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0日 星期二

彼得倫巴都作品--受造物中可以發現三位一體的跡象

 

    使徒說過,“自從造天地以來,上帝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雖是眼不能見,但藉著所造之物,就可以曉得”(羅120)。

 

    這“所造之物”所指的乃是人,“由於他在此外一切受造物中,是更優越的,或者,由於人是與此外一切受造物相和同的”(按照普通注解)。所以人能夠以心靈的理解力去觀察無形的上帝,或說他藉了有形與無形的受造物去觀察祂。他有兩種的援助,即是大自然的合理性,與上帝為使真理顯明於人而做的工作。所以使徒說:“因為上帝已經給他們顯明”(羅119),即是說祂所完成的工作是顯出祂的創造能力。

 

    安波羅修(Ambrose)曾說:“上帝是天然無形的,但為要使人可由有形之物去認識祂,祂就完成那些顯明工作者之存在的工作;這樣,未定的可從已定的去認識,而且萬有的上帝之能完成人所不能完成的工作,這事可以使人相信祂的存在。”

 

    所以他們可以明白,或者已經知道了,在一切受造物之外有了祂,祂所完成的,不是任何受造物所能完成或破壞的。若把任何力量加給人,讓他創造那樣的一個天地,我就說人即是上帝。但因為沒有人能完成這樣的事業,所以不得不承認在一切創造之上,有了那能創造萬物的祂,因此人心可以知道,祂是上帝。

 

    還有一種方法,即是理性的指導,他們或可能學習,或已經認識了上帝的真理。

 

    奥古斯丁在他的上帝之城(86)裏面說:“最偉大的哲學家知道,上帝不是有形的,所以他們在尋找上帝時,必須超越一切形體之上。他們也知道,凡屬變化的不是最高的上帝,和萬物的本原,所以他們超越一切人心和可變的靈物之上去尋找上帝。最後,他們知道,凡變的只能由不變的和自存的主體而來。所以他們知道,祂已經完成了萬物的創造,而且知道,祂絕不能為它們所創造的。

 

“他們也考慮到,凡存在物,不是物質,便是精神,精神優於物質,那創造精神和物質的更加格外優越了。

 

“他們也明白,屬物質的一類是可感覺的,屬精神的一類是可知辨的,他們認為知辨的一類,高於感覺的一類。凡能由視覺或觸覺所認識的事物,我們稱為感覺的事物,由心靈所認識的事物,我們稱為知辨的事物。他們既然認為體與心兩者,都多少是可被認識的,否則它們沒有一件可以存在了。他們就認為必有一位元創造那些可被認識的事物之主體,祂是最初的,不變的,和不能比較的。他們正確地相信,那即是萬物的本原,祂自己不是被造的,乃是一切萬物的創造者。”

 

    可見上帝的真理,可用許多方法去認識。雖然上帝是單一的本體,並不包含各種不同的部分,但使徒還是用複數說:“上帝那不能見的各種屬性”,因為上帝的真理,可用各種方法,藉著所造之物而認識。由受造物的綿延,可以認識主宰的永恆,由受造物的廣大,可以認識主宰的全能,由受造物的秩序和安排,可以認識主宰的明哲,由受造物的統治,可以認識主宰的仁慈。這一切都是表明上帝的統一性。

 

    現在要看,在受造物中有不有三位一體的跡象或證據。

 

    關於這一點,奥古斯丁在他的三位一體論(De Trinitate)第六篇(1012)說:“當我們由受造物認識創造主時,我們必須認識祂為三位一體。因為有三位一體的跡象在受造物中表現著。因為由神工所造的萬物,在它們當中有某種‘統一’,‘物類’,和‘秩序’。每一受造物是一個單一的存在,如物體和心靈的個別性質;它們也是構成某種型式,如物體的形像或素質,以及心靈的主義或藝術;它們也都要尋找或保存某種秩序,如物體的重量或位置,以及心靈上的愉快與愛好;所以在受造物中,有三位一體的跡象。因為在那三位一體中,是萬物最高的根源,是最完全的美,與最幸福的樂。”

 

    奥古斯丁在他的真宗教(De Vera Religione)(55113節)一書中說:“那最高的根源乃是父上帝,因為萬物是由祂而有,聖子聖靈也是由祂而生髮。那最完全的美是聖子,即是聖父的真理,祂完全與父像似,我們對祂和父一同尊敬,並在父裏面尊敬祂,祂是萬物的楷模,使萬物生於一,複歸於一。但是,假如上帝不是至高之善,假如祂吝惜那善,不讓善盡一切受造物所願望的或所能的留存在它們裏面,那末,它們都無從藉著聖子而為聖父所造成,也不能得到好的結局。這善是聖靈,是聖父聖子的賜與。因此我們把這恩賜和聖父聖子一同均等地愛護保持。可見我們由考慮受造物,而認識它們雖屬於一個本體,卻顯成三位一體,即是我們由祂而生的父,我們因祂而存的子,和我們在祂而活的聖靈;也可說是我們所歸返的根本,和我們所景從的典型,和我們複和所憑藉的恩典。再者,是創造我們的主宰,是那主宰的形像,即使我們達於統一的,也是使我們歸於和諧的和平;祂即是那說‘要有光’的上帝,是那創造萬物之本質的道,也是祂那仁愛的賜與,由這個賜與,祂願意叫道所構成的萬物,能與主宰複和,不致滅亡。”

 

    可見三位一體的印象,在受造物中多少顯示出來;不過如沒有教理和內心靈感的啟示,僅由受造物的沉思默想,對三位一體就沒有,而且也不能有充分的認識。所以古代的哲學家仿佛從幽暗和偏遠的地方觀看真理,對於三位一體的認識也失敗了,正如法老的魔術家在第三次異跡中失敗的一般。然而無論如何,我們藉著那受造物的幫助,能夠相信一切無形的事物。

 

 

 

倫巴都

  彼得倫巴都(Petri Lombardi)   ,

  彼得倫巴都作品--受造物中可以發現三位一體的跡象 ,

  彼得倫巴都作品--關於三位一體在人靈魂中的形像  , 

  彼得倫巴都作品--論創造與被創造的三位一體之類似問題 ,

  彼得倫巴都作品--論三位一體的統一 ,


彼得倫巴都(Petri Lombardi)

 

    義大利北部人,約生於一一〇〇年,卒於一一六〇年,曾任巴黎諾脫達姆學院神學教授,最後升充巴黎教區主教。

 

    十二世紀中葉出世之有名的四部語錄(Libres IV Sententiarum)即出自他手筆。全書分列四大問題:

 

1)上帝

 

2)受造物

 

3)救法

 

4)聖禮及後事,故稱四部。

 

    他依當時人著書慣例,從各種信經及教父遺著中抄錄了有關教義的佳句,分類彙編,而用辯證法加以注解闡明,措詞渾厚謙和而又富於常識,故成為當時最適合的神學教課手冊,普遍行用於各地神院,直至改教運動盛行為止。

 

 

2023年6月15日 星期四

美國獨立運動中的教會

 

      連續發生的好些軍事和政治糾紛,轉移了一般人的宗教熱情。主後1765年英國國會所通過的「印花稅法」(Stamp Act),以及其他連串的糾紛,引起了殖民地與母國間的重大磨擦,結果爆發主後1775年的獨立革命。

  (一)教會對獨立運動的立場

      獨立戰爭爆發時,新英格蘭殖民區大部份的教牧人員及聖公會信徒仍然忠於英國;南部各殖民區都站在美國這一邊;中部殖民區則一邊一半。簽署獨立宣言的人中,有 三分之二是聖公會的信徒。當時聖公會教牧人員的處境甚是尷尬,因為他們被按立時都發過誓要效忠教會的元首──英國國王。

      出現在美國不太久的循道會信徒,立場也十分為難,因為約翰‧衛斯理站在英國這一邊,以致美國的愛國份子以懷疑的眼光看這些循道派信徒。但是循道派卻自主後1775至1780年,由四千人增長至一萬三千人。貴格會與摩爾維亞弟兄會雖然反戰,但在他們原則許可範圍內,還是儘量支持獨立。

      除了少數例外,其他教會牧師幾乎全體支持獨立戰爭。長老會的傑出領袖維特斯普恩(John Witherspoon)被選為大陸國會代表,也是獨立宣言簽署人中唯一的牧師。有很多牧師以反抗英國及爭取獨立為神聖使命;也有很多牧師加入軍隊,作隨軍牧師。

  (二)廢除州立教會

      所謂「州立教會」,是指被州政府所認可的教會,所有百姓都屬於州立教會。早期在麻州,凡不加入州立公理派教會的人都被驅逐出境;浸禮派及貴格派信徒也常遭驅逐。在所有以聖公會為州立教會的殖民區中,由於州政府的干預,攔阻了其他各派的發展。

      然而,在獨立戰爭初期,紐約州、馬利蘭州及最南方各州,很快便取消了「州立教會」制度。但在維吉尼亞州,則經過長期的艱苦奮鬥,一直到主後1786年纔取消。這個運動傳遍全國,終於這項「取消州立教會」的條例被列入憲法第一修正案,成為美國基本法律的一部份。

  (三)切斷與歐洲母會的關係

      有些宗派原就與歐洲的教會沒有任何組織上的關係,包括浸禮派、長老派及貴格派,因此他們很快便在美國成立了全國性的組織。唯有人數最多的公理派,拒絕組織全國性聯會。

      而聖公會、羅馬天主教、循道派及改革宗等,則在歐洲母會的控制之下,後來也都紛紛成立在美國獨立的教區或組織了。

  (四)教會靈性的衰弱

      縱然美國爆發獨立革命,應歸功於宗教的動機和力量,但獨立戰爭很快便反過來傷害了美國的基督教。所有宗派都受到嚴重的損害,教堂被毀,會眾分散,牧師及信徒被殺,極少有新的神職人員受訓。信徒忽略屬靈和道德的情操,結果罪案及不道德的行為開始增加了。國家負債累累,令教會、平民以至政府都十分擔憂。除了這些內憂之外,還有外來的不可知論,而戰爭的附帶的悲痛及犬儒主義,引來了英國的自然神論、法國的自然主義,及日漸流行的無神主義。伏爾泰及培恩那些反基督教作品,助長了懷疑主義及不信的風氣蔓延。革命結束後,美國人口中只有百分之十是基督徒。無神論在學生及有學識的人中非常流行。唯理及無神的學社紛紛成立。

2023年6月14日 星期三

理查德•巴克斯特--聖徒的永恆安息

 

    這是當之無愧的巴克斯特最有價值的實用作品之一。 這本書的大部分內容都是他在離家很遠的時候寫的,除了聖經之外沒有其他書可以參考。 他病了好幾個月,快死了,他的思想集中在信徒在基督裡的永恆安息上。 康復後,巴克斯特在基德明斯特的每週講座中宣揚這些想法。 托馬斯·杜利特 (Thomas Doolittle) 是基德明斯特人,後來成為著名的清教徒牧師和作家,他將自己的皈依日期定為聽到這些講座的時間。

 

1650 年,巴克斯特發表了他的演講內容,作為許多實用著作中的第一篇。 威廉·貝茨 (William Bates) 如此描述這本書:“為了激發我們的慾望,他揭開了天上聖所的面紗,發現了神聖同在中蒙福者的榮耀和喜樂,藉著如此強烈和活潑的光芒,這個世界上所有閃閃發光的虛榮都消失了 在比較中,一個真誠的信徒會鄙視它們,就像一個成熟的年齡做孩子的玩具一樣。 為了激起我們的恐懼,他取下了屏風,讓地獄的永恆之火如此明顯,並以如此可怕的色彩表現了該詛咒者的折磨激情,如果適當考慮,就會抑制和控制不受約束的放蕩慾望 最感性的可憐蟲。”

 

清教徒牧師約翰·詹韋說,他的皈依受到了巴克斯特的書的極大影響。 談到書中解釋天堂沉思的部分,珍妮薇寫信給一位朋友,“有一種責任,如果履行它,就會消除所有憂鬱的原因:我的意思是天堂冥想和沈思事物 真正的基督教傾向於。 如果我們只是每天在這個職責中與上帝親密同行一個小時,哦,除了這一天之外,它還會對整個生活產生什麼影響呢? 我以前在某種程度上知道這一職責及其用途、方式和方向,但巴克斯特先生的《聖徒永恆的安息》使我更加強調這一點,這本書的價值幾乎不會被高估,我有理由得上帝永遠賜福。

理查德•巴克斯特--改革宗牧師

 

    巴克斯特寫這本書是出於糾正他年輕時在西米德蘭茲郡經歷過的牧養疏忽的堅定決心,他熱心詳細地描述了監督牧師首先要監督自己,然後再監督他們的羊群,出於對上帝的發自內心的愛靈魂(使徒行傳 20:28)。

 

通過標題中的“改革宗”,巴克斯特不僅意味著牧師應該“加爾文主義”,而且他們必須“復興”。 他善於說服傳道人相信他們追求個人復興的崇高呼召,並認真虔誠地從事他們的工作。 這本書的某些部分非常有說服力,例如巴克斯特對驕傲的譴責。他還提供了許多實用指南,用於處理指導和引導教會的長期問題。 這是 Baxter 的最佳狀態。

 

菲利普·多德里奇 (Philip Doddridge) 如此評價這本書: 而且,我認為,它的實踐部分每三四年審查一次; 因為沒有什麼比喚醒牧師的精神更能激發他對工作的熱情的了,因為如果缺乏這種熱情,許多好人只不過是他們可能成為的人的影子,如果那篇無與倫比的論文中規定的格言和措施是艱苦的 追求的。”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