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登山寶訓

 

馬太福音五~七記載耶穌在山上教訓祂的門徒與眾人,這一段通常被稱為登山寶訓。有人形容這是天國的新律法,有人說它是一種過渡性的倫理,也有人認為耶穌在這裡所教導的,人根本做不到,它只是一個理想而已。無論如何,耶穌為我們刻劃出天國大致上的輪廓。

 

登山寶訓中,令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個吩咐?你覺得這個吩咐容易遵行嗎?耶穌的登山寶訓有以下幾個特點:

 

1.注重內心

 

耶穌所說的八福中,幾乎每個福氣都與心靈的狀態有關,其中和合本聖經有兩個福氣直接把「心」譯上去:

 

太五3說,「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8說,「清心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見上帝。」

 

路加福音六45記載耶穌強調內心的另一句話:「善人從他心裏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裏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裏所充滿的,口裏就說出來。」

 

可見內心是非常重要的。舊約的箴言也說,「你要保守你的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

 

這對我們這個重視外表及包裝的時代,實在是一個重要的提醒,因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十六7)

 

你心裡所充滿的是什麼呢?你所關心的又是什麼?

 

馬太福音五28提到,「凡看見婦女就動淫念的,這人心裏已經與她犯姦淫了。」

 

許多人為這句話感到汗顏,覺得耶穌訂的標準太高了。有人說,這裏的「動淫念」雖然是在內心中的事,卻已經有準備採取行動的意思,因此才會說這個人心裡已經犯姦淫。也有人說,耶穌這句話是針對自以為義的法利賽人說的,重點在指出沒有一個義人,連法利賽人也不例外。無論如何,耶穌的教導讓我們看到上帝注重人的內心。很多人不瞭解自己並未作奸犯科,也不妨礙他人,怎麼會是罪人,需要耶穌的救贖呢?原來上帝是用人的內心來衡量人。聖經把眾人都圈在罪惡中,就是這緣故(羅三20)。

 

2.與上帝的關係

 

耶穌很清楚地教導我們要把上帝擺在第一位:「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

 

這是天國,也就是上帝國的中心思想。很多人擔心把上帝擺在第一,會失去自己寶貴的東西。其實,正好相反。

 

耶穌說,「得著生命的,將要失喪生命;為我失喪生命的,將要得著生命。」(太十39)

 

那些緊緊抓住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不肯順服上帝的人,反而將失去它。你願意把上帝擺在第一位,在你的學業、工作和交友、婚姻等各方面都尊主為大,讓祂來帶領嗎?你的顧慮是什麼?

 

其次,耶穌教導門徒要禱告。祂說,「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

;叩門,就給你們開門。」(太七7)

 

但是耶穌也教導門徒禱告的時候要注意,不要故意叫人看見,不要用重複的話。連禱告的內容耶穌都清楚地告訴門徒,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背誦的主禱文(太六9~13)。

 

最後,耶穌教導門徒要信靠上帝。看野地的花和天上的飛鳥,上帝都眷顧

,何況是我們人類,比花鳥都還貴重呢!耶穌說,「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太六34)

 

3.與人的關係

 

關於與人相處,耶穌吩咐門徒:要愛仇敵(太五44;參看箴廿五21~22);要饒恕人(太六14);不要凡是先知都信,要辨別(太七15);不要論斷人(太七1);不要求人的榮耀(太六1~8)。人的自滿會使一個人失去智慧,失去從上帝來的能力。

 

耶穌這樣的教訓,和儒家思想比較起來,有什麼分別呢?孔子教導他的弟子要修身,這是以人的努力做基礎。但是人最大的問題是知而不能行、力有未逮,修身到最後,有可能會產生無力感,或是變成假冒為善。耶穌教導門徒與人相處卻是以與上帝的關係做基礎的。因為天父饒恕我們所有的過犯,所以我們也要饒恕別人;因為上帝愛我們,所以我們要愛別人(約壹四19)。

 

4.對物質

 

今天在台灣過度追求物質生活,結果卻造成一些亂象。耶穌教導我們,要積財寶在天,因為一個人的錢財在那裡,他的心也在那裡(太六19~21)。這對富足的人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對於貧苦的人,耶穌說,不要憂慮吃什麼、穿什麼,因為上帝憐憫、眷顧我們(太六25~32)。

 

5.帶有權柄

 

耶穌講完這些話,聽眾都有耳目一新的感覺。他們過去聽多了文士們的教導,對耶穌的教訓,感覺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耶穌的話裡帶有權柄(太七28~29)。關於登山寶訓基督徒是否要按字句遵行,學者們有許多討論。我們要特別注意,不要落入法利賽人的形式主義。重要的是精義,不是字句。

 

 

做門徒的代價和賞賜

 

 

  依你看,做主的門徒會遇到什麼難處?會有什麼樣的賞賜?耶穌要跟隨祂的人,先計算一下代價(路十四25~33)。究竟跟隨耶穌的代價是什麼?可能每個人的情況不同,但是聖經告訴我們的有以下幾項:

 

1.     要愛主耶穌勝過一切:

 

耶穌說,「人到我這裏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十四26)

 

這句話曾經引起一些誤會,以為耶穌教導人要撇棄自己的家人。其實,耶穌的意思並不是叫我們不要愛家人或愛自己,而是在優先順序上,他要求我們將他擺在第一。如果我們想到他是生命的主、復活的主,就不會覺得這樣的要求太過份了。不過,這樣的吩咐對重視家族的華人來說,可不是容易遵守的一件事。

 

2.要捨己背十字架:

 

耶穌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祂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路九23)

 

在這個講求自我肯定的時代,耶穌捨己的吩咐常被質疑,難道基督徒都要否定自己嗎?其實捨己並不是否定自己,而是順服主。奇妙的是,順服主的人,到頭來反而更能找到自我、肯定自我。

 

耶穌接著就說明了祂這樣吩咐的理由:「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路九24)

 

這種吊詭性的真理大概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體會。

 

3.要有受苦的心志:

 

很多人以為,信了耶穌以後就凡事順利,恩典滿滿。當然聖經中也有這一類的應許,凡順服上帝的必蒙祝福。但是上帝所看為的福氣,和一般人所以為的不同。有時候,上帝允許苦難臨到,卻加添力量,讓我們在苦難中經歷祂;有時候,苦難提昇我們的信心(參見約伯記)。

 

而為了福音的緣故基督徒會受苦,這是初代教會真實的經歷。耶穌在十字架上已經先嚐苦杯,跟隨他的人也不能倖免。但是主對他的門徒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但你們可以放心,我已經勝了世界。」(約十六33b)

 

在你信主的經驗中,有沒有因為做主門徒的緣故而受苦的?

 

作主的門徒有什麼賞賜呢?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上帝的國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兒女,沒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來世不得永生的。」(路十八29~30)

 

有一次,耶穌講了一篇比較難接受的道理,跟隨他的有不少人就不再和他同行了。耶穌問十二門徒說,你們也要去嗎?西門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約六68)

 

的確,主有永生之道,跟隨祂的人必得著永生。這個永生之道,很多人以為是死後上天堂,其實,永生的福份在現今就開始了。

 

耶穌說過,「認識你─獨一的真神,並且認識你所差來的耶穌基督,這就是永生。」(約十七3)

 

原來,過一個認識上帝、豐富的人生,就是永生的開始。

 

在衡量過做主門徒的代價和賞賜之後,你願意做主的門徒嗎?

 

設立十二使徒

 

  耶穌出來傳道之後,許多人追隨祂。耶穌看到許多的需要,感慨地對門徒說,「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所以,你們當求莊稼的主打發工人出去收他的莊稼。」(太九37)

 

上帝的工,耶穌自己做不就得了嗎?祂比門徒棒多了,不是嗎?但是我們的主樂意讓門徒參與,同時耶穌一定也體認到祂身為人子時間和空間的有限,知道祂在世的時間不長;他要揀選門徒來做他所託付他們的工。於是在經過整夜禱告之後,耶穌從跟隨祂的人中揀選了十二個人,設立他們做使徒(路六12)。耶穌這樣做的目的有三,要他們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們去傳道,並給他們權柄趕鬼(可三14~15)。

 

1.常和耶穌同在,這是做使徒第一重要的。

 

記得安得烈初次遇見耶穌時,才跟耶穌住了一個晚上,就知道耶穌是彌賽亞了。耶穌選召這十二個門徒,要他們常常和祂同在。藉著朝夕相處,耶穌把許多的事教導他們、堅固他們的信心。

 

路加福音廿二28記載,耶穌快要受難,門徒還在爭論誰為大,耶穌語重心長地說,「我在磨煉之中,常和我同在的就是你們。」

 

可見耶穌何等看重與門徒們同在的時光。

 

2.其次,耶穌差門徒出去傳道,傳天國的福音。

 

馬太福音第十章記載,耶穌吩咐他們出去傳道時要注意些什麼。看起來,門徒這時候並未完全準備好,他們對耶穌的信心也要等到耶穌復活向他們顯現後,才得到穩固。但是耶穌卻在這時候就差遣他們出去。有人說,這是給做門徒的一種實習,因此耶穌才吩咐他們不要到外邦人的地去(太十5~6)。不過,同樣這段記載,路加福音卻未交待說不可往外邦人的地去(路九1~6)。有可能馬太福音為猶太人而寫,所以強調寧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裏去;路加福音較具普世性眼光,所以沒有提到這個限制。

 

3.第三,耶穌給門徒權柄趕鬼

 

有人被鬼附身,飽受痛苦,這是傳福音時常會遇見的問題。耶穌讓門徒看到,他的權柄勝過這些,因此,他叫他們不必懼怕。

 

耶穌復活之後,再一次地差遣門徒,說,「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你們就必得著能力,並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作我的見證

。」(徒一8)

 

可見,門徒是要為主作見證的。雖然,他們有軟弱,也有跌倒的時候,但是,聖靈幫助他們,堅固他們。而且,聖靈也讓他們想起從前耶穌所教導他們許多的事情。你願意做耶穌的見證人嗎?

 

 

醫治大臣之子

 

  這是耶穌初期傳道所行的第二個神蹟,地點也是在加利利的迦拿(約四46~54)。

 

這個神蹟最特別的地方是,耶穌醫病,可是病人不在場,卻遠在迦百農自己的家裡。如此,怎能確定這個病人是耶穌醫好的呢?

 

耶穌又不在場!病人的父親是一個大臣,是他來耶穌面前,求祂醫治他生病的兒子。耶穌叫他回家,因為他的兒子病已經好了。他聽了,就真的回家去,僕人向他報告說他兒子病已經好了。這個大臣從時間上來判斷,確定是耶穌醫好他兒子的,因為耶穌說「回去吧,你的兒子活了」的時間,正是他兒子得痊癒的時間。

 

他和他的全家就都信了。你覺得這是巧合嗎?如果是你,你會不會就這樣相信主?

 

  類似的故事,在其他福音書中也有記載,細節上略有不同(太八5~13;路 七1~10)。有人認為這是同一個故事,也有人認為是不一樣的故事。

 

 

論活水

 

  約翰福音第四章記載,耶穌特地經過撒馬利亞的一座城敘加,與一個婦人談道,這是一個十分有名的故事。撒馬利亞原是北國以色列的首都,為北國暗利王所建(王上十五23~24)。

 

北國以色列滅亡,百姓被擄到亞述之後,亞述王遷了許多外邦人來住在這城,與當地以色列人混雜居住,彼此通婚 (參看王下十24)。

 

在歷 任外邦 君王統治下,撒馬利亞不但是一個城,還是鄰近地區整個省份的名稱。後來猶太人從巴比倫歸回,就不把撒馬利亞人視為自己的同胞,反而輕看他們,不跟他們來往。

 

  耶穌不但主動親近撒馬利亞人,而且還是一個名聲不太好的婦人。耶穌這樣做,連祂的門徒也感到訝異。耶穌向撒馬利亞婦人要水喝,其實是要把生命的活水賞賜給她。

 

耶穌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裏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約四13~14)

 

耶穌要這婦人把她的丈夫也帶來,並且指出她已經有五個丈夫,現在同住的還不是她的丈夫。這婦人立刻感受到耶穌不是一個尋常人,但她卻故意轉移話題,跟耶穌辯論禮拜的地方應該在撒馬利亞的一座山上。耶穌強調,在那裡作禮拜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用心靈和誠實來敬拜。耶穌在此顯示祂的身份,就是彌賽亞,翻譯成希臘文,就是基督。主耶穌是活水的泉源,你羨慕得到這樣的活水嗎?你想,世人都需要這樣的活水嗎?要如何支取它?

 

  撒馬利亞婦人是一個熱誠而又坦率的人,她一認識耶穌,就向全城的人介紹耶穌。撒馬利亞城裡的人,原先是因為這婦人的見證來到耶穌面前,等到他們與主耶穌接觸之後,就自己真正認識主了(約四42)。

 

你對耶穌的認識是否已經從第一階段別人向你介紹,進入第二階段自己有親身的體會?如果已經進入第二階段,你是否願意把耶穌介紹給別人?

 

你跟別人談過道嗎?對方的反應如何?你的感想如何?

 

潔淨聖殿

 

  約翰福音二13~21 記載,耶穌到耶路撒冷過節時潔淨聖殿的經過。兩約之間,王朝沒了,聖殿是猶太人生活的重心,由祭司握有大權。原先猶太人的祭司是世襲的,而且為終身職,大體上其統治尚稱清明。

 

但是在敘利亞西流古王朝時期,由於國王任意撤換大祭司,祭司職位竟可以用金錢賄賂而得;祭司變成政治物品,淪為統治者的工具。這種情形在馬加比革命時略有改善。但是革命成功之後的哈斯摩尼王朝,祭司兼國王,祭司家族為了爭奪王位,紛爭迭起。後來希律被羅馬皇帝封為猶太地的王,祭司權力銳減,但仍為猶太社會的主要力量。

 

權力往往使人腐敗。在耶穌的時代,耶路撒冷聖殿的外邦人院中有人做買賣,換銀錢、買牛羊,由祭司所管理,因此它被稱為「亞那子孫的市場」,可能祭司也從中獲利,導致來獻祭的人受到重重剝削。

 

  耶穌來到耶路撒冷過節,看到這種情形,大發雷霆,他把牛羊都趕出去,說「不要將我父的殿當作買賣的地方。」(約二16)

 

記載類似事件的馬太福音有耶穌引用經上的話說,「我的殿必稱為禱告的殿,你們倒使它成為賊窩了。」(太廿一13;賽五十六7;耶七11)

 

而這件事讓門徒想起經上的另一句話,「我為你的殿心裏焦急,如同火燒。」(約二17;詩六十九9)

 

我們在這裡看到耶穌所關心的是上帝的國、上帝的殿,但祭司們所關心的卻是權力與金錢。使徒保羅曾經指責有人以敬虔為得利的門路 (提前六5)。

 

今天一定也有人像祭司一樣,藉著宗教或事奉圖利。

 

一般的信眾,可能是為了敬虔的緣故,很少去過問所捐的錢作何用途。這就給被捧得高高在上的宗教領袖很大的空間,或說很大的誘惑之言;如果沒有監督或提醒,很容易掉入陷阱,難以自拔。我們不要忘記,主耶穌關心的是上帝的國、上帝的殿。在你的教會中,大部份的人都關心些什麼?你呢,你所關心的是什麼?如果看見教會中有不公義的事,你會怎麼做?

 

  耶穌潔淨聖殿這個事件,約翰福音把它放在耶穌初期傳道的時候,是耶穌在世上開始傳道所過的第一個逾越節,在耶路撒冷所發生的事,約在公元27年春天。其他的福音書都把這個事件放在耶穌傳道的末期 (太廿一12~13;可十一

15~19;路十九45~47)。也有人主張耶穌在世時曾經有兩次的潔淨聖殿。

 

迦拿婚筵

 

  耶穌曾經在迦拿的婚筵上把水變為酒,這是耶穌在世上所行的第一件神蹟。你聽過這個故事嗎?你覺得這故事中有那些特別的地方,讓你印象最深刻?

 

在這裡有幾點值得我們深思:

 

1.耶穌和祂的門徒參加喜宴,表示上帝看重人的婚姻,祂關心人,願意祝福婚姻。

 

試想,如果你是當天的新人,有耶穌的參與同在,是多麼令人興奮的一件事!可惜,今天有許多人的婚姻不幸福,我們是何等需要主的同在與祝福!雖然我們不是活在耶穌時代,但是今天耶穌一樣願意來到我們當中,帶來上帝的祝福。就看我們要不要邀請祂來了。你對自己婚姻的期待是什麼?你認為你可以怎樣做來達到這樣的期待?

 

2.在迦拿的婚筵中,正當大家非常開心時,突然遇到一個難題,就是酒不夠了。

 

對主人來說,這是一件十分難堪的事。對客人而言,沒有酒他們也不能盡興。像這樣的事情,其實在人生的旅途中時常在發生。你有過類似經驗嗎?歡樂不長久,或是在歡樂中突然遇到措手不及的事情?你如何應付?你的信仰在這時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3.為什麼耶穌在約二4對他的母親說,「我的時候還沒到」,而在後來又行起神蹟來了呢?

 

原來在第5節有一個轉折,耶穌的母親對佣人說,「祂告訴你們甚麼,你們就做甚麼。」

 

本來耶穌是受邀作客人的,在這時卻變成了主人,別人都要聽祂的指揮。只有當耶穌是主人時,祂的時機才算成熟,才能做大事。有耶穌的人生能夠像水變酒一樣從平淡無味變得香醇、充滿意義,你有這樣的體會嗎?你願意讓耶穌進入你的生命中做主嗎?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