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 星期四

魯本·約翰·凱波爾(Rienk Bouke Kuiper)生平

 

 

魯本·約翰·凱波爾(Rienk Bouke Kuiper, 1886–1966)是一位深具影響力的荷裔美籍歸正宗神學家與教育家,他以堅守改革宗傳統、熱心護教和教學熱忱而聞名。

一、生平背景

  • 出生與教育:凱波爾1886年出生于荷蘭,後隨家人移民美國。他在荷蘭裔移民社區中長大,深受加爾文主義傳統影響。他接受了嚴格的神學訓練,先後在卡拉文學院(Calvin College)、普林斯頓神學院(Princeton Theological Seminary)以及哈佛大學等校受教。
  • 學術與教會事工:凱波爾最著名的職務是擔任威斯敏斯特神學院(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教授及其後期成為加爾文神學院(Calvin Theological Seminary)院長。在任教期間,他積極推展改革宗正統神學,對當代神學自由主義趨勢持批判態度。
  • 出版與寫作:他是一位多產的作家,著有多本通俗神學書籍,最著名的是《神學概論》(The Glorious Body of Christ)以及《救恩的計畫》(God-Centered Evangelism),強調上帝在救贖中的主權。他的寫作風格清晰,面向平信徒,同時也具備系統神學深度。

二、神學特色與貢獻

凱波爾是二十世紀上半葉北美改革宗復興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繼承並發展了荷蘭改革宗神學,特別受到亞伯拉罕·凱波爾(Abraham Kuyper)和赫爾曼·巴文克(Herman Bavinck)的思想影響,強調:

  • 聖經無誤與至上權威
  • 上帝主權的中心地位
  • 教會作為基督身體的重要性
  • 護教與信仰實踐的結合

他堅決反對神學自由主義和現代主義潮流,提倡以聖經為基礎的系統神學訓練,對北美改革宗教育機構的發展具有長遠影響。

三、晚年與影響

凱波爾晚年繼續寫作與講學,直至1966年去世。他的作品至今仍被許多保守改革宗神學院作為教學資源使用。他不僅在荷美改革宗社群中留下深遠影響,其對基督教教育與教會建設的貢獻,也使他被譽為改革宗護教的牧師學者

 

2025年7月5日 星期六

瑪拿西生平

 

 

瑪拿西(Manasseh)是《聖經》舊約中一位極具爭議性的猶大王,他的生平記載主要出現在《列王紀下 21:1-18》和《歷代志下 33:1-20》。瑪拿西的統治時間長達 55,是猶大國歷史上統治最久的君王。他是希西家王的兒子,在父親敬畏耶和華的敬虔統治後,他卻大行惡事,是猶大國屬靈墮落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他的結局也讓人深思,因為他經歷了悔改與轉變。以下是瑪拿西生平的重點整理與屬靈反思:


📜 瑪拿西的生平概要:

一、背景與登基

  • 父親: 希西家王,一位敬虔改革的君王。
  • 登基年齡: 12歲(王下21:1;代下33:1
  • 統治年數: 55年,在耶路撒冷作王。
  • 他可能與父親共治一段時間,這在當時的中東王朝中是常見的做法。

二、他的大惡與宗教墮落(王下21:2-9;代下33:2-9

瑪拿西的統治初期,被描述為極度敗壞:

  • 效法外邦可憎之事:
    • 建立巴力的邱壇。
    • 為亞舍拉立像(王上21:3
    • 敬拜天象(日、月、星)。
  • 在聖殿中設立偶像: 甚至把偶像設在耶和華聖殿內。
  • 行通靈與占卜: 使用交鬼和行巫術的人(王下21:6)。
  • 焚燒自己的兒子為祭: 在欣嫩子谷中(代下33:6)。
  • 流無辜人的血: 撒滿耶路撒冷(王下21:16)。

📌 總結評語:

「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外邦人更甚。」(王下21:9


三、被擄與悔改(歷代志下 33:10-16

這是《歷代志》提供的重要補充,也揭示了瑪拿西生命的轉折:

  • 上帝透過先知警戒他,卻不聽。
  • 被亞述王擄走: 用銅鍊鎖住,帶到巴比倫(代下33:11
  • 在痛苦中向耶和華禱告並大大自卑。
  • 上帝憐憫他,將他帶回耶路撒冷重新作王。
  • 悔改後的改革:
    • 拆除偶像與邱壇。
    • 修復耶和華的祭壇,並命令百姓事奉耶和華。

📌 屬靈亮點:
即便犯下極大的罪,真誠的悔改仍蒙上帝赦免與恢復。


四、結局與歷史評價

  • 瑪拿西後來死了,葬於自己的宮中(而非大衛城或列祖墳墓),可見地位上略有異於前代君王。
  • 他的兒子 亞們 接續他作王,但未延續悔改的道路。

屬靈反思與應用

  1. 上帝的憐憫與赦免是極大的
    瑪拿西的悔改顯示:沒有人壞到不能回頭。無論過去犯下什麼罪,只要真心悔改,上帝仍願赦免。
  2. 屬靈影響力是深遠的
    瑪拿西的惡行使整個國家陷入深深的敗壞,連悔改也無法完全挽回國家的命運(見耶利米書)。
  3. 不要輕看屬靈遺產的流失
    即使有敬虔的父親希西家,下一代仍可能迷失。家庭信仰的傳承需要積極而有智慧的教導與榜樣。
  4. 真實悔改要帶來實際行動
    瑪拿西在悔改後拆除偶像、修建祭壇,是悔改的行動證據。

 

威廉·霍華德·多恩對教會的貢獻

  

威廉·霍華德·多恩(William Howard Doane, 1832–1915)對基督教會的貢獻是多方面、深層次的。他既是聖詩作曲家,也是企業家、教育贊助者與敬虔的門徒。他不只在音樂上造福教會,更在財務、教育、宣教等多領域成為上帝國的祝福。

以下是他對教會的主要貢獻整理:


🏛 威廉·霍華德·多恩對教會的六大貢獻


1. 🎶 聖詩創作與音樂事工的豐富寶庫

代表性事奉:

  • 與范妮·克羅斯比(Fanny J. Crosby)合作,創作超過 1,000 首詩歌旋律
  • 總計編輯與創作超過 2,000 首詩歌,流傳至今仍在全球教會中使用

📖 影響:

  • 建立福音派聖詩文化,強調「可唱、可記、可敬拜」
  • 聖詩主題涵蓋:十架救恩、與主同行、委身事奉、靈魂得救、天家盼望

🎵 經典作品:

  • 《靠近十架》(Jesus, Keep Me Near the Cross
  • 《我願更親近祢》(I Am Thine, O Lord
  • 《救主領我》(He Leadeth Me
  • 《來就耶穌》(Rescue the Perishing

2. 💒 主日學運動與教會教育的推動者

📘 支持重點:

  • 資助出版主日學教材與讚美詩本
  • 支持主日學教師訓練、教會兒童教育資源的普及

💡 教育理念:

  • 相信「音樂 + 聖經教導 = 建造靈命」
  • 強調教會敬拜要兼具「神學深度」與「會眾參與」

3. 🏫 支持神學教育與牧者裝備

🎓 支援對象:

  • 丹尼森大學(Denison University):資助建校與設施、獎學金
  • 浸信會神學教育機構:贊助講師、差會與圖書館建設

🪙 實質奉獻:

  • 以企業收入大量投入神學院、人員訓練與差傳裝備
  • 被譽為「19世紀最慷慨的基督徒教育贊助者之一」

4. 🌍 海外宣教與福音事工的推動

📦 參與方式:

  • 出資印製宣教用詩歌本,翻譯至多國語言
  • 支持美國浸信會對中國、印度、非洲的宣教計畫
  • 鼓勵年輕人回應宣教呼召,並為傳道人提供獎助金

🔥 宣教神學:

  • 「聖詩是開啟福音心門的鑰匙」
  • 「音樂能超越語言,把救恩的種子撒入萬邦」

5. 👫 建立屬靈夥伴與合一見證

🤝 合作典範:

  • 與范妮·克羅斯比合作近40年,建立「詩詞+旋律」的黃金拍檔模式
  • 跨越性別、職業與背景,以「福音使命」為核心而合一事奉

6. 🧭 生活榜樣與信仰見證

🕯他的生命提醒教會:

  • 信仰與職場可以並行,不必割裂
  • 音樂不僅是表演,而是敬拜、教導與傳福音的器皿
  • 慷慨奉獻不是「額外加分」,而是基督徒生命的自然流露

結語:多恩的屬靈遺產

威廉·多恩的一生是對教會的長詩,一首融合信仰、音樂、奉獻與愛心的聖歌。
他讓整個19世紀末的教會會眾,不只是「聽講道」,也能「唱真理」。

📖 詩篇 33:3:「應當向他唱新歌,彈得巧妙,聲音洪亮。」

 

湯姆.華森(Thomas Watson)之著作A Divine Cordial介紹

    湯姆.華森( Thomas Watson )的《 A Divine Cordial 》(譯作《神聖的強心劑》或《屬天的靈藥》)是一部屬靈生命極具激勵作用的著作,與他的另一部名著《 All Things for Good 》主題密切相關。實際上,《 A Div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