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1日 星期三

喬治•柏克萊的工作

 

    柏克萊最早發表的著作是關於數學和光學的(後者涉及視覺距離、大小、位置以及視覺和触覺問題,在當時引起爭議,但成為光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 但他所有成名的哲學著作都是在他20多歲的時候寫成的。

 

    1710年,年僅25歲的他出版了《關於人類知識原理的論文》,首次闡述了當時革命性的理論,即物體僅作為知覺存在,而不是作為與知覺分離的物質存在,總結為他的格言“ Esse est percipi”(“存在即被感知”)。 這部作品文筆優美,論證豐富,論證有力,無論這個系統乍一看有多麼違反直覺。

 

    他稱該理論為非物質主義(被認為與當時盛行的物質主義相反),儘管後來被其他人稱為主觀唯心主義。 該理論提出了這樣一種觀點,即現實完全由思想和思想組成,個人只能直接了解感覺和思想,而不是物體本身。 思想是唯一可以被知道存在的東西(並且思想之外的任何知識都是不合理的)的立場被稱為唯我論,並且形成了後來的現象主義學說的根源。 它也可以被視為一種極端類型的經驗主義,其中任何關於經驗世界的知識都只能通過直接感知來獲得。

 

    柏克萊認識到他的理論中可能存在神學漏洞,他認為,例如,如果他或另一個人看到一張桌子,那麼這張桌子就存在; 然而,如果沒有人看到這張桌子,那麼它只能在一個感知一切的無限心靈(即上帝)中繼續存在。 他進一步認為,是上帝通過直接讓我們體驗物質(從而避免了創造該物質的額外的、不必要的步驟)來使我們體驗物理對象。

 

    因此,柏克萊的現實觀可以概括為:存在一個無限的精神(上帝)和眾多的有限精神(人類),我們通過我們的經驗與上帝溝通。 因此,我們對世界的全部體驗類似於上帝的語言,上帝與我們交談的方式,而我們在周圍看到的所有科學和自然法則都類似於上帝語言的語法。 那麼,在這個理論中,根本不需要假設物質的存在,因為所有現實實際上都是精神的。

 

    儘管通常被算作英國經驗主義者,但柏克萊的經驗主義比洛克或休謨的經驗主義更為激進和脆弱。柏克萊認為,一個想法的存在和某人意識到它本質上是同一件事(“存在就是被感知”),而且只有通過經驗,我們才能了解這些想法。 理性主義者會認為,正是我們的智力使我們能夠超越這些表面經驗,並掌握所有各種品質所依附的潛在實質。 然而,柏克萊明確宣稱“我不理解純粹的智力”,並堅持認為身體和事物的感性品質是我們所能知道的全部。 那麼,在這方面,他是一個經驗主義者,儘管他與洛克或休謨不同,認為我們“經歷”的只是上帝發出的想法(或感知或品質),而不是事物本身,他實際上選擇了 使自我知識和上帝知識成為經驗主義口頭禪的具體例外,經驗是所有知識的來源。

 

    儘管柏克萊堅稱他的理論本質上不是懷疑論,而且他實際上並沒有否認任何事物的存在,但當時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嘲笑,甚至那些認識到這些論點天才的人也不相信這些論點。 Samuel Johnson 博士被譽為曾踢過一塊沉重的石頭並驚呼:“我這樣駁斥它!”)。 他於 1713 年發表的“許拉斯與菲羅諾斯之間的三段對話”是為了對他的第一部作品受到的批評進行辯護。 其中,人物 Philonous Hylas 代表柏克萊本人和他的同時代人。

 

    1734 年,柏克萊出版了《分析師》,直接攻擊微積分的邏輯基礎和原理,特別是艾薩克·牛頓爵士 (1643 - 1727) 和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用來發展微積分的流變或無窮小變化的概念。柏克萊將此視為他反對牛頓力學的宗教含義和反對自然神論的更廣泛運動的一部分。 可以說,由於這場爭論,微積分的基礎被使用極限的概念以更加正式和嚴格的形式重寫。

 

    有趣的是,也許具有諷刺意味的是,20 世紀的哲學家卡爾波普爾(1902 - 1994 年)在 1953 年發表了一篇名為“關於柏克萊作為馬赫和愛因斯坦的先驅的註釋”的論文,其中他描述了柏克萊工作的 21 條論點,並展示了它們如何反映 現代物理學中的概念。

 

    在政治經濟學方面,柏克萊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觀主義者,這或許是因為他那個時代愛爾蘭悲慘的經濟狀況。 他主張政府和教會干預以創造愛爾蘭經濟發展的社會氛圍,而約翰·勞(John Law1671 - 1729 年)“寬鬆的貨幣是貿易的引擎”的學說是他政策論點的核心。 他的經濟學思想或許可以在他 1737 年出版的《Querist》中得到最好的體現。

 

沒有留言: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