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7日 星期六

理性主義的危機

 


  1.緣起


  更正教在十六、十七世紀面對最迫切的需求,是建立自身的神學教義及教會體制的規模。一方面,更正教得確立自己的信仰身分。無疑它是因著要糾正天主教的錯謬才出現,但它不能永遠擔任反對派的角色,卻須把各條爭拗串連起來,正面地建立自己的信仰體系。另一方面,十六、十七世紀亦是天主教與基督教互相攻擊最為激烈的時期;基於護教的原因,將自己的信仰立場辯證清楚,也是刻不容緩的事。

    事實上,當時天主教與更正教的主要衝突,都不是在上帝論、基督論的大課題上,此時為著要突顯天主教與更正教的不同處,故爭論點便盡往細微處走。因此,十七世紀是更正教的所謂「經院神學」時期,教會充斥著既為數眾多又繁瑣複雜、枯燥乏味的教義討論。


  2.危機


  研究教義者所追求的,主要是理論的和諧一致、首尾相貫,因而往往無視了現實的複雜與多元性。神學家若要將原本充斥著矛盾衝突的現實壓平,好能套進他們所刻意營建的精緻理論系統,無可避免地會踐踏了現實,亦冒犯了信徒的信仰感受和經驗。一個具代表性的例子,是十七世紀有關上帝的揀選是在人的墮落前抑或墮落後的爭論。


  信徒在生活層次上,甚少涉及繁瑣複雜的教義問題。對一般信徒而言,他們既無法明瞭這些技術上的神學爭論,亦看不出這些討論在教會生活層面上的價值。此時教會領袖及神學家若專門討論與日常生活無甚關連的課題,那整個教義討論及教會發展方向,便與一般信徒脫節了;理性主義取得壓倒性的優勢,但教會卻變得枯燥乏味;教會空有一堆禮儀及教義,卻欠缺生命與激情。這樣的情況在英國的聖公會裏最為顯著。


  理性主義之所以輕易在英國聖公會裏取得優勢,與英國宗教改革的背景極有關係。


  英國宗教改革有別於德國由平民發動的情況,它是從上而下的,由英國國王 的一樁離婚案件,觸發英國教會與羅馬教廷的決裂。可以說,這宗教改革是極不徹底的;它不是從神學立場出發,否定天主教的各樣教義與禮儀建制,從而開展一系列的更新改造,而只是在組織上脫離羅馬教廷,自立門戶。所以,無論在教會、禮儀、組織等各方面,聖公會仍維持與天主教非常相似的形式;除了由英國國王控制教會,取代昔日羅馬教皇的地位外,一切都無大變化。


  在這樣的情況下,整個英國教會存在著嚴重的合法性危機。舉例說,它一方面拒絕羅馬教皇的絕對領導,另方面卻主張接受國王為其至高元首。它的理據何在?

    英國教會一方面要破除傳遞了千多年的教統,另起爐灶,但卻又堅持使徒統緒的觀念,確立從傳統獲得合法性與權威的主教制度,這又如何說得過去?

    根據馬丁路德及加爾文的看法,所有不符合聖經教導的傳統都要廢去,教會必須奠立在聖經基礎上;但英國聖公會從羅馬天主教會所承繼下來的傳統,很多是難尋聖經根據的,那如何為它們的合法性作出辯護呢?

    在十七世紀,不少聖公宗的神學家為要合理化他們聖經以外的傳統,都指出真理有兩個根源:首先是聖經,其次是人的理性。後者是上帝設署在世界上的自然規律,雖未為聖經提及,但教會可以按著上帝給人的智慧,藉以建立符合上帝心意的教會傳統。理性成了建構教會傳統的合法基礎。

 

沒有留言: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