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流主義係由亞歷山大十二轄區之一的保加里堂(Baucalis)的資深長老亞流 (Arius)而得名。他於主後 318 年左右公開發表他的主張:只有聖父是真神;聖 子本質上與上帝不同。無論從本性或權利方面看,聖子不具有如不朽、至高權威、完善智慧、良善純潔等神性。他在聖父生他以前並不存在。他是聖父所造,是受造物,但是他是所有其餘受造物的創造者,所以聖子是”一切被造以先的首生者”。但是他與神並非一體,與上帝的關係也不親密。
亞流認為聖子乃藉上帝的恩典和喜愛而稱為”神”,他在實際生活中無罪,也不改變,但不是本性如此。此外,聖子需從天父那裡領受智慧與光,來向世人 彰顯聖父。他相信”道”或聖子在肉身的基督中替代了人的靈魂。與這道結合 的只是肉體,不是整個人性。
不久,在亞歷山大城舉行由埃及和利比亞主教們出席的一次會議,決定將亞流和 12 位教界人員包括兩位主教,逐出教會,但事情沒有那麼容易解決。亞流 向安提阿舊日恩師路思安(Lucian)門下同學求援,路思安是個很有影響力的教師,於數年前殉道。同門裡面有尼哥美地亞(Nicomedia)主教優西比烏,他運用他和宮廷的關係,使局面對亞流的同情者有利。後來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寫〈古教會史〉也在他的主教轄區尋為亞流尋找支持者,他很快就遇上了麻煩。因為西羅馬帝國的皇帝君士坦丁又成為東羅馬帝國的皇帝。他發現他的新領土居然因一件”神學小事”而分裂。他派他的宗教顧問西班牙主教老和修到亞歷山大調停,但未成功,遂於325 年在尼哥美地亞的尼西亞(Nicaea)開歷史上第一次的大公會議。
尼西亞第一次大公會議,許多主教和長老帶著大逼迫留下的傷痕出現。在君士坦丁的主導下,約有 250 至 300 人位主教出席。中心議題為「基督究竟是真 神,抑僅為首先最大的受造物」。出席除了少數來自西方教會外,其餘都是東方教會代表。其中分為亞流派,亞歷山大學派(亞他那修)及由歷史家優西比烏所領導的中間派。當時亞流主義學派的代表優西比烏用經文立論權威,但卻沒充分討論下受到否定。君士坦丁皇帝要求下會議採納了該撒利亞的優西比烏所倡議的「聖子與聖父同質」(homoousia)。結果全體主教簽署通過《尼西亞信經》。沒有簽署的兩位主教與亞流被驅逐,亞流派被斥為異端。西方教會受 特土良(Tertullian)的影響,忠於尼西亞會議結果,奠下三位一體為基督教傳統教義的基礎。
此次會議,亞流派的主力戰將是尼哥美地亞主教優西比烏。此人足智多謀,政治手腕厲害,在尼西亞會議之後,領導亞流派的反撲得勢,造成亞流派在政治上的勝利。亞歷山德是正統信仰派的領袖,獲得一些主教的支持。他最得力的助手是亞歷山大城的執事長(在當時是主教或長老的助理)亞他那修
(Athanathius)。他是年輕有為的神學家,已經出版其名著《聖道成為肉身》(On the Incarnation of the Divine Word)。他洞悉亞流異端思想的嚴重後果,後來繼任亞歷山大主教,領導正統信仰派堅守尼西亞信經。他雖然多次遭受亞流派的政治迫害,但是堅持作為中流砥柱,死守善道,使得正統信仰至終得勝亞流異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