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馬得勝

  


   喬治•馬得勝 George Matheson (1842-1906) ,

    馬得勝--聖靈的聲音  ,

    馬得勝--不可思議的愛 ,

喬治•馬得勝 George Matheson (1842-1906)

 

盲人傳道家喬治·馬得勝George Matheson去世安葬的時候,人們以紅玫瑰遍佈他墳地四週,以紀念這捨己為人的熱情牧師。他深得大眾的敬愛,下面這首詩是他的作品:

你的愛,不放我走開,
  我疲倦的靈魂因你而得安息,
  我把你所賜的生命還給你,
  在你的深海中,讓源流更為豐溢。

你的光一路照耀著我,
  我把搖曳的火把交給你,
  心中重新亮起你賜的光,
  在你的天空中,風光更顯旖旎。

你的歡欣透過痛苦來找我,
  我無法對你關閉心門,
  我透過雨絲去追尋彩虹,
  感知諾言非虛,明日必是良辰。

你的十字架舉起我的頭,
  我不敢要求逃避離棄,
  我把已逝的光榮埋於塵土,
  鮮紅的花朵冒出無盡的生氣。

傳說有位藝術家,曾調製一種不同凡俗的紅色,為別的藝術家所不能模仿。他調製的秘密,一直保守到他逝世。死後人們發現他心口有個老傷痕,洩露了作畫是所用的那種顏色的來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任何偉大的成就,任何崇高的造詣,任何對世界有重大價值的貢獻,都要花費心血。(以上摘自《荒漠甘泉》)

喬治·馬得勝(1842327日-1906828日),他在20歲時完全失明,但仍堅持完成學業,研讀神學和歷史。1879年,愛丁堡大學授予他神學博士榮譽學位。1890年,他當選成為皇家愛丁堡學會會員。1906828日,他在愛丁堡突然中風去世,埋葬在格拉斯哥的公墓。他終生未婚。

這是一位非常傑出為主作見證的傳道人,在蘇格蘭ArgyleshireInnelan市做牧師。根據他自己的話,這首詩的寫作是在他經歷無可言喻心靈極度痛苦,在短短五分鐘之內,沒有任何修改中完成。他甚至坦承他自己並無寫詩的天分,但詩的到來如同從天而來的一股清泉一般。

當時他40歲。188266日的夜晚,當夜他所有的家人都去參加他妹妹的婚禮,在Glasgow過夜。只有他自己單獨留在Innelan牧師會館裡。生下來就視力不好的他,在他的眼睛全瞎時,他的未婚妻,因他眼瞎而離開他,但失明的他還是完成了神學,全因他忠實的妹妹精研希臘文、拉丁文和希伯來文,從旁幫助他研讀聖經。

Matheson
有非常的恩賜,有人認為他如果不瞎眼,他可能成為蘇格蘭教會領袖。他每次都將講道與經文背誦下來,所以他的聽眾幾乎不覺得他是一盲人。但他的苦難來自於他的失明對他超越心靈的捆綁,好比一支無法飛翔、歌唱的籠中鳥一樣。再加上環境苦難的催化,也許就是他當夜所經歷、外人不得而知的無可言喻心靈極度痛苦吧。

除了失明,他比較為人所知的苦難有兩件。一是他的未婚妻在從醫生處得知沒有任何藥物可使他復明時,與他毀除婚約,說她無法與一盲者共度一生。失明者經歷這樣的打擊,是任何人都難以承受的。再者,他寫過一本研究神學的著作《The Growth of The Spirit of Christianity》(基督教的精神的成長)。 據說那是一本極優越的書,但有一些錯誤。當書評指出這些錯誤並指控他的時候,他心碎了。他將一切責任歸之於自己的失明。從此他從神學研究和寫作退出,成為了一位牧者。

這首寫作的當夜,他無助的被留在Innelan。因為一直照顧和幫助他的妹妹結婚了,從此她有自己的家,將離他而去。妹妹曾經給他真誠的幫助,她走了,留給他許多孤單和無助。前途茫茫絕望的時候,George Matheson寫下這首詩。從他的詩我們能體會他當時孤獨寂寞甚至恐懼的心境。誰將會照顧他這一個瞎子?但耶和華使他從心裡流出這首讚歌。

他說,是信心讓自己的生活恢復了。他曾經寫道,這是一個阻塞的生活……但充滿希望,他怎能不保持不滅的希望來面對這考驗?你的愛永遠不會讓我走,在他與他自己的苦難不屈不饒的長期掙扎奮鬥之後,他終於放下自己的努力,來安息於上帝不變的愛裡。在他灰心絕望時候,信實的上帝在短短的五分鐘之內成就了他的心願,遠超他所想望的,通過他寫出這首不朽永恆屬靈的詩章!它安慰、幫助了許多流浪、痛苦的心靈。他的詩告訴我們一個屬靈的秘訣:葬下自己的榮耀,安息於上帝不變的愛裡,而長出永遠開放不已的生命紅花。

George Matheson
說曾經有一個主日,他在講道的時候,頭腦突然出現一片空白,他只好背了一篇詩篇就坐下了。唱了一首詩之後,他又站起來,告訴會眾發生了什麼事。接著,他舉出一些經節,再照那些經節釋放了一篇極富衝擊力的資訊。從那時起,他就不再背誦他所寫好的講章,只用一篇事先預備好的大綱講道。因為他在空白中找到資訊來源,他終於知道了上帝的資訊不在記憶中,也不盡然在神學知識裡,乃是在執著的愛裡、在心裡。

George Matheson
曾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我的上帝啊,我曾為我的玫瑰感謝過你一千次,卻沒有為我的刺感謝過你一次;我一直注目仰望那個因背十字架而得的獎賞,卻從來沒有想過十字架本身就是現在榮耀的獎賞。

他的得勝就在於從他的字句裡你看到那無窮無盡的力量,和那屬天的刺的價值。我的上帝啊,我從沒有為我的刺感謝。我已為我的玫瑰而獻上千萬次感謝,但從沒有為我的刺這樣做。是上帝讓他看到刺的價值。我一直遙望另一個世界,在那裡我會得到我的十字架的補償,但從未想到我的十字就是現今的榮耀。請教導我,我的十字架的榮耀。請教導我,我的刺的價值。指示我,我可藉著痛苦的道路去到那裡。指示我,我的眼淚已是我的彩虹。這根刺帶領他走出一條特別的事奉之路,這根刺就是上帝放在他生命中的十字架,也是上帝給他的榮耀,因為這根刺使得他有屬靈的敏銳,因著這根刺他成就了軟弱者的剛強。

在經過十字架的沙漠、以及曠野的試探後,他進入應許的美地。生命為之璀璨。

George Matheson
的詩已被列為基督教會中最受歡迎的聖詩之一,《荒漠甘泉》的作者美國的宣教士考門夫人特地在他的《荒漠甘泉》錄用這首詩。

的時候,常是缺乏忍耐的時候;因為的時候,常是急急想達到目的的時候。但是當生命孤獨和迷茫時,上帝會撥動你心中荒疏的弦讓你頓悟,讓你在你的十字架上看到他的恩典和救贖,讓你在你的刺裡尋到他存在意義和價值,在峰迴路轉中上帝播下愛,不放棄你。上帝給我們一個永恆真理的啟示。我與上帝有著持續的愛,因著愛生命因此會否極泰來。愛裡或許有苦難和試煉,讓你經受試煉留下生命冠冕。從這動人的詩歌和故事中,我們得到了美好的印證,在傳承中我們得到了屬天的激勵。是上帝的愛,讓我們這位偉大宣教士染紅了他生命的紅玫瑰。

 

2023年3月31日 星期五

湯瑪斯早年生涯

 

      湯瑪斯·阿奎納出生於義大利南部的一個貴族家庭,母親一脈可以溯源到神聖羅馬帝國的霍亨斯陶芬王朝。他大約在1225年初,出生於那不勒斯王國的Roccasecca城堡,該地的領主正是其父蘭道夫伯爵。他的叔叔西尼巴爾德,是附近卡西諾山本篤會修道院的院長。於是伯爵一家寄望湯瑪斯長大後能侄承叔業。在當時,這也是貴族子弟出人頭地的一條常見途徑。

      阿奎納在五歲時進入進修院學習,十六歲時負笈那不勒斯大學,學習了六年時間。期間,他出乎意料地加入了道明會,該會和方濟會共同對歐洲中世紀早期建立的神職階層發起了革命性的挑戰。阿奎納的這一轉變令其家族感到不悅;在去羅馬的路途中,阿奎納被他的幾個兄弟逮住、押送回聖齊奧瓦尼城堡,並在那裡監禁了一兩年,以迫使他放棄自己的志向。根據最早有關阿奎納的傳記的記載,他的家人甚至安排娼妓去誘惑他,但他不為所動。在教宗諾森四世的干預下,最後其家庭還是妥協了。十七歲時,他終於穿上了道明會會服。

      他的師長看出阿奎納在神學上天賦秉異,1244年便送他去科隆的道明神學院,師從大阿爾伯特學習哲學和神學。1245年,他跟隨大阿爾伯特去巴黎大學三年。在這段期間阿奎納也將自己捲入了大學與天主教修士之間有關教學自由的糾紛,阿奎納主動抵制大學提供的演講和小冊子。當教宗獲知這起爭議時,多明我會挑選了阿奎納作為辯護者。阿奎納在辯論中大獲全勝,擊敗了當時相當知名的大學校長聖阿穆爾的論點。

      阿奎納接著取得了神學的學士學位。在1248年他返回科隆擔任講師,這一年是他的著述和公務生涯的開端。與哲學家大阿爾伯特的共事經歷對他後來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將他造就成睿智的學者,並終身跟從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方法論。

多瑪斯的事奉

      1252年阿奎納前往巴黎攻讀碩士學位,由於當時大學的教授聯會對托缽修會的攻擊,他遇到了相當的困難。但最終仍於1256取得學位和教職;後來他與友人Bonaventura一起取得神學博士學位,在巴黎、羅馬和一些義大利城市 教了幾年書,並且開始著述。自此以後,他開始了勞碌的生活;他在自己的修會裡積極侍奉,頻繁地旅行和講學,並且經常向教宗提出有關各地政務的建議。

      1259年,他在Valenciennes教區取得一個重要職位。在教宗烏爾班四世的請求下,他又移居羅馬。1263年,他出現在倫敦的多明我會中。1268年,他又前往羅馬和博洛尼亞講學,並且投身於教會的公共事務中。

      在1269至1271年間,他回到了巴黎。除教書外,還管理教會事務,並且做他的親戚——法國國王路易八世的國事顧問。1272年佛羅倫斯提供一個讓他在當地教區內選擇座堂的機會,他擔任了修道會的院長,並且應查爾斯王的請求,在那不勒斯擔任教授職務。

      在這些年裡阿奎納每天不停的進行傳教,並且寫下許多的訓誡、問答集、以及授課筆記。他也開始撰寫他的大作《神學大全》。教會曾提供他那不勒斯的大主教和卡西諾山修道院院長的職位,但都被他婉拒了。

      1273年12月6日的一次彌撒儀式中,阿奎納還稱自己看見了神蹟。事後他停止寫作,使得《神學大全》變成未完成作品。當被問及為何封筆時,阿奎納答道:「我寫不下去了……與我所見和受到的啟示相比,我過去所寫的一切猶如草芥。」後來有人稱阿奎納在禱告時聽到了來自十字架的聲音,稱讚他的寫作。還有修道士宣稱曾看到他凌空飄起。

      據同時代的人描述,阿奎納是個大塊頭,肥胖而且皮膚黝黑,頭顱碩大,髮髻很高。他的為人處世表現出很好的教養:眾人認為他舉止端正,溫文爾雅,而且令人如沐春風。在爭論中,他保持克制,並且用人格魅力和淵博的學識贏得對手的尊重。他品位樸素,周圍的人為其出色的記憶力所傾倒。在他沉思時,常對周遭的 環境渾然不知。他能夠系統、清晰和簡明地表達他人的意見,使自己的思想富有熱情而且兼收並蓄。在另一方面,他經常對於自己著作的數量不足感到遺憾,因為他認為他所受到的上帝的啟示遠遠不只這些。

 

多瑪斯之去世和封聖

 

      在1274年1月,額我略十世指派阿奎納參加第二次里昂會議。他的工作是調查並且研究出希臘與拉丁教會之間的差異。身體狀況已經相當差的阿奎納在前往會議的旅程中停留於一座姪女的城堡中,病況開始惡化。阿奎納希望在修道院裡走完人生旅程,但卻無法及時抵達多明我會的教堂,最後他被帶至一座熙篤會的教堂。在經歷七週的病痛煎熬後,於1274年3月7日去世。

      但丁(Purg. xx. 69)引用阿奎納的一個友人的說法,宣稱阿奎納是被西西里國王查理斯一世(Charles I of Sicily)下令毒死的。不過,歷史學家Antonio Muratori重新找出了這段朋友的記載,但卻沒有發現任何有關陰謀論的敘述。

      所有與阿奎納相識的人都對他印象深刻。他獲得了教會賜予的「天使博士」(doctor angelicus)的頭銜。但丁在神曲中將阿奎納佈置在第四層天堂,與其他偉大的宗教思想家並列一堂。在1319年,天主教教會開始調查將阿奎納封聖的可能性。若望二十二世1323年6月18日亞維農正式宣布將阿奎納封為聖人。在1567年,庇護五世將聖托馬斯·阿奎納日與其他四名最偉大的拉丁神學家:安波羅修、耶柔米、聖奧古斯丁、貴勾利並列。

      阿奎納的《神學大全》被教會視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第十九屆大公會議上它還被與聖經和教諭(Decretal)並列。他在神學思想發展上的重要性只有聖奧古斯丁能夠相提並論。良十三世1879年8月4日的 教宗通諭裡還指出阿奎納的神學是構成天主教思想的關鍵著作,也因此他下令將阿奎納的著作立為天主教會的思想基礎,所有的天主教學院和大學都必須教導阿奎納 的理論,並且還建議教師們在談及那些阿奎納沒有明白闡述到的議題時,應該要「遵從阿奎納的思考方式,教導正確的結論」。

      在1880年,阿奎納被封為所有天主教教育機構的主保聖人。在今天,一座位於那不勒斯的修道院還留有一間據傳阿奎納住過的小房間,開放供遊客參觀。阿奎納的聖人日後來被改到了1月28日,不過許多人還是將3月7日他去世的那天視為他的聖人日。阿奎納的遺體在1369年被移至法國土魯斯的雅各賓教堂安葬,在1789年至1974年間曾被移至另一間會堂,但在1974年又被移回雅各賓教堂直到今日。

湯瑪斯•阿奎納簡介

 

      是中世紀經院哲學的哲學家和神學家,死後也被封為天使博士(天使聖師)或全能博士

      他是自然神學最早的提倡者之一,也是湯瑪斯哲學學派的創立者,成為天主教長期以來研究哲學的重要根據。他所撰寫的最知名著作是《神學大全》(Summa Theologica)。

      天主教教會認為他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神學家,將其評為33位教會聖師之一。

多瑪斯的倫理觀

 

  多瑪斯是中世哲學的集大成者,他熟悉在他之前的所有哲學討論,尤其難得的是,他還精研亞里斯多德哲學,所以有能力會通哲學的每一個領域。中世哲學以基督宗教為主軸之一,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做為另一主軸的希臘哲學則向來側重柏拉圖學派而忽略了亞里斯多德學派。亞里斯多德的著作經由波埃秋斯而傳下一部分,但大多數則 須歸功於阿拉伯哲學家的翻譯工作。阿拉伯世界自穆罕默德(Muhammed,569-632)創立伊斯蘭教之後,於832年在巴格達成立翻譯學院,出版了亞里斯多德作品的阿拉伯文譯本,並培養出阿維塞納(Avicenna,980-1037)與阿維洛埃斯(Averroes,1126-1198)等哲學家。經由他們的作品,亞里斯多德開始廣為人知。阿維塞納說他閱讀亞氏《形而上學》四十遍而一無所得,可見其用功之勤。多瑪斯對亞氏《形而上學》的注解比原文多出不只十倍,可見其學問功力。

  多瑪斯採取實在論的立場,認為凡是經驗論所及的範圍,就是我們的理性應該加以思考的。譬如,人有生老病死,萬物有變化生滅,那麼自然應該探討這一切的根源與 歸宿。他的上帝存在論證也都由實際的生活經驗出發,其故在此。接著要關心的是人的倫理問題。人性有何內含?人生目的何在?如何判斷是非善惡?這些都是擁有 自由的人所不能迴避的難題。

  焦點轉到人的身上。多瑪斯認為,人是靈魂與身體的組合;他只有一個實體形式,就是理性的靈魂。此一形式決定了人的具體性,以及生長性、感覺性與知性的運作。 換言之,靈魂有感覺能力,但沒有身體則無法操作此一能力,靈魂有知性能力,但沒有天生本有觀念,而須由感覺來形成。靈魂加上身體,可使靈魂全面運作,所以 身體不是靈魂的監獄。

  這樣一個完整的人,擁有三種層次的能力:

  (一)生長層次:營養、成長、繁殖;

  (二)感覺層次:五種外部感覺(視、聽、觸、嗅、味)與四種內部感覺(分辨力、想像力、臆測力、記憶力),以及移動能力、感性欲求;

  (三)理性層次:主動知性、被動知性、意志。

  人有自由意志,欲求幸福,就是普遍的善或善自身,這是出於本性的必然性。人必然追求幸福,但知性未能清楚看出上帝是無限的善。若是閉眼不看真理,轉向感性的 快樂,則犯了道德上的過失。意志有其必然的一面(關於目的與幸福),也有其自由的一面(關於達到此一目的的方法選擇)。自由意志是指自由選擇達到目的之方 法。此自由來自人的理性,使人看出判斷時的選項,所以,自由意志不能脫離人的思考。

  多瑪斯在這方面屬於主知主義(Intellectualism),他認為:知性經由認知作用而占有(亦即理解)其對象,意志則趨向其對象,所以知性較為尊貴。但是對上帝則未必如此,人只能「間接」知道上帝,而意志則「直接」趨向上帝。愛上帝勝過知上帝。但是人死之後,靈魂可以直接看見上帝的本質,所以知性還是較為優越。

  亞里斯多德的倫理學是幸福論,主張幸福在於人的理智可以「觀想」完美的對象。多瑪斯的立場大致類此,但是他特別指出:人的意志趨向普遍的善,只有上帝是普遍的善,所以看見上帝是人真正的幸福。人的行為要遵循自然法則與永恆法則。

  自然法則建立於人性上。人的自然本性包括保存生命、繁殖及養育後代,以及尋求真理(直至最高真理)。人因而有了義務,就是為了約束自由意志去實踐其達成最後 目的所必要的活動。永恆法則在於上帝,是自然法則的根源與基礎。至於道德法則,則既是理性的也是自然的,其終極基礎在於對上帝的信仰(如:賞善罰惡)。宗教奠基於人對上帝的關係上。在亞里斯多德看來,有德之人是最獨立的;在多瑪斯看來,有德之人是最能信靠上帝的。

  至於「惡」,則依前哲所說,是善的缺乏。人有自由,自由是善的,使人可以行善、愛上帝;但自由也使人「可能」犯罪。人不可能擁有自由而又同時沒有能力去犯罪。上帝期望人可以自由選擇去愛上帝。上帝絕不意欲道德的惡,而只是允許它,目的是為了更大的善。

  人既有超自然的目的,則不能光靠國家,還需要教會。人在本性上是社會性的存在者,分工合作以形成國家,所以不可說國家是罪惡的結果。「即使處於無罪狀態,人 也需要社會以謀求共同的善。因此,國家的成立是為了保障人民獲得共同的善。教會的目的是超自然的,要使國家的目的得以提升,國君應該盡力命令那些引人走向天上福祉的事務,而禁止那些背道而馳的事務。」

  統治者沒有權力宣告違反自然法則(包括良心)的法律,因為一切權力都來自上帝。多瑪斯的學說在基督宗教籠罩的西方世界受到歡迎,是十分合理的。

  多瑪斯的代表作是《神學集成》與《駁異大全》,都是大部頭的著作。他總結了一千多年的中世哲學,發展出龐大的系統,立論溫和持平,說理清晰流暢。由於近代以來的鉅大變化,天主教在各方面都受到嚴峻的考驗,1987年,天主教教宗發表《永遠之父》通諭,公開肯定多瑪斯主義為正統哲學。學術界也大致同意多瑪斯是具有代表性的大哲學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