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波安王從父親所羅門繼承下來的是一個何等強大富饒的國家,然而在他的手上不但兄弟鬩牆,更遭致外敵欺侮。羅波安王為政十七年,聖經史家述其公職,言其家私,貶多於褒。
苛政猛於虎 江山半壁失
羅波安登基的時候已經是四十一歲的“不惑之年”了(王上一四:21),新王掌權,是仁政當先,愛民如己命呢?還是橫刀立威,視民如草秸?可惜,羅波安王頭腦發熱,聽從一班鼠目寸光之同輩的話,做出了一個令他悔恨終生的選擇。
對於所羅門時代留下的苛捐雜稅,老百姓怨聲沸騰,老臣們的建議是“王服事這民如僕人”,而少年人的建議是“我的小拇指頭比我父親的腰還粗”;老臣們的勸戒是“用好話回答他們”,而少年人的勸戒是“用嚴厲的話回答百姓”(王上一二:7, 11, 13)。關鍵時刻,羅波安王選擇聽從少年人的意見,走上國家分裂的不歸路。
國破山河在 奮發圖自強
心有不甘的羅波安王,迅速招聚了十八萬精兵強將,“要與以色列人爭戰,好將國奪回再歸自己”(代下一一:1)。但覆水難收,天命難違,羅波安王不得不接受現實,在先知示瑪雅的幫助下鳴金收兵,班師回朝。
接下來短短的三年內,羅波安王勵精圖治,率領眾民在猶大遍地修築工事,廣積糧油,猶大國如銅牆鐵壁般堅固。此時正值北方以色列國排擠和逼迫具有正義感的祭司和利未人,這些上帝的僕人們毅然背井離鄉,投奔到羅波安王的麾下。在他們的幫助下,猶大國逐漸走出了陰影,大有重振昔日所羅門王朝雄風的氣象(代下一一:17)。
失敗固然可悲,但常為成功之母。羅波安王雖因偏聽偏信,因小失大,招致國家一分為二,但能及時從羞辱中振作起來,自強不息;作為一國之君,這三年內的表現可圈可點。可惜好景不長。
三心兼兩意 惹動上帝怒氣
聖經明說,“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強盛三年”,又明言,“羅波安王第五年,埃及王示撒上來攻打耶路撒冷,因為王和民得罪了耶和華”(代下一一:17;一二:2)。究竟,羅波安王在執政的第四年做了些甚麼事呢?罪狀有三:
其一,引進全民造假神運動。自從撒母耳帶來屬靈大復興(撒上七:3-4),到大衛王時代,聖經未提一次以色列人敬拜偶像的事,所羅門王直到晚年,才開始在自己家中和首都耶路撒冷城設擺偶像(王上一一:7)。但羅波安王可能是以色列歷史上掀起全民拜假神運動的始作俑者,“他們在各高岡上,各青翠樹下築壇,立柱像和木偶”(王上一四:23)。此風一開,歷代競先仿效,貽害無窮。
其二,縱容民眾性觀念和性關係開放。摩西律法上對兩性,婚姻和家庭倫理道德多有論述和規範(利一八:1-30,二○:7-24),但從羅波安王第四年起,國紀家法大幅鬆弛,縱容百姓兩性觀念開放,“國中也有孌童”(王上一四:24)。此乃為上帝眼中之大惡。
其三,以多元文化為國策,奉行道德相對主義。“猶大人效法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趕出的外邦人,行一切可憎惡的事”(王上一四:24),上帝的兒女與世俗文化同流合污,彼此平等互重,失去“獨居之民”的聖潔氣質和“光鹽效應”。
正如八國聯軍洗劫“圓明園”,將稀世國寶盜為己有一樣,埃及王示撒入侵猶大,“奪了耶和華殿和王宮裏的寶物,盡都帶走”,甚至連御林軍手中的金盾牌都不放過!(王上一四:26)這是以色列人自建國以來,第一次國門被破,落在外邦人的手中飽受凌辱。若不是羅波安王和眾首領尚存一絲自知之明,在上帝面前自卑悔改,猶大國早已亡了!(代下一二:6-7, 12)
國危君自樂 惡王蓋棺定
羅波安王統治的最後十二年,南邊有埃及軍隊如入無人之境,肆意搶奪;北邊與以色列國爭戰,烽煙不斷(代下一二:15)。在這種內外交困,民不聊生的情況下,羅波安王卻疏於問政,終日沉溺於聲色犬馬。聖經史家不惜筆墨,無情鞭撻君王荒誕糜爛的私生活。他共有十八個妻子,六十個妾,生了二十八個兒子,六十個女兒(代下一一:18-21)。羅波安緊隨其父所羅門之後塵,不僅自己在眾目睽睽之下違背聖訓(申一七:17),更甚者親自出馬,為眾子“多尋妻子”(代下一一:23)。
綜觀羅波安王一生,含着“金鑰匙”出生,擁有令人望塵莫及的先天優勢,但胸無大志,懦弱無為。不但親手葬送半壁江山,更臣服於異教徒淫威,將歷代國寶珍品喪失貽盡。儘管有良心發現的一刻,卻如暗夜中天空的一道閃電,轉瞬即逝。私人生活極度不檢點,陷國民於水深火熱之中而不顧,終得惡王名聲,遺臭萬年。聖經史家一語道破其真人真相:“羅波安行惡,因他不立定心志尋求耶和華。”(代下一二: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