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講道學的課程中, 蔡慈倫老師要我們列出"講道父母", 我就想到孫武夫牧師.
他讓我感受到的是一位維護"長老教會"基本信仰的導師, 他將"韋斯敏斯德信條"化成講章之內容, 教導弟兄姐妹認識真理, 其服事在乎教會要有教義的引導, 不是專注於"教會增長"或"個人成功"; 也不是注意是策略, 信仰放一邊.
與孫牧師相遇是在高中三年級時, 那時在高雄接觸福音並信主, 回到家鄉溪湖, 在溪湖教會受到他的教誨, 尤其是聽到關於哥林多前書的講道,
讓我堅定的信靠"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的真理, 和他傳講"上帝恩典的拯救"之道, 雖然事隔三十年, 彷彿昨日聽見.
大學時代最感動的事, 就是收到台中民族路教會寄來的週報, 牧師的講章是我重要之靈糧, 這也是引導我從其他宗派回到長老教會之原因之一.
五年前收到郭鐘霖牧師致贈的書, 看到孫牧師生病, 不知後來如何? 感謝主! 他現在回到天父的身邊了, 得了安息, 願主也祝福他的子孫, 正如聖經所應許的!
2016年1月21日 星期四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馬偕宣教與福音本色化(Contextualization)》
✨ 一、什麼是福音本色化( Contextualization )? 福音本色化 = 讓福音「道成肉身」地進入一個文化,使人以本地的語言、符號、習慣理解福音。 其神學根基來自耶穌: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約 1:14 ) 這節經文本身...
-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
-
十六世紀的歐洲,因著宗教版圖的重整,爆發了多次的戰爭。其中最後、也是最無意義的一場為1618至1648的「三十年戰爭」。戰爭分為四個階段,範圍從波希米亞、蒙羅維亞,一路擴大至整個歐洲,危害極甚。就德國而言,這次戰爭殺戮了全德2/3的人口,舉目所見田野荒蕪,工商摧毀殆盡,淒涼之...
-
加爾文棄絕慈運理的聖餐看法,他認為慈運理的看法是「不尊敬的」。他也堅決棄絕路德所主張那 “ 基督真正臨在於聖餐之中 ” 的教導。他認為路德的聖餐論還是屬於教皇的 ( 簡單的說,還是屬於天主教的 ) 。他自己的看法是處在路德與慈運理之間。 他相信聖餐的奧秘...
-
🕊 ️ 一、詹姆斯 ‧ 庫克( James Cook, 1728–1779 ) 📍 出生: 1728 年 10 月 27 日,英格蘭約克郡 📖 身份:英國探險家、航海家 ⚠ ️ 雖然他不是神職人員,但在教會史中,他的航行間接開啟了基督教在太平洋島嶼的宣教...
-
亨利馬廷(Henry Martyn) 1780-1812 , 藉着死 ,
-
蘇梭亨利( HenrySuso )說:「親聆悅耳琵琶是一件事,而風聞琵琶悅耳則是另一件事。」 我們也可以照樣說,人內在獲聆真理是一件事,而風聞其事則是另一件事。 我不想損毀任何人的真實性宗教經歷;寧可說:在注重表面...
-
撒但不是發起者,而是一位仿冒者。上帝有一位獨生子,就是主耶穌,撒但也有一位兒子,就是那 “ 沉淪之子 ”( 帖後 2:3) 。有神聖的三位一體,同樣有邪惡的三位 ( 啟 20:10) 。我們在聖經看到 “ 上帝的兒女 ” ,也看到 “ 那惡者之子 ”( 太 13...
-
約在公元 150 年生於希臘的雅典,他也如奧古斯丁一樣,經過漫長的尋覓才找到心靈的歸宿。在皈依之前,他曾周遊各地,拜訪名師,最後在亞歷山大遇到當地教理學院的創始人 Pantenus ,深受他吸引、感染,以致留在亞歷山大進行研究、講學,凡二十多年,直至教難興起,才迫不得已離...
-
簡單的說,文革期間教會雖然遭遇許多的逼迫,但是教會藉著這時期形成了復興的暗流。 文化大革命緣起於1965年十一月十日,由毛澤東授意姚文元在上海的文匯報發表「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抨擊劉少奇所領導的政治體系,展開了日後全國性鬥爭的序幕。 到1966年的...
-
在討論路德本人及其傳統之前,應該先明白他在歷史上的地位,並不是靠他的天才而有的;自聖保羅以來,在基督徒當中或者除聖奧古斯丁一人以外,路德是最偉大的人物,不過若要有正確的看法,我們就必須也認識當時的影響。 若說沒有路德其人,十六世紀就斷不會有任何宗教改革,這是錯誤的。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