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5日 星期日

教會面對新問題

 

1. 新移民不守清教徒式安息

 

    內戰之後,歐洲移民比任何時期更多,從西元18651884年,七百余萬移民進入美國,幾乎一半來自愛爾蘭和德國,愛爾蘭移民全是天主教徒,德國移民則包括天主教徒、信義宗信徒及唯理派信徒。

 

    在當時,全美國嚴格遵行主日安息的規定。禮拜天所有商店關門,沒有人在禮拜天野餐或旅行,更無所謂「週末」可言。大部份美國人在禮拜天早上到教堂崇拜,晚上再參加晚間崇拜,他們繼承了新英格蘭清教徒或加爾文派奉行主日安息的傳統。

 

    但信義宗及天主教新移民卻為美國帶來了所謂的「大陸式安息」(Continental  Sabbath),芝加哥是新移民的聚居之地。主日在芝加哥乃被描寫為:「上午是柏林,下午、晚上是巴黎,」意即,在芝加哥的人只有主日上午去教堂,下午、晚上便是休閒玩樂的時間。新移民嘲笑美國人守主日的方式,為「清教徒式安息」(Puritan  Sabbath)。

 

2. 社區福音工作

 

    新移民絕大部份非常貧窮,因而大城市中均興建了龐大的貧民社區。這些「外國人」(Foreigners)和教會毫無接觸。

 

    許多教會看到這廣大的需要,將神的話帶到他們中間。西元1867年,浸禮派家庭宣教協會共有四十九位被按立的「外國人」,分別在德國人、荷蘭人、法國人、威爾斯人、挪威人、瑞典人及丹麥人中間工作。同時在浸禮派的三間神學院中,設立外文系,訓練傳道人專門向這批外國人傳福音。到如今,仍有許多宗派在美國大城中推動全國性福音工作。

 

    白人不斷進來,紅人不斷被擠出去,以致造成好幾次印第安人之戰,最後政府實行印第安人保留區制度後,才安定下來。一些教會也將許多精力放在向印第安人傳福音的工作上。

 

3. 財富影響教會

 

    西元1880年以後,美國的有錢人越來越多,大大影響教會生活。

    靈命復興主義仍然繼續,大約有八十間至九十間教會每年冬天舉行一系列奮興培靈會。露天聚會也在鄉村地區舉行,尤其是在南部一帶。但是卻有顯著的改變。

 

    在紐約沙妥誇湖邊(Chautauqua  Lake)舉行的露天聚會,清楚顯出當時人的富足:小屋取代了帳蓬。過去露天聚會是在樹下舉行,現在則以大帳幕取代。到西元1874年,演講和娛樂節目開始取代奮興資訊。

 

    沙妥誇湖邊變成夏季活動的聞名地點。美國其他地區也開始了類似的營地,舉辦教育性及娛樂性活動,都以「沙妥誇」為名。

 

    靈命復興主義因一本書而遭到強烈批評,那是一位公理派牧師布士內爾(Bushnell)所寫的「基督徒的教養」(Christian  Nurture)。這本書使教會看重青年人的造就工作。靈命復興主義又於西元1902年再度受挫,這次是因「宗教復興的原始特點(Primitive  Traits in  Religious  Revivals)」一書造成的。

 

    工業時代使教會強調行政效率,於是成功的工商管理人才進入了教會的財務部門。

 

    財富的增加也加強求學的欲望,不但各宗派設立的學院增加,每個學院的註冊人數和收入也空前地增加。大學校長變成行政專家,他們最大的目標在為學校爭取大量捐款。

 

    這時,一些有錢人也在全美各地設立大學,包括芝加哥大學、康乃爾大學、史丹福大學及四間女子學院:華沙學院(Vassar)、史密斯學院(Smiih)、衛斯理學院(We11es1ey)及布林瑪律學院(Bryn  Mawr)。其中有幾間是由一批認清自己是「神的金錢管家」的信徒所設立的基督教學府。

 

4. 社會問題

 

    在工業發達、經濟成長的情況下,許多教會開始關心社區中的社會問題。

 

    八十年代後,許多人往城市裡搬;新移民又為城市增加更多的人口,貧民窟漸漸形成,許多人受狹窄而不衛生的條件所影響;面對這些社會問題,所謂的「制度化教會」(Institutional Church)便形成了。

 

    「制度化教會」的創始人是威廉米倫伯(William  Muhlenberg),他是美國信義宗開荒牧師米綸伯的曾孫。從西元18461858年間,他是紐約市聖教會教區長,在他的激勵下,教會贊助一些社會服務機構。

 

    紐約第一公理教會的畢察(Thomas  Beecher)牧師,于西元1872年在教會加建體育館、演講廳及圖書館。康威爾(Con-well)牧師于西元1891年,在費城浸禮派聖殿教會中增加社會關懷部門,又開縫紉班、閱覽室、體育館及夜校。白天工作的人,可以在夜校接受義務老師所提供的免費教育,這間夜校後來發展成「聖殿大學」(Temple  University)。

 

    許多神學院課程中都增加了「基督教社會學」及「社會服務」的課程。西元1908年美國基督教聯會也採納了「社會信條」(Social Creed of the Churches)。

 

    這一切關懷社會的活動,漸漸使教會忘卻它的主要功用,許多人迫切地遵照主耶穌「愛鄰舍」的命令,但卻逐漸忽略「因信得救」的純正福音。

 

   「關懷社會」是基督徒應做之事,然而教會最重要的工作還是福音的廣傳,以及聖禮的施行,這些事永不可忽略,也不可放在次要地位。

 

5. 宗教教育

 

    美國教會歷史的一項特點是,自西元1880年後,教會面對宗教教育問題。

 

    在該世紀的開始,已經有很多復原派教會對公立學校缺乏宗教教育,而深表不滿。在殖民地時代,宗教是教育的主要部門,然而,宗教內容逐漸被挪走。許多教會領袖看清這是全民的危機,而當時家庭與主日學工作尚沒有補上這個缺口。

 

    於是他們嘗試把主日學工作做好。西元1872年,有系統的主日學教材開始出現,並有各種「教學輔導」版本。有些教會為了使主日學工作更趨完善而興建教育館,並推出師資訓練課程;結果挑起了主日學的熱誠,主日學工作有顯著的進展。有些大教會設立宗教教育部主任;有些州也有專人負責宗教教育部門;周間與暑期聖經學校設立起來;有些地區的學校提早放學,讓孩子可以參加聖經班。神學院裡增開宗教教育系,以便訓練更多的老師。然而這許多努力的結果,仍然令人失望。

 

    天主教、信義宗、安息日會與改革宗的信徒,則采另一種作法。他們對公立學校給孩子的教導不滿;覺得每週只有一小時宗教教育課,師資又缺乏經驗,絕對無法與五天在專業教師下的教育抗衡,他們更覺得,不應該以撒一點鹽的方式教導孩子宗教,而應該讓所有的科目都浸透在其中,因此他們自己設立學校,自幼稚園到大學,每週上五天課,所有科目的立場都符合信仰的原則。

 

    天主教、信義宗、安息日會的學校和改革宗學校,在組織上有所不同。前三者為屬於教會的學校(Parochial School),後者則大半為社會管理的學校(society-controlled  schools)。

 

    改革宗教會跟隨荷蘭該伯爾的腳蹤,深信人生必須被基督教信仰所管理,但不是被教會所控制。他們相信教會的功用是傳福音及施行聖禮,而非興辦學校。但是基督徒家長必須建立、維持、並管理自己的基督教學校。因此改革宗家長協會負責三百五十間基督教小學及中學,管理七萬名學生及三千五百位受過專業訓練的老師,這些學校都是「國際基督教學校」(Christian Schools International)的會員。

 

   「宗教教育」是一個國家最重要的問題,沒有宗教教育,這個國家必走向毀滅。美國國勢再強,若在公立學校中沒有宗教教育,必然難逃毀滅的結局。由於撒但在公立學校教育的影響越趨明顯,使其他宗派教會也感到有成立教會學校的必要。浸禮派、神召會及其他教會的家長所成立的基督教學校,組織了全國基督教學校協會,會址設在伊利諾州的惠敦鎮(Wheaton)。聖公會也有許多私立學校。

 

6. 戰爭與和平問題

 

    戰爭所帶來的苦難和悲劇,以及新戰爭爆發的危險,使人類在整個歷史中不斷尋求和平的保障。有些團體的宗旨雖然在保守和平,但一旦戰爭不可避免時,他們仍應召出征;但另有些團體視戰爭為罪惡,絕對不肯參戰。

 

    自殖民地時代,貴格派、莫拉維弟兄會、門諾派及頓克派來到美國後,就有了和平運動。除了這些反戰的宗教團體外,西元1826年,全美國各州有五十多個和平協會。參加的會員大半是牧師及虔誠的平信徒。西元18301840年間,教會經常通過一些維護國際和平的決議案。

 

    西元1898年,美國與西班牙之戰後,和平運動更加積極。西元1909年,舉行第一屆海牙會議,有二十六個代表出席。卡內基(Carnegie)捐出數百萬元,促進世界和平,並在海牙建造和平之宮。有許多主張和平的資訊在各地發表,使得不少美國人夢想著一個和平公正的新時代即將出現。但是,突然間,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場美夢隨即幻滅。

 

    在戰爭中,那些提倡和平的人如何持守自己的立場?對極大部份的人而言,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他們認為「戰爭的目的是為終止戰爭」,因此,這些教會的牧師和信徒為了和平,而以全力支持戰爭。

 

    仍然大膽公然反戰的人,則遭不良待遇。有些教會的牧師在傳講和平的資訊時,聽眾當面走出教堂。有很多牧師在壓力之下,被逼辭職。一位牧師因為不肯加入自由借款籌募運動,房子被人漆成黃色。五十五位各宗派牧師被捕,其中一位判刑二十五年。洛杉磯一個反戰基督徒聚會被暴民攻破,三位領導人物被捉,受審,罰款及下監。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和平運動又變得正面而積極,裁軍成為具體的目標。但是希特勒的興起,以及他對猶太人的屠殺,對民族自由的摧毀,裁軍又變成必須重新檢討的課題。

 

    兩顆原子彈一下子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再次為和平運動帶來新的衝擊,因著核子戰爭的可能性,以及使用毀滅性武器的倫理問題,造成多次「禁核示威」和監視核子武器裝設的行動。

 

7. 現代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緊接著的是美國趨向繁華的年代。事業發達、錢財富裕,使許多有錢人將大量捐款奉獻給教會。於是興建了許多富麗堂皇的大教堂。最出名的是浸信會河濱教堂及聖公會聖約翰座堂,兩間都在紐約市。

 

    為了配合美侖美奐的新建築,崇拜也更趨儀式化。牧師穿上牧師長袍,詩班也穿上詩班袍,教會音樂愈形莊嚴華麗,並加上牧師及詩班的入席和退席聖樂、會眾的應答詩歌以及詩班的聖歌。

 

    教會儀式越來越複雜,參加聚會的人數卻越來越少。好些教堂已經聽不到神的話,敬拜的心已從聚會中消失。教會失去了傳福音的基本功用,反而由自由神學(Liberalism)及社會福音(Social  Gospel)所取代。

 

    今日的自由神學主義被稱為現代主義(Modernism)。這種神學思想將成千上萬的信徒帶進一種模糊、無稽和不能滿足的信仰中。因它的教導包括許多卓越的看法,所以能吸引那些缺乏聖經之真理基礎的人。

 

    現代主義對於永恆的奧秘帶著敬畏的態度,他們對基督非常尊敬,認為他是一位獨特的宗教奇才。他們讚揚聖經是一本了不起、偉大作品的總匯。但是他們不承認童貞女懷孕生子,及基督的神性。他們不承認世人都犯了罪及基督十字架的代贖之功。現代主義可以說否認全本聖經的基要教義,主要是因他們不信聖經是神所啟示的。他們認為聖經只是以色列人宗教思想、感情及經歷的紀錄:

    現代主義不信信仰中有任何權威,因此,他們不接受任何信條。由於他們主張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彼此之間也有根多歧異。

 

    今天,現代主義不像過去對自由那麼有把握,因為歷史證明了一些他們的錯誤。他們把人放在中心,取代神的地位;根據進化論,他們相信人類是朝向理想、美好、有用及幸福的境界邁進;他們把一切希望建立在人的身上,人可以用自己的能力建設更好的世界,過美好的人生。

 

    然而,西元1929年發生經濟崩潰,接下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恐怖與殘酷,歷史證明人類確是不完全、充滿罪惡,而且無法向更美善的世界邁進。

 

8. 宣教活動

 

    西元1898年的美西戰爭,為復原派教會打開了菲律賓及波多黎各的工廠。在這兩處地方作宣教工作的各派教會,以合作的精神一同工作。

 

    自從西元1886年「學生立志佈道運動」(Student Vo1unt-eer Movement)興起後,宣教工作得到強烈的熱誠和支持。穆特(Mott)成為該運動的偉大領袖。西元1906年又組織了平信徒宣教運動(Laymen’s Missionary  Movement),使國外佈道工作向全世界各民族進軍,同時本地的宣教工作,也在各大宗派推動下,在西部各州及阿拉斯加進行。

 

    然而,正當教會努力發展西部及國外宣教活動之時,現代主義滲透進來,並普遍傳佈,成為福音工作最大的攔阻;因為現代主義所傳的是另外一個福音,他們刪除了純正福音的重點,就是把人類需要救恩及耶穌基督寶血的功效刪除,把整個基督教宣教的目的破壞無遺。

 

    現代主義傳福音的唯一目的,是將西方文化帶給非洲及東方人。然而,印度、中國和日本早有了他們自己優越的文化,對他們而言,西方文化已經淪落,並有許多嚴重的錯誤。

 

    由於現代主義的影響,教會經濟的來源及宣教的人力,驚人地下降。曾經一度在各大學轟轟烈烈的學生立志佈道運動,消聲匿跡。穆特的口號:「在這一代把福音遍傳全球」也失去了意義。到了西元1930年,宣教工作顯然面臨嚴重的危機。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宣教活動有了急遽的轉變,因為有許多國家獨立(尤其是在非洲),民族主義精神在這些新文化中興盛,使宣教士面臨困難的情況。宣教士被看為西方派來的特務,基督教被看為當地宗教信仰的敵人。眼看著外國宣教士的工作即將告終,各宣教團體開始強調當地領袖的訓練,培植當地基督徒領袖,使他們自己組織教會。

 

    不但新興的國家嚴禁宣教士的活動,連其他非基督教國家也重新確定他們的宗教。錫蘭的教會學校被敵對的政府沒收;印度不歡迎宣教士;也有許多其他國家表示不歡迎宣教士;中國大陸之門關閉;共產國家的宣教工作也大大減縮。當然,日本以及中、南美洲的開放,又給宣教工作帶來新的機會。

 

 

加拿大教會

 

1. 早期歷史

 

    加拿大早期歷史和英國史、法國史及羅馬天主教宣教史交織在一起。自從西元1534年,卡悌爾(Cartier)發現聖羅倫斯(St. Lawrence)後,有兩世紀之久,開發加拿大地區的基本目的,都只為皮貨貿易及帶領印第安人信主,而不是為了殖民。西元1605年,阿卡地亞(Acadia)成為第一個殖民地;阿卡地亞就是今天的諾瓦斯各夏(Nova  Scotia)。

 

    為了爭取北美洲的統治權,英國和法國展開了長期的奮鬥。最後是西元1763年的巴黎條約(Treaty of Paris),才把主權歸給英國。

 

    加拿大的法國人對美國獨立戰爭不感興趣。許多英國忠貞份子(Lovalists)在壓力下離開殖民地,遷往加拿大的新布朗斯維克(New  Brunswick)及上加拿大地區(今日安大略省)。這些人和大部份後來的殖民者均為不同意國教者(Nonconformists),或安立甘教會信徒。而下加拿大地區(今日魁北克省)則仍屬羅馬天主教的範圍。

 

    由於雙方繼續不斷的衝突,終於西元1791年,上、下加拿大分裂,分別在新成立的安大略與魁北克省組織自己的議會。西元1840年,英國政府又將分裂的兩省合併起來。西元1867年,上、下加拿大,諾瓦斯各夏,及新布朗斯維克聯合起來,成立了加拿大國。然而,直到今日,兩種語言、兩種民族傳統以及兩種宗教,仍為加拿大的基本問題。

 

2. 羅馬天主教

 

    自從西元1608年查普蘭(Champlain)定居魁北克(Quebec)後,下加拿大地區一直是羅馬天主教,並使用法語,

 

    西元1615年,查普蘭請神甫自法國來到印第安人中工作,由於人手不足,再於西元1625年,籲請耶穌會修道士來幫助。西元1629年,魁北克淪入英國人手中,這些神甫、修道士被迫回到法國,直到西元1632年。

 

    西元1642年,為了「神的榮耀及在新法蘭斯設立宗教」之故,他們建設了蒙特婁(Montreal)。然而這期間,開荒的神甫們,整整經歷了十年披荊斬棘的辛勞與殉道的生涯。

 

    許多宣教士與探險者一直行到大湖(Great Lakes)區。兩位神甫于西元1673年發現密西西比河(Mississippi),另外兩位宣教士于西元1700年成立底特律殖民區(Detroit)。宣教工作被推展到依利諾州及俄亥俄地區之間。

 

    要印第安人歸化一直很難,因為:

 

1)和貿易者之間的衝突。

 

2)和其他印第安人之間的衝突。

 

3)英國得勢後,宣教士們被逼回法國。

 

4)缺乏永久殖民者。

 

    西元1666年,新法蘭斯只有三千二百十五人。到西元1713年,也只有一萬八千人。然而,美洲這邊的殖民地於西元1706年,已有二十六萬人。

 

    西元1763年巴黎條約訂立,英國獲勝。英國雖然保證「宗教自由」,卻又加上許多「大英帝國」的條例,使天主教學校、社區及活動,有一世紀之久受到許多限制。在接下來的懷柔政策之後,又是新的衝突。英國政府容許女性宗教團體的存在,卻逐慚消滅男性宗教團體。西元1767年,耶穌會大批產業被沒收,修士被驅逐,英國人欲藉復原教學校將法國人帶進復原教,但結果卻促成法國天主教社區(French-Catholic Community)的成立。

 

    加拿大不像英國,他們沒有國立教會的設立,根據西元1867年的北美洲法案(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表面上似乎有崇拜的自由,但這項自由卻被深埋在英國法律之下。

 

    根據西元1981年的「美國與加拿大教會年刊」(Yearbook of American and Canadian Churches)報導:在加拿大八十個宗教團體中,天主教勢力最大,約有一千五百萬信徒。小學分成天主教小學及非天主教小學(包括復原教、猶太教、回教及印度教),這些小學都從省政府獲得經濟支持。

             

3. 長老教會

 

    加拿大長老教會的信徒來自不同的地方。十七世紀時,曾計畫設立一個預格諾派殖民地,但沒有成功。當美國革命時,許多預格諾信徒與忠貞份子來到加拿大,分別於西元17491755年定居諾瓦斯各夏。十九世紀前期,又有大批長老派信徒自蘇格蘭及北愛爾蘭來到此地。此外,便是來自英國及美國的長老派信徒。

 

    到十九世紀中葉,就有了合一的趨勢。西元1875年,所有長老教會聯合,組成了「加拿大長老會」(Canadian Presbyterian  Church)。這個劃時代的行動,不但將長老教會聯合起來,也成為宣教工作的起點;他們一方面向加拿大的西北部宣教,一方面向國外宣教。西元1925年是加拿大教會的關鍵年,差不多三分之二的長老派教會,與公理派及循道派教會組成了「加拿大基督教聯會」(The United Church of Canada)。剩下的三分之一長老教會,在司各脫(Rev. Ephraim  Scott)牧師的領導下,組成了「加拿大長老派教會」(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到西元1980年時,發展成加拿大第七大宗派。

 

4. 其他教會

 

    循道派教會也依同樣方式發展:他們於西元1770年從英國及美國來到加拿大,在西元1812年的戰爭之前,加拿大循道派和美國循道派有密切關係。西元1883年,五個主要循道派團體聯合,並於西元1925年加入「加拿大基督教聯會」,這個聯會是目前加拿大最大的復原教團體,其次便是安立甘教會。

 

    有些浸禮派信徒于美國革命前便來到加拿大,後來由於忠貞份子的來到,使他們的人數大為增加;但傳統的獨立主義觀念,使他們一直無法組織任何聯會。

 

    此外,在加拿大還有信義宗、猶太教、希臘正教、希臘天主教、門諾派、五旬節派及救世軍。

 

5. 安立甘教會

 

    西元1749年,加拿大安立甘教會在諾瓦斯各夏殖民地開始,許多美國革命時期逃來此地的忠貞份子,都屬英國安立甘教會。

 

    西元1787年,第一位諾瓦斯各夏主教在英國按立,他的教區包括英國在加拿大所有殖民地區。

 

    這個教會一直在英國的控制之下,經過多次磋商的結果,加拿大主教們終於西元1857年決定有他們自己的會議(Synods)。直到西元1862年,才有第一位在加拿大本地按立的主教。安立甘教會是加拿大復原派的第二大宗派,據西元1980年的統計,約有一百萬信徒。但他們「極端英國」(English-ness)的特點,成了「把福音遍傳全球」的攔阻。

 

6. 改革宗教會

 

    在加拿大接受改革宗信條的教會至少有五個宗派,其中最大、最久是「基督教改革宗」(Christian Reformed);此派中有些教會早於西元1905年便已成立,但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仍只有十三間教會;西元1946年以後,當成千改革宗信徒自荷蘭移民加拿大之時,他們真正開始發展。到西元1981年,基督教改革宗教會共有八萬零三百五十九位信徒、一百九十六個教會、及一百九十二位牧師。由於語言的困難,教會情況仍不穩定,盼望能在加拿大找到它的地位。鑒於公立教育太世俗化,他們設立了一些基督教小學與中學。

 

    另一個因移民而擴大的教會,是美洲改革宗教會(Reformed  Church  in  America),西元1980年時,他們有二十三位牧師、十九間教會及五千五百四十一位信徒。

 

    一直和荷蘭母會保持密切關係的有三派,第一個是「加拿大改革宗教會」(Canadian  Reformed  Churches),成立於西元1948年。第二個是「荷蘭改革宗教會」(Nether1ands  Reformed  Churches),成立於西元1950年。第三個是「自由基督徒改革宗教會」(Free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es),成立於西元1951年。這三派中的第一派,加拿大改革宗教會最強調制度上的合一及「有形」的教會;另外二派則強調真正重生與屬靈經歷,是會友的必要條件。

 

 

教會努力保守信仰

 

    1.基要主義(Fundamentalism

 

    西元1910年出版了一套共十二冊的小書,題名為一「基要信仰:真理的見證」(The  FundamentalsA Testimony  to  the  Truth),這套書帶動了基要主義運動。這是一個有組織的運動,反對現代主義,堅守聖經教導。

 

    這些書上所列出的基要信仰如下:

 

1)聖經絕對無誤,

 

2)基督藉童貞女懷孕降世,

 

3)基督十架代贖功勞,

 

4)基督肉身復活,

 

5)基督肉身再來。

 

    這套書銷售了二百五十萬份,引起教會中基要主義派與現代主義派尖銳的爭論,震撼了循道會、聖公會與門徒教會,在浸禮派教會及長老教會中更是嚴重。這場爭論從西元1916年開始,一直延續至今。

 

    2.基要派接受千禧年前說(Pre-millennialism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恐怖,使許多人相信世界末日即將來臨,因此他們關心聖經上對末後事件的教導。教會中大部份人都接受猶太人回到巴勒斯坦、基督再臨地上、在耶路撒冷為王一千年的教義。這種看法稱為千禧年前說,因為此說教導基督第二次再來是在千禧年國之前。接受這種教義的人被稱為千禧年前派。

 

    基要派信徒絕大部份接受千禧年前說,因此,近代往往把基要派與千禧年前派連在一起。而一些小教派或無宗派的教會也接受千禧年前教義。

 

    3.聖潔派(Holiness  Groups)反對世俗化(Worldliness

 

    在美國的大教會中,一些比較不富裕的人開始對教會中有錢發達的人感到不舒服。再加上現代主義的影響,使教會崇拜越來越趨向儀式化,他們覺得宗教的靈已經不在其中。大約西元1880年出現了有關「聖潔」的問題,尤其是在循道派教會之中。約翰衛斯理在世時,曾教導信徒竭力進入完全的地步;但如今,循道派教會中不再有人全心追求完全,反而大量世俗化侵入教會。

 

    漸漸在許多教會中出現了聖潔派,這些團體的會員立誓忠於循道派創立人衛斯理的教導,將循道派教會帶回到他的理想之中。但是循道派的領袖們並不贊同這個聖潔運動,大部份循道派牧師及其他教會牧師都傾向于現代主義,這樣一來,教會中持正統信仰的會友大大驚慌,他們在這樣一個冷淡不願追求「聖潔」的教會中也越來越不自在,最後他們開始退出教會,另外組織宗教團體。

 

    西元18801926年間,超過二十五個聖潔派與五旬節派團體成立。大部份成立在中西部的郊區,因為那個地區循道派勢力最大,從其中出來了許多人加入聖潔派。此外,其他教會及全國其他地區也有許多人出來,加入聖潔派團體。

    西元1894年,八個小聖潔派團體聯合而成拿撒勒人會(Church  of  The  Nazarene),其他聖潔派團體包括:神召會(Assemblies  of  God),神的教會(Church  of  God),和五旬節派耶穌基督教會(Pentecostal Assemblies of Jesus Christ)這些團體都是為了反對美國大教會中現代主義越來越強而產生的。

 

    4.各宗派對抗自由神學主義

 

    其他教會,不論新舊,都竭力持守純正、傳統的基督教信仰。改革宗與長老宗在現代主義的潮流中力挽狂瀾,保守他們的信條。美南浸禮派教會也堅定地站住正統立場,而且以每年十萬人的速度增長;西元1980年時,會員已經起過一千三百萬。信義宗也忠於他們的信條,尤以密蘇裡議會為著,較小的威斯康辛信義宗議會更加保守,西元1980年會員四十萬二千九百七十二人,密蘇裡議會有會員二百五十萬人。

 

    南部長老教會和聯合長老教會,由於許多牧師和信徒接受自由神學信仰而分裂,但他們中間仍有大部份人持守改革宗信仰。

 

    北部長老教會則被自由神學主義完全侵佔。雖然他們繼續以威斯敏斯特信條(Westminster Confession)為正式信條,但意義已經改變;因為現代派的人,可以很輕易地把自由神學觀念讀進信條之中。其他小宗派也在現代主義狂流中緊抓傳統福音。老派長老教會、荷蘭改革宗教會及改革派聖公會都堅守他們的信仰。

 

    雖然,現代主義在過去數十年中像洶湧海潮,但是神的恩典仍然保守許多宗派,在狂流中堅定不移。

 

    5.正統派長老教會

 

    在傳統基督教信仰和現代主義之爭中新興的一個教會,是正統派長老教會。當公理派教會受新英格蘭神學影響而降下加爾文旗幟時,北部長老教會仍高舉加爾文信仰,達幾十年之久。但現代主義狡黠地侵入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Seminary),然後進入長老教會。

 

    西元1929年,在梅欽(Gresham  Machen)英勇的領導下,于費城成立了威斯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Seminary)以與普林斯頓神學院的現代主義對抗。經過激烈奮鬥以後,於西元1935年的大會中,加爾文派被現代主義所擊敗。這次現代主義派的得勝,是因為大多數長老會信徒把「和平」放在「真理」之上,而被現代派利用的結果。一批忠於先人信仰的人,乃於西元1934年起來組織了正統派長老會,這間雖小猶勇的教會,至今仍然奮勇地與現代主義爭戰。

 

    6.基督徒改革宗教會(The Christian Reformed  Church

 

    美國教會除了少數幾間,都是移民教會。基督徒改革宗教會也不例外,它是歐洲移民中在北美大陸所設立的最後幾個宗派之一。

 

    教義上,這個宗派屬於改革宗,也就是加爾文派。採用的信條與荷蘭改革宗教會一樣,即比利時信條、海得堡信仰問答和多特法規。教會行政制度是長老制,他們把教會組成許多監督會,與長老部聯繫;在每一個監督會中的各教會,派牧師及一位長老參加監督聚會;這種聚會一年舉辦二至三次。每一個監督會的牧師與長老代表,則參加一年一度的年會。基督徒改革宗教會和其他改革宗教會一樣,要求傳道人接受高深的教育。

 

    近年來教會顯著的增長,是由於內部的強大,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移民潮從荷蘭湧入之故。西元1943年,他們有三百零六間教會、十二萬六千信徒,西元1981年則有六百二十六間教會、二十一萬三千九百九十五位信徒。

 

    多年來,宗派領袖們與荷蘭的神學發展保持密切接觸,該伯爾(Kuyper),貝文克(Bavinck),和其他神學家的著作,引起了對加爾文派及改革宗神學的熱愛。

 

    另外一些因素也使這個宗派保持正統信仰:要求牧師在主日證道中,每兩次要有一次根據海得堡信仰問答證道,信徒家庭每年有牧師和長老探訪,並強調教會中青年人的慕道班課程。基督徒學校得到支持,社會中各年齡階段都有查經班,當其他宗派越趨鬆弛之時,他們的信徒仍實行嚴格懲戒,甚至將沒有活出基督徒生活見證的人革除教籍。

 

 

馬丁路德《桌邊談》(Table Talk)簡介

  📖 書名: Table Talk (德語: Tischreden ) ✍ 作者: 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 1483–1546 ) 📅 成書時間: 約 1531–1546 年(死後由門徒整理出版) 📚 內容類型: 宗教對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