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6日 星期六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五十四段

上帝這樣看重這些工作,所以聖經吩咐我們不僅要遵守安息日,而且要尊上帝為聖,所以聖經說,沒有什麼比痛苦、死、和各種不幸更寶貴的,因為它們是聖的,使一個人脫離自己的工作,在上帝的工作中成聖,正如一個教堂從凡俗的工作獻上為崇拜上帝一樣。所以一個人遭遇這些事的時候,也要看它們為聖事,要因著它們歡喜,感謝上帝。因為它們臨到的時候,它們使他成為聖潔,使他成全了這條誡,得了救,從他一切有罪的行為被救贖出來。大衛這樣說︰在主眼中看聖民之死,極為寶貴(詩11615)。

  上帝為求使我們更加堅強,不僅已經吩咐我們要遵守這安息(因為本性極不願意死和受苦,若要它止息自己的工作而且死了,那乃是一個痛苦的安息日),而且已經在聖經中用許多話安慰我們,告訴我們說︰他在急難中,我要與他同在,我要搭救他”——詩篇 九十一篇。同樣詩篇三十四篇說︰主靠近受苦的人,他要拯救他們。

  好像這還不夠似的,所以上帝把上帝獨一的愛子耶穌基督,我們的主給了我們作強有力的榜樣,當安息日基督整天在墳墓裡安息,停止上帝所有的工作,作了第一個成全這條誡命的,其實上帝自己對此並無需要,而只是為要安慰我們,叫我們在一切痛苦和死亡中也可以安靜,有平安。既然基督在這安息之後復活了,從此耶穌只在上帝裡面活著,上帝在耶穌裡面活著,同樣我們藉著裡面的亞當的死——這死只藉著身體的死和埋葬才得以完成——,也要被高舉到上帝那裡,叫上帝可以永遠在我們裡面活著工作著。在人裡面有是部分,即理智、願望、嫌惡; 由這三部分發出人一切的行為。所以這三部分必須用三種訓練,即用上帝的治理,我們自己的克制,別人所加的傷害來予以滅絕,並且它們必須在上帝面前止息,讓上帝作成得救的工。
***********
<心得>
 
安息讓上帝工作,這是基督徒成聖的秘訣!
 

馬丁路德論善功之第五十三段

我們受造就的第二種方式,乃是從人或魔鬼受苦,如將我們的財產奪去,使 我們患病,叫我們喪失榮譽,諸如此類足以激起憤怒、性急、和不安的事。因為上帝的工作在我們裡面掌權,是按照上帝的智慧,不是按照我們的智慧,是按照上帝的聖潔,不是按照我們肉體的情慾;因為上帝的工作乃是智慧和聖潔,而我們的工作乃是愚拙污穢,應當止息的。所以上帝的工作也要按照上帝的平安,而非按照我們的憤怒、性急、和不安,在我們裡面掌權。因為平安也是上帝的工作,性急是我們肉體的工作;肉體的工作應當止息、死滅,好叫我們在各方面都守屬靈的聖日, 讓我們的工作停止,讓上帝在我們裡面作工。

  所以上帝為要滅絕我們的工作和我們裡面的亞當,便將許多激動我們發怒的試探,許多惹我們性急的苦難,與最後的死亡和世人的凌辱加在我們身上;藉此上帝只是要在我們裡面將憤怒、性急、和不安驅逐,好成就上帝的工作,即平安。以賽亞書二十八章這樣 說︰他作別的工,好成就他的事。這是什麼意思呢?上帝差遣痛苦患難給我們,好使我們有忍耐平安;上帝叫我們死,好使我們活,一直到我們既受徹底的訓練,便極其平安寧靜,不拘得福遭殃,或活或死,受榮蒙羞,都能處之泰然。只有上帝掌權,再沒有人的工作。這就是正當地遵守安息日,以安息日為聖;於是一個人就不再引領自己,不再為自己求什麼,也不再有什麼能以擾亂他;上帝自己要引領他,除了純潔的快樂、平安、和其他諸般美德和行為以外,不再有什麼!
***********
<心得>
 
馬丁路德在此教導我們甚麼是真正之平安。

2020年6月5日 星期五

日耳曼族征服西羅馬帝國


    在萊茵河以東、多惱河以北,原住著野蠻的日耳曼部落,因受到更野蠻的匈奴人的侵逼,就於主後376年越過多惱河入侵羅馬帝國,但在東羅馬打了敗仗,轉而攻打西羅馬,纏戰一百年,終於在主後476年征服了西羅馬帝國。

        在這戰爭連綿,痛苦與混亂的一百年中,安波羅修、耶柔米、約翰‧屈梭多模、奧古斯丁等偉大的教會領袖均在世。當時,耶柔米聽到日耳曼族的侵略蠻行時,正在伯利恆的洞穴中寫他的《以西結書註釋》,他驚愕得不能自制,深信「敵基督」近了,就在書上寫著說:「全世界正衝向毀滅,帝國首府,榮耀之城,慘被巨火吞滅,神聖教會淪為灰燼,上帝的聖徒被捉拿、苦待、殺戮。誰能相信立在得勝基石上的羅馬城,竟會毀滅,而她這個國度之母,竟成墳墓?」

        在羅馬的異教徒,一向認為羅馬的偉大是由於他們所信的許多神明所造成的,他們怪責基督徒離棄這些神明,以致災禍臨到羅馬。奧古斯丁在震驚之餘,寫下他最偉大的書:《上帝之城》(The City of God)以回應異教徒的控訴,此書成為基督教最精彩的一本護教書。

        羅馬帝國教會的歷史,終於在主後476年,隨著西羅馬帝國落入日耳曼族手中,而告結束。

修道主義的興起


    修道主義最先開始於埃及,創立者是底比斯城的安東尼(Anthony)。主後270年,他在自己的鄉村開始過修道的生活。十五年後,他住進沙漠中的山洞,因此被稱為「隱士」(就是從世界隱退,過獨居生活的人),當時有許多人仿效他的榜樣。也有一些人群居在一間大房子內,漸漸演變成修道院;修道院中,每個修道士有自己的小房間。

        修道主義很快從埃及傳佈到帝國的整個東方,修道士有時採取非常古怪的修道方式,例如:敘利亞的西門,在柱頂上住了三十年,直到死時;他造了幾根柱子,一根比一根長,他的最後一根柱子高六十呎,柱頂只有四呎平方,因此被稱為「坐柱者西門」(Simon Stylites)。從第五世紀到十二世紀間,敘利亞一帶有許多柱頂修道士。

        亞他那修將修道主義傳到西方,加上安波羅修、約翰‧屈梭多模和奧古斯丁的大力推廣,修道主義成為中古世紀生活中獨特的現象之一。

        為何這些人要去做修道士和修女?原因很多,但最基本的動機是要逃離罪惡的世界,每天過聖潔的生活。修道士們認為可以藉著修道方法來喪失魂生命,因而得著靈生命的各種好處。

    那個時候,帝國已停止了對基督徒的迫害,所以殉道的事,是少有的了;而最足以表現為基督受苦而克己的作法,乃是修道主義。這也有助於促成修道運動的普遍化。同時,教會在處理那些對主不忠心者的事上,寬大派的主張往往勝過嚴厲派,這就使到許多人輕看經常的崇拜聚會,而走向洞穴隱居之途。

    又有人看日耳曼蠻族的入侵為上帝對基督教離棄起初的愛心與純潔而發的憤怒,因而決意去參加此一日漸蓬勃的嚴肅運動,以求逃避上帝的憤怒。另外有人看見教會的思想與實踐,受到異教徒的影響,發生了腐化,便深感不安。更有人看見西方教會當時流行的崇拜,只重形式,覺得痛心,就想在修道主義中,尋求與上帝更親密的交通。以上這些因素,很足以說明修道主義的興盛。



迦克墩大會


    教會對基督的神性曾意見分岐,如今對基督的人性以及神人二性之間的關係,也有許多不同的看法;要在這方面獲得一致的看法,以及清楚的瞭解,需要更多的研討與思考,於是一場漫長而艱苦的爭辯再度展開。

    當時,有一位名叫歐迪奇(Eutyches)者,他一面反對涅斯多留的「基督兩性相連論」(two natures conjunction),另一面又攻擊以弗所大會所確立的「聯合後二性論」(two natures after the union)的教義。

    他發展了「一性論」(single nature)的異端。他認為道成肉身的基督,在聯合前是兩性,在聯合後成一性;基督的人性被祂的神性吸收,好像一滴酒在大海中被吸收了一樣。

        終於,主後451年,第四次大公會議在尼西亞附近的迦克墩召開,史稱「迦克墩大會」(Council of Chalcedon),約有六百位主教參加會議。這次會議所制訂的信經和尼西亞信經同樣重要,教會除再度肯定基督有完全的神性外,又承認了「基督有完全的人性」。

    迦克墩信經宣告:「基督只有一個位格,但兼具神、人二性。」

    而這兩性之間的關係是:「不相混合,不相交換,也不能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