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早期人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早期人物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2年4月16日 星期六

伊格那丟達以弗所人書

jesuschrist: 伊格那丟達以弗所人書: 伊格那丟書信引言     伊格那丟的這些書信,在古代基督教的文獻中是很著稱的。優西比烏的教會史中載有伊格那丟的事蹟,說,伊格那丟是敘利亞國安提阿的第三位主教,繼承著彼得(第一主教)和友阿丟( Euodius ,第二主教)之後。當地政府為了他是基督徒,定了他死罪,把他送至羅馬...

 伊格那丟書信引言

   伊格那丟的這些書信,在古代基督教的文獻中是很著稱的。優西比烏的教會史中載有伊格那丟的事蹟,說,伊格那丟是敘利亞國安提阿的第三位主教,繼承著彼得(第一主教)和友阿丟(Euodius,第二主教)之後。當地政府為了他是基督徒,定了他死罪,把他送至羅馬運動場,以飼猛獸。那時安提阿至羅馬之間,有不少城鎮。伊格那丟路經小亞西亞一帶的若干教會,當其在士每拿時,寫信給以弗所,馬內夏,他拉勒,羅馬四教會;後在特羅亞(Troas),寫信給非拉鐵非,士每拿二教會和士每拿主教坡旅甲。優西比烏稱伊格那丟在羅馬殉道時為他雅努皇帝第十年,即主後一○八年。近代評論家對這問題,意見不一,各持其說,但多數學者推想伊格那丟的殉道總在他雅努在位之時,即主後九八至一一七年的中間

 伊格那丟這些書信的旨趣,除達羅馬人書之外,皆在表示各教會對他的渥遇而鄭重申謝。達羅馬人書的宗旨則在謝絕他們對他救援的努力,而表明自己甘心為道舍生。除這些直接旨趣而外,寫信人又懷著三種意見或動機,可在各信中揣索而得:(1)懇切期望眾教友更加敬重聖品人員。他說教會中的主教和諸長老,是上帝所設置,用以保持教會團結的精神。(2)是要保護教會不去偏向異端,尤其防備基督幻影之說,妄稱耶穌沒有真實人性,不曾為世眾受難贖罪。他又反對基督徒去遵從猶太人的習俗。(3)是要設法使安提阿教會將來不遭危險,希望別些教會予以支持

   至於伊格那丟書信集的編訂本,歷代種種不同。有的除這七種之外,更有六種;這,通稱為“長本”。有的被稱為“短本”。又有稱為敘利亞文縮本。中世紀初期,“長本”通行於大公教會。但後來發見附加之六種顯為偽作。本卷所收如下所漢譯的七種書信,系根據近代評定之希臘文原稿,即優西比烏教會史中所曾提到的。

伊格那丟達以弗所人書

     

伊格那丟又名提阿甫箬(注一)寫信給亞細亞的以弗所那值得所有稱讚的教會——它蒙上帝聖父的充滿賜福而得著偉大,它自亙古以來預定了享受永住不變的榮耀,由於聖父和我們的上帝耶穌基督的旨意,藉著真實受難的方法而聯合在一起和被拯選的,——但願你們在耶穌基督裏有豐滿的平安,並獲得無可指摘的喜樂

   (注一)Thoephoros意為“受神感動者”。三世紀時,伊格那丟行傳中載:羅馬皇帝叱問:“提阿甫箬是誰?”伊格那丟答稱:“他是懷有基督在心之人。”

 第一章

   1)我靠賴上帝得以熟識你們極可愛慕的名聲,這是在義性中,按著你們在我們救主耶穌基督裏的信心和愛心而獲得的。你們效法上帝,藉著上帝的血激動了你們的友愛事業,你們把它完滿告成。(2)因為,當你們聽見了我為我們公眾的名義和希望,而以囚徒之身,從敘利亞被解往羅馬,我盼望靠著你們的祈禱,得在羅馬與猛獸爭鬥,因而可能成為一個真實的門徒,在這個時候,曾承你們來看過我。(3)那時我奉上帝的名,接見了那代表你們全會眾的一位阿尼西母,是你們的主教,一位不能用言語形容其愛心的人,我靠著耶穌基督,懇求你們敬愛他,都效法他。因為使你們得著這樣一位主教的上帝,是理當頌贊的

 第二章

   1)那麼,關於我同工的巴魯,他因上帝的旨意而作你們的執事,並在萬事上當受祝謝,我請求你們讓他可以留在我這裏一段時間,為著你們的令譽和你們主教的令譽。克羅古也是,他真配作上帝和你們的僕人,我接待他作為你們愛心的代表,他用各樣的方法使我暢快;願耶穌基督的父也這樣使他暢快——連同阿尼西母和巴魯,還有尤不洛和傅龍圖,我在這幾個人的身上如同在愛心中看見了你們全體一樣。(2)若是我配得這樣喜樂的話,我願永為你們而喜樂。耶穌基督已將榮耀賜給了你們,所以應當在萬事上歸榮耀於祂,以致你們得被一致連合在共同的順服之中,即是順服主教和眾長老,好使你們在萬事上都聖潔了

 第三章

   1)我現在不是好像是某一大人物的樣子來指揮你們,我雖然為了聖名而被囚,然而我還沒有在耶穌基督裏的完全:我現在不過是一個後進的門徒,所以我對你們說話,就像對我同學們說話一樣。我必要受你們抹膏,在信心,勸勉,堅忍,和寬容上作準備。(2)可是為了愛心的緣故,我就不能緘默不言,不能不來奉勸你們切須遵行上帝的旨意。因為那作為我們不可割離的生命的耶穌基督是聖父的旨意,正如在普天世界之下所派立了的所有主教,靠著耶穌基督的旨意,也都是聖父的旨意一樣。

第四章

 1)所以你們遵從主教的旨意行事,是理所當然的,而你們現正照做,你們的眾長老得應分的名譽,配作上帝的僕人,他們和主教融洽合作,如同弦之於琴。所以你們可用同心合意的愛去歌頌耶穌基督。(2)你們各人當加入這個歌唱團,並接受上帝的發音而合奏,藉著耶穌基督而同聲讚美聖父,這樣,祂可以又聽到你們,又因著你們的善行而承認你們為祂兒子的肢體。於是你們成為無可指摘的統一,好叫你們經常與上帝相通,這對你們是很有益的。

第五章  

   1)因為,若是我在這麼片刻的工夫中而得與你們的主教有這樣的團契融諧,這不是凡俗的,卻是屬靈的,何況你們,我能更估計到你們比我更有福氣,因為你們時常與他合一,如同教會跟耶穌基督合一,和耶穌基督與聖父合一一般,因而萬有可以同聲唱和,(2)但願你們無一受欺。一個人不到聖所之內,就得不著上帝的糧(約六33),如果一兩個人的祈禱能有這樣能力,則主教與教會全體的祈禱,豈不能力更大嗎?這樣,那不參加公眾聚會的人,已是驕傲,而與教會分離了。經上說:“上帝阻擋驕傲的人。”(雅四6;彼前五5)所以我們當謹慎小心不可違背主教,這樣,我們才得順服上帝。

第六章

   1)你們若越見到主教靜默,就越要敬畏他。好比一家之主,派人作主人的事,我們應當敬重被派之人如敬重主人一樣。所以很明顯地,我們必須看待主教像主本身一樣。(2)阿尼西母真是十分稱讚你們保持著在上帝裏的良好秩序,因為你們的一切生活都依從真理,絕沒有異端派存在你們當中;不,你們甚至不肯聽從任何人,除非他依真理宣講耶穌基督

第七章

   1)我這樣說,是因為有些人或用奸惡,而假聖名以行,並做出某些絕不配上帝心意的事,對這些人你們當遠避如避野獸一樣,因為他們實是瘋狗,暗中咬人,你們必要自己當心防備,因為若是受了這樣傷害,是很難醫治的。(2)有一位大醫生,祂屬乎肉體,也屬乎靈性,是受生的,但也不是受生的,祂是在人裏面的神,在死亡裏的真生命,祂出自馬利亞,也出自上帝,祂起初是有七情的,但後來是免於情欲的,祂就是我們的主耶穌基督

第八章

   1)所以你們萬不可受人的欺哄,你們誠然以前未被欺哄過,卻是完全屬於上帝。你們中間既沒有那使你們苦惱的任何糾紛,你們的生活就的確遵依上帝。我是做了死犯而祭獻給你們以弗所人和你們永遠有名聲的教會。(2)那屬肉體的本不能作屬靈的事,那屬靈的也不能做屬肉體的事(羅八58),正如有信心的人不能作沒有信心的事,沒有信心的人也不能作有信心的事一樣。但是,即使那些你們按著肉體作的事也是屬靈的,因為你們確實作著一切事在耶穌基督裏 

 第九章

   1)不過我聽聞有從別處來的某些人,住在你們那裏,他們奉行邪惡的教義;幸得你們不曾容許他們在你們當中撒種,你們掩耳不聽他們所撒的謊,你們自視如聖殿的堅石,豫備為我們聖父上帝的建築物之用,你們藉著耶穌基督的機器,即十字架,用聖靈作繩索,使你們被運升到高處。而你們的信心正是轆轤,愛心是路子,引至上帝面前。(2)你們都是同行的旅客,擔負著上帝,聖殿,基督,和聖潔,又將耶穌基督的命令在萬事上作裝飾。而我分享著這份喜樂,因為上帝賜我得藉這信和你們講話,與你們同樂,你們在人世中沒有什麼可好的,只是愛慕上帝

 第十章

   1)你們當為別人“不住的禱告”(帖前五17),因為他們可能抱有悔改的盼望,仍得發見上帝。所以要容許他們,至少因著你們的行為而從你們學道。(2)他們若發脾氣,你們應報以溫柔;他們若口出狂言,你們應答以謙遜;他們若褻瀆,你們就祈禱;他們隨從錯誤的思想,你們卻“在所信的道上恒心”(西一23);他們行強暴,你們要柔和而不可以惡報惡。(3)總當顯出溫良來證明我們實在是他們的弟兄,我們應效法主,而尋求誰受損失更多,誰更缺欠,誰更蒙羞辱;這樣,在你們心中便沒有魔鬼的根苗,你們卻可以永在耶穌基督裏面保持一切純潔和有節制,不論在肉體上或在靈性上

 第十一章

   1)如今是末世了。所以我們要慎飭,要敬畏上帝的恒忍,免得它成為我們的定罪。我們或者恐懼來日的震怒,或者愛慕現在的恩典,兩者之中必擇其一,最要緊的是應在耶穌基督裏獲得真生命。(2)除祂以外,不要以任何一事為樂,我今在祂裏面帶上鎖鏈鐐銬,這是屬靈的珍珠,在其中,讓我得賴你們的禱告而獲復活,我懇求在你們的禱告中總是有分,好叫我與以弗所的基督徒們共受基業,你們也因了耶穌基督的權能,與眾使徒永保同心

 第十二章

   1)我知道我是怎樣的人,知道我寫信給怎樣的人。我被定了罪,你們有了憐憫;我在災難中,你們得著安全;(2)你們是那些獻給上帝的人之路徑,你們與保羅一同參預奧妙事業,他已經成聖,獲得了美名,真是有福了,我願意按著他的腳蹤,走到上帝那裏,他在每一封信裏,奉基督耶穌的名說到你們

 第十三章

   1)那麼,你們要設法多多聚會,獻感謝祭和榮耀給上帝。你們若多在一起,撒但的權力就被毀壞,你們的信心一致,他的詭計就無所施了。(2)平安是再好沒有的事,有了平安,則上天下地的爭端全歸消滅

   第十四章

 1)你們若對耶穌基督完全有那作為生命之開始與終結的信和愛,就沒有不知道以上所說的那些事了;信是起頭,愛是結局(提前一5),兩者合而為一,就是上帝,而一切其他崇高的東西都跟著信愛而齊備。(2)凡有信心的人決不犯罪,有愛心的,決不憎恨。“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樹”(太十二33);所以那自認是屬基督的,憑他們的行為就看出來了。行為不是一時的承認就算,它必須一個人靠著信的能力,堅持至終,才得表明

 第十五章

   1)靜默與誠實,比之多言與虛假為好。如果教師實行他所說的,他的教誨便是可嘉。有一位教師,他“說有就有”(詩卅三9),而他甚至在不說之中所作的,是完全依照聖父旨意。(2)那確實領受耶穌的話之人,也能聽見祂的靜默,這樣就作個完全人,以其言語為行為,以其靜默叫人明白他。(3)沒有一件事能從主隱避,即使我們秘密的事情也與祂相接。所以我們無論作什麼事,都當像祂住在我們裏面,使我們可以作為祂的殿,而祂可在我們裏頭(林前三16)。這都是實在的,而且藉著我們對祂真正的愛,必將清楚顯現在我們面前的

 第十六章

   1)我的弟兄們,不要犯錯呀;那些腐蝕家們的人,必不能承受上帝的國(林前六9)。(2)那順從肉體而這樣做的人,尚且要受死刑,何況用偽妄的教誨,敗壞對上帝的信仰呢?耶穌基督為了這個信仰而被釘了十字架的。這樣的人必將以其污穢而入不滅之火,而聽從之者,亦必如此。

 第十七章

   1)主之所以曾在其頭上受膏(太廿六7),是為了將永生的氣吹到教會裏了。你們切不可被這世的君王用腐臭氣味的教訓來膏你們,免得他把你們當前的生命擄掠而去。(2)我們既然領受了上帝的智慧,即耶穌基督,為什麼不能一切謹慎用事?我們為什麼如此愚昧,對於主所賜的恩典也不理會,而致於滅亡呢

第十八章

1)我的靈魂為十字架作了祭物,十字架對不信的人是絆腳石(林前一23),但在我們卻是救法和永生。“智慧人在那裏?辯士在那裏?”(林前一20)。自稱謹慎而又誇口的人在那裏呢?(2)馬利亞遵從上帝的指揮,孕育了我們的上帝,即基督的耶穌,也“就是大衛的後裔”(約七42),也是出乎聖靈的。祂誕生了,受洗了,而藉著自己的俯就,可將水潔淨了

第十九章

 1)這個世界上的君王,對於馬利亞的童貞和分娩,並主的受死,都一無所知。這一舉的三件奧妙,都是成就於上帝的沉靜之中。(2)那麼,它們究竟怎樣顯明給世人看呢?有一顆星在天上,其光比所有的眾星都輝灼,難以言語形容,這顆星的新鮮,使人無不驚奇,而一切其他星辰,連同日,月都圍繞著這星像歌詩班一樣,這星的光超乎所有星辰日月,人皆困惑於此新物之由何處而來。(3)然而從此,所有的魔術都消散了,各樣邪惡的捆綁也都解放了,蒙昧除去了,舊國滅亡了,為了上帝以人身顯現,使人以“新生的樣式”(羅六4)而永生了,那為上帝所豫備了的就興起了。由於計畫了把死亡歸於消滅,所以萬物都一時動盪了。

 第二十章 

   1)我希望藉著你們的祈禱,得蒙耶穌基督的允許,並遵從祂的旨意,再寫給你們第二封信(注),為你們說明關於新人耶穌基督的妙法,像我在前面約略說過的,但我更詳細解釋我們對祂的信和愛,以及祂受難與復活的意義。(2)特別是,我若得到主的啟示,使我能明白你們都受了祂聖名的恩典而聚會,有同一的信心,奉唯一的耶穌基督,我就越願寫信給你們。耶穌基督“按肉體說,是從大衛後裔生的”(羅一3),祂是人的兒子,也是上帝的兒子。因而你們應順從主教和眾長老,心無雜念,同擘一餅,它是不死的藥,是消毒劑,使我們不致亡朽,卻在耶穌基督裏永遠生存

 

   注:這第二封信大概終沒有機會寫。後出編訂者所插加的致以弗所人後書,顯系偽品

 第廿一章

 1)我的靈魂是代替你們的靈魂,並亦代替那為你們因上帝的榮名而派到士每拿來的幾位同工的靈魂;就是從那裏我才寫信給你們,感謝主,並愛坡旅甲如愛你們一樣。請你們紀念我如同耶穌基督紀念你們一樣。(2)你們當為敘利亞的教會祈禱,我就是從那裏被拘囚到羅馬去的,我在那處的眾信徒中是最微小的人,只不過曾被認為配能表彰上帝的尊榮。敬在我們聖父上帝裏和在我們共同盼望的耶穌基督裏珍重告別。 

 

 

伊格那丟的貢獻

 

    伊格那丟在前往羅馬的路途上寫了七封書信,分別是寫給馬內夏(Magnesia)、他拉勒(Tralles)、以弗所(Ephesus,此處的基督徒曾在路上拜訪過他)、非拉鐵非(Philadelphia)、士美拿(Smyrna)和羅馬(Rome)教會的,還有一封寫給士美拿主教坡旅甲(Polycarp)的私人書信。一位新約學者稱這些書信是「公元2世紀最具文採的基督教文獻之一」,即便缺乏神學深度,「可以公平地講,這些書信包含了(使徒著作除外)最早的真正的基督教神學陳述。」我們之前已經說過,使徒教父首先並非神學家,更像是牧師,始終努力鼓勵早期教會中面臨巨大挑戰的基督徒。

 

    貫穿伊格那丟書信始終的主要主題是一個強烈的主張,即耶穌基督是完全的上帝,更是完全的人,任何對這一點的否認,尤其是對基督人性的否認,都是對基督教重要真理和教會合一的嚴重威脅。

 

    伊格那丟與革利免一樣,清楚地認識到他的救主耶穌基督就是上的本身。他說耶穌是「基督,我們的上帝」(士美拿書信,第10節)。耶穌如何是上帝,同時聖父是上帝,聖靈也是上帝,作者並未進一步思考,這並非這個時代迫切要面對的問題。這個時代重要的問題是相信而非解釋教義。

 

    伊格那丟更關注的問題是,耶穌是完全的人。一些基督徒認為耶穌是真正的上帝,卻不是真正的人,他只是以人形出現而已。這種思想被稱為「幻影說」(Docetism),是早期基督論異端的一種。該術語源於希臘文單詞okeo,意為「顯得」(to appear to be),這也許反映了希臘哲學中二元論(dualism)思想的影響。二元論認為,屬靈的東西必定是好的,不會也不可能與屬肉體的東西有任何關聯,更不可能是邪惡的。上帝絕不會「道成肉身」成為真正的人。

 

    這並非使徒的教導。正好相反!比如,新約中「人子」這個稱號用於耶穌80次以上(也是耶穌本人最喜歡的自稱)。耶穌由一個女人生出(路2:7),而且有家譜(太1:1-16,路3:23-38)。耶穌說自己是一個「人」(約8:40),保羅也如此說(羅5:15,提前2:5)。事實上,使徒約翰早就指出否認基督人性之人是「敵基督者的靈」(約一4:2-3,約二7-11)。

 

    伊格那丟傳承使徒的教導。比如,他說,「有一位大醫者(耶穌基督)擁有肉體和靈魂……上帝以肉身形式存在……是馬利亞的孩子也是上帝的兒子——他成為人,童貞女馬利亞的孩子。約翰福音第一章14節說『道成了肉身』。他是靈魂,也有身體;他無感,也有感;他不朽,卻擁有可朽壞的身體。」(以弗所書信,第7節)

 

    約翰和伊格那丟都如此嚴厲地強調這件事,原因之一是:如果耶穌並非真正的人,那麼他就沒有真正地受苦、死亡並且以真正的人形從死裡復活。拒絕耶穌的人性,就是拒絕福音(林前15:1-4),拒絕福音就是放棄救贖的希望。因此,拒絕耶穌的人性成為基督徒的嚴重威脅,因此伊格那丟提醒他的讀者要注意這一點。

 

    伊格那丟和革利免一樣,也關注教會合一。幻影說對教會合一是一個巨大的威脅。所以他在書信中反覆警告基督徒「遠離爭端和邪惡的教義」(非拉鐵非書信,第2節)。他和革利免一樣,認為主教在維護教會合一與教義純潔上很重要,下列陳述在伊格那丟的書信中反覆出現:「沒有主教的情況下不要自作主張,」(非拉鐵非書信,第7節)「你們要緊緊跟隨主教,就像耶穌基督跟隨天父一樣……主教出現在哪裡,教會就在哪裡,就像耶穌基督在哪裡,大公教會就在哪裡一樣。」(士美拿書信,第8節)。

 

    這裡有一些重要的問題。教會領袖在傳承聖經真理和保護教會免於謬誤方面,確實扮演重要角色(提後1:134:2,多1:59132:1),不過似乎伊格那丟在革利免的基礎上進一步助長了這種拔高趨勢,一位主教或監督凌駕於眾多長老和教會領袖之上。比如,他說:「你們的主教站在上帝的位置指揮,你們的長老則站在眾位使徒的位置。」(馬格尼西亞書信,第6節)伊格那丟的動機是好的,維持教會真理與合一。然而,麻煩在於主教和所有教會領袖都是人,易犯錯誤,充滿罪惡,接下來歷史很快就證明,他們也會成為錯誤教導和教會分裂的推動者。革利免和伊格那丟的觀點繼續被用來支持並不符合聖經的神職制度,給予他們上帝從來不曾給予的巨大權力和崇高地位。

 

    伊格那丟勸誡他的讀者相信耶穌人性的真實性,他積極的教牧建議也是來源於此:如果耶穌基督是上帝,也是完全的人,那麼基督徒應該欣然與他認同,獻身於他,親近他,甚至願意乃至熱切地渴望受苦和殉道,正如耶穌那樣。這並非伊格那丟某種抽象的神學信條。他自己就走向了殉道的道路,對此充滿歡欣,所以她不希望任何好意的基督徒阻止他(羅馬書信,第4節)。「伊格那丟對死亡的思考揭示出他清楚地知道,基督徒信仰要求全人的全然委身,甚至為之而死。」他受苦的意願和殉道的心志顯示出他對基督的信仰是真誠的,絕非空談,因為基督也曾受苦、死亡。

 

    伊格那丟提醒我們好幾樣重要的事情:首先,錯誤的教導對靈性健康而言是危險的,必須堅決抵制;聖經真理是重要的,必須相信。其次,相信聖經真理絕非僅僅出於理智,他也會影響我們生活的方式,甚至我們死亡的方式!

2022年4月3日 星期日

米蘭花園的秘密:奧古斯丁信主的再思

1. 引言

傳統都以為拉丁教父奧古斯丁(Augustine of Hippo, 354-430)是於386年在米蘭花園的經歷中信主的。然而,亦有些學者對這段經歷提出過質疑。對有關學者的質疑筆者不表認同,但根據《懺悔錄》內的記載和奧古斯丁的成長背景,筆者卻相信他在早於米蘭花園的經歷以前已經決志歸主。本文以奧古斯丁的作品《懺悔錄》內記載有關米蘭花園的事件為藍本,再思奧古斯丁──在早期基督教裏最有名和有深遠影響力的神學家──的信主經過。

2. 揭開米蘭花園經歷的面紗

《懺悔錄》(Confessiones)是奧古斯丁升任主教後的作品(約400年左右),憶述自己一生蒙主之恩寵,而發出對神的頌讚。《懺悔錄》第八卷十二章是記述有關米蘭的花園經歷。在米蘭的花園裏,奧古斯丁正被過去的罪慾纏擾著,這種纏擾甚至叫他嗚咽痛哭。忽地,他聽到有小孩的聲音叫他:「拿著,讀吧!拿著,讀吧!」他霍然拿起桌上的保羅書信集,又想起隱修之父安東尼(Anthony)的經歷,逐依樣隨意翻開那書,當他看見羅馬書十三章十三至十四節的經文時,他「頓覺有一恬靜的光射到心中,潰散了陰霾籠罩的疑陣」。

傳統都會支持這就是奧古斯丁的信主經過,然而筆者在這裏欲提出數個關於奧古斯丁信主經過的疑點:

疑點一:奧古斯丁在《懺悔錄》中並沒有宣認在米蘭花園的經歷就是他「歸信基督」的經歷。雖然奧古斯丁確實在經歷米蘭花園的事件一年後,由米蘭主教安波羅修(Ambrose)替他受水禮──這好像給予奧古斯丁在米蘭花園的經歷中信主的一個有力證據,然而我們若了解當代對洗禮的看法便會對奧古斯丁信主有新的體會。

當時的信徒對信仰抱持嚴謹的態度,很多人相信信主後不能再犯罪,第二世紀的教父黑馬(Hermas)曾為此訂下一個折衷的方法,就是受水禮後只可多犯一次罪;奧氏所尊敬的主教安波羅修指出洗禮賜下新生,並且肉體的罪因洗禮而除去,好像復活那樣;奧古斯丁亦繼承安波羅修對洗禮的觀點,認為它是代表向罪死了,洗禮後決不能繼續活在罪中。故此,就算是作大帝的君士坦丁(Constantine the Great, 288-337)雖然於早年已信主,但他也要延遲至將死前才領洗;奧古斯丁在其母莫尼卡(Monica)死後也會為她浸禮後的「罪業」而祈求主的「治療」,在他憶述兒時未能領洗又會表示感恩。

話說回頭,奧古斯丁要在米蘭花園的經歷後才接受水禮,原因很可能是在此之前的他仍掙扎於肉體的情慾之中不能自己,恐怕自己領洗後會再涉足情慾之火裏,所以一直延遲洗禮至米蘭花園的經歷,關於肉體情慾的問題得到解決後才接受水禮。

奧古斯丁既沒有宣認米蘭花園的經歷就是他信主的經歷,當時的文化又有因為罪的緣故而延遲領受洗禮,不能以洗禮來肯定個人信主的時間。由此觀之,米蘭花園的經歷未必就是奧古斯丁的信主時間。

疑點二:奧古斯丁那本「保羅的書信集」是從何而來呢?奧古斯丁與當時一位探訪他的同鄉蓬提齊亞努斯(Ponticianus)的交談間,承認這本書信是屬於奧氏自己的。當時距離古騰堡發明活版印刷還有十個世紀,按當時個人要擁有一部分聖經是相當困難的。除了可以在每星期到教會裏抄錄讀經員或講者的經文外,也可到抄經所抄寫,或從抄經所的文士手中買得聖經,但當時的聖經抄本是價值不菲的。總的來說,若奧古斯丁在那刻並非已經歸信基督,或對基督的道理有特別濃厚的渴慕,也較少可能自己去擁有部分聖經的。

當然,這本「保羅書信集」可能是別人送給他的,但蓬提齊亞努斯看見了奧古斯丁擁有(且在奧氏面前僅有)這一本書,隨即表示「驚訝」,並含笑向他「道賀」,而奧古斯丁則回應他是在「特別致力研究這本書」。雖然奧氏並沒有正式回應他已經相信基督,但在奧氏的描寫之中似已隱含已信主的隱意。

疑點三:羅馬書十三章十三至十四節當作何解呢?「行事為人要端正,好像行在白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蕩,不可爭競嫉妒,總要披戴主耶穌基督,不要為肉體安排,去放縱私慾。」(羅十三14)經文的內容不錯是對應著奧古斯丁過去浸淫於罪慾中的問題,但若細心了解經文內容和前文後理,就會發現經文本身並沒有叫人「歸信基督」的信息。

而且,這節經文很明顯是保羅對著羅馬的信徒說的,經文也只是要求已相信基督的人「行事為人要端正」、「要披戴主耶穌基督」,假若當時奧氏並未信主,理應不會有《懺悔錄》卷八第十二章那種「潰散了陰霾籠罩的疑陣」的反應。羅馬書十三章十三至十四節並非載有「歸信基督」的信息的經文,而是一則有關信徒應有生活的要求的經文。這亦對奧古斯丁在米蘭花園時是未信主的狀態構成嫌疑。

疑點四:為何奧古斯丁在米蘭花園的經歷中提及呢?雖然當時的奧古斯丁對安東尼的事蹟認識不久,然而在米蘭的花園事件的記錄中,他顯然受安東尼的事蹟影響頗深。在安東尼的事蹟之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在沙漠隱修的期間如何藉祈禱、聖經、特別是依靠基督的名勝過惡魔的纏擾。安東尼之作為信徒,雖然也面對罪惡問題的纏繞,但他沒有失敗,卻是得勝,這亦正好與奧古斯丁面對的情慾困擾相似,隱修之父安東尼願意放棄物質的生活,追求愛神的敬虔的生活,也就成為激勵奧氏和成為他仿傚的榜樣。

故此,當米蘭花園的事件發生,奧古斯丁自然與安東尼的人生轉捩點(turning-point)聯結起來,並仿傚安東尼的事蹟般翻閱福音書,他也按著感動隨意翻閱保羅書信集,從而領受神的感召。若留心安東尼的事蹟,就會發現他得著的感召不是叫他歸信基督,而是拋棄世上的「一切」,進入另一個提昇屬靈的境界。若奧古斯丁是因著安東尼的事蹟而催發出米蘭花園的經歷,奧古斯丁又是在《懺悔錄》的描寫中有意以安東尼的改變與自己比對,那末米蘭花園的經歷作為奧氏的信主經歷的機會就不太,反而有機會是奧氏的屬靈提升的一個經驗。

疑點五:若然奧古斯丁真的是在米蘭花園的經歷中決志信主,那末他的信心改變實在太快太大得不合常理。若奧古斯丁在米蘭的花園中信主(386年7月),一年之後(387年)受洗於安波羅修,直至他四年後(391年)被逼作希玻(Hippo)的長老為止。在短短五年期間,已經寫了不少基督教作品,而且接著的日子在信仰上可謂平步青雲這種改變可謂又快又大,而且快得有點不合常理。試問一個突如其來的屬靈經驗,是否真的可以將個人作一百八十度的改變,由纏繞於情慾與不信主之中,變作相信主、能夠迅速將過去的信念與基督的信仰作整合,而又能竭力地為主爭辯呢?

當然,馬丁路德和衛斯理約翰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前者從羅馬書一章十七節發現「因信稱義」道理,從而解決了一直困擾他的屬靈問題;後者在1738年有膾炙人口的「阿爾德門街的經歷」,叫他對信仰有新體驗。但這些經歷都是一位信徒的屬靈提升的經驗,而非未信者的悔改歸主的事件。反之,馬丁路德和衛斯理約翰的屬靈提升經歷可以成為奧古斯丁在米蘭花園的經歷的一個參考。

3. 米蘭花園的經歷是委身的經歷

按上述的疑點推測,米蘭花園的事件不大可能是奧古斯丁信主的經歷,反之,他極有可能是奧氏生命的「委身」(或曰「屬靈提升」),這不但見之於他面對的掙扎、人情常理和與後人的經驗吻合,更可見於《懺悔錄》卷八是直指《懺悔錄》卷十的高潮──關於屬靈提升的光景和祕訣。卷十就是《懺悔錄》整體計劃的重要一環,它是奧古斯丁藉著討論對「記憶」的默想向他的讀者揭露屬靈提升的光景和祕訣,就是藉回憶、見證、懺悔、讚美、教導和禱告,使人得到真正的安息和喜樂,而《懺悔錄》卷八的「復興」事件正是為卷十提供一個屬靈提升的證據,它也是關於「記憶」的默想的一個良好的經驗見證。

4. 再思奧古斯丁的信主

既然推斷奧古斯丁並非在386年的米蘭花園之中信主,那末他是在那段時間決志歸主呢?相信這要從奧氏的母親莫尼卡(Monica)、他曾沉醉的宗教哲學和安波羅修這些影響奧氏成長的關鍵和《懺悔錄》的自述作為奧古斯丁信主經過及時間的探討。

4.1 母親莫尼卡的影響

奧古斯丁的母親──莫尼卡──對奧古斯丁的信仰立下堅固的基石。奧古斯丁的母親莫尼卡在奧古斯丁兒時已是一位敬虔的基督徒,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奧古斯丁童年時期已浸淫於基督教的信仰之中。奧古斯丁在他的《懺悔錄》中亦多次表示母親莫尼卡的關懷和信仰對他的影響,有學者更認為莫尼卡就是奧古斯丁年少是的「神的聲音」(the voice of God)。故此,奧古斯丁縱曾流連於情慾關係之中,曾受摩尼教的薰陶,又受新柏拉圖主義的柏羅丁奴(Plotinus)作品的影響,並浸醉於西塞羅(Cicero)的作品The Hortensius,但莫尼卡的關心和對奧氏信仰的教導自始至終也成為奧古斯丁的堅壘。雖然莫尼卡的信仰未能使奧古斯丁信主,但卻是構成他信主的基石。

4.2 罪與哲學的影響

從奧古斯丁在《懺悔錄》的自述中,知道奧氏自童年時代已經聽到基督成為肉身,並應許賜予信他的人得永生芸芸。但在十九歲以後,他開始沉淪於兩件事上:一是罪的苦纏;另一是宗教哲學。

在《懺悔錄》中,奧氏對偷梨子的憶述,開始了罪惡的序幕。他從「偷」的惡,轉到「淫亂」的惡。奧古斯丁先是感受到快樂,但在享樂之後從內心發出的卻是苦。當奧古斯丁遭受肉慾的罪惡感折騰時,他才醒覺過來,想要得到救援、解脫,因而轉向理性去解決這問題。當然,根據《懺悔錄》中的記錄,奧古斯丁要到米蘭的花園經歷後,才「完全」在這肉慾的罪惡因神的恩寵得釋放。

這裏的所謂轉向理性方法,就是指奧古斯丁藉宗教和哲學解決罪惡的問題。奧古斯丁在宗教和哲學的沉醉時期大約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摩尼教;(二)新柏拉圖主義,和;(三)西塞羅的「智慧」。

奧古斯丁因罪惡的折騰,而墮入了摩尼教(Manichaeism)的「善惡二元」的探索之中,希望藉詭辯來掩飾「惡」在良知上的衝突,又以「極激烈無知的言詞」攻擊大公教會的信仰,並把他的朋友們拉入教去,如是者作摩尼教的「聽眾」(hearer)九年之久(從十九歲至二十八歲)。

奧古斯丁在摩尼教的九年生活中解決不了他的問題,而且他對這個宗教漸感不滿。從摩尼教的虛荒中醒覺後的奧古斯丁,在二十九歲時(383年)到了羅馬,開始回歸教會作望教者。雖然如此,但他仍舊受罪惡問題纏繞,仍舊探索惡的問題。當時奧氏開始返教會,但同時又愛上了哲學──因為他閱讀新柏拉圖主義者柏羅丁奴(Plotinus)的作品後,立刻找到了「真理的希望」。另外在西塞羅的作品中激起了他對「智慧」的追求,他更與朋友們在米蘭的花園中過一種團體生活,致力追求真理。

奧古斯丁在這階段的思想似乎是被哲學完全的牢籠,與教會和基督的真理無干似的。然而,不要忘記奧氏在這時期熱衷於返教會聽安波羅修的講道(參下文),而且在《懺悔錄》之中,奧氏已表達出已經相信基督教的神是獨一的神,並已經愛上了祂。故此,筆者相信奧氏在這階段並非沉醉於哲學,而是因為他不能從當時的聖經譯本之中找到信仰的出路,因而想以哲學整合他對真理的認識,並反省對神的認識。

4.3 安波羅修的影響

安波羅修主教是奧古斯丁的啟導者,是引導奧氏進入「徬徨的境界」,「從錯誤中反身而出」的人。奧古斯丁之所以徘徊於哲學的夾縫而未能歸正的「兇手」之一,可能就是當時拙劣的拉丁文譯本聖經,使奧古斯丁對基督的道理(特別是舊約聖經中不符合道德的故事和互相矛盾的耶穌家譜)產生負面的影響。直至奧古斯丁在384年與安波羅修會面,聽了安波羅修的講道,他對信仰才有了改變。

安波羅修是採用寓意解經,為奧古斯丁去除信仰上很多的障礙,使祂更堅信聖經那神聖而崇高的權威;加上安波羅修對真理的熱忱,自始奧古斯丁一方面繼續返教會聽安波羅修的講道,使他認識救世主基督和使人得勝的恩寵;另一方面對「聖經」的開始研究探索和追求,甚至奧氏不諱地說:「教會書籍中我過去認為矛盾的,現在看出並不矛盾……公教信仰並不是我所想像而斥為虛妄的東西。」筆者相信奧古斯丁得安波羅修的啟導後,他在聖經的引領下生命的道路已經有所改變。

根據以上對奧古斯丁成長與信仰發展的再陳述,我們推斷奧古斯丁應是在奧氏接觸後(384年)至發生米蘭花園的經歷(386年)這短短兩年之間決志歸主的。由於時間和事件的距離和重疊,加上奧氏在米蘭的日子的信仰和思想變化極大,致使傳統以來就以米蘭花園的「復興」事件作為奧古斯丁信主的焦點。

5. 總 結

米蘭花園的經歷是奧古斯丁「復興」的經歷,在它以後奧氏決然將纏擾他半生的惡慾拋棄,全然獻上自己給主,因而在「復興」後一年受洗。故此,奧古斯丁的信主並非如傳統般認為是在386年的米蘭花園之中,也非如傳說般有一個傳奇的信主經歷。至於追蹤他的信主經過,就會發現奧氏的信主時間應該是383-386年之間,即與安波羅修接觸,開始聽他的講道至米蘭花園事件之間。那麼更可以說,安波羅修就是奧古斯丁的啟導者。

 

2022年2月28日 星期一

亞歷山太的區利羅(375~444)

 

區利羅出生及成長於埃及的亞歷山太城,在412 年繼承他叔父提阿非羅(Theophilus,活躍於385~412年)而為該城主教。他任主教的工作可分三個時期︰412~28年,是屬第一期,主力在解釋聖經及對異端和不信者抗辯;第二期是428~33年,此為區利羅一生成就的高i期,以力抗涅斯多留為主;此時他與羅馬教會聯手,召開以弗所會議(Council of Ephesus, 431),至終把涅斯多留定罪;區利羅工作最後一期是433~44年,這是他歸於平靜的時期,主要是從亞歷山太學派和安提阿學派的角度解釋他的信仰。

區利羅著述甚殷,用古典希臘文(Attic Greek)寫作,精通古典文學、聖經及教父作品,特別是亞他那修和加帕多家教父。他寫了許多釋經書,反映出他對聖經的重視。在釋經上,他廣泛採用預表法和歷史法,尤以《論心靈誠實的敬拜》(On Worship in Spirit and in Truth)和《加非亞論五經》(Glaphyra on the Pentateuch)為著。

區利羅反異端之作極多,最重要者有《神聖與合質三一論寶藏》(Thesaurus on the Holy and Consubstantial Trinity)、《神聖與合質三一論之對話》(Dialogues on the Holy and Consubstantial Trinity)和《五本反對涅斯多留褻瀆的書》(Five Books of Negation against Nestorius’ Blasphemies)。他在最後一本特別強調,聖道與聖子的聯合,是一種既真實又個人的聯合,藉馬利亞而生;此是針對涅斯多留之基督論而發的,涅斯多留認為聖道與聖子只是「聯手」而已。區利羅認為兩個出生都是指惟一及獨一的聖子,在永恆中及時間裡均為一;涅斯多留的理論似乎是指兩個子,一個是神聖的,一個是人性的,他們只是在基督裡面合而為一。

區利羅寫了許多講道集和信,現今仍存的信有七十封,其中一些對反涅斯多留思想是很重要的。

區利羅是早期教會最重要的神學家之一,深為東方教會(迦克墩東正教,和反迦克墩之基督一性說者和西方教會(羅馬天主教、更正教)推許。他是第一個建立教父論證的人,意思是以教父解釋當作明白使徒教訓及基督福音之準則。

按著亞他那修和加帕多家的傳統,區利羅接受尼西亞的本體相同說,聖父、聖子、聖靈的三位格,此三位格聯於一體,而為一上帝,表達於祂們共有的意志與行動。在神學思想上,區利羅不算是極具創意,但在思想的整合和表達上卻非常傑出。

    他關心的不是三位一體的本質,而是在其表達的方式,因為他特別著重救恩方面的信息,這是他從亞他那修承受過來的。論到三位一體的本質,區利羅強調三位不同的性格,而在功能上, 他指出聖父先於聖子,而聖靈則是由聖父而出;有時他也說聖靈是由聖父和聖子而出,此與聖靈之位格無關,乃是指聖父與聖子的同體而言。

    區利羅的神學是以基督論為主,他在這方面的貢獻對早期教會的思想功不可沒。開始的時候,他用的詞彙頗引起爭議,因為它們不夠確切,容易引起誤會;但他的思想倒是清晰的,最後還能 幫助人解決語意上的問題呢。他接受亞他那修對語言的解釋,認為神學爭辯不應只在詞句上作文章,乃應注意詞句蘊含的意義;這是為什麼區利羅會把「本性」(physis)等同於「位格」(hypostasis)及「質」(ousia)來用,就如說︰「道成肉身之上帝的一本性」,或「二位格一本性的上帝」等。無論如何,我們不能本於此而說他的基督論是由基督一性論轉到基督二性論(dyophysite)。他先後被指為亞波里拿留主義(包括被他反對之涅斯多留派和近代教父學者),和被近代基督論者指為「從上面」來寫基督論,這些指責都是不公平的。所謂基督之二性,與現代人「從上面」或「從下面」來研究基督論,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只是想藉以馬內利之奧祕把人與上帝聯繫起來,藉祂的虛己、祂的遍在、祂二性連於一位格、祂特性(idiomata)的交換,而尤其重要的,是祂童貞的母親,真正的上帝之母,而把人與上帝聯繫起來。

    區利羅如何了解救恩呢?是透過神性與人性的聯合,共兩方面︰一是藉基督完成,二是人藉聖靈在聖禮的工作而得以參與。藉基督完成的,一般稱作救恩在客觀方面的成就,這思想對他因信稱義的教義至為重要;他在《論心靈誠實的敬拜》一書有極精彩的解釋。

    區利羅留下的神學遺產,對東西方教會都寶貴無比。在今日人們關注教會合一之際,重新研究他在神學上的睿見,進而達到神學的共識,應是很有建設性的;最低限度,他指出東西教會所本之一源,正是那古典的基督教呢!

 

2020年12月30日 星期三

《伊格那丟書》– 服從主教和長老的權威

  據優西比烏的《教會史》記載,伊格那丟是繼彼得、友阿丟之後的第三位主教。他在被解往羅馬赴難的途中寫的七封信件─《伊格那丟書》,謝扶雅認爲,“是古代教會中最著名最具影響力的文獻。這些函札的共同點,是勸勉教友們應服從主教及眾長老,爲了主教是上帝的代表,眾長老是使徒的代表”。伊格那丟就是這樣明確地回答的:“那在主席位上代表上帝的主教,和代表使徒議會的眾長老……他們承擔著耶穌基督所托付的任務”。

  爲什麼要服從主教和長老的權威呢?目的非常清楚:要保持在上帝裏面的良好秩序。

  伊格那丟勸戒弟兄姐妹要順從主教,如同順服基督。“凡屬上帝與耶穌基督的,都是與主教一致的。而凡悔改做到與教會合一的,也都必屬乎上帝,而遵依耶穌基督以生活”。

  這就是伊格那丟的呼喊:“要聽信主教,眾長老和執事們”,並且他堅信,這就是上帝的聲音。

  伊格那丟告誡教會:若沒有主教的許可,無論是誰,絕對不可做有關教會的事。

  伊格那丟說:聖靈曾經啟示他說:“除非主教所贊許的,什麼事都不要作,要保守你們的身子如上帝的殿一樣,要愛慕團結一致,避免分裂分歧,要效法耶穌基督,如他效法其父一樣。” 

  從反面來說,“無論何人,若是背棄主教,眾長老與執事等,而自作主張,他的心就不純淨。”若是瞞著主教去做任何事,就是伺奉魔鬼。

  承認主教的權威,不能僅僅停在口頭上。“我們應作真基督徒,不可有名無實,比方說,如今有些人,只在言語上承認主教的權柄,卻在他們一切實際的行爲上並不顧到他”因此,弟兄姐妹要真實關心主教,與主教一齊同心祈禱,共同祈求,抱同一的信念,同一的盼望,“一同勞作,共同奮鬥,同奔走,同喫苦,同安息,同生同死又同復活”,作上帝的精兵。在世上,沒有什麼事比這更美好的了。

  主教絕對不可去作那爲上帝所未許可的事。這也是伊格那丟堅持的基本原則。但是,對於主教當如何順從耶穌,如果主教背棄了耶穌弟兄姐妹當如何行?在這些信件中,伊格那丟幾乎沒有論述。

  伊格那丟盡全力促進教會的合一,從教會短短的歷史中,他敏銳地看到:“在分裂和恨怒的地方上帝斷乎不住”,而促進合一的路就是眾教友與主教、長老及執事在主的真理和愛中的合一。

  他根據自己的切身經驗,以極大的熱情勉勵弟兄姐妹說:“你們尊從主教的旨意行事,是理所當然的,而你們現正照作,你們的眾長老得應得的名譽,配作上帝的僕人,他們和主教融洽合作,如同弦之於琴。所以你們可用同心合意的愛去歌頌耶穌基督。你們各人當加入這個歌唱團,並接受上帝的發音而合奏,借著耶穌基督而同聲贊美聖父,這樣,他可以又聽到你們,又因著你們的善行而承認你們爲他兒子的肢體。於是你們成爲無可指責的統一,好叫你們經常與上帝相通,這對你們是很有益的。

  若是我在這片刻的工夫中而得與你們的主教有這樣的團契融諧,這不是凡俗的,卻是屬靈的,何況你們,我能更估計到你們比我更有福氣,因爲你們時常與他合一,如同教會跟耶穌基督合一,和耶穌基督與聖父合一一般,因而萬有可以同聲唱和”。”謝扶雅稱:這真不失爲古今中外所有勸勉文字中極其罕見的一篇美文。

《革利免第一書》– 在分裂和恨怒的地方,上帝斷乎不住

 

  自教會建立後,敵基督的力量就在教會中開始制造紛爭,保羅當年就曾因爲哥林多教會的紛爭,寫下了著名的《哥林多前、後書》。收入《早期文獻》的《革利免第一書》(以下簡稱《革一書》),大概寫於第一世紀最後的十年之間,也是寫給哥林多教會的,起因還是教會內部的紛爭:年輕教友反對老年教友,並擅自趕走教會的長老。

  《革一書》從該隱因爲嫉妒而犯罪說起,講到當代最偉大的兩個使徒:彼得爲了人們的不義嫉妒屢次遭遇苦難,終於殉道而亡;保羅也爲了人們的嫉妒和紛爭,而將自己作了忍受苦難的標准,以至舍生。因此,主的兒女要謙卑而順服,竭力向和平的目標邁進,保守主賜給我們的那美好卓越的和平,在教會中過和睦的生活。

  《革一書》視教會的紛爭爲割裂基督身體的大罪,“你們當中爲什麼有紛爭、憤怒、結黨、分裂和爭鬥呢?我們不是同奉一位上帝,一位基督嗎?不都是同受一位賜恩的聖靈之澆灌嗎?而基督的呼召,豈不是同一的嗎?我們爲什麼將基督的身體割裂,又將他的手足傷殘,並破壞我們自己的身體,甚至瘋狂地忘卻我們彼此各是相輔的肢體呢?……你們的分裂,使許多人絆倒,將許多人投入絕望的深淵,使許多人疑慮,又令得我們全體憂傷……使主的名受毀謗,而更對你們自己產生危機”。

  在分裂和恨怒的地方,上帝斷乎不住,這是聖徒認定的真理。

  《革一書》宣告:“愛使我們與上帝結合。愛遮蓋許多的罪。愛包容萬事,在萬事上恒常忍耐。在愛中沒有卑賤,沒有驕傲;愛不容許分裂,愛不啟爭端。愛作出萬事歸於和諧。在愛之中上帝的所有選民得以成全。若沒有愛,就無可取悅於上帝”。所以,我們應當祈求上帝的憐憫,使我們可以得到主所賜給我們的這樣的愛。

  《革一書》挑戰陷入紛爭中的兄弟姐妹,“你們當中誰是尊貴,誰具有熱情,誰真正充滿了愛心呢?這樣的人應喊出:' 若有反抗,紛爭,和分裂,都是由我而起,我將自己引退。聽憑你們的意見要我往哪裏去,我就往哪裏,我要聽從大眾的吩咐,惟願基督的羊群與那受派立的長老們都得和睦。 '這樣做的人將在基督裏自己贏得榮耀,無論往何處,就沒有人不歡迎他”。因爲這樣的弟兄姐妹用生命表明,他們“寧願讓自己受苦,而不牽累鄰人;寧願自受非難,也不使由前人留下來的尊嚴而公義的傳統,即教會中必須過和睦的生活,蒙遭毀損”。

  《革一書》呼籲犯了罪的弟兄切實地悔改,“你們首倡反抗的人(指帶頭趕走長老的弟兄─範注),應當去屈就眾長老,接受悔改的責罰,俯伏你們的心。要學習順從,拋棄你們口舌的誇妄、驕傲,和自恃,你們寧可在基督的羊群中占得微小卻可尊崇的地位,且不可求享大名,以致失掉基督的盼望。”

  同時,弟兄姐妹也要“爲那些陷在罪中的人們祈禱,求主賜給他們做到溫順而謙卑,不是說隨從我們的意思,卻是順從上帝的旨意”。並且,所有的弟兄姐妹都要提高警惕,因爲我們“都處在同一的環境,而面對同一的戰爭”,都有跌倒的可能,所以,基督徒務必精誠合作,爲主爭戰。

  有鑒於聖經的教訓,也是爲了避免教會的紛爭,《革一書》特別強調基督徒行事當遵循一定的次序,“遵照主所命令我們的依規定的時候

,循序執行萬事。他命令我們獻祭物,作禮拜,應守一定的日期和時間,不可輕忽或錯亂。他按其至尊的旨意,規定用什麼人,在什麼地方來行這些禮節,以便一切事情得以虔誠地依他旨意作成而蒙他所悅納的” 。

  “我們每一個人各應以其品級來邀上帝的喜悅,常存無愧的良心,不可違犯關於他職事上所定的規章。”

  《革一書》的結束語(第五十九至六十一章)是一個長篇禱告,它後來成爲古時羅馬聖餐文中“爲全教會祈禱文”。現將全文抄錄如下:

  求主賜我們仰望你的聖名,即一切創造之源,使我們心眼張開,認識你,得以知道唯有你在至高的至上,在聖潔當中,永爲至聖。你使驕傲自大的人屈身,將列國的妄圖予以破滅,你使卑微的昇高,使尊貴的降低,你使人富足,也使人貧寒,你使人生,也使人死,唯有你是靈魂的恩主(或發現者),是凡有血氣者的上帝。你觀看深淵,你洞察人的作爲,你是那些在危險中扶持者,那些在絕望中的救起者,是每一個靈的創造者和照顧者;你使萬國萬族繁殖地上並揀選凡借著你愛子耶穌基督而愛你的一切人;你又透過耶穌基督教導我們,使我們成聖,使我們尊榮。

  主啊,我們求你扶助我們,拯濟我們。我們當中有受困苦的,求你挽救;有卑微的,求你憐憫;有跌倒的,求你扶起。又求你向貧乏的人顯現,對有病的人醫治,使你子民中迷路的歸向真道,賜食物給饑餓的,贖回我們當中被囚禁的人,使軟弱者能站直,膽怯的剛強起來;使天下萬國都知道唯有你是上帝,耶穌基督是你的子,也知道“我們是你的民,你草場的羊。”(詩七九13)

  你借著你的運行,顯出你爲宇宙的永恒建造師;主,你創造了大地。你在世世代代都是信實的,你作公義的審判,有神奇的威力,在創造上顯出智慧,在建立作爲中具有審慮,在可見的有形事物中具有良善,向那依靠你的人施與恩惠;求慈悲憐憫的主赦免我們的非法、不義、過錯和無能。求主勿計算你奴婢的罪,而用你真理的清水滌淨我們,使我們腳步安穩,一舉一動都照著聖潔的心,去做那在主的眼中,也在我們統治者的眼中看爲善而可的事。

  主啊,使你面上的光輝照耀著我們,叫我們安然享福,使我們靠你的大能的手得到庇護,靠你伸出來的膀臂從罪惡中得拯救,又救我們脫離那些惡意仇恨我們的人。求將和好與平安賜給我們以及普世的人群,正如你也曾在我們的祖先中賜給憑著信心、真實並且以聖德呼求你的人一樣;又求你使我們信從你大能而榮耀的名,也信從在世上管理我們的統治者和官吏。

  主啊,你用顯赫而無可比擬的能力,將統治的權柄賜給了他們,使我們知道你是給了他們何等的尊榮與高貴,叫我們服從他們,在萬事上不干犯你的旨意。求主賜給他們健康,安寧,和好,堅毅,這樣,他們就可以執行你所賜給他們的權能,不致瀆職。在天的主,永生的王,你已將榮譽,令名和統治世上各事之權柄賜給了他們這些人群中的菁華,那麼,主啊,切切求你指引他們的計劃符合於你認爲良善而喜悅的,好叫他們以虔敬、和平、溫良去行使你所賜給他們的權力,可以在你眼中看到憐恤。啊,只有你能作這些事,和更有益的事,我們靠那作爲我們靈魂的庇護者,耶穌基督,祭司長,贊頌你,但願榮耀、威嚴,借著耶穌基督歸於你,從今日以至萬世,永無窮盡。阿們! 

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

早期「教會教父」

 

使徒教父

 

一 主要的使徒教父或該時期的重要著作

 

使徒教父指繼新約正典之後的一些最早期的教會作家。時間約在AD95-150之間。作品有羅馬的革利免(Clement of Rome)革利免一書》及《革利免二書》、安提阿的伊格那修(Ignatius)著七封書信、示每拿的坡旅甲(Polycarp)著《致腓利比書》、帕皮亞(Papias of Heriapolis)的解釋耶穌言論之殘篇、黑馬(Hermas)《牧人書》、《十二使徒遺訓》(The Didache)、《巴拿巴書》。

 

二 使徒教父的特色:

 

(一)多為信仰實踐的教導。

(二)多重複使徒的教訓,極少教義上的發揚。

(三)著作性質屬猶太文化多過希羅文化。

 

三 使徒教父的重要性──過渡與傳承

 

(一)使徒教父標誌著從使徒教會到外邦教會的過渡。

(二)使徒教父標誌著從猶太教會到希羅教會的過渡。

(三)使徒教父傳承使徒教訓。

 

護教士

 

主要的護教士

 

( ) 夸達徒(Quadratus):於125年寫了一篇為基督徒辯護的文章,上呈於皇帝哈德良。

 

( ) 雅里斯底德(Aristides):於140年上書皇帝Antoninus the Pius

 

( ) 殉道士游斯丁(Justin the Martyr):是護教士中最重要的一位,於151年著《第一護教書(Apology I)》,之後又著《第二護教書》及《與崔弗對話(Dialogue with Trypho)

 

( ) 他提安(Tatian):游斯丁的弟子。

 

( ) 雅典那哥拉(Athenagoras):與他提安同期,他的文風在第二世紀所有的基督徒作者中是最為精緻、清淅和正確。

 

( ) 提阿非羅(Theophilus, c.115-180):率先提出「從無變有(creatio ex nihilo)」的創造觀。

 

  謢教士的特色

 

 ( ) 對象是教會外的人,對不信的批評者提出解釋。但也附帶地堅固教內人的信心。

 

      ( ) 引用希羅文化為辯護的理據。

 

  ( ) 因回答希羅文化的挑戰也開始在神學思想有創新。

 

  護教士的重要性

 

      ( ) 為基督信仰提出合理辯護,使知識份子能接受基督教。

 

  ( ) 開始將神學希臘化。

 

  ( ) 他們的神學思想成為之後教父神學的基礎。

 

辯道士的角色

 

主要的辯道士

 

      ( ) 愛任紐Irenaeus, 120-202

 

愛任紐是坡旅甲的徒弟,在A.D.177的逼迫後,繼任里昂(Leon)主教。曾著《駁異端(Against Heresies)》對抗諾斯底派。

 

   ( ) 特土良(Tertullian, c.155-220

 

特土良出生於北非迦太基,父母是異教徒。他到羅馬修習法律,在那兒信主。後來他對羅馬教會之渙散感到不滿,而在207年加入了孟他努派。曾著《駁馬吉安》和《駁帕克西亞(Against Praxeas)》。帕克西亞是持形態論(modalism)的神格唯一論者(monarchianism)。

 

特土良被稱為拉丁教會之父,是第一位以拉丁文寫作而名見乎經傳的神學家。他關於三位一體及許多其他神學主題的拉丁神學用詞,後來成為正統神學的用語。他對繼他之後的另一北非教父居普良(Cyprian, c.200-258)的影響甚鉅。在居普良成為主教前,他所讀的基督教書籍中,除了聖經,就只有特土良的著作了。

 

 ( ) 亞歷山太學派

 

A.革利免(Clement, c.150-c.215)

 

革利免是亞歷山太學派的第一位重要神學家。他對哲學抱持開放接納的態度。他也如游斯丁般,重視Logos思想。

 

B.俄利根(Origen, c.185-)

 

俄利根為人虔誠,曾因對基督虔誠而自閹。

 

主張基督次於上帝,而聖靈次於基督,但基督仍與父同具神性,是父在永恒中生的上帝之子。

 

俄利根是東方教會影響最大的神學家,亞流派及正統派都引用其論點以為支持。他若是異端派之父,那他也是正統派之父,因為正統派的三一論論述也是以他的神學為基礎。

 

  辯道士的特色

 

    ( ) 對教會內的異端提出辯正。

  

    ( ) 為神學作系統化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