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日 星期三

亞流主義(Arianism)


    亞流主義係由亞歷山大十二轄區之一的保加里堂(Baucalis)的資深長老亞流  (Arius)而得名。他於主後 318 年左右公開發表他的主張:只有聖父是真神;聖  子本質上與上帝不同。無論從本性或權利方面看,聖子不具有如不朽、至高權威、完善智慧、良善純潔等神性。他在聖父生他以前並不存在。他是聖父所造,是受造物,但是他是所有其餘受造物的創造者,所以聖子是”一切被造以先的首生者”。但是他與神並非一體,與上帝的關係也不親密。

    亞流認為聖子乃藉上帝的恩典和喜愛而稱為”神”,他在實際生活中無罪,也不改變,但不是本性如此。此外,聖子需從天父那裡領受智慧與光,來向世人  彰顯聖父。他相信”道”或聖子在肉身的基督中替代了人的靈魂。與這道結合  的只是肉體,不是整個人性。  

    不久,在亞歷山大城舉行由埃及和利比亞主教們出席的一次會議,決定將亞流和 12 位教界人員包括兩位主教,逐出教會,但事情沒有那麼容易解決。亞流  向安提阿舊日恩師路思安(Lucian)門下同學求援,路思安是個很有影響力的教師,於數年前殉道。同門裡面有尼哥美地亞(Nicomedia)主教優西比烏,他運用他和宮廷的關係,使局面對亞流的同情者有利。後來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寫〈古教會史〉也在他的主教轄區尋為亞流尋找支持者,他很快就遇上了麻煩。因為西羅馬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又成為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他發現他的新領土居然因一件”神學小事”而分裂。他派他的宗教顧問西班牙主教老和修到亞歷山大調停,但未成功,遂於325 年在尼哥美地亞的尼西亞(Nicaea)開歷史上第一次的大公會議。

    尼西亞第一次大公會議,許多主教和長老帶著大逼迫留下的傷痕出現。在君士坦丁的主導下,約有 250 300 人位主教出席。中心議題為「基督究竟是真 神,抑僅為首先最大的受造物」。出席除了少數來自西方教會外,其餘都是東方教會代表。其中分為亞流派,亞歷山大學派(亞他那修)及由歷史家優西比烏所領導的中間派。當時亞流主義學派的代表優西比烏用經文立論權威,但卻沒充分討論下受到否定。君士坦丁皇帝要求下會議採納了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所倡議的「聖子與聖父同質」(homoousia)。結果全體主教簽署通過《尼西亞信經》。沒有簽署的兩位主教與亞流被驅逐,亞流派被斥為異端。西方教會受 特土良(Tertullian)的影響,忠於尼西亞會議結果,奠下三位一體為基督教傳統教義的基礎。

    此次會議,亞流派的主力戰將是尼哥美地亞主教優西比烏。此人足智多謀,政治手腕厲害,在尼西亞會議之後,領導亞流派的反撲得勢,造成亞流派在政治上的勝利。亞歷山德是正統信仰派的領袖,獲得一些主教的支持。他最得力的助手是亞歷山大城的執事長(在當時是主教或長老的助理)亞他那修 Athanathius)。他是年輕有為的神學家,已經出版其名著《聖道成為肉身》(On the Incarnation of the Divine Word)。他洞悉亞流異端思想的嚴重後果,後來繼任亞歷山大主教,領導正統信仰派堅守尼西亞信經。他雖然多次遭受亞流派的政治迫害,但是堅持作為中流砥柱,死守善道,使得正統信仰至終得勝亞流異端。

西羅馬帝國的覆亡


    日耳曼民族威脅羅馬帝國邊境已有幾的世紀,但最後毀滅西羅馬帝國的,卻是些新興民族汪達爾人(Vandali)、勃艮底人(Burgundians)、倫巴底人(Lombards)和一些別的民族。其中最重要的是哥特人(Goths)〈或譯哥德人〉,他們約於西元三世紀中葉進攻羅馬帝國。西哥特人侵占了羅馬帝國大吉亞省(Dacia),逼使皇帝奧理良(Aurelian)於主後271年放棄了這個省。

    西哥特人佔領大吉亞期間,先前進擊帝國時俘虜的羅馬人,給他們引進了基督教。大約在君士坦丁主政結束時,信奉基督教的羅馬俘虜中的一個後人烏斐拉(Ulfilas),被亞流派的一個主教任命為基督徒社區領袖;於是西哥特人成為亞流派基督徒,後來把他們那種特別的基督教,船給帝國邊境上大部分日耳曼民族。烏斐拉最重要的成就,是把聖經譯成哥特文,為了從事這項工作,他發明了哥特文的字母。

    《銀聖經》(拉丁文Codex argenteus,原意《銀書》)歷史意義非凡,是六世紀時期以哥特人所使用的東日耳曼語系哥特文寫成。一九九五年四月下午一點多左右,兩名蒙面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從烏普薩拉大學圖書館展覽櫃搶走有1500年歷史的《銀聖經》書頁。

    羅馬帝國從三世紀混亂狀態中復原後,享受了幾乎常達一世紀較安定的日子。378年的亞得良堡之役給後來毀滅性的災難敲響第一次的警鐘。西哥特人早已在匈奴人那理取得在帝國境內的避難地,但是在那裡他們受到羅馬人的虐待,在叛亂中他們消滅了皇帝華倫斯和他率領的大軍。東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好不容易馴服了西哥特人,但准許他們以羅馬盟友身份居住在國境內,有他們自己的統治者,還依時向帝國領取一份津貼。

    395年,東羅馬帝國被狄奧多西的兩個兒子瓜分。西哥特人的新任國王阿拉利(Alaric)開始利用東、西羅馬帝國之間的不和,加上東羅馬帝國的挑撥,於401年進攻義大利。410824日夜裡突襲羅馬城,搶掠了三天後很快撤出,對帝國並沒有造成太大的永久影響,但心理上打擊很大。這是八百年來第一次羅馬為外敵侵佔。遠在伯利恆修院中的耶柔米啜泣著說:”征服了整個世界的城市,現在給人征服了!”

    阿拉利死後,西哥特人又回到高盧。此時羅馬不再是西羅馬帝國的行政中心,羅馬之劫對整個帝國並不是嚴重的打擊。皇帝與其宮廷已遷到有沼澤保護十分安全的沿海城市拉溫那(Revenna)。可是高盧反處於絕望的困境,又受到一群新的野蠻民族的襲擊─汪達爾人、阿蘭人(Alans)、蘇維匯人(Suevi)、法蘭克人(Franks)和勃艮底人。不列顛(Britain)這時因被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3領。傳說中的亞瑟王雖然不是擁有圓桌武士的皇室英雄,但可能是基督教的不列顛成功反抗異教徒的最後ㄧ位軍事領袖。

    匈奴王阿提拉應是野蠻民族中最出名的,但匈奴人對羅馬帝國的衝擊反而比不上西哥特人、汪達爾人和其他野蠻民族。阿提拉於452年侵入義大利,根據傳說,他給一個由教宗利奧一世率領的羅馬代表團說服後退兵。阿提拉翌年身亡,軍隊瓦解,匈奴人為周圍的人口所吸收。

    這之間,另一個由該賽利(Gaiseric)率領的日耳曼民族汪達爾人,於主後429年從西班牙渡海進入北非;到了435年已控制了大部分沿海地區。他們掌握大海後,於455年揮軍進攻羅馬。羅馬人既無準備,又群龍無首。據說又是利奧主教再度救了羅馬,他請求該賽利在劫掠羅馬十四日中務須克制。其後二十年,羅馬人常和汪達爾人作戰,朝廷之內譎詭多變;在這些陰謀中,傀儡皇帝由野蠻民族的將軍們任意廢立。最後由駐在義大利的蠻族羅馬軍隊叛變〈羅馬人的羅馬軍隊早已不存在〉,推舉禁衛軍中的一位蠻族將領鄂克多(Odoacer)為王。他於476年廢除了西羅馬最後ㄧ位皇帝─年幼的羅穆路‧奧古士都路(Romulus Augustulus) ,把他的王權標誌送給東羅馬皇帝哲諾,表示向君士坦丁堡的政府效忠,並請承認他為西羅馬統治者。


2019年12月31日 星期二

來自於東方敘利亞教會宣教支援

    在第5世紀末有九位敘利亞修士來到這裡。迦克墩公會議(或稱卡爾西頓會議)將基督一性派定為異端,這些修士有可能因此被逐出敘利亞。基督一性派(Monophysites, mono=單一、phusis = 本質) 相信, 基督的神性和人類本質在他的誕生成為肉身後熔合成僅有一性。

另一方面迦克墩公會議 (The Ecumenical Council大公會議或稱公會議、普世公會議、普教會議)是傳統基督教中有普遍代表意義的的世界性主教會議,咨審表決重要教務和教理爭端。公會議英文是Ecumenical Councils源自希臘文 Οικουμένη,意思是“普世性的”。而其中對基督教教義有深遠影響的基督教早期三大會議是第一次尼西亞公會議、第一次君士坦丁堡公會議、以弗所公會議和造成日後東西分裂的迦克墩公會議)。將基督的神性與人性區分出來,宣稱耶穌有二個分明的本性並定基督一性派 (monophysites)為異端。無論如何,是否它歸結於這九大聖徒(宗奉基督一性論,相信基督的獨一神性,他們在早期傳揚基督教的過程中有過重要的貢獻,對埃塞俄比亞教義體系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奠基作用。)

    埃賽俄比亞的正統教會與埃及科普特人的教會和敘利亞小型的教會、土耳其和亞美尼亞被歸屬為非迦克墩派。這些非迦克墩派教會形成了全世界教會的一個特別地南方分支。

聶斯托留與西元431以弗所大公會議

聶斯托留(Nestorius) 曾在擔任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及埃得薩(Edessa) 神學院的教授,他基督論(Christology)的主張被指責為錯誤的教導,之後他的主張被稱為"聶斯托留派(或景教 Nestorianism)“ 。

經John M.L.Yang對歷史事實的徹底研究所得的結論: "沒有證據證明羅馬的基督論(Christology) 與聶斯托留不同,並且在整個爭論中,大主教小心地避開討論問題的本質。的確, 聶斯托留宣稱利奧一世所寫的大捲(一份對基督位格的教義聲明)的論點與他的論點相符,清楚的反應他的基督論(Christology),之後他讚揚利奧以為他的教義辯解。

大主教利用他的權位全力對抗聶斯托留拒絕生神者的論點,即使聶斯托留曾寫他能接受的條件就是不要將馬利亞神化成女神。羅馬反對的原因似乎有兩方面。首先,聶斯托留似乎想要將自己提昇為整個教會的教導領袖,挑戰長期以來對馬利亞尊崇為theotokos。羅馬在大會議中利用亞歷山太的大主教區利羅 (Cyril) 為工具來除去聶斯托留,卻未曾揭露其基督論的基本論點念與聶斯托留的是相似的。”

    此外,事實上明顯地聶斯托留Nestorius被逐出教會的確有一些個人原素隱藏在背後。多種不同的語言的特徵,比如像敘利亞語, 聶斯托留的母語似乎也扮演了一個角色: 一部分的敘利亞語言的特徵無法區分具體性與抽像性的名詞,在這種情況下產生一個名詞kenume,來說明不是一組辨認某種個性(個人抽象特徵)特徵,就是具體的個人。聶斯托留和聶斯托留派堅持基督二性論 (dyophysitism)的看法,認為基督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每一本質各具其特別的特徵。近代神學家,包括新教徒教會清楚地認為每一本質有其自己的意志,此即為基督二志(duothelite)的概念。因此,他們也贊同聶斯托留的教導。


明顯地由此可見人為錯誤似乎溝通的技術也是問題的一部分。導致敘利亞語系教會決定建立他們自己主教體系。

2019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自由和愛:基督徒的自由


1 歷史的背景

    1517年《九十五條論綱》貼出後,路德不得不明確地攻擊羅馬天主教教會體糸和教義。1520615日教皇下喻赦書以逐出教門來威脅路德。

    1010日接到赦令後,路德以公開的形式將《基督徒的自由》寄給利奧十世,努力爭取與教皇和羅馬天主教會和解。

    他描寫利奧十世為“如同狼群中之羊”或“獅子洞中的但以理”。用兩天寫出來,而且11月初出版的《基督徒的自由》是路德信仰最有說服力、最簡明的告白。

    這篇論文是他著作中一顆名珠而被廣泛流傳,包含了加拉太書的自由和獨立宣言的精神。他依據福音說明真正的自由是在基督裡的自由(εν χριστω),他強調從其師斯陶皮茲(Staupitz)和陶勒爾(Tauler)那兒學來的(《德國神學》:1518年編輯)《在基督裡面的自由》之神秘主義。

2 自由和愛的函數關係

   1)自由

    基督徒享受的自由是成為一切事物之主人的自由。是通過信仰而得的自由,所以沒有必要服從任何人,任何事物。路德解釋說信仰意味著以前的我浸入水中被葬,新人從水中得生。信仰的力量第一是解放,第二是信靠心和公義,第三是內在的神秘的結婚。

   2)愛

    路德將自由和愛的關係用哥林多前書919節的話語來解釋,“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

    這自由與愛的辨證式相互作用的關係,是由耶穌基督來解釋的。基督雖是萬物的主人,但他自女人而生,且生於律法之下,要把律法以下的人贖出來而成為僕人(加44)。

    他本有上帝的形象,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已取了奴僕的形象”(腓267)。基督徒的生活是跟隨、效法基督形象的生活。

    這是中世神秘主義者最樂於稱道的思想。與上帝的生命接觸之靈的夫妻關係,是基督與聖徒的關係。人因信得自由,因信稱義。但是信心通過愛進行、在愛中體現,並且表現在所有善行中。

    但是在行善之前人首先要良善。行善之前首先重生為良善的人格,要從良善的人格中流出善行。就好象好樹不能結壞果子,壞樹不能結好果子一樣(太718)。

    樹結果子,果子在其樹上成長。根據建築者的善和惡,建造或好或壞的房子。因而,正如信心使人類成為信徒,信仰使信徒行為變為善。但善行不能使信徒變好,也不能使信徒成為義人。

    沒有善行的信心是死的信心,所以我們不能拒絕行善。相反我們應當命令他人行善並在高水準上教導他人行善。 信心本身是行為,所以有信心的人一定會結出寶貴的生命果子。

 

   3)自由和愛的信仰

    世基督徒背負律法和善行的沉重包襖,過著十分辛苦的信仰生活。需要朝聖,極力想擁有聖者聖女的遺物或遺體的一部分;他們誤認為禁欲的獨身生活是聖潔的信仰 生活;想通過禁食、買贖罪卷等行為得到救贖。路德為了讓世人從所有道德神學的重擔和中世紀中期和後期的理性思辨的包袱中得到自由,強調惟獨因信,才能從罪 中得以解放、從死亡中得以解放,特別從某個人(從教皇)那兒得解放。

    同年路德所著的《教會的巴比倫之囚》使監禁于告解聖事之囚的中世基督徒得以自由。即從只有神父才能喝聖餐的葡萄酒,而平信徒只能吃聖餐之餅的巴比倫之囚中,基督徒得到了自由,他們開始可以一起分享餅和杯了。

    並且在巴特堡城中,路德將聖經譯成勞動者易懂的德語,從只有神父才能用拉丁文讀經的俘虜狀態中,使平信徒也得到了可以讀聖經的自由,而且在只有教皇才能解釋聖經的監獄狀態中,他還開闢了在聖靈的引導下平信徒也多種形式地解釋聖經之路。

    並且路德將拉丁語禮拜儀式更換為平信徒都能聽懂的通俗德語形式,而且使信徒從彌撒中得到自由,改成以講道為中心的禮拜。

    不僅因此,路德將修道院的修女一個個救出來讓她們結婚,最後他與剩下的修女結了婚。這意味著路德打開了聖職者結婚的自由之路。

    終路德被天主教定為姦淫罪逐出教門時,路德陷入了絕望當中,他的夫人為此穿著葬禮服準備參加上帝的葬禮。當路德回家看到便問,“你準備參加誰的葬禮?”妻 子回答說,“上帝的葬禮”。路德說,“永恆的、全能的上帝怎麼能死呢?”當時,妻子反問說,“不是因為上帝死了,你才絕望的嗎?”這一勸慰之言使路德得到 了新的力量。

    德強調信徒自由不要停留在利已的靈性滿足中,而要成為愛和奉獻的僕人,並為得更多的人而成為仁愛的僕人時反而可以享受更多的自由,如同藝術家當埋頭于藝術 的時候,享受自由一般。基督徒當為他人的利益、福祉奉獻愛心時,得到自由。愛不僅是自由的目標,也是將我們從魔鬼的誘惑和功擊之中得到保護的安全之路。

    路德說,當我們順從成為基督的僕人時,我們才是真正的自由人。不要敬畏人,但要敬畏上帝。雖不順從人,但因順從上帝而享受自由。成為基督的奴僕時,從所有的人中 得到自由,但是順從和作基督的奴僕起源于愛。加拉太書513說:“你們蒙召是要得自由,只是不可將你們的自由當作放縱情欲的機會,總要用愛心服事。”

3.  義認化(稱義)和成聖

    路德在這種層面上的也有成聖概念。即以自己的死(mortification)在基督裡活,在鄰舍裡活;以信仰在基督裡死,在基督裡活;以愛在鄰舍裡死,在鄰居裡活,因自我死了的愛而自然地走向他的鄰舍。

    這種義認化(稱義)和成聖雖好象是緊密相連的,但義認化(稱義)是因著聖靈先賦予的信心(imputation),成聖也是因著聖靈先賦予的愛 imputation)得以完成的。在這裡排除了人類的努力和參與,而且不需要自由意志的責任性,並沒有我們的本性參與上帝的本性,或如此得以改變的神聖化(divinization)或成聖(impartation)。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