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5日 星期五

優西比烏的反擊

    雖然「尼西亞會議」定亞流信仰為異端,但是「亞流派之爭」卻未告結束。康士坦丁在位期間,「尼西亞信經」是正統信仰的準繩。然而,亞流派卻能在政治上東山再起,主要是因為他們有一精明傑出的領袖,尼哥美地亞的主教優西比烏 (Eusebius of Nicomedia)。

    他利用其身為皇帝行宮主教的優勢地位,以政治手腕一步一步剷除異己。雖然他在325年夏天簽署了「尼西亞信經」,眾人皆知他不是真心真意。一個月之後,他竟然在尼哥美地亞接納亞流,同領聖餐。此舉令皇帝大怒,立刻將其放逐。但是不久之後,他獲釋召回,出任皇帝首都主教。

    優西比烏此後獲得皇帝信任,成為教會事務的主要顧問。他致力於對付堅守「尼西亞信經」的三位主將。首先中箭下馬的是安提阿主教游斯塔(Eustace),被控行為不檢,又批評皇帝母親,所以,約在330年經由當地主教會議開除,皇帝判其放逐終生不得返回。第二位要對付的是亞歷山大主教亞他那修,這對優西比烏來說,較為棘手。

 

加爾文之聖經論

 

  加爾文的神學,簡言之,就是上帝的道之神學。他強調上帝藉聖經(Scripture)而賜下的真理,是我們認識上帝惟一可靠的來源。不錯,自然界可以啟示(Revelation)上帝,人天生也有宗教本能,但人的墮落卻使他無法從這些得到什麼好處。

    人要真認識上帝,就必須看上帝如何藉著聖經來啟示祂自己,以及聖經啟示了些什麼︰在舊約,是藉著先知和祂的僕人傳上帝的話語;新約則是藉著使徒為基督做見證。聖經都是上帝所默示的,甚至如「聽寫」一樣地將上帝的話記下來,因此聖經的語句、故事及真理,都具有無誤的權柄。


  加爾文相信聖經所有的教訓,均具有一種基本的整體性(unity),神學家一定要努力發現它的整體性,按著教義的先後次序來組織,然後用最清晰的方法,把它表達出來。作為一個神學家,他有責任處理聖經每一部分的真理。

  他亦清楚地指出,上帝把聖經賜下,不僅是要把真理及教義傳給我們而已;聖經見證的,乃是活的道,而神學家的責任,就是幫助人認識這道,並倚藉這道 來生活。先知與使徒所留下的啟示核心,是人與上帝的道相遇,即透過耶穌基督,三位一體真神的第二位;加爾文說的「上帝的道」,就是指祂而言。寫聖經的人儘管已接受真理與教義,他們仍然要知道,自己是站在上帝的愛和威嚴之中的人;加爾文認為,每一個神學家打開聖經的時候,都要尋找這個位置,要藉著聖經與上帝進入相交的地步,要面對主自己;神學家在闡釋神學的當兒,也要把握原來的事件,使人能與上帝相遇。有一個時期,加爾文曾用神祕主義的語言,來解釋人怎樣藉著信心,透過上帝的道和上帝的靈,去把握理性所不能把握的異象;因此加爾文對讀聖經及做神學的要求相當嚴格,他要人以禱告的心來讀、來做,以致他可以更透徹地明白聖經,與上帝的關係亦會更深。

  加爾文並不想創造一套系統神學(Systematic Theology),他不認為人可以用邏輯或人的思想,來控制聖經的真理,他所努力的,是怎樣讓整本聖經控制他的思想︰他表達思想的次序及模式,正是他在啟示之內所發現的次序及模式。

  加爾文差不多為聖經的每一卷書都寫過釋經書,在當時極受歡迎,流傳廣遠;就是今天仍然很有參考價值。他運用人文學科的治學方法來研究聖經,好找出經文真正要說的是什麼,及查明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事件,整個解經就活靈活現起來。因為他深信聖經的權威及完整,故此沒有用任何批判法來處理經文。儘管他相信聖經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意義,他自己卻儘量避免使用「靈意解經」的方式。他相信基督在舊約也有向以色列民顯現,只是顯現的方法,自然與新約時有所不同。

    在釋經史上,他是最早使用預表法(Typology)來表達兩約的整體性的人之一;他對聖經的整體性深信不疑,以致能夠用整本聖經來解釋一段經文。無論是 釋經或是神學,加爾文均儘可能參考學者研究的成果,特別受奧古斯丁(Augustine)的影響頗深,而自己又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教父的作品。

    1559年, 他重新修訂《基督教要義》(法文版是1560年),為自己的神學立下了最後的規模。整套《要義》共分四部分,大體上按使徒信經(Apostles’ Creed)來劃分︰卷一,創造的上帝;卷二,救贖的上帝;卷三,接受基督之恩的途徑;卷四,教會。

 

加爾文之聖禮觀

  加爾文同意奧古斯丁對聖禮(Sacrament)的看法,認為那是代表不可見之恩典的一個可見的記號。他相信只有聖餐(Eucharist)和洗禮(Baptism)具有聖經的權柄。

    關乎聖餐,他反對變質說,也不認為只有以某種形式舉行的聖餐禮才有效;同時,他亦不贊成某些人的看法,以為餅與酒只是一種表記,用來代表祂的身體,目的是刺激人的記憶、敬虔或信心。

    加爾文認為聖禮賜下的,就是它們所代表的;主不僅要求我們看,而且是吃與飲,這就表明在祂與我們之間,有一種生命的聯繫。這個聯繫在道被宣講及人以信心來回應時,就已經創造出來;當人以信心來領受聖餐禮,生命的聯繫就得以加強而更形密切。

    加爾文反對路德對聖餐功效的解釋,認為基督的身體一直是在天上,我們是被聖靈的大能提升到天上,來領受祂的身體。

    加爾文一直強調,領聖禮的人若不是以信心 來領受,聖禮就與他們無益。他贊成嬰孩洗禮,因為舊約與新約已經聯合起來,而聖禮的功能,在施行聖禮的時候就已生效。

 

 

約翰加爾文及基督教要義

    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1509至1564年)生於努瓦永的皮卡頓,該城離巴黎東北只有六十里。他十四歲就進入巴黎大學,學習擔任神父﹔但他最終因與主教衝突而退學,轉修法律。他學習拉丁文、希臘文及希伯來文,進步很快。

    大約於1533至1534年,他因接觸基督徒(Protestant)而改信基督教(但此事並無詳細記載)。當時加爾文反對「迷信教皇」,因而被起訴、下監,但最後也獲釋放。稍後,他逃到瑞士的巴色,在那處開展了廣泛的文字事工。

    1536年,加爾文出版了《基督教要義》的初版(當時他只有二十六歲)﹔此一書的原著乃用拉丁文寫成,後來加爾文再將它翻譯成法文。而且他不斷修訂,到1559年,此書的第四版最後修訂版面世時,內容已由原來的六章增至八十章。

        加爾文在瑞士日內瓦結交了改革領袖法惹勒(Guillaume Farel,1489至1565年)。他繼續豐富《墓督教要義》的內容,自己也逐漸成為改革派的領袖。加爾文及法惹勒開始在日內瓦教授改革宗神學,卻遭到禁制。他逃往斯特拉斯堡,住了三年(1538至1541年),在法國難民中當牧師。

    1541年,由於政治的轉變,他重返日內瓦,又與法惹勒一起工作。加爾文以牧師及社會領袖的身份,去模造政治與宗教的合一。他為社會頒佈嚴格的道德規律,同時又發展日內瓦的商業,使之成為繁華都市。

    加爾文也是一位多產作家,他曾為聖經的四十九卷書寫過註釋﹔又編寫小冊子,及不斷增訂《基督教要義》的內容。

 

加爾文的神學觀念

    加爾文的神學,簡言之,就是上帝的道之神學。他強調上帝藉聖經而賜下的真理,是我們認識上帝惟一可靠的來源。不錯,自然界可以啟示上帝,人天生也有宗教本能,但人的墮落卻使他無法從這些得到什麼好處。人要真認識上帝,就必須看上帝如何藉著聖經來啟示他自己,以及聖經啟示了些什麼︰在舊約,是藉著先知和他的僕人傳上帝的話語;新約則是藉著使徒為基督做見證。聖經都是上帝的默示,也的確是上帝的「口述」,因此聖經的語句、故事及真理,都具有無誤的權柄。

    加爾文相信聖經所有的教訓,都具有一種基本的整體性(unity),神學家一定要努力發現它的整體性,按著教義的先後次序來組織,然後用最清晰的方法,把它表達出來。作為一個神學家,他有責任處理聖經每一部分的真理。

    他亦清楚地指出,上帝把聖經賜下,不僅是要把真理及教義傳給我們而已;聖經見證的,乃是活的道,而神學家的責任,就是幫助人認識這道,並倚靠這道來生活。先知與使徒所留下的啟示的核心,是人與上帝的道的相遇,而這個道就是耶穌基督,三位一體真神的第二位。寫聖經的人儘管已接受真理與教義,他們仍然要知道,自己是站在上帝的愛和威嚴之中的人。

    加爾文認為,每一個神學家打開聖經的時候,都要尋找這個位置,要藉著聖經與上帝進入相交的地步,要面對主自己;神學家在闡釋神學的當兒,也要考慮到原初所有的事件,因為上帝乃是透過這些事件向他的子民啟示自己的。

    有時候,加爾文會用神祕主義的語言,來解釋人怎樣藉著信心,透過上帝的道和上帝的靈,去把握理性所不能把握的異象;因此加爾文讀聖經及做神學的方法,是要人以禱告的心來祈求,以致他可以更透徹地明白聖經,更親密地與永生的上帝相交。

    加爾文並不想創造一套用人的思想或邏輯,來控制聖經真理的系統神學,他所努力的,是怎樣讓上帝在基督裡所說的話控制他的思想︰他表達思想的次序及模式,正是他在啟示之內所發現的次序及模式。

    加爾文差不多為聖經的每一卷書都寫過釋經書,在當時極受歡迎,流傳廣遠;就是今天仍然很有參考價值。他運用人文科學的治學方法來研究聖經,好找出經文真正要說的是什麼,並查明當時的歷史背景和事件。他深信聖經的權威及完整,故此沒有用任何批判法來處理經文。

    儘管他相信聖經可以有好幾種不同的意義,他自己卻儘量避免使用「靈意解經」的方式。他相信基督在舊約也與上帝的子民同在,只是啟示的方法,與新約時有所不同。

    在釋經史上,他是最早使用預表法(Typology)來表達兩約的整體性的人之一;他對聖經的整體性深信不疑,以致能夠用整本聖經來解釋一段經文。無論是釋經或是神學,加爾文都儘可能參考學者研究的成果,特別受奧古斯丁的影響頗深,而自己又精通希臘文和拉丁教父的作品。

 

 

2022年2月19日 星期六

约翰•豪(John Howe)

     约翰•豪(John Howe)   ,

约翰•豪(John Howe)

 

    约翰•豪是英國清教徒神學家。

 

背景

 

豪出生在拉夫堡。 五歲時,他和父親一起去了愛爾蘭,他的父親被威廉·勞德驅逐出境,但在 1641 年回到英國,與父親在蘭開斯特定居。

 

教育

 

他曾在劍橋的基督學院和牛津的馬格達倫學院學習(學士,1650 年。文學碩士,1652 年),有一段時間他是大學牧師和大學牧師。

 

服事

 

國外其他同名人士,見:John Howe。他曾短暫擔任奧利弗克倫威爾的牧師。在劍橋,他受到拉爾夫·卡德沃斯和亨利·莫爾的影響,他可能從他們那裡獲得了標誌著他作品的柏拉圖式色彩。

 

大約在 1654 年,他被任命為德文郡大托靈頓的永久牧師。

 

在這個地方,根據他自己的說法,他在齋戒日從九點到四點在講台上,有十五分鐘的休息時間,期間人們唱歌。 1656 年奧利弗·克倫威爾訪問倫敦時,說服他在白廳傳教,結果,豪非常反對他的喜好,成為克倫威爾的牧師之一。

 

理查德·克倫威爾(Richard Cromwell)退休後,他回到了他在托靈頓(Torrington)的前教區。當 1662 年統一法案通過時,他離開了他的教堂,但在附近呆了一段時間,在私人住宅里佈道。

 

1666 年,豪接受了五英里法案,但帶有限制性條款,“只要人的法律符合上帝的話語”。 1671 年,他成為愛爾蘭安特里姆城堡的 Massereene 勳爵的牧師。

 

1676 年,他作為拉撒路·海曼 (Lazarus Seaman) 的繼任者回到倫敦,在 Haberdashers" Hall1685 年,由於反對者表現得更加嚴厲,他接受了陪同沃頓勳爵前往歐洲大陸的邀請,並於次年定居於烏得勒支1687年詹姆斯二世發表良心自由宣言時,豪回到了他在倫敦的舊職位。

 

從那時起直到他去世,他都對當前有關預定、三位一體和順從的討論產生了積極的興趣。

 

1688 年,他率領一個持不同政見的部長代表團向奧蘭治的威廉致歡迎辭。他在倫敦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