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0日 星期二

多馬.阿奎那的人論

 

多馬·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是中世紀最有影響力的神學家與哲學家之一。他的**人論(Anthropology**融合了基督教信仰與亞里士多德哲學,發展出一套深刻、系統化的「人是誰」的理解。

以下是多馬·阿奎那人論的主要架構與特色,並對照聖經觀點來思考:


一、多馬對「人」的定義:理性靈魂與身體的合一

人是有理性的靈魂與身體的結合體"homo est compositum ex anima et corpore"

  • 多馬繼承亞里士多德的「形式質料」理論,認為:
    • 靈魂(anima)是身體的形式:它賦予身體生命與本質。
    • 靈魂不是附著在身體上的靈體,而是構成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
  • 人不是靈魂居住在肉體中(柏拉圖式看法),而是「身體與靈魂的合一」才構成完整的人性。

🔍 對照聖經:

  • 創世記 2:7:「耶和華上帝用地上的塵土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這與多馬的觀點相合,表明人是由靈與體組成的一體存在。

二、靈魂的三重功能(靈魂的能力論)

多馬將人的靈魂分為不同的能力(potentiae):

  1. 植物性魂(nutritive:生長、營養、繁殖(與植物相同)
  2. 感性魂(sensitive:感覺、慾望、運動(與動物相同)
  3. 理性魂(rational:理智與意志(人特有,按上帝的形象)
  • 理性讓人能夠認識真理自由選擇善,這是人性的尊貴所在。

🔍 對照聖經:

  • 創世記 1:26-27中「照著上帝的形像」受造的核心,就是理性與道德意志。
  • 羅馬書 12:2:「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上帝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這就是理性與靈魂合作的過程。

三、靈魂的不朽與復活的身體

  • 多馬認為靈魂是不朽的,即使死亡時身體與靈魂分離,靈魂仍然存留。
  • 然而,他強調:人完整的存在狀態必須有身體與靈魂的結合,所以他堅持復活的教義:上帝將在末日使人的身體復活,與靈魂重新結合。

🔍 對照聖經:

  • 哥林多前書 15章清楚教導復活身體的必要性。
  • 啟示錄 21章描述新天新地,人將在完整的人性中永遠與上帝同住。

四、罪與恩典中的人性

  • 多馬承認亞當墮落後,人性的理性與意志受損,人的欲望不再完全服從理性
  • 然而,他相信人仍保有人性的基本能力,只是無法靠自己達到救恩,需要上帝的恩典

💡 重點:

  • 人性的本質沒有被毀滅,但其自然能力需要恩典來達到超自然的終極目的(上帝的國度與永生)。
  • 這是**「自然恩典」的互補觀**,強調恩典不廢除自然,而是成全自然

🔍 對照聖經:

  • 羅馬書 7章描述人內心善惡掙扎。
  • 以弗所書 2:8-9 強調救恩是本乎恩,不是靠行為。

五、人性與上帝形象的關係

  • 多馬認為「上帝的形像」最核心的表現在於人的理性與靈魂的能力
  • 上帝的形像雖因罪受損,但藉著基督與恩典可以恢復與升華。
  • 救恩的目的是讓人「與上帝相像」——進入上帝的生命(神化,deificatio)。

小結:多馬·阿奎那的人論與聖經觀的關係

主題

多馬·阿奎那

聖經觀

人的本質

靈魂與身體的合一

有靈的活人(創2:7

上帝的形像

在理性與靈魂中體現

照上帝的形像受造(創1:26

墮落的影響

理性與意志受損

世人都犯了罪(羅3:23

恩典的需要

自然需要超性恩典

你們得救是本乎恩(弗2:8

終極目的

與上帝合一,進入上帝的生命

要像基督(羅8:29

 

沒有留言:

1099年7月15日:第一次十字軍東徵攻占耶路撒冷

    1099 年 7 月 15 日,第一次十字軍東征( 1096–1099 )達到高潮,十字軍在長達七週的圍城後攻陷耶路撒冷,這一事件對中世紀歐洲與近東基督教、伊斯蘭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歷史背景與攻城經過 背景 :第一次十字軍是在教宗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