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1日 星期一

約翰牛頓――滿有恩賜之上帝的僕人

    約翰與瑪麗結婚之後為了養家,成為往非洲商船的船長。在船上他喜愛閱讀聖經,以及屬靈書籍。有一次,他遇上一位舊朋友,但他因從前的約翰所帶壞,常說褻瀆上帝的話。即使到他病逝前時,仍死不悔改。這叫約翰感到從前使人誤入歧途而自責不已。此後,約翰認識了一位庫尼船長,約翰的信心得著堅固。他們倆幾乎每晚都談論上帝國的事。約翰因庫尼船長的鼓勵公開地見證主恩。

 

    那時,英國每年運送六萬名黑奴入境,共有二萬名死於熱病、痢疾等。約翰在商船上目睹買賣黑奴的慘況,終於他忍受不了,要脫離這個不道德的工作。然而,他沒有學識或其他謀生技能。上帝卻垂聽了他的禱告,在一次病倒後,醫生證實約翰不適易在船上工作。上帝又賜下潮汐觀測員的工作,就是海關,負責防止船隻走私。  

 

    以往約翰因長期作船上工作,沒有人能幫助他在屬靈上成長。如今,他在工餘時讀經和寫詩,並到教會聚會。他特別受到大布道家懷特腓(George Whitefield)和約翰衛斯理(John Wesley)所影響著。約翰在就職時,曾宣誓不拿任何薪水之外的利益,現在他知道這類事失去見證,不榮耀上帝,就退還商家送來的一切贈品和禮物。他的妻瑪麗以往過份依賴藥物,而致身體衰弱,但如今她認識主耶穌是大醫生,才能醫治她。她也完全失去玩撲克牌、參加舞會、看戲的興趣。

 

    約翰在參加循道會的聚會,特別受威林‧格林蕭所影響。他不但有講道的恩賜,吸引人從遠處來聽道,也有愛心常常照顧長者和傷殘人士,謙虛接待貧窮和有需要的人。另一方面,他不縱容罪惡,要求基督徒在生活上有改變,要求他們向不信主的人公開作見證。格林蕭的牧者形像喚醒了潛伏在約翰頓心靈深處母親的禱告題目,就是約翰奉獻給上帝作傳道的工作。通過加拉太書1:23,24,他看見自己如同保羅那樣,從前逼迫上帝的,如今要見證上帝。於是約翰開始講道,但他拙口笨舌,試過一次預備了腹稿上台講道,最終詞不達意,滿臉羞愧地離開教會。後來,他學習即使預備了講稿,他都不再依靠自己,乃依靠聖靈。在他成為富有經驗的牧師時也見證說,只要有一次主挪開祂扶持的手,講道時仍會失去水準,像個初上講台的人。

 

    在約翰33歲時,他整日的禁食禱告後,明確得著上帝要他成為牧師的方向。但國教因約翰沒有接受大學教育而把他拒絕了。約翰沒有放棄,通過在家裏或教堂裏作見證,克服膽怯和拙口笨舌。後來他寫下《一篇真實的記述》,成為1764年英國的暢銷書,後來被翻譯為多國文字。約翰的聲名大燥,因而被邀作偏遠小市鎮奧爾尼(Olney)的副牧師。後來被按立時,他對上帝充滿感激說,「沒有人像我這樣的不配。因為我長期以來都在頂撞上帝,褻瀆上帝,過著的是放蕩的、淫佚的生活。我得以蒙受這麼大的恩典,實在是我所不配得的。」在他的家門口橫匾寫著:以賽亞書43:4和申命記24:18,「因為你在我眼中被看為至寶,所以你受到尊榮。但是要記念你在埃及作過奴僕,耶和華你的上帝從那裡將你救贖。」

 

    雖然奧爾尼地方細小,但約翰用心地預備講章,又探望窮乏的弟兄姐妹。約翰明白到講道的真正目的不是向人說一篇道理,因為知識只能叫人自高自大;人所需要的,是上帝的話語,是上帝的生命。約翰不是把重點放在展現個人的口才和知識,而是把重點放在搶救靈魂上,結果奧爾尼教堂的座位很快不夠用,教堂需要擴建。1772年,奧爾尼出現了空前的大復興, 許多年輕人擺上一切,追求靈命成長。在主日崇拜後,聽眾也不願回家而是留在教堂,尋求更多的輔導和幫助。教會的人數不斷增長,多達二千人。許多教堂也請約翰去講道,有時一星期他要講道十二次。

 

    後來約翰認識了威廉‧古柏,他們帶著理念譜寫新的聖詩,有助信徒來傾訴他們對上帝的思慕,來表達個人與上帝交往的經歷,擺脫英國國教呆板沉悶的詩歌。1779年《奧爾尼詩集》(Olney Hymns)終於問世,共有348首聖詩,其中約翰寫的佔280首,其餘為威廉‧古柏所寫的。其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約翰一生經歷的,是《奇異恩典》(Amazing Grace)。其中第1節:「奇異恩典,何等甘甜,我罪已得赦免。前我失喪,今被尋回,瞎眼今得看見。」

 

    後來他的好友威廉‧古柏患了自殺的傾向。約翰以上帝的話語來撫慰他脆弱的心靈,同時也意識到即使作為傑出詩人,又翻譯過屬靈偉人蓋恩夫人的許多詩歌,仍然需要認識到,基督是他的詩歌和喜樂。

 

    約翰離開牧養了16年的奧爾尼教會,來到倫敦。約翰在倫敦講道並不比在奧爾尼時更有口才,但卻更有能力,更有聖靈的同在。他有多年航海經驗,對釣魚有一定的理會。他認為一個漁夫成功與否,取決於他是否釣到魚獲。在這其間,他所帶領得救者之中,有不少人後來被上帝大大使用,包括到東印度群島差傳道的布加南(Claudius Buchanan)和解經家史考特(Thomas Scott)。

 

    1785年,新進的下議院議員威廉‧韋伯福士(William Wilberforce)前來尋找老牧師約翰的幫助。他從前在奧爾尼聽約翰講道,現在他是個敬虔的基督徒,決心制止在英國販賣黑奴的不公義制度。牧師約翰就在聽證會中作了陳述,指販賣人口的不道德和不可容忍,也在文字上揭露販賣黑奴的惡行。這場禁止買賣黑奴的爭戰最終在1807年成功在英國通過。

 

    80歲的約翰記憶力衰退,不得不從講台上退下來,但他仍記得兩件事:「我是一個大罪魁,而耶穌基督是一位滿有恩典的救主。」1807年,約翰返回天家,享年82歲。

 

約翰牛頓――浪子回歸

 

    在乘坐灰狗號横渡大西洋之中,約翰讀了一本書《效法基督》,其中內容:「一個人的性命是何等的短暫和不可測度,你必須正視你的性命。今天,你也許充滿了活力,事業興旺;明天,你何等衰微,一無所有……啊!可憐的犯罪動物!你來日在審判台前如何站立得住,你一切隱藏的罪在上帝的光中將無所遁形。」

 

    就在那晚半夜,有人發出船要沉沒的呼喊聲,原來暴風直撲灰狗號。約翰從床上起來,爬往甲板去。船長命令他快去拿一把刀來,說時遲,那時快,第二個大浪撲來,把一個在甲板上的水員沖走了。若非船長剛好的吩咐,約翰定必一同被捲入大海之中。

 

    整夜船員與暴風搏鬥,趕緊把湧進船身的水舀出去,又用被海水浸濕了的衣服和床褥來倒塞船身破口。到了早上9時,約翰已經不停地舀水幾小時,已經筋疲力竭,又甚是饑餓和寒冷。他向船長作出幾項保救船身的提議後,突然脫口而出:「如果這樣作還不行,但願主憐憫我們!」約翰也驚訝自己一個褻瀆上帝的人竟然說出這樣的話。後來他反想起過去年間所經歷上帝的恩典時,不禁想到兒時所背誦的箴言1:24-31,「我呼喚,你們不肯聽從,我伸手,無人理會,反輕棄我一切的勸戒,不肯受我的責備。......所以,必吃自結的果子,充滿自設的計謀。」

 

    雖然多年來約翰辱罵上帝,但在這時面臨生死邊緣時,他不斷想起從前所聽過聖經的話語,他為到自己的罪孽深深痛悔。當他讀福音小冊子上,「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主耶穌既為我們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我們豈可活在罪中,忽略這麼大的救恩呢?」約翰頓終於因信得著救恩,內心充滿了喜樂。他們的船在大西洋飄流了一個月,甚至因缺糧有人吃人的危機,但終於平安地在愛爾蘭上岸,更重要的是約翰得著了救恩。

 

    約翰在上岸後,隨即到了當地的教堂,他在主日擘餅聚會中跪下禱告說:「上帝啊,謝謝祢的恩典和憐憫。祢把我從海浪中救拔出來。我犯了褻瀆和咒罵的罪,頂撞了祢,祢仍然赦免我,拯救我。在祢的扶持下,我將餘生奉獻給祢,願意被祢使用。」

 

    然而重生後的約翰仍然陷在情慾的網羅裏。後來他在另一份工作做水手其間,多次尋花問柳。他的內心卻感到史無前例的痛苦,哀就歎說,「上帝啊!我為什麼墮落到此地步,我比得救前更加不可救藥!在上帝給了我這麼大的憐憫之後,這種事為什麼竟然會發生!」

 

    他雖然懊悔,卻是不能自拔。結果,上帝管教的手臨到他身上,使他患上一場熱病。病重的他無力地拖著身軀,走了一里路來到一個隱蔽的地方。他向上帝流著眼淚認罪,祈求主耶穌的寶血的潔淨;在他真正悔改後,他得著了赦罪的平安。從此之後,他不再陷入肉慾中的罪。他發現自己在得救時,用功讀聖經和禱告,現在卻成為了有無實的基督徒,忘記讀經和個人靈修。因著這次管教,約翰每日禱告的生活成為他終身的習慣,也自發性地讀經禱告。

 

 

約翰牛頓――上帝恆久不變的愛

    約翰牛頓John Newton生於英國倫敦。父親是個老練的船長,對約翰的管家過於嚴苛,以致從小父子關係不和。母親伊利沙白是個虔誠的基督徒,從小教導約翰禱告、讀聖經和背經文,也為到兒子將來奉獻給上帝而禱告。他們一家在獨立教會聚會,就是形式僵硬化的英國聖公會裏分別出來的。

 

    約翰得以聽到「英國聖詩之父」──以撒華滋(Isaac Watts)所寫許多優美的敬拜聖詩,如《普世歡騰》(Joy to the world)、《我每靜念那十字架》(When I Survey the Wondrous Cross)。這也潛伏地影響約翰在後來成為聖詩作者。可惜在約翰7歲時,母親因肺結核病去世。當時因約翰的父親出海,所以一年多裏他被交由親友照顧。後來,父親尋找到約翰,又娶了第二任妻子,約翰就與繼母同住,自此他變得與上帝疏離。因著父親暴躁的性情,繼母對親生兒女的偏坦,使約翰變得更反叛。然而,約翰是個很有天分的孩子,特別在拉丁文和數學方面也很出色。

 

    雖然最疼愛約翰的母親離世,使他成為孤兒般可憐,但上帝一直保護著約翰。例如一次他坐在一隻失控了的馬匹上,剛好向著一枝因斷裂而變得尖直的樹幹直奔,眼看腦袋要被刺穿,但奇妙地馬卻在他的頭撞上前的一刻停下來;又有一次,他因祖父(繼母的父親)的冗長的訓話而不能與好友坐小船前往參觀戰艦,當他遲到只看見朋友的小船離去時,卻親眼目睹小船擱淺,朋友溺斃。這都在某程度上對他生出對上帝的敬畏,但過了一兩年,他又故態復萌,遠離上帝而行惡事。

 

    在約翰17歲時,他收到母親朋友的邀請,認識了她的大女兒瑪麗。這是為了完成對約翰母親的遺願而撮合的。約翰因對瑪麗的傾慕,錯失父親為他計劃的船期。結果約翰得到第二份工作,作普通海員,因而他染上了更多嫖賭飲吹的惡習。後來,因著英法戰爭,約翰一次在聞遊時被捉,強迫作海軍人員。約翰因著父親的幫助,得著在甲板上任副官。他又結識了船上書記米契爾,因而深受一本無神論主義的書籍所影響,更加背棄上帝,行為墮落。船長信任約翰並派他去捉逃兵時,他趁機自己逃走,卻被補了。結果船長因他的背信勃然大怒,不但貶約翰為普通水手,更使他在眾人前脫去衣服,無情地以九尾鞭鞭打他。其他船員因約翰過往的自高自擂,如今也奚落他一番。約翰內心充滿憤怒,甚至生出要謀殺船長的念頭。幸而,他感到上帝的手隱約阻止他行愚妄的事。本來船長因痛恨約翰而不許他與其他船隻交換船員,但最終因約翰的懇求下,得以轉到一艘商船工作,如今來到商船工作,實在無王管,約翰更加作曲羞辱自己的上司,更帶壞其他船員。

 

    後來,約翰跟著富商克勞先生到非洲工作。他是白人,靠著販賣黑奴起家,並娶了一個酋長的女兒為妻。他的妻子因約翰是白人的縁故,怕自己的地位被搶去,就對他有戒心和偏見。正當約翰害熱病而克勞先生遠行作買賣時,她苦待約翰,使他與黑奴同住草棚,待他如同乞丐,甚至比黑奴還差。約翰非常饑餓,即使吃了叫人反胃的植物球作食物,但也無辦法下而繼續吃下去。他的遭遇如同路加福音15章的浪子,恨不得拿豬所吃的豆莢充飢,但沒有人給他。克勞先生回來後,又因誤信約翰偷竊貨物,就在遠行時,用鐵鍊和枷鎖鎖著約翰的腳踝,使他在甲板上整天在烈日下暴曬。克勞先生只留給約一天的食糧,如果他沒有如期在一天裏回來,約翰就要捱餓。約翰託人把信件帶給父親求救,父親聞訊也不敢落淚,就託朋友去搭救自己的兒子。與此同時,約翰也謀求其他工作,結果得到另一個商人的賞識,得以脫離苦海,他又再次過著歡悅的生活。後來,父親所託的朋友,幾經困難終於找著了約翰,約翰就坐上了灰狗號回英國。

 

    然而,船長這才知道約翰是個麻煩的傢伙,後悔讓他上船。約翰毫無顧忌地褻瀆上帝的名,又動搖水手對基督教的信仰,又嘲笑聖經的說話。雖然如此,上帝對約翰仍然有憐憫,在一次約翰醉酒,他既不懂游水,卻以為小船就在旁邊而跨步去時,幸而一個船員把他拉回來,救他免葬身大海裏。

 

 

 

 

2023年9月2日 星期六

加爾文對自由意志的立場

    加爾文說哲學家對因罪失去“自由”機能的“自由意志”還是持樂觀的看法,因為他們認為人的靈魂有理智,而自由意志是受理智控制的。據加爾文說這些哲學家認為理智使人能做最好的決定。若慾望順從理智就有美德,但若慾望順從感覺就淪為私欲而犯罪或做錯決定。這看來好像人有一半的機會擇善,也有一半的機會擇惡,但這些哲學家卻重申理智能馴服和逐漸克服感覺。

 

    至於自由意志,它就是上面所說的“慾望”, 是處於理智和感覺之間,完全擁有自主權和自由,可以選擇順從理智或屈服于感覺的誘惑。加爾文說雖然哲學家根據經驗不否認人的理智在統領人時所遇到的困難,但他們仍然主張人有選擇行善或行惡的能力,意思是人要行善或過正直的生活都在於人自己的選擇。換句話說,內住於人理解力中的理智就足以引領人行善,因為自由意志是受理智控制的,而且是自由的,所以就能勝過感覺的誘惑,順服理智的帶領。

 

    簡單的說,加爾文筆下的哲學家在經驗上雖然面對人理智上應用的困難,可是他們還是堅持因罪失去“自由”機能的“自由意志”還是能“自由”地做擇善的決定。那早期的教父對這因罪失去“自由”機能的“自由意志”是不是也同意這些哲學家的看法呢?

 

    加爾文說所有神學家都承認:人的理智深受罪的影響,人的意志也被惡欲俘虜。但有些神學家卻高舉人的能力,一方面是不要被同時代的哲學家譏笑,因為當時代對自由意志的看法是樂觀的;另一方面也為了不使肉體生來不想行善的人懶於行善,所以他們教導說:上帝悅納樂意行善的人;只要惡人願意,他隨時都可以選擇做好人;若我們不盡本份,就無法蒙恩;我們負責動手,上帝必定成全;我們負責獻上自己所有的,上帝必補足我們所缺的。但加爾文說這些都是錯誤的教導,因為他們的看法與當時的哲學家極為相似,認為因罪失去“自由”機能的“自由意志”還是能擇善。

 

    不過奥古斯丁卻獨排眾議,堅持因罪失去“自由”機能的“自由意志”是“非自由的”,因為人的意志被私欲捆綁,失去了自由,成為罪的奴隸。[47] 意思是人的意志無法掙脫罪的捆綁。所以,人在沒有上帝恩典的幫助下,就只有擇惡的唯一選擇。因此,當奥古斯丁說人只有不行義的自由時,似乎就在嘲笑“自由意志”這個空洞的術語。

 

    簡單的說,雖然教父知道罪對人性的嚴重敗壞,但教父對因罪失去“自由”機能的“自由意志”還是持與哲學家類似的看法,認為人還是能憑其自由意志擇善。但只有奥古斯丁在眾人都支持被罪捆綁的自由意志能擇善的情況下,毅然獨排眾議,把自由意志這頭猛獸殺死,完全否定了它的“自由”。

 

    縱觀以上對加爾文人論的討論,可以明顯看出加爾文對自由意志的立場。加爾文認為墮落前的人有意志的自由擇善,可是墮落後的人,其自由意志雖然沒有完全消失,但卻被罪捆綁而失去了“自由”的機能,無法擇善,也無法避免行惡。其實,加爾文對自由意志這樣的看法跟奥古斯丁對自由意志的立場是一致的。

 

    爲甚麼加爾文要採取這種否定自由意志能“自由”擇善的立場呢?加爾文否定自由意志的目的是要否定善行能使人稱義的可能,因為沒有“自由”擇善的自由意志使人無法遵守律法而因律法稱義,而且加爾文說人是不可能遵行律法的。這其實是在反駁當時經院神學家和羅馬天主教會對救恩論的看法,即人能因自己的善行稱義得救恩。這也跟當初奥古斯丁為反駁伯拉糾而堅決要消滅自由意志在救恩里的角色一樣,因為伯拉糾聲稱人無原罪可憑自己的自由意志和能力選擇善,救贖恩典是基於人的自由意志,人可以自己的能力扭轉犯罪的意志而得到諸罪的赦免。所以,加爾文也採取奥古斯丁的立場,邊緣化自由意志的機能,使人的救恩不是在於人自由意志的“決定”,抑或行使自由意志擇善結果的善行來賺取救恩。這是加爾文對自由意志的看法,即否定了自由意志就否定了人的決定、人的選擇、人的主權及擇善的善行結果。

 

 

 

加爾文對人墮落後的情況之看法

    加爾文解釋說人因不順服上帝的話而墮落了。上帝把果樹放在伊甸園的目的是要試煉亞當的順服。上帝在分辨善惡樹上的警告,是要試煉亞當的信心。

 

    那亞當有通過試煉嗎?亞當顯然沒有,因為亞當不順服上帝,藐視上帝的話和上帝豐盛的供應,并要與上帝同等。加爾文說其實上帝確實有賜給亞當站穩的能力,可惜亞當卻主動敗壞自己,所以亞當的跌倒是他自己的選擇。這使亞當從起初的善良和聖潔的本性墮落了。人本性的墮落和敗壞就是加爾文所說的原罪。所有的人類就是繼承了亞當的墮落和敗壞。這墮落敗壞了人所有的部份,包括理解力和意志的機能。

 

    加爾文認為這理解力在人墮落前能分辨是非,明白天上的事及世俗的事。可是,人墮落後,理解力被罪敗壞了,但并沒有完全喪失其機能,人還是有領會事物的能力,有某種與生俱來尋求真理的慾望,但人的理解力卻不再靈敏,也無法持守正道,并容易迷失方向,對尋見真理無能為力,也不能辨別哪些它應當明白的事。這是理解力對真理、天上事的理解的限制。至於地上世俗的事,人還是有與生俱來的理智和理解力,這是上帝特殊的恩典。上帝將自然的恩賜(Natural gifts)賜給敬虔和不敬虔的人。上帝的靈不單住在信徒心中(羅8:9),同一位聖靈也按照受造物的屬性充滿、感動,并賞賜生命給他們,白白賞賜給他們才能。這是上帝普遍的恩典(General grace),為要彰顯上帝白白特別的恩典和上帝完全的自由。意思是人對天上的事模糊,但對地上的事卻因上帝普遍的恩典而精明。

 

    對於意志,雖然哲學家認為人能通過自然的本能去尋求善,但加爾文認為人墮落後人的意志不再有可能自由地擇善。雖然人本能地渴望善,但人仍然沒有選擇善,因為人處於罪的權勢之下,人的意志無可避免地受到罪無法掙脫的捆綁。意思是人的自由意志在人墮落後因罪而不再“自由”。

 

    既然人的理解力和意志在罪的捆綁下喪失了應有的機能,因此,加爾文認為人的沉淪敗壞,即罪,就不是上帝的作為,而是人自己本性的墮落。意思是罪不是人受造時的本性,而是人墮落後的本性。所以,加爾文說人就繼承了亞當墮落的本性,被罪污染,但這敗壞不是源於肉體或靈魂本身,而是因為代表全人類的亞當喪失了上帝所賜予的眾恩賜,使人在亞當墮落后所擁有的就只有亞當的墮落本性。因此,人墮落的本性是與生俱來的,但不是受造時就有的。加爾文說“與生俱來”是爲了要避免人說人會墮落是因為自己的惡行造成的,以強調人在出生之前就已經是墮落敗壞的了,因此人無法靠自己的任何行為來除掉這個墮落本性。這樣的教導使罪不是源於上帝,而是人自己墮落的本性造成的。

 

    簡單的說,擁有自由意志有擇善能力的人卻做了不應該做的選擇,即不順服上帝,結果人的本性墮落了,被罪污染。這解釋了人為何會從美好的景況中墮落。這樣的墮落使人的自由意志被罪捆綁而不再有“自由”擇善。換句話說,人在墮落前的自由意志是自由的。可是人墮落後,自由意志的“自由”卻被罪捆綁而失去了“自由”的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