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0日 星期三

基督徒生活手冊

   基督徒生活手冊–謙卑順服,真正效法基督   ,

基督徒生活手冊–謙卑順服,真正效法基督

 

一、聖經是生活的准則。

1、新生命的目標,就是神的兒女在他們的行為上表現和諧與一致。什么和諧?神的公義之歌。什么一致?神的公義與我們的順服之間的一致。

唯獨在神律法的優美中行事為人,才顯出我們是神的兒女。

在上帝的律法中包括新生命的活力,借此我們可以完全恢復上帝在我們里面的形象﹔但因為在本性上我們是遲鈍的,所以我們需要借著一項指導原則來刺激我們、幫助我們。

從心里真正悔改的人不一定不走錯路,有時會感到迷惑,因此要考查聖經,找出一個基本原則來改變我們的生活。

2、聖經中有許多勸勉,討論基督徒生活,若要討論基督徒生活的各部分,可能寫成一部專書。

古教父論到有關道德的問題,曾著作浩瀚,但并非喋喋不休﹔既便學朮性的論文亦不能窮盡一項道德的底蘊。

然而,真正的敬虔不一定在乎誦讀教父等人的優美著作,所需要的只是為了解聖經的基本原則即可。

 

加爾文在此插入:“我不適宜寫長篇大論的文章,因為我愛簡潔。或許我將來也要試一試﹔否則的話,我還是讓賢,叫別人去作。”

 

3、無人能下結論說,一項論基督徒行為的簡述,會使別人的長篇大論變為多余,或說那種學朮研究無價值。

可是,哲學家慣于說到一般性的原則,但聖經有它自己的體系。

哲學家是有野心的人,因此他們志在立論精辟,解釋詳明,表現他們的聰慧,得心應手﹔而聖經卻有優美的言簡意賅,其確實性非哲學家所能及。

哲學家往往矯揉造作,但聖經卻有不同的方法(直接與坦告),是不可忽視的(明顯加爾文在此系指林前一、二、三章)。

二、聖潔是主要原則。

1、指導基督徒生活的聖經方案有二點:第一是我們要在神的律法中受教,要愛好公義,因為我們的本性是不肯這樣作的﹔第二是我們需要一個簡單的規范,免得我們在天路上猶豫不決。

在許多精彩絕倫的聖經教訓當中,還有什么根本原則比“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更好的呢?

當我們分散如同失群的羊,失喪在這世界的迷宮中時,基督把我們聚集起來,使我們重新回到瓷那里。

2、當我們聽到與基督奧秘聯合的時候,我們應該記得聖潔是聯合的渠道。

聖潔不是借以與神有交通的功德,乃是基督的恩賜,使我們靠近瓷、跟隨瓷。

神與罪惡和污穢毫無瓜葛,這乃是瓷的榮耀﹔如果我們希望得蒙上帝的選召,我們必須將此事存記在心。

假如我們一生都愿陷于污泥中,那么,我們從世界的罪孽與污穢中被拯救出來又有什么意義呢?

假如我們愿作上帝的兒女,就必須聽瓷的勸導住在聖城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是聖地,因此它不容污穢的居民褻瀆。上帝的聖所必須保持潔淨。利十九2﹔彼前一16﹔賽三十五10﹔詩十五1-2,二十四3-4。

三、效仿聖潔即完全順服基督。

1、聖經不但指示我們聖潔的原則,也指示我們基督乃引我們到聖潔之路。

因為父神已在基督里叫我們與瓷和好,所以瓷吩咐我們要效法基督,以瓷為我們的榜樣。

讓那些以為哲學家才有公正的和系統的道德哲學的人,指示我們一個比順服基督,跟從基督更美好更完整的方法罷!

哲學家所謂最高尚的美德,不外是要我們去過一個自然的生活,但聖經卻指出完全的基督為我們的榜樣。

我們應該在生活中表現基督的品格,因此除此之外,還有什么比這更激動人心的教訓呢?除此之外,還有別的需要嗎?

2、上帝已經給了我們做瓷兒女的名分,所根據的條件就是我們要仿效基督,瓷是我們作神兒女的中保。

我們若不熱烈地以祈禱的心尋求基督的義,那么我們不但是毫無信心,背叛造我們的主宰,也是棄絕了瓷,不認瓷為我們的救主。

3、聖經不但勸告我們,又把一切數不盡的祝福、應許,以及包羅萬象的救恩賜給我們。

上帝既然是我們的父,若我們不謹守兒女的本分,便是忘恩負義。

基督既然以瓷的寶血洗淨我們,并用洗禮使我們潔淨,我們決不可玷污自己。

基督既然使我們與瓷連結,成為瓷的肢體,我們就不可有任何的瑕疵,以致使瓷蒙羞辱。

我們元首基督既然上升于天,我們就當拋棄屬世的情欲,專心地仰望瓷。

聖靈既然把我們獻給上帝作為瓷的聖殿,我們就該盡力彰顯上帝的榮耀,不可褻瀆瓷的聖所。

我們的身體與靈魂,既然都要承受一個不朽壞和永不衰殘的冠冕,我們就當盡力保持它們清潔,毫無玷污,直等到主的降臨。

這是生活規范最好的根基,這不是在哲學家當中所能找著的,哲學家所推崇的道德,從未超越人類自然的尊嚴。(聖經把我們引至唯一無罪的救主耶穌基督面前,羅六4以下,八29)。

四、外面的基督教是不夠的。

1、在這里我們要問那些徒具教友之名,卻仍愿意稱自己為基督徒的人,他們如何榮耀主的聖名呢?

除了那些憑福音的道理真正了解瓷的人以外,沒有人曾與基督有交通。

凡未拋棄那為私欲迷惑所敗壞的舊人,而披戴基督的人,使徒不承認他們是真認識基督。

不論他們怎樣花言巧語談論福音,他們對基督的表面的認識,都是虛偽有害的。

2、因為福音的道理不是屬于口頭的,乃是屬于生命的。福音的真理不是僅憑理性和記憶就能了解的。生命的道理,一經進入人心,就占據了心靈,銘刻在內心的深處。

所以挂名的基督徒應該停止以無為有的說法,停止夸口污辱上帝,讓他們表示他們不配稱為他們的主基督的門徒。

我們把那包含我們信仰的知識放在第一位,因為它是我們得救的開端。

如果信仰不能改變我們的心,使我們的生活方式澈底信仰化,并把我們改造為新人,信仰就與我們無益。

3、哲學家把那些承認生活上的原則,而實際上卻只崇尚空談的人,拒之于千里之外,并譴責他們是不正當的。

基督徒更有充分的理由,去察驗那些在嘴皮子上講福音,而在內心卻毫無福音的人。

若與真信徒的信念、愛心與無限的能力相比擬,哲學家的勸告是冷酷而無生氣的(弗四20以下)。

五、屬靈的進步是必須的。

1、我們不應該堅持其他基督徒的生活非得完全符合福音不可,雖然我們自己也在朝著這一方向努力。

在未確定某人是不是基督徒以前,就要求他達到福音的完全,是不公允的。

假如我們設立一個絕對的標准,就不可能有教會了,因為就是我們的聖人也離理想太遠,就是那些稍有進步的人,也在被摒棄之列。

2、完全應是我們所希望的最終標准,是我們努力追求的目標。

你不能和上帝討價還價:履行瓷指派給你的一部分職責,又隨意忽略另一部分。

因為瓷首先吩咐我們在敬拜上要專心誠意,不可有絲毫虛偽、假冒。

心懷二意是與屬靈生命發生沖突的,這屬靈生命暗示在追求聖潔與公義上向神誠實無偽。

可是在今世肉體的囚房里,沒有一個人有充分的力量,能夠適度的儆醒,勇往直前,反而大多數的人(基督徒)迫于無能,躊躇猶豫,甚至匍匐在地,前進有限。

3、所以讓我們各人按自己綿薄的能力,繼續已開始的旅程。

沒有一個人該因為不能進步而感憂郁,不拘他的進步是如何的小,他總是進步了。

我們要全力以赴,在主的道上不斷地努力向前﹔不要因成就微小而失望。

雖然有時我們趕不上,但只要我們這一天超過前一天,我們的努力就沒有白費。

4、屬靈進步的唯一條件,就是保持誠實與謙卑。

不要忘記我們的目標,向著標竿直跑。不要驕傲自負,不放縱情欲。

要朝著高度的聖潔邁進,最終達到至善完全的地步,這是我們一生所追求的,但只有當我們脫離屬地的弱點時,我們方能與神有完滿的交通。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三十九段

 

那些要認識善功和實行善功的人如今在那裡呢?讓他們單顧祈禱,用信仰好好操練自己,他們便要發現,如聖教父所云,實在沒有任何行為是像祈禱一樣艱難。口中喃喃,乃是易事,或至少被視為易事,但要言出由衷,即心裡存著信仰和渴望,誠懇地希求口中所說的,不懷疑必蒙聽允,那才是上帝看為偉大的行為。

  魔鬼在這裡要竭其所能阻擋人。在這裡他屢屢阻擋人有禱告的願望,不讓我們找著時候和地方,甚至屢屢使人懷疑自己是否配向尊嚴的上帝有所求告,並且使我們混亂,不知自己是否真在祈禱,自己的祈禱是否能蒙悅納,並使我們發生其他這類奇怪的思想。因為邪靈很知道,一個人真有信仰的祈禱,是多麼帶著能力,怎樣傷害牠,怎樣造福萬人。所以牠決不甘願人祈禱。

  當一個人 這樣受試探的時候,誠然他必須聰明,確信他和他的祈禱在這麼無限尊嚴的上帝面前實在是不配的;他決不敢倚靠自己的價值,也不敢因自己不配而灰心;他必須聽從上帝的命令,靠這命令去祈禱,並對魔鬼說︰我不因配而作什麼,我也不因不配而停止作什麼。我祈禱,我工作,只是因為上帝基於耶穌純全的慈愛已經應允垂聽,恩待所有不配的人,而且耶穌不但應允了,也威嚇我們,極其嚴格地吩咐我們要祈禱,要信靠,要接受。假如這崇高的主不厭煩這些不配的蟲子,嚴肅地命令我們去祈禱,信靠,並從耶穌領受,那麼不管我是怎樣配與不配,我怎能不歡喜快樂地領命呢?我們必須這樣用上帝的命令來驅除魔鬼的示意,使他罷休,此外別無他法。

 

************

 

<心得>


    禱告是讓我們勝過魔鬼之重大因素,所以主耶穌鼓勵我們要常常禱告。而禱告時,我們不能靠自己的能力做甚麼,完完全全要倚靠上帝。所以,我們反對有人說︰不要光禱告而不去行。這等人完全不明白,我們是軟弱的,尤其是在善行上是使不上力,我們必須先伏下來,承認自己的無能,上帝的能才可以彰顯出來!禱告的大能也在此,要承認自己無能,是無用的僕人,上帝之大能要像爆炸的力量,使我們可以經歷到!

 

 

 

2022年4月19日 星期二

慈運理

   公元1484年一月一日,在瑞士德語區的威得赫斯城(Wi1dhaus)出生了一個男孩,這孩子長大後,成為歷史上有名的慈運理(U1rich Zwingli)。

  慈運理的一生和路德完全不同。他從未在修道院中過修道士生活。他也不像路德,心靈經歷深處的罪惡感。他不瞭解路德尋求得救的屬靈掙扎。

  路德出自於中世紀黑暗時代,接受經院派神學教育,讀過許多教父著作及中世紀教會色彩的作品;慈運理則在文藝復興的影響下受教,研讀的是早期希臘羅馬的著作。

  慈運理在巴塞爾(Basel)、伯恩(Bern),及維也納(Vienna)各城受教育,於公元1506年得文學碩士學位,然後進入教會事奉,於公元1519年成為瑞士重要城市蘇黎世(Zurich)教會的牧師。

  慈運理最先受伊拉斯姆很深的影響。他詳盡研讀全部新約及教父著作;他和伊拉斯姆的看法一樣,無意攻擊羅馬教會,只希望藉教育慢慢改善教會。最初,他個人的某些改教看法與路德無關,但後來他完全被路德影響,以致越來越遠離伊拉期姆的看法。

   公元1518年,慈運理開始攻擊贖罪券。路德在來比錫之辯中的立場以及焚燬教皇詔諭之舉深深感動慈運理,使他對羅馬教會作有系統、有計劃的攻擊。

  蘇黎世教室中的圖像被搬走;彌撒被廢止;祭壇、聖人遺物及宗教遊行都棄絕不行;教會的行政管理、窮人的照應工作交給市政府來辦理;學校制度也改善了。

  從蘇黎世開始,改教運動蔓延到好幾個瑞士的縣郡,但仍有不少縣郡維持原來的天主教。

  在對聖餐的看法上,慈運理和路德不同。路德對「這是我的身體」採「字面」解釋,他認為基督升天後,他的身體無所不在,所以基督的身體確實臨在聖餐的餅和杯中;慈運理則認為基督的身體只在天上,把「這是我的身體」解釋為「這預表我的身體」;因此,根據慈運理的觀點,聖餐是一項「紀念主」的儀式,「餅和杯」是「基督身體與血的象徵」。

  公元1529年十月,路德和慈運理在馬爾堡(Marburg)會談,但這兩位改教領袖至終無法獲致一樣的看法。

  有一段時期,慈運理的影響力遠及瑞士各地及德國南部。但他於公元1531年的一次戰役中陣亡,以致該區復原教信徒漸漸傾向加爾文。

 

2022年4月18日 星期一

馬吉安派之教義

    教父們一般認為馬吉安是屬於另一種諾斯底主義,因為這派別中的某些特性是出自諾斯底主義。例如:(1)高舉二元論:有一位公義上帝及一位良善上帝。(2)不信基督真正道成肉身。

1. 馬吉安的二元論

   

    馬氏說,有二位上帝,即公義上帝與良善上帝。舊約所記載的上帝,是創造世界的主宰,也是公義上帝。他只眷顧他自己的百姓以色列人。但是他卻是以嚴正的公義統治以色列人,並以律法苦待他們。這位公義上帝不認識這位良善上帝。良善上帝是人所不知之上帝,也是最高上帝、慈愛上帝、爲耶穌基督所啓示的那位上帝。

2. 馬吉安對基督的看法

   

    馬氏沒有清楚述說基督與這位良善上帝的關係。但是他認為基督與聖父僅是在名詞上的差別而已。上帝在基督裡被啓示出來。基督因廢除律法,所以公義上帝就將他交給猶太人釘十架。但基督有一種幻影的身體,所以他沒有真正死去,他只是下到陰間去釋放外邦人而已。

3. 馬氏對救恩的看法

   

    馬吉安認為人得救不是靠著基督之死的效果,乃是單靠著相信那位由保羅所教導的良善上帝。憑著這種信心,就生出愛心。這愛心就領人過著一種苦行主義的生活。

4. 馬氏的正典聖經

  

    他極力反對猶太教,拒絕接納舊約聖經,並編定一本只有路加福音書及十卷保羅書信的“正典"(當然他的羅馬書也沒有第九至第十一章)。他也棄絕教牧書信和希伯來書。由於馬氏這一舉動,就迫使教會在這方面澄清立揚,更急於編定一本正統的正典聖經。

    由於以上的爭論,教會再次指明創造主與救贖主沒有分別,原是同一位上帝、並且上帝本身存有憐憫和公義。

 

教父的神學思想

 

【論上帝】

   

教父時期的基督徒雖然被多神信仰(Polytheism)的宗教包圍,但是他們卻堅信一神論(monotheism)。赫馬(Hermas)說:「我們要相信一位上帝。他是創造並統管萬物的主。他從無生有,叫萬物存在。」

其他教父認為上帝是萬能之主、創造者、托住者,是萬物的統管者。他雖創造世界,但他本身並不是世界的一部份。上帝是眼所不能看見的、是人所不能理解的、非受造的、乃是永遠的,而且他毫無所欠。他是慈悲的父,他顯明自己是愛護人類的。當然這些思想多是源於舊約聖經,並不能說是希羅或猶太教而來。

另外,大多數的教父都很少講到三位一體,除了革利免和赫馬。那時的三位一體的爭論還沒有出現在教會中,因此也少深入的談論。

   

【論基督】

 

    教父們堅信基督的神性。伊格那丟(Ignatius)認爲基督是「我們的上帝」及「我的上帝」。革利免第一封信寫道:「我們應當認基督爲上帝,為死人及活人的審判主。」

教父們也時相信基督的人性。十二使徒遺訓論及耶穌,不僅是上帝所揀選所喜悅的,而且也是上帝的僕人。伊格那丟說:「基督為馬利亞所懷孕,並出自大衛的後裔」。革利免說:「主基督拯救我們。雖然他原是靈,但却成為肉身,並且呼召我們。」

至於基督的神性與人性之間的關係,教父們並未有深入討論。不過,教父們對基督的先存有清楚的陳述。伊格那丟說:「未有空間與時間之光,基督就是上帝。他高過眾天使,但他與聖父不同。他協助創造。他後來在肉身顯現,為被救贖者打開天國的門。」赫馬也有論及基督之先存性。

【論救恩】

 

    關於基督的拯救工作,教父們只有零碎的談論。

革利免說:「讓我們注視基督之血。讓我們知道此血被聖父看為寶貴。因主的寶血為我們的救恩流出,並將悔改的恩典帶給全人類。」

巴拿巴書寫道:「就因為這個理由,主忍受並捨去他的身體,以致於死,好叫我們藉著赦罪得蒙聖潔,即靠著他所灑的血。」

坡旅甲、殉道者游斯丁、愛任紐以及其他教父都有講到基督代替的痛苦。

    當時也有一些談話並不正確,特別是論及善行的功效。例如,坡旅甲曾說:「倘若你能行善,不可遲疑。因周濟能獲得能力,使你脫離死亡。」

這種思想為以後的羅馬天主教繼續推崇,認為行善是有得救的功效。

赫馬也曾說:「倘若你能行過於上帝所命令的,你就將獲得更大的榮耀,並且在上帝面前,你將有更多的尊貴。」

當然,以上兩位教父的講話是要大力的教導信徒要行善,因此過份強調了善行的功效。不管怎樣,我們可見當時一些教父並不能像我們今天全面的認識正統的神學。那時許多的神學思想還是在趨形階段。

     

【論教會】

 

    教父們對教會觀念有許多教導。

革利免說:「教會是眾聖徒的團體、是上帝自己的為業、是基督的羊群。」

赫馬說:「教會是創造的真正目標。」

也認為教會與基督的關係,正如身體與靈魂一般密切。教會只有「一個」,並且是「聖的」。我們若行天父的旨意,就屬於教會,雖然教會裏面可能有些令人厭惡的事。

關於異端,伊格那丟寫道:「監督就是教會的中心。當跟隨你的監督,猶如耶穌跟隨聖父一般。」

這些話當時並沒有意圖要製作信徒階級制度,然而後來的羅馬天主教卻利用他的言論提倡信徒階級制度。

【論聖經】

 

   教父們全然信賴舊約,並承認舊約是神所默示並有絕對的權威。在他們的著作中,提到「經上」或「經上記著說」都是指舊約。他們當中也有人認為基督徒是真以色列人,因此基督徒也是舊約的守護者。

   面對新約,教父們認為耶穌的話語有最高的權威。次於耶穌的話語的,有使徒的話。革利免說先知及使徒的書爲教義權威之書。教父們也認為使徒給教會的教義與教訓,是不可能有錯誤的。

【論聖禮】

 

    聖禮的神學思想並沒有受到古代神秘宗教的影響,仍有原初的意義。

(1)洗禮:

起初是奉耶穌的名施洗,但後來逐漸改爲奉三位一體上帝的名施洗。教父們認爲洗禮是賦予基督教恩賜的真正方法。

巴拿巴書說:「我們背著罪與污穢走入水裏,然後從水中上來,這樣我們的心就結果子,我們的靈就在耶穌裏有敬虔的盼望。」

赫馬說:「沒有任何悔改,比得上這個,即然我們下到水裏,便可承受已往諸罪的赦免。」

教父們也有說洗禮是一種「見證」,叫我們在基督裏獲得信心與指望的新生命。似乎這些話指出洗禮有赦罪的能力。這偏離了聖經的原意,這是因為他們不瞭解赦罪是出乎恩典的神學。

(2)聖餐:

他們認為施聖餐時,基督會臨在聖餐之中。

伊格那丟說:「聖餐就是我們救主耶穌基督的身體,為我們的罪受苦。聖父在他美意中,叫他從死裏復活。」

聖餐也是一種「感謝祭」。(當時只說餅是基督的身體,還沒有說聖餐用的酒會變成基督的血的觀念。這種觀念是以後羅馬天主教才產生)。

      

【末世論】

 

    教父們都有濃厚的末世論思想。這時人人都以為他們是活在末世的時代。他們預料耶穌會立刻再來。這樣的期待使信徒更容易團結一致。他們開始探索基督再臨的預兆,例如假先知的出現、罪惡與逼迫逐漸增多,敵基督的出現、神蹟奇事越來越多、死人復活等事的發生。

巴拿巴書指出,基督再來以後,他要在地上建立一個千禧年國度以統治全世界。他們認為最後的審判要把義人與不義者分別出來。他們認為復活是一種身體的復活。最後聖徒要在天堂與上帝同住。至於不聖潔的人就要到永遠刑罰之地。

 

教父及他們的著作

    使徒後期教父們時期(簡稱「教父時期」(The Period of the Church Fathers)),可由主後九十年算至一四0年。其中有幾位教父是使徒的學生,一些不是。這些教父的思想是重要的,因為他們連接了使徒時期(Apostolic Period)與初期教會(Early Church)時期,並且他們的思想成為了基督教教義之起點。

這個時期的著作沒有太多存留下來,但是有一些教父的文件極其重要。

    革利免的第一封信(I Clement of Rome):此書信約寫于主後九六或九七年,由羅馬的革利免所寫,是寄給哥林多數會。這封信包括一般道德及教義上的教訓。革利免雖然接受保羅的教義,但他仍迷戀律法主義。

    黑馬牧人(Shepherd of Hermas):此書約寫於主後一四0年,由羅馬教會會友赫馬所寫。赫馬為羅馬監督庇烏之弟。這是一本勸勉悔改之書。

    安提阿監督伊格那丟的七封信(Seven Letters of Ignatius)。約寫於主後112年,由伊格那丟所寫。這七封信多論述基督先存在的有趣思想。

 

    士每拿監督坡旅甲之信(Polycarp of Smernia):約寫於主後155年,寫給腓立比教會。

       

巴拿巴書(The Book of Barnabas):著者不詳。不是由保羅的那位同伴巴拿巴所寫。著作時期也無法肯定。有學者說是在主後七十年寫的,也有學者說是在主後117年至138年間寫成的。此書激烈地反對猶太教、並解釋猶太人的儀式律法預表基督和基督的救贖。

主聖言注釋(The Oracle of the Lord):約於主後125年由帕皮亞(Papias)監督所寫。這本書僅遺留一些斷片。此書敘述基督在地上千禧年國的統治。

    十二使徒遺訓(The Didache):此書約寫於主後120至165年之間。是一本教會手冊,提供給慕道友及會友之用。第一部為初信者提出一些道德的教訓,並以兩種方式而寫,即生命之路及死亡之路。第二部包括教會崇拜之教訓,暨會會生活之準則。此書也有一些末世論的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