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15日 星期二

吾珥的第三王朝

    上帝向亞伯拉罕最初的呼召是:「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

    有一個問題,就是到底上帝呼召這個人,從那地方出來。上帝給這個呼召,是在迦勒底的吾珥。

    聖經外的資料有一個出名的時代與此有關,這就是所謂吾珥的第三王朝的政洽時期,前後一○八年,當時吾珥城是所有下米所波大米的首都。

    這個時代所涵蓋的時間,就是我們所感興趣的時候,它包括了主前第廿二世紀的末期,或是緊接其後的一段時期。準確的時間,決定於眾所議論的漢摩拉比(Hammurabi) 的年代;它是根據漢摩拉比的年代推算的。關於漢摩拉比統治的開始,學者提出三個年代,「晚」年代是主前一七二八年,「中」年代是主前一七九二年,「早」年 代是主前一八四八年。我們必須在這三個年代中,加上約三四○年,才是吾珥第三王朝的開始,就是說,若以晚年代的時期為準,第三王朝是在主前二○ 七○至一九六二年開始,中年代,則為主前二一三○至二○二二年左右,晚年代,則為主前二一九○至二○八二年左右。若亞伯拉罕生於主前二一六六年 左右,而移居於主前二一○○年,則按晚年代而言,他離開吾珥,約於這時期開始之前卅年,按中年代或早年代而言,他活在那時期,也在那時期之中離開。我們很 難決定採取那個立場最好,但幸好按著我們的目的,不需作決定。因為,即使這個時期,是在亞伯拉罕離開後幾年才開始,在這段時間,情況都沒有很大的改變。

    吾珥第三王朝的情況如何呢?這是蘇美(Sumerian)文明的古典時期,這時代是蘇美文化發展至最高潮時。蘇美文化在先前早期王朝時代(Early  Dynasty  Period)一直朝這最高峰進展,但在達到高峰前兩世紀,由於亞甲德(Agadeor  Akkad)城勢力及其閃族文化的興起而晦暗。這種晦暗起於亞甲德能幹的統治者撒珥根。那時伊勒赫(ErechUruk)王魯加沙基西(Lugal-zaggisi),享受統一下米所波大米的成果,但卻被撒珥根擊敗。撒珥根是閃族人,說亞喀得語(Akkadian) 與蘇美語不同。雖然在先前的早期王期時代,下米所波大米國王的名冊中,已出現有幾位閃族的人名,表示閃族文化有些影響存在,但是在撒珥根興起之前,大部份 是受蘇美文明所統治。撒珥根所造成的時代,持續了一世紀多,他所控制的地區,一度從波斯中都擴展到地中海,這是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帝國,後來由於稱為古梯 (Guti)的野蠻民族侵入這個區域而結束亞喀得時期。他們顯然是從撒哥洛山脈(Zagros  Mountains)來的,他們入侵的結果造成黑暗時代,但這卻為蘇美文化在吾珥第三王朝時的復興鋪路。掙開古梯人控制的實際上是伊勒赫王烏杜赫加(Utu-hegal),吾珥王吾珥南模(Urnammu)接著打敗他們,而開始我們所關心的這個時期。

吾珥的統治者

    吾珥的統治地不如亞甲德大,然而它的列王宣稱要使撒珥根帝國永存,而自稱為「蘇美和亞喀得諸王」及「全世四方諸王」  Kings of  the  Four  Parts  of  the  world)。他們很可能控制了遠至北方的亞述之地,而且一定也控制所有下米所波大米。連續的五位統治者的名單如下:吾珥南模(Ur-nammu)統治十八年;舒爾基(Shulgi)統治四八年;亞馬辛(Amar-sin)九年,舒辛(Shu-sin)九年、伊比辛(Ibbi-sin)二十五年,在伊比辛統治時勢力減弱,最後這城市終於被從山上下到東邊的以攔人(Elemites)所掠奪。

    第一任統治者吾珥南模可能以其良好的法律條文聞名,這些法典是最古老的,比更著名、更完美的漢摩拉比法典還早。附在法典的一篇短文,描述吾珥南模是由拿拿神(Nanna) 派定統治這地。

    文件上說他除掉度量衡上的作假之外,還說他表現關懷孤兒和寡婦,不讓富人剝削他們。這些法律當中有許多是不成文法,而成文的法規,則表現出和漢摩拉比法典相似的特點。

    這表明人們瞭解社會基本問題,並且關懷公義。他們將這些法規記錄成我們所發現的這種形式,為了要勵行法律。顯然地, 亞伯拉罕是生活在管理得很好的社會。

吾珥的宗教

    殘留美好的宗教建築,證明亞伯拉罕時代的社會,宗教色彩濃厚。保存最好的例子,是這個時期古老的金字塔型神廟(ziggurat),吾珥南模的名字和頭街印在磚上,看出他在建築上也負責督導。

    這座廟似乎是建在一個較小的廟頂上,當然這底下的廟是更早建的,它的上都是拿波尼度(Nabonidus) 的工作,其年代是較晚的新巴比倫時期。這座神廟整個的建築是長二○○尺,寬一五○尺,高七○尺。現在我們知道它的形式是當時流行的正方形加金字塔型。頂端 的宗教殿堂,在挖掘之時已不存在了,但仍殘留一些上藍釉的磚塊,顯然是蓋在上面的,烏雷是挖掘這龐大建築的主要負責人,他相信曾在不同層次的土地上種植過 樹叢和灌木,那是技藝的傑作,也證明當時技術的高超。

    在這座神廟的周圍,有其他神聖的建築,一個是月女神即拿拿神之妻寧格兒(Ningal)的輝煌廟宇。別的建築物是祭司的住屋,和儲存禮儀用品的倉庫。圍繞著神廟地區前展開有二二五尺鋪磚的露天廣場。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在這個複雜的地區,來往如梭的政府官員和善男信女。

以色列史

  以色列史概論  ,

 希伯來民族的起源  ,

  族長時期   ,

吾珥之生活環境

    關於一般生活環境,多半是從一個古地亞(Gudea)——拉革施城的安細(ensi at Lagash) (安細是當地城邦的統治者,兼管政治、宗教)所留下的手工藝術品,以及吾珥主要統治者所留下的製品來瞭解。古地亞顯然擁有比一般藩王更大的權力, 據說有二一六、○○○臣民。他留下許多詩歌和禱告文件,從這些可看出蘇美語言所發展到的最高峰。

    其中有一篇文章描述寧格蘇神(Ningirsu)下令古地亞指示重修拉革施的神廟——埃尼奴(Eninnu)。據說古地亞立印進行這項工作,遠從敘利亞北部的亞瑪奴山脈(Amanus  Mountains)運來木材。所羅門後來為建造耶路撒冷聖殿(王上五6),也從這一帶運來香柏木。古地亞也留下許多四面都雕琢的雕像,常常是他自己的像,可看出當時技藝家的才華,和傑出的藝術才能。

    生 活情況一般說來是繁榮的,在這一帶出土約十萬份商業文件,大部份與這時期有關,可以幫助我們瞭解當時情形。內容是關於買賣穀類、水果、牲口、奴 隸和其他商品,並且記載商品的價格以及一般交易的方法。雖有通貨膨脹,但經濟情況看來相當穩定。這些文件也反映出,即使人民生活當中宗教佔很大的部分,主 要的權力仍握在政治領袖手中,而非宗教領袖。還有一個證據說明當時的繁榮及文化進步,就是有不少的圓柱形圖章,全部雕刻得很好,還有許多製作精美的金屬飾 物,表現出古代的冶金學在此時已是登峰造極。

    所 有這些組成了當亞伯拉罕蒙上帝呼召時的世界情況,那是一個正在進步的世界,文化水準很高,藝術家精於技藝,建築師技術高明,商業朝氣蓬勃,生活狀況良好。 宗教極其重要,是以敬拜月神拿拿為中心。寫作相當普遍,當時顯然有學校教導寫作、藝術及其他科目。我們可以相信亞伯拉罕是一個能幹的人,他會把握 受教育的機會。他可能學過寫作,所以會記錄一些早期故事,以後被摩西編入聖經。當他需要離開本地,而去一個水準更低的地方時,他已經瞭解到精美文化的優 點,而他在離開前也已受到這些好處。

歷史是甚麼


曾經發生的事(史實)
記錄下來的事(史料)
有影響力的事(史觀)
蘊含意義的事(史觀)
考古學
考估學
科學 (客觀)
藝術 (主觀)
讓史實自行說話
從史家觀點透視
處理史料及建立史實的能力
批判史料及解說史觀的能力
外在: 事件及行動
內在: 思想及價值
Collingwood: 「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法因斯(John Fines)指出,著述歷史的整個過程,有以下三個組成部分:
1. 過去,
2. 從過去遺留下來,至今天可供我們使用的資料,
3. 歷史學家所著述的歷史。

過去是「一去不復返」的,無法重演,我們僅能憑藉史料去認識它、重組它。史實的建立,有賴於史料。因此,歷史的學習,是訓練我們處理史料及建立史實的能力。

1830年代蘭克(L. von Ranke) 在他一本史著的序言中,有這樣一段著名的話:「人們分派給歷史學的任務是評判過去,並為了未來的好處而教導我們目前。本書不敢期望著如此崇高之任務,它只是想要表明事實上發生了甚麼而已。」

這種觀點風蘼一時,在以後的幾十年中,史家努力於嚴謹的史料考訂與批判,憧憬於最終可得到「客觀如實」的歷史。

歷史變成一張過去事實的清單。背後的假設,是歷史乃客觀存在的,只要史家能夠中立、超然地把種種史實鋪列出來,它就會自行說話,最終達致一個各方一致同意的 「歷史真相」。基於此信念,歷史著述與史家本人的思想、性情被認為是拉不上關係的——史家只是一個冷靜而客觀的學者,從事機械的工作。

踏 入二十世紀,這種觀點日益受到質疑。事實上,史實不會自行說話,而需要史家加以理解及賦予意義。從這個角度而言,歷史雖然必須以客觀的史料為基礎,卻非完 全客觀的,反而是制約於史家本身的主觀因素。史家必須從眾多的史實中,選取其中他認為重要而有意義的部分,從而著述歷史。然而,甚麼事件重要?有甚麼意 義?卻人言人殊。

史家的著述,無論多麼完善,都僅能視之為一種「假說」、對「過去」的某一套理解而已,即所謂「一家之言」。任何史家的著述皆非最終定論,更非絕對的客觀真理。歷史的學習是培養我們的批判思考能力——要作「自己的歷史學家」,自行闡述及解說歷史。

歷 史有待史家的理解與闡釋。問題是:我們當基於甚麼原則去從事理解與闡釋?過去,有一些史家認為:歷史學的任務,乃在從大量具體的史事之上進行歸納,從而得 出一些「通則」或「規律」。一些史家堅持:每一件史事都是獨特的,史家的責任乃在盡可能詳細研究每一個別事件的具體細節。這裡有一個關於「歷史通則」與 「獨特事件」的傳統爭論。

今日,甚少史家相信,我們可以得出類似自然科學一樣的「歷史通則」。羅傑士(P.J. Rogers)提出:史事不是獨特的,而是個別的;以致史家可採用類推(analogy)的方法來理解它。在此,羅傑士指出了歷史研究的一個重要用途——為人們提供了可藉以理解古今種種事件的「參考框架」(frames of reference)。

柯林武德(R.G. Collingwood)一件史事,可分為「外在性」與「內在性」兩方面。所謂「外在性」,乃史事的表面,傳統上史家的注意集中於此。然而,更加重要的,是推動事件中人作出種種行動的思想狀態;此即所謂史事的「內在性」。史家的任務,不僅在臚列史事,更須闡明事件中人的思想狀態,方能真正理解該史事發生的原因。柯林武德推衍出他的著名命題:「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

史家需將自己投射到歷史人物的處境中去,以致能夠在自己的腦中重現(re-enact)歷史人物當年的思想。

歷史概論

    上帝對歷史的計劃  , 歷史與歷史記載 ,

     歷史是甚麼  , 歷史的意義研究歷史的價值所在 ,

     「普通歷史」與「真實歷史」之區別──從存在主義出發 ,

      教會歷史概說  ,   教會二千年歷史速寫   ,

     教會歷史的幾種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