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喬治•柏克萊的一生

 

    喬治•柏克萊於 1685 3 12 日出生在他位於愛爾蘭南部基爾肯尼郡的戴薩特城堡的家中。 他是威廉·柏克萊 (William Berkeley) 的長子,威廉·柏克萊 (William Berkeley) 是英國貴族伯克利家族的小支系成員。 他在當地的基爾肯尼學院接受教育,然後於 1700 年在都柏林三一學院接受教育,並於 1704 年在那裡完成了本科學位,並於 1707 年成為初級研究員。他於 1710 年在英國聖公會教堂被按立,但他 直到 1724 年,他一直與三一學院保持聯繫(在完成博士學位後,他於 1717 年成為高級研究員,然後成為希臘語導師和講師),儘管他沒有連續居住。

 

    他最廣為人知的作品(1710 年的《關於人類知識原理的論文》和 1713 年的《海拉斯與菲洛諾斯之間的三篇對話》)是在相對較早的時候出版的,即在三一學院就讀期間,他花了很多時間 他的餘生都在捍衛他們。 1713 年,他前往倫敦安排出版第二本書,在那裡他結識了當時的一些知識分子,包括喬納森·斯威夫特 (Jonathan Swift1667 - 1745 )、約瑟夫·艾迪生 (Joseph Addison1672 - 1719 )、理查德·斯蒂爾 (Richard Steele1672 ) - 1729)和亞歷山大·教皇(1688 - 1744)。 1714 年到 1720 年,他的學術努力穿插在整個歐洲的廣泛旅行中。

 

    1721 年,他在愛爾蘭教會獲得聖職,獲得神學博士學位,並再次選擇留在都柏林三一學院,講授神學和希伯來語。 1724 年,他被任命為德里院長並離開三一學院,但在 1725 年,他放棄了這一職位,轉而實施在百慕大建立一所培訓傳教士的神學院的計劃。 1728 年,他與愛爾蘭首席大法官的女兒安妮·福斯特 (Anne Forster) 結婚,他們一起搬到了美國的羅得島,並買下了白廳種植園,在那裡他寫下了《Alciphron》(他為基督教反對自由思想而辯護)的大部分內容 但是,當他提議的傳教士學院的資金沒有兌現時,他於 1732 年搬回倫敦,在那裡他是棄兒醫院的原任院長之一,該醫院是該市被遺棄兒童的收容所。

 

    1734 年,他被任命為愛爾蘭 Cloyne 的主教,這是一個經濟貧困的聖公會教區,位於一個以羅馬天主教為主的國家,他在那裡待了 18 年(在此期間,他創作了一部關於數學和微積分的著作,以及兩本暢銷書 關於松焦油的醫療益處)。 1752 年,他退休到牛津與他的兒子喬治(他的七個孩子之一,儘管只有三個活到成年)一起生活。 然而,他很快就去世了(1753 1 14 日),葬於牛津基督教堂。

柏克萊

  喬治•柏克萊 (1685-1753) ,

  喬治•柏克萊的一生 ,

  喬治•柏克萊的工作  ,

喬治•柏克萊 (1685-1753)

沒有一件事存在

世界只是一個念頭:

仁慈的上帝!

 

    喬治·柏克萊主教是一位愛爾蘭哲學家,他提出了一種你可能會遇到的更為大膽、古怪或荒謬的理論。與當時和現在的一些主教不同,柏克萊是一位真誠的信仰者,也是一位情感細膩的人。他對當時由於牛頓和笛卡爾的影響而流行的觀點感到反感,即宇宙本質上是上帝啟動的一台大機器。這不僅使我們與上帝分離——一旦機器運轉,上帝就像一個快樂的機械師一樣穿著工作服站在一旁,只有在機器發生故障時才進行干預——這太醜陋了。這樣的願景的美在哪裡?

 

    柏克萊的回應是巧妙的(或者說瘋狂的):物質世界實際上並不存在!你可能認為你吃的蘋果有一個獨立的物質存在。你可能會看到它、嚐到它、聞到它、感覺到它,甚至聽到它美妙的嘎吱聲。

 

    但事實上,對於柏克萊來說,只有經歷,沒有任何物質背後的東西。那個蘋果,像其他一切一樣,只存在於頭腦中:在你的頭腦中,在經歷它的其他人的頭腦中,最終,在上帝的頭腦中。

 

    在柏克萊的活潑拉丁語中,esse est percipi:即“存在就是被感知”。

 

    確實,我們用感官感知的世界似乎是物質的,但對柏克萊來說,這只是一種幻覺,或者一種混亂:真正存在的只是想法和感知它們的心靈,物質並不存在。 那麼這些想法最終來自哪裡呢?上帝,當然!柏克萊繼續說道,只有遲鈍和不專心的人才可能有不同的想法。而且,主教說,如果你覺得這難以置信,那就看看你的聖經——它也沒有說所謂的物質世界獨立於上帝的思想而存在。

 

    如果你確實覺得這有點難以接受,那麼你並不孤單:據說法國哲學家馬勒伯朗士因與柏克萊的觀點爭論而中風後,在物質領域不再存在。

 

 

 

 

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彼得倫巴都作品--論三位一體的統一

 

    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第九篇中說:“因此按照以上所考慮的,我們相信聖父,聖子,和聖靈,是一位上帝,一位萬物的創造者和統治者。我們也相信聖父不是聖子,聖靈也不是聖父或聖子,乃是三位互相聯繫的。”

 

    他在給彼得的論信心一書中也說:“聖父,聖子,聖靈,在本質或本體上是統一的,但在位格上則不是。如果聖父聖子聖靈在位格上統一,像在本體上統一一般,就不應該稱之為三位一體了。再者,假如聖父聖子聖靈,不只在位格上,也在本質上有區分的話,那麼,雖仍然可說是三位,但不能稱之為一體了。可是族長,先知,和使徒都異口同聲地宣佈三位是一體的。”

 

    “在三位一體中,雖在本質上統一,但有一位上帝是聖父,祂由自己生了聖子,聖子是生於聖父,聖靈又是出於聖父與聖子。而這一切不是一位所能做到的不能生自己,同時又生於自己,和發出於自己。”

 

    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第一篇說:“沒有任何東西能夠自己產生自己。”

 

彼得倫巴都作品--論創造與被創造的三位一體之類似問題

     “然而他應當小心,恐將三位一體本身與其所造的形像,擬作完全類似。其實他應該知道,不論有何種類似,也有顯著的差異。”

 

    “這可以簡單地說明。一個人不是記憶,也不是悟性和愛,但他之具備了這三項,是以這三項來記憶,瞭解,和愛。所以存在的是有了這三項的一個人,他仍然不是三位。在另一方面,那作為最高本質的上帝,雖是一位,然而是三位,即聖父,聖子,和聖靈。這三位是一位上帝。可見三位一體是一宗事,三位一體在別物中的形像,又另一宗事。三位一體的形像是在人裏面,所以就稱之為人。同樣,畫板與畫板上的圖畫,都可稱之為一個形像,但畫板之稱為形像,是因為有圖畫在上面。”

 

    “再者,那因具有這三項而作上帝形像的人是同一個身份。但三位一體不是一位,而是三位,即子的父,父的子,以及父與子的聖靈,因此在三位一體的形像中,這三項不‘是’一個人,乃‘屬於’一個人。但在最高的三位一體中,那三者不是‘屬於’那獨一的上帝,,而‘是’獨一的上帝。然而三者是三位,而不是一位。前三項不是等於人,乃是屬於人,或者說是在人裏面。但我們怎能說在上帝裏面的三位一體,是屬於上帝的,而不是上帝的本身呢?”

 

    但願我們不會有這樣的信仰!我們不如說,三位一體的形像是在我們的心裏,然而很不完全的,以至於它對最高的三位一體只有若干類似之點,卻仍有一大部分是不相類似的。不過正如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第十四篇中所說,我們應該知道,“心裏的三位一體,不是因為心能記憶,瞭解,和愛己身,而配稱為上帝的形像,乃是因為它也能記憶,瞭解,和愛它的創造者。”

 

    還有別的方式和別的名稱可以用來分別靈魂中那作為最高的和難以形容的三位一體之形像的三位一體。

 

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第九篇中說:“心和它所認知的及所愛的,是三種事物。心認知自己,和愛自己;若它不認知自己,就不能愛自己。心與其認知為兩宗事,心與其愛也是兩宗事。所以當心認知自己和愛自己的時候,那三位一體是連續的,即是心,愛,和知。”“但在這裏所謂的心並不是指靈魂,而是指靈魂中最高尚的一部分。”這三項雖彼此不同,然而它們又是一體,因為它們在本質上是宿於靈魂裏面。

 

    心的本身仿佛是母親,心的知識仿佛是兒女。“在心知道它自己的時候,即產生那自我認識,而為那認識唯一的母親。”“第三是愛,愛是生於心和知識,心必知道自己才能愛自己。而且它愛它的兒女,即是它的認知,所以愛包括了母親和兒女。兒女不是少於母親,因為心所知道的是和它一樣的多,愛也不是少於母親和兒女,換言之,即不是少於心和知識,因為心愛它自己之多,是和它認識它自己之多一樣的。而且這三者彼此涵賅彼此,因為愛的心是在愛中,愛是在那愛之心的認識中,而認識又在認識的心中。”

    所以在這三項中有三位一體的跡象。因此那理智的心,在考慮這三項和那包羅這三項的本質時,就進而靜觀創造主宰,而且在三位中見到一體,在一體中見到三位。因為心知道有獨一的上帝,一個本質,和一個根原。心也知道如果有兩個,那末,兩個都不會是完全的,或者有一個是多餘的。假如這一個比那一個所有的少些,在它裏面就沒有絕對的完全。假如這一個所有的,不少於那一個所有的,那末,這一個必包羅萬象,而那一個只是多餘的了。所以理智的心明瞭上帝是獨一的,是萬物的主宰,而且心知道祂有智慧,不像麻木不仁之物,知道智慧是由祂而生;心也知道,既然祂愛祂的智慧,所以愛也是在那裏。”

彼得倫巴都作品--關於三位一體在人靈魂中的形像

 

    現在讓我們進一步考慮,在認識上帝,或至少能夠認識祂的人心中,那裏可發現三位一體的形像。

 

    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第十四篇中說:“人心雖與上帝的性質不同,然而那優於一切的上帝的形像,務須在那優於我們一切氣質的人心中去尋找。甚至在人心還未參預上帝以前,也可以在那裏尋找祂的形像;即令心不健全,甚至喪失了和上帝的參預,也仍然具有上帝的形像。它之所以是上帝的形像,乃在於它能容受上帝,和參預上帝。所以現在讓我們在心裏去尋找三位一體的上帝。心能記憶自己,瞭解自己,和愛自己,如果我們知道這一點,就知道某種三位一體了;不過這不是上帝本身,只是上帝的形像。”這裏有記憶,認識,和愛的三位一體了。“所以我們要討論這三者――記憶,悟性,和意志。”

 

    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第十篇中說:“這三者不是三個生命,而是一個生命,不是三個心,而是一個心,和一個本質。記憶之所以稱為記憶,自然與其他事物相關聯,悟性,意志,或愛,也是與其他事物相關聯,但生命,心,和本質三者,都不與其他事物相關聯,只是指著它們自己。所以這三個實際是一個,它們是一個生命,一個心,和一個本質。儘管關於它們自身,可分別地稱為數個,它們也可以集合地稱呼,不是複數,而是單數。在另一方面,在它們被個別論及的時候,它們是分立的三個。”

 

    一般相等的事物不僅是一個對一個是相等的,一個對整體也是相等的,否則彼此不能互相包括,但它們是互相包括的。每一個是包括在每一個自身之中,而整體也包括在每一個之中。我記得我有記憶,悟性,和意志;我知道我瞭解,願意和記憶;我也願意要記憶,明白和立意,而且我對自己整個的記憶,悟性,和意志,都能同時記憶。凡我不能回憶的,那就等於不在我的記憶中,只有記憶的自身,是常在記憶之中,所以它是我完全能記憶力 。再者,凡我所瞭解的,我知道我瞭解;而且凡我所願意的,我知道我願意;但凡我所懂得的,我也記得。所以我記憶我全部所瞭解的,和我全部的意志。

 

    “同樣,當我明白這三者的時候,我是同時把它們當作整個的瞭解。除非是我不知道的事物,否則沒有什麼可知辨的事物,而為我所不解的。但對我所不知道的事物,我既無法記憶,也無從願意。所以對可知辨的事物,如我不明白,結果我也不會記憶,更不會願意。如我能記憶,和願意那些可知辨的事物,我當然也能瞭解它們。”

 

   “當我使用我所理解和記憶的一切之時,我的意志也包括了我整個理解,和整個記憶。所以它們三個全體,為每一個所包括,每一個對每一個,是全然相等的,而每一個對全體,也是全然相等的;總之,這三個是一體,一個生命,一個心,和一個本質。”

 

    “因此,對於最高的統一和三位一體來說——在祂裏面,本質同一而位有三——,人心真是(雖不充足)祂的形像。在這裏所謂心,是指靈魂而言,因為在它裏面有三位一體的形像。不過像奥古斯丁所說:‘真確地說來,心不是靈魂自身,而是靈魂中在優美的部分。’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第十四篇說過,記憶不僅是記過去,和非目前的事物,也是記現在的事物,不然就不能領會它自己。”

以上我們所敍述的,乃是記憶,悟性,和意志三者是一體,一個心,和一個本質;那麼,這當如何解釋,應該在此處認真考慮。按照這些名詞適當的意義而論,上面的說法,似乎不很正確。因為心,即理智的靈,當然是精神的,而不是物體的本質,而這三種不過是心的一些自然的屬性,或能力,而且彼此各自不同,因為記憶不是悟性或意志,悟性也不是意志或愛。

 

    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第九篇中說:“這三種也是彼此涉及的,因為心除非瞭解自己,就不能愛自己,和記憶自己;心怎能夠愛和記憶它是不懂得的事物呢?”因此這三者很奇特地彼此不能分開;即令在說到它們彼此的關係時,它們每一種和它們全體,仍然是同一個本質。

 

    但是怎樣稱它們三者為同一本質,現在必須注意。顯然是因為它們根本上是存在於靈魂或心的裏面,而不是像一個主體中的偶性,因為那樣的偶性,是時來時去的。

 

    所以奥古斯丁在三位一體論第九篇中說:“如果我們有一點理解力的話,我們就懂得愛與認識是本質上存在於心裏,而不是像物體上的顏色一般;因為即使我們把它們說起來為彼此相關連的,然而它們每一種都有它自己的本質。”

 

    那麼,這三者何以能說是一體,或同一本質呢?奥古斯丁在三體一體論第十五篇中說:“誰能明白那由神性所構成的三種心理要素,誰能以記憶回憶,以悟性深思,以愛懷抱,並知道心的偉大心甚至對永恆的和不變的性質,也能夠記憶,瞭解,和願望,誰就確實在人的心中找著了最高三位一體的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