世的統治者。

 

    查理曼拯救教皇脫離倫巴人的威脅,又爲回教人侵後西歐的混亂局面帶來秩序與安定,他降服了撒克遜人,把他們納入基督教範圍之內,同時推廣讀書與文化。

 

    教皇則藉著爲查理曼加冕恢復了西方帝國,同時也因此舉,開始了以後教皇與皇帝之間强烈的摩擦。

 

    因此,教會與法蘭克人之間的聯盟,造成無法估計的後果。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