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4日 星期六

早期基督教如何擴展

 

        A.造成基督教擴展之因

 

          根據有記載的資料如使徒行傳,及一些傳說如多馬到了印度---  

 

          我們可歸納出下列諸因:

 

統一語言(通用希臘文),與統一文化,共同價值系統,

此有助於任何思想的傳遞

猶太民族散居羅馬帝國各處,成為福音傳遞的好土壤

羅馬帝國的太平盛世,四面通達的交通網,允許基督教的傳遞

外邦世界中,人心的虛空,成了基督教思想傳遞的沃土

 

B. 教會與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

 

前三十年(30~60AD):享受帝國法律保護,被視為是猶太

教的一支派

 

60~70AD:帝國開始迫害基督教會

羅馬歷史學家-泰西塔斯(Tacitus @55~117AD),記載羅馬皇帝尼祿王(54~68AD在位),誣告基督徒縱火燒羅馬,並在64AD發生第一件可證實的地區性迫害

 

羅馬學者-蒲林尼(Pliny 23~79AD),寫給羅馬皇帝-圖雷真(Trajan @52~117,在位98~117AD),告知基督徒拒向凱撒帝上香敬拜,結果皇帝回答”致他們於死”

 

 

伊格那修(Ignatius),是安提阿的大主教,112AD寫了七封信,當時他正面臨迫害,預備殉道,並視之為榮耀冠冕

 

優西比烏(Eusebius 263~339AD):是該撒利亞的主教,與羅馬皇帝君士坦丁是密友.是典型的第四世紀宮延主教,著述極多,其中有”基督教會歷史”,涵蓋30~325AD之教會史,其中有”第二世紀中期的殉道者”-坡利甲為其中之一

 

迫害的合法原因

 

控告信徒食人肉、喝人血:這是誤解信徒的聖餐(6:52~56)

控告信徒是無神論者:不拜羅馬眾神

控告信徒亂倫:彼此相愛,親嘴問安

行神跡違反羅馬禁止巫術的法例

被視為是下階屍人的迷信(eg中國農村的信徒)

信徒不參與羅馬的反道德的社交生活如競技場的戰犯奴隸肉博至死,或人獸搏鬥

 

 

迫害中的教會

 

a.殉道士的見證,更造成教會的增長,所以特土良(北非迦太基 160~220AD):殉道士的血是教會擴展的種子.

        真正大規模的迫害是在羅馬皇帝狄希阿斯(Decius)在位期間249~251AD),後在戴克裏先(Diocletian)284~305AD間續有迫害.

 

                    b.教會漸形成有規模、有組織

 

開始教會有執事(6:1~6),長老(監督)(11:30;14:23;提前 3:1)管理個別教會,後來人數漸多,到了150AD, 有了地區的主教,後又有大主教統管全部區域.同時教會各種形式、禮儀也漸成形.根據考古發現,一些教會的標幟如魚、十字架---也陸續出現.之後大主教更發展成更有權柄、能力的羅馬天主教教宗.

 

教會歷史概說

         記載有關自五旬節教會建立以後,它發展的事蹟

 

A.     研究教會歷史的原因不是為了:

 

1.知道屬天真理

 

羅馬天主教,除了聖經正典之外,還接受教會傳統為真理的一部份

 

2.     找到能適用於今天教會的模型

 

3.     護教

 

我們護教是根據聖經,而非歷史

 

4.     尋找適合今天教會的真理和應用乃是為了:

 

1.     瞭解現今教會組織的來源與發展過程

2.     尋求屬靈偉人的經歷,以得鼓勵

3.     學習歷史的教訓

 

如從一些運動(靈恩--)的演變,神學的探討,學習分辨何為重要,何者不重要.

 

B.     教會歷史在神學上的地位

 

基本神學是由下列諸項組成:

 

釋經(Exegesis) 聖經神學歷史神學系統神學

 

C.     教會歷史的分期

 

此處之分法非絕對性;不同歷史學家有不同分法

 

1.         五旬節~100AD:使徒時期

 

此期約結束于使徒約翰去逝時

 

2.         尼西亞前時期:100~325AD

 

此期亦稱為教父時期,是基督教信仰教義形成的基礎期;325AD亦是尼西會議召開時,是第一次教會聚集商討教義上的紛爭,同時亦是基督教在羅馬帝國取得合法宗教地位的開始

 

3.         尼西亞後時期:325~451AD

 

451AD是迦克墩會議期;有人將此期延長至600AD(大貴鈞利時,Gregory the Great);又有人延至787AD(最後一次大公會議);甚至有延至1054AD(東西羅馬帝國分裂).但以451600AD最多被採用

 

4.         中古時期

 

此期又可分為三段:

 

a.         早期~經院哲學(Scholasticism)

 

此段期間是根據3.之分法,所以可有四種:450/600/787/1054~1200AD

 

經院哲學代表現代歐洲歷史的開始,此時大學院校如雨後春筍紛紛建立,知識份子階級增加

 

b.        高潮期:1201~1300AD

 

此期代表羅馬天主教之黃金時期;羅馬之經院哲學是主流力量,教會亦大量成立

 

c.         後期:文藝復興期1300~1500AD

 

此期是歐洲歷史的另一新開始,同時代表羅馬天主教的開始衰弱,官方的天主教會多元化,一時間同時有34位教宗產生,各自為政,混亂教義.

 

5.         改革宗教~後改革期:1500~1650(1700)AD

 

文藝復興引進宗教改革;此期中另有一期稱為後改革期(1590~1650or1700AD),或新教正統期.

 

6.         現代期:1700(1650)~現今

 

從啟蒙運動迄今

 

2021年10月24日 星期日

第四及五世紀的組織、崇拜及聖曆的發展

 

I.崇拜及教會生活的改變


A.皇室捐資建宏偉的禮拜堂:為因應日益湧進教會的群眾及表達對信仰的禮遇,康士坦丁出資在各地建造教堂。他的母親也特別在耶路撒冷及聖地建造教堂,教堂大都仿效當時政府機構的雄偉的大會堂建築。

 

B.華麗的禮拜儀式的產生:

除紛紛設立大教堂外禮拜儀式,也有大幅度的改變,莊嚴隆重的禮拜儀式,深受宮廷朝見皇帝的莊嚴繁複的程序及華麗的佈置所影響。

 

C.不同禮拜儀式的發展

 不同禮拜儀式在帝國不同的地區,隨著不同教會歷史的禮拜傳統發展,在東方有 St.Chrysostom儀式, St. Basi儀式, St.James儀式;西方有Roman儀式, Gallican儀式。

 

II.聖曆的發展

 

A.早期的聖曆:

 

前三世紀基督教會已有基本的聖曆架構,來紀念耶穌復活及受難及降生。

 

B.第四及五世紀聖曆的發展:

 

康士坦丁的母親在聖地廣設教堂,並設立隆重的崇拜儀式,按照基督在聖地的生活事蹟,漸漸成為以耶穌生平大事為節日的聖曆。信徒往聖地的朝聖,將在聖地所經歷的聖曆帶回各地的教會,對聖曆的廣泛使用影響很深。

 

C.聖徒紀念節日對聖曆發展的影響:

 

早期的殉道士聖墓禮拜及昔日異教徒的將英雄敬拜帶入教會的影響,對聖曆的內涵產生影響。

 

III. 第四及五世紀的教會組織的發展

 

A.城市的教會的主教

 

1.  西方的城市的教會組織發展與東方不同:主教人數不多,只有大城市有主教及襄助主教的低階牧職。

 

2.  羅馬主教以下低階的職位發展如下:長老、司祭、副助祭、宣讀員、驅魔者等他們的昇等都有嚴格規定。

 

3.主教的責任:講道、洗禮、聖餐、財物管理。

 

B.鄉村教會的主教

 

1.西方教會在第四世紀才開始在鄉村發展。

 

2.鄉村教會之教牧由城市教會來管理監督。

 

3.鄉下教會也有地主自設的教會:地主在經費上支持並控制教牧的任用權。

 

4.教會最高的權力機構為主教會議,通常為省的主教會議。後來康是坦丁後大公會議成為最高機構。

 

 C.羅馬主教的優越地位

 

因素:

 

1.羅馬城的優越地位。

 

2.康士坦丁對羅馬教會的優惠待遇。

 

3.羅馬主教認為其地位的優越是根據主對彼得的宣告。並在四至六世紀的幾位教宗的努力下所促成。特別在利奧一世(處理蠻族入侵及迦克敦爭議的危機)、格拉修一世(從教會法的理論)、貴格利(管理羅馬城及處理倫巴人入侵的危機)。

 

 

皇帝與教義的爭論

 

-基督教成為合法的宗教後皇室積極參與教會內部的爭端。首先是多那徒主義的抗議運動,接著是325AD的尼西亞大公會議 ; 381的君士坦丁堡大會; 431的 以弗所大會; 451的加克墩大會及以後的大公會議都由皇帝之名召開來解決教會的教義或紀律的爭端。

 

-皇室對教義一無所知,只求爭議能和平落幕,以保帝國社會及政治次序的安定為考量。康士坦丁及以後的繼位者常採取異端派的立場,不少正統的領袖因而被迫流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