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約教會經過約三百年的迫害,仍然堅立得在磐石上,正如教會的主所說的:陰間的權勢不能勝過它。基督徒見證他們所信所愛所事奉的真神,他們內在 信仰的堅定,品德的高尚;而混亂,邪惡,膚淺的異教,日見衰落。
康士坦丁(
Constantine, c.272-337)的父親,是西羅馬的皇帝康士坦丘(
Constantius Chlorus),轄區包括現在的英、法、西班牙,及西歐。所以康士坦丁約於
272年,在不列顛島出生。他的母親海倫娜(
Helena),是酒店主人的美麗女兒。康士坦丘為了政治聯姻,與海倫娜離婚,娶了
Maximian 的女兒,但對待康士坦丁母子很好。康士坦丘善待基督徒,以為他們是和平守法可敬的公民,在迫害中間保護他們。
康士坦丁生得頎長俊偉,人以為他像太陽神亞波羅一樣。他英明睿智,早年就統領羅馬軍隊,征戰埃及,波斯等地區,受軍隊的擁戴。
306年,康士坦丘臨終,在病榻上推舉他兒子為西方的皇帝,軍隊熱烈擁護,得元老院確認。
羅馬的皇帝麥森丘(
Maxentius)為人不仁,迫逐父親,虐待臣民。康士坦丁應請求,率九萬八千軍隊,由法國越過亞爾卑斯山,解放羅馬。
312年十月,康士坦丁在意大利軍中,作了一夢或見異象;有使者指示他基督的標識,對他說:
“靠此記號得勝。
”(
Hoc vince)康士坦丁下令,叫士兵把基督的名寫在盾牌上。又在天上雲中,現出一個十字架的形象。全軍士氣振奮。康士坦丁三戰三捷,進迫羅馬。
十月二十七日 ,在羅馬附近弭爾維安(
Milvian bridge)橋,決定性的戰役中,徹底摧毀麥森丘的軍隊;麥森丘敗逃,墜入提波河(
Tiber)淹死。
313年一月,康士坦丁與東羅馬皇帝利辛紐(
Licinius),在米蘭頒布容忍詔書,規定羅馬帝國人民可以選擇自己的宗教,從前充公的教會財產,予以發還。
康士坦丁並未立即禁止異教崇拜,但明顯的尊崇基督教,在詔書中,特別表示敬重。在
313年,有幾位主教成為皇帝決策的顧問。同年三月,規定基督教會教職人員,得免除兵役及勞役。
315年,停止有關對基督徒不利的法令。不久,又解放基督徒奴隸。
321年,規定主日公眾休假,只是稱為太陽日。同時慷慨資助教堂建築。並於
323年以後,鑄造的帝國錢幣上,停止使用各種異教的偶像。並且給他的皇子們受基督教教育。皇太后海倫娜,則熱心於朝拜聖蹟,捐獻在巴勒斯坦及耶路撒冷各處,建造教堂,並收集了許多
“聖物
”;其中有救主被釘十字架時的兩支鐵釘;康士坦丁把一支打造成戰馬的嚼環,另一支作他頭盔的裝飾。
324年七月,康士坦丁在十字架的旌旗下,戰敗了東羅馬的共皇帝利辛紐,並且把他和他的兒子處死。這樣,康士坦丁成為唯一的羅馬帝國皇帝。
他下詔,鼓勵臣民接受基督教,但仍是讓各人自由皈信。後來,在競技場殘酷人獸相鬥,也予以禁止。
325年,康士坦丁召開尼西亞(
Nicaea, or Nice)
大公會議。那是教會歷史上第一次大公會議。皇帝發出邀請信,約三百十八位主教出席,每人可帶隨員二名,僕從三名;旅住都由國家供給。時間的不同,使主教們
的與會,同殉道者赴死的行程,有多大的差別!會議地點,距皇帝的行宮僅二十哩。開幕會議皇帝親自出席。在主席者簡單致歡迎辭後,康士坦丁用拉丁語致辭,翻
譯希臘語:
“我的朋友們,我最高的希望,是得允許參與你們的集會。我必須感謝神,在祂諸般的賜福之外,祂給我這最高的福分,能見到你們和 睦同心,聚集在這裏。盼望沒有任何邪惡的仇敵擾亂這喜樂
…我
以為教會的分爭,比其他任何戰爭更可怕,更痛苦。當我靠神的幫助戰勝敵人之後,我認為只需要與所解放的人民,一同歡樂感謝神。不過,當我聽到你們中間的分
爭,認為不能忽略,立即願意效勞。我希望能夠看到你們,神受膏的僕人,必須同心合意,和平,才可傳給別人。因此,我的朋友們,不要遲延。神的僕人們,不要
遲延。以和平的律,放下所有的爭論,解開一切的糾結。你們完成這神所喜悅的事工,就是我這與你們同作僕人的莫大的喜樂。
”
尼西亞大會,是為解決亞流派(
Arians)異端,與正統信仰的爭論。要歷山大教會的長老亞流(
Arius),主張基督是較次的受造者,不是與神同質同榮。在會中的亞流派主教,有二十人左右,但頗有影響力。康士坦丁顯然傾向支持正統信仰。大會決定了尼西亞信條,作為教會共同的信仰標準,亞流被放逐。
330年,康士坦丁宣稱,奉神的啟示,遷都到新建歐亞交接的拜占廷(
Byzantium),稱康士坦丁堡(
Constantinople),或稱
“新羅 馬
”。城市設計,在當世無與其匹,而且是一個完全沒有異教色彩的基督化城市。這是基於政治上的考衡,作為統治廣大羅馬帝國的中央政府。
在教會敬拜時,皇帝表現對聖禮極為虔誠。他尊敬復活節日;在主教講經的時候,不論多久,總是肅立恭聽。只是他的主教們,太過於逢迎他,並未給他真理的教導,就待他如同信徒一樣。康士坦丁有時也自己講道論理,並且據說他曾自命為
“眾主教的主教
”。
不過,康士坦丁大帝一直遲延不肯接受洗禮。主要原因,是因為他自知品德未至完全,恐怕受洗後犯罪不能得赦免;並且他嚮往能在約但河中受洗。到
337年,大約六十五歲的皇帝,在病中接受洗禮,由新都附近一個同情亞流派的主教尤希比(
Eusebius of Nicomedia)
為他施洗。在接受莊嚴的儀式後,康士坦丁坦釋的說,今後他不必再過兩面人生活,將作名副其實的基督門徒。他拒絕再穿舊日裝飾華美的繡金紫色皇袍,只穿白色
的受洗袍子。幾天之後,正在五旬節那天,五月二十二日,這歷史上第一位基督徒皇帝,教會的維護者,仰望神的憐憫,進入了永世。
後來,東正教和俄羅斯教會,奉康士坦丁為
“聖徒
”,並稱他為
“同使徒
”(
Isapostolos)。拉丁教會始終未 晉封他,但稱之為
“大康士坦丁
”(
Constantine the Great)。對當世,對教會,對人類文化,他確是功績豐偉,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