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30日 星期四

加爾文的性格

    一般的文字著作誤解他,通俗文學亦錯誤地描述他這個人。他出身卑微,幼年時敏感、害羞、畏縮,深感需要信賴上帝。加爾文內心世界最大的特點,就是他深深的體會到需要倚靠上帝;因此,他對上帝的話的態度,就是簡單的順服。

 

我們把他當作是基督教的阿奎那,他是個將神學系統化的人,既嚴謹又強硬。其實這種印象是錯誤的。他對自己的歸主感到非常驚訝,上帝居然會選召他。1520年他曾如此描述自己︰「本性退縮,未經啄磨,總是渴望享受寧靜的生活。」

 

當他開始講道,成為受人歡迎的教師之際,他卻希望能到一隱密處,脫離人群。隱退的心願達不到,想隱退的地方卻成了公共學校。雖然他願過隱居的生活,上帝卻讓他在任 何時間、任何地方都不得安寧,反而把他擺在水銀燈下。

 

他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他記念那些為主犧牲的弟兄,為他們的聲譽提出辯護。他在《基督教要義》 這本書中說︰「我沒有其他的目的,只想讓人知道這些人的信仰為何,讓人看到那些破壞他們聲譽之人的邪惡、諂媚和不信。」

    《基督教要義》這部書是逐漸發展出來的巨著,曾出版過幾個版本,每個版本都比前一個版本有進步,也更加完整。加爾文幾乎一生都在不斷修訂這套書。今天基督教領袖的態度就很不同,他們一本又一本的寫,而加爾文只專心出一套書。

    加爾文亦是一個謙卑的人。他說他的目的不在持掌高位,享受美譽。其實他一點也不想到日內瓦去,他之所以去了,乃因他的朋友法勒爾(Farel)說,如果他不去,上帝的咒詛會臨到他。他自己的心願是隱居。他在日內瓦期間遇見很多困難。聽聽加爾文自己說︰「雖然我承認自己本性懦弱、柔和和膽小,但一開始我就要承擔 這些巨風大浪。」

 

曾有一段時期他被趕出日內瓦。那時他感謝上帝,他終於可以隱藏起來了。但在眾目睽睽之下,他再次被推出來,重返日內瓦,一直到死。他說在大衛一生,上帝似乎帶領他走每一步。這對加爾文是無比的安慰。在他的一生中,詩篇是最大的安慰。我們看到正是由於加爾文的軟弱、膽怯和害羞,他才更加體會上帝的恩典在幾方面的確都是夠用的。

    很少人像他這般毫無保留地信賴上帝,他決心讓上帝進入他的思想、情感、意志和想像中。他所有的人際關系,無論在道德、知識和屬靈方面,無論是個人或社交的,他都讓上帝居首位。如果他不得不接受加爾文派這個事實,他會這樣說︰「這個人是個認識上帝的人,他的情感和思想都被上帝所充滿。」此乃加爾文敬虔的源頭。在這裡我計劃詳細討論他對敬虔的教導,但我可以說,聖潔的觀念對他來說是最重要的。毫無疑問的,他年輕時受了十四世紀多馬肯培的屬靈觀的影響。

    但最重要的是加爾文的神學知識是滿有生命力的,是經歷性的。他的屬靈觀和神學深受他對聖經的認識所左右,上帝的話語提供了客觀的實存,聖靈乃主觀的因素。因此,真正對上帝的認識,乃是上帝的話語與聖靈合作下傳達給人的。宗教改革最突出的一點,就是把聖靈的工作放在中心,這是在中世紀最缺乏的。他們忽視聖靈,又不看重上帝的話。然而,加爾文卻在上帝的話語和聖靈的同在下,產生了正確的屬靈觀。聖靈光照人心,使人能看見聖經中的真理。加爾文說,是聖靈在人心工作,使人體會上帝的神聖,因而導致確信、認罪和明白,遠超過理性的範疇。

 

他又說,信徒被上帝的真理說服,立時就肯定那是聖靈的工作;因聖靈幫助人感受上帝的同在,承認上帝的神聖,經歷上帝的父性,和享受他的同在。但聖靈並不啟示新的真理,所謂新乃指超越聖經啟示的真理。所以,我們試驗此靈是否聖靈,就看他的教導是否和上帝的話語一致。今日正當我們強調聖靈之際,我們也可以用聖經的真理來察驗是否是聖靈的工作。同樣,我們亦不能隨便拚棄聖經,將之外表化,或者有將聖經偶像化的傾向,我們要通過不斷地修正,以取得平衡。因為解釋聖經是聖靈的工作。

    我們發現加爾文還強調內向性,即個人和個別的敬虔,但同時亦要逃避主觀性的危險,因為上帝的話語有其客觀性。另一方面,他認為神學不僅為滿足理性的追求,亦包涵在生活中落實真理。

 

加爾文從來不質問上帝,因為他認為人沒有資格如此對待上帝。反之,他認為我們理當接受上帝的質問,這點再次表明他的謙卑。這就是加爾文的屬靈觀的核心。

 

 

 

 

麥來倫

    麥來倫 ( Alexander Maclaren 1826 - 1910 ) ,

麥來倫 ( Alexander Maclaren 1826 - 1910 )

一八五八年,蘇格蘭三十二歲的麥來倫,被召請牧養英格蘭愛徹斯特不屬於任何教會的聯合教會。這一位原屬浸信會的偉大解經家,在開始他的傳道工作時就宣佈,他要用大量時間準備講章,並宣佈說,他不會社交性地拜訪他的教友,也不會參加教會在週末所舉行的許多活動。若是他在會眾抱怨他不社交性的拜訪他們時,就迎合他們,屈從他們的要求,他可能贏得人對他的喜愛,但他卻多半不會與司布真、派克 ( Parker )、德爾 ( Dale )、李登 ( Liddon ) 等一同被稱為十九世紀英國五個最偉大的傳道人一雖然他們各有所精,但從釋經講道的角度看,他更超過了其他的四位。

他持守了研究聖經的決心,那座能容納一千五百人的磚造教堂,不久就坐滿了兩千人,有人坐在靠近講台的前方與後方。在他在該地傳道的四十五年期間,赴會人數的踴躍情形一直保持著。

 後來,他曾對一批神學生說:〝 我感謝上帝讓找開始就一直停留在一個安靜,默默無聞的小教堂傳道,因為你們青年人,一半都被相反的情況敗壞了。〞他繼續解釋說:〝 你立刻被選派到重要的職位,以後就會被你們稱之為職責的各種小事所折磨,參加這個茶會,那個週年慶祝會,及早餐慶祝,而不留在家中研讀聖經,親近上帝。我要為了我早年的默默無聞感謝上帝。”

除了司布真之外麥來倫的講道詞是當代傳道人講道詞中為人讀得最多的。這些講道詞現在也不會缺少讀者。他的釋經講道家的聲名,及第一流作者的名氣,乃是他殷勤研究及不斷的努力所獲致的,因為他自己就是一個技巧精湛的匠人,他從經驗知道,一篇好的講道,無法在十或十二小時中完成,結果必然會流於膚淺。即使像他那樣會鑽研的腦子,一篇值得一聽的講道,至少需要六十小時熱切的工作。

他黎明即起,除了中間幾分鐘用於午膳之外,一直工作九至十小時。下午他會去拜訪病人,趕回家晚餐,晚上他會坐在一張古式的搖椅上,手中持著希臘文聖經,或是一本希伯來文聖經,這兩種文字他都不必用字典,一看就懂。麥來倫的禱告生活,支持並燃燒了他在研究中所獲得的燃料。他說:〝我總是發現,我在講道上的安慰與效能,乃是與我跟上帝交通的多少及深度成正比。〞

他鑽研的時間,大半用在默想一段經文,並與聖經的作者相交通。他稱之為 〝經文的孵化〞〝無論我在何處,它都在我腦中翻騰。〞

他在寫給羅徹斯特神學院學生的信上說。詩人大衛的見證,表達了麥來倫對準備講道的思想上的精髓:〝 我的心在我裏面發熱,我默想的時候,火就燒起,我便用舌頭說話。〞 ( 詩三九:三 )

他靠賴忍耐的默想,以燃起感情,使他能在白熱之中,講給人聽。這種獨立地研讀聖經,他用希臘文本聖經,或用希伯來文本聖經,都像他用英文本聖經同樣地容易。他漫長的一生中每天都讀一章希伯來文舊約聖經及一章希臘文的新約聖經。他像另一些偉大的傳道人一樣,能從經文引出意義及新鮮的思想,直到人說:〝這些都在經文之中,但是以前我們卻沒有留意。〞

他講道的方法是釋經法,選一段經文,然後,盡可能從其中引出教訓,他不用標題式,不先選題目,然後用經文去支持。

他曾講到如何預備講章時說:〝我開始傳道時,〞他說:〝決心不寫講章,只去思想講章及揣摩它們。我一直未偏離此項原則。這種辦法用的時間與寫講章一樣多,並且在講道時耗用大量的精力,但我確知,這對我是最好 的,並也同樣確知,人人都必須找出他自己的路。〞

他的思想為講題所充滿,到他面對會眾,注視會聚的眼睛時,他的思想就自然地用適當的言詞表達了出來。但是,他在進一步解釋時說,他雖不寫講章,但他並不完全不用筆。我寫出講章的部分。他說:〝 寫出的多少沒有一定。若是可以,我喜歡寫 一兩 句開場白,好得到一個美好的開始,其餘的則只是 一兩 個詞語,或片斷的, 一兩 句話。〞

許多召請,要他去別的城市,都被他拒絕。雖然,他所在的地方,他並不喜歡,但他仍然留下來。他一再收到邀請,請他在特殊場合到別的城市去講道。但他絕少接受,害怕上台時沒有充分準備。甚至王后駕崩,新王加冕,或任何國定假日,都不能叫他用一篇特別的講道,代替他的解經。他覺得,聖經包括了人生的全部。人生的一切問題都可在上帝待人的神聖記錄中尋得答案。他見到,所謂高等評經的風暴,但他卻未受到震撼。他不能阻止這場暴風雨的襲擊,但他站在真理的殿堂中,像一根柱子屹立不搖。他常常斥責那些不自己探求,但接受別人意見,以之為基督教真理的人,〝這些意見不是生長出來的,不是由耐心的勞苦所塑模而成,不在自己工廠,而是由德國或別的地方先已製好的成品。〞我 們需要記得。〞他說:〝上帝對兩種先知所宣告的禍患:就是那些從鄰舍偷竊我的言語, 及囗所說是出於自己的心,不是出於耶和華的口的先知(耶23:30,16)。我們必須一方面確知我們是堅立在自已的立場上,是我們自已親眼看見,而在另一方面,我們則必須看明,這從那個角度看,屬於我們的話,卻不是我們的,而是上帝的話。我們必須親自與上帝相交,壓制自我,使祂可以說話。〞

若是在他日常 的工作中沒有適當的休息,他就無法寫下自按立牧師至退休時,工作了六十三年的記錄。星期日及其他的日子,他總是在下午休息一小時,整個時間用於睡眠。

他在八十四歲時說:〝在我剛作傳道人之時,我就立志,我一上床就要睡覺,那就是說,我要使我的思想成為空白,感謝上帝,在我這漫長的一生中,我可以十分成功地 如此行。”

他七十歲時,曼徹斯特城特別向麥來倫博士致敬,將他的肖像掛在市立藝術館中,那時他說:〝我的工作,過去三十八年,現在,並且我盼望再多幾年,都 是在傳講耶穌基督是英格蘭的王,一切社會的主,並每一生靈的朋友及救主。〞

他在全英格蘭以〝傳道人的傳道人〞出名。但是他不喜歡出風頭,報紙的宣傳及廣告。他覺得,那是那些沒有充分準備上講台之人所用以支持自己的拐杖。沒有 甚麼可以讓他不專注聖經及專注在聖經的中心主題上。

寧格爵士 ( Sie W. Robertson Nicoll ) 說:〝難予相信,有人會在解釋聖經上,超越麥來倫博士。將來是否還會有一位像他,將屬靈的洞察力,學問,熱情,藝術的風格,及敏銳的智力結合於一身呢 ? 他顯然是一個天才,而天才乃是十分稀少的。只要傳道人想要從聖經教導人,他們就會在他身上獲得最好的幫助與引導。我們將再也見不到像他那樣的人了。〞

這一段論到這位曼徹斯侍傳道人的話結束時引用了韋伯對麥來倫作品的評論 : 〝每一有鑑別力的教牧人員都認識麥來倫的〝聖經闡釋〞的價值,該書原以三十一卷出版,並一再重版 ( 如今是以二十一卷出版 )誠然,這些書,若是可能,最好獲得第一 . 二版的優秀版本,乃是每一傳道人圖書館中必備的書。麥來倫在 [ 釋經者的聖經 ] 中評註,尤其是歌羅西書評註,也是十分寶貴。若是今日牧師們的書櫥中有這些書,若是他們專心地研讀,他們釋經的藝術就必得以進步。這一度為麥來倫,司布真、德爾、李登、派克所代表的神聖工作,如今之所以敗壞到現時的景況,就是因為太多書架上裝滿了毫無價值的標題或十五分鐘講道集的緣故。藉著黎明即起,九,十小時的辛勤的研讀,麥來倫就能在每篇講道上用上六十小時。社交活動,重複請他作其他種講道的邀請,特殊的大事,節日,都無法阻礙他釋經的工作。”

 

羅拔生

    羅拔生(Frederick W. Roberson 1816-1853) ,

羅拔生(Frederick W. Roberson 1816-1853)

 

在英國傳道人歷史中,羅拔生被視為一個最被人憐愛,但具有能力的傳道人,他的健康情形不好,不快樂,不安寧,但擁有超人的心智。在他傳道的前四年,他四次改變了傳道地區,最後在一個風景區的小城安頓下來,他的教堂建築並不精美,但有五百個座位。

因為他缺少戶外運動及康樂活動,羅拔生只活到三十七歲,在他生時只刊印過一篇講道詞,但他去世之後,他的講章被收集,刊印了好幾冊,這些講章是他在講完道之後用濃縮的方式記錄下來的。他講解聖經的能力可與麥來倫(Alexander Maclaren)及摩根(Margan)相比。

麥可里阿德說:〝他的講道詞集陳列在差不多所有思想深刻傳道人的書架上。對上個世紀講道的影響之大,不遜於過去任何傳道人。〞

 

他的思想超乎他的時代。其所造成的誤解及批評使他甚感痛苦。他雖然健康愈來愈明顯惡化,但他仍用時間回答批評的信函,詳細解釋他的論點,即使在他生命力───需要更多休息時間之時亦然。這些論文構成了他留下給我們的他的著作寶貴的部分。

布洛克(Sfopford Brooke) 論到羅拔生默想的習慣時說:“他努力不要受任何註經家的干擾,去領受聖經直接的感動,再加上他自己心靈的個人的生命,以及他對世界的生命的知識。他自由地,獨立地,以各種方式,將這些感動講解出來,他的個性發揮出他的感化力。〞

 

他的讀書習慣單純,顯出清楚的計畫及一貫性。

柯義爾說:”他的一位朋友描寫的他的生活方式,是非常簡樸與規則的,他整個上午讀書,清晨即起,為了專心工作,他早上幾乎不進早餐。下午,他在最骯髒的街道中拜訪窮人。晚上有時獨處,但常常是與他的教區負責人同在。當他看見宗教的感情在一些人的具體行動中表達出來,就使他的宗教感情更強烈。他最寶貴的是愛德華寫的白納法生平,他說。他喜歡,以之為最好的傳記。他用許多時間在禱告上,賦於他的講道以能力。他的講道強烈地感動人心。”

羅拔生講到他準備講題的方法說,「不用講稿」一詞,不能精確地描繪出他講道的方式。他說:”我先作成大量的筆記,以後找出一個形式概略的計畫,以後就將思想寫出來,有時寫兩次、三次,使思想清晰,將它們排列成彼此相關的整體,以後作成摘要,最後作一個講題大綱,帶到講台上。”

 

看一看他讀的書,就可瞥見他鑽研的深度及專一不懈的心。他喜歡自然科學作品。他細讀但丁的作品──天天讀,並背誦。他崇拜湯尼生,喜歡讀他的詩。他稱[記念]為那一世紀最寶貴的作品。華茲瓦斯、孔勒列支、雪萊、莎土比亞等人的詩,都是他愛讀的作品。

他說,他在大學用功讀書,從不馬虎。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巴特勒、杜賓戴德斯、愛德華等人的作品,如同血液中的鐵原子,進到了他的思想結構之中。

他有一十分有用的習慣:研讀有關時事問題的文章。在他傳道期間全國所關注的任何問題,他都有一個經過仔細衡量的觀點。最重要的是,他經常仔細研讀聖經,新約及舊約。他研讀福音書,直到耶穌的心成為他的心,耶穌像他最親蜜的朋友那樣真實。他讀書不僅為了獲得知識所給興他的快樂,也是要激發他自己腦子的創造力。他給與朋友以下的勸勉,無疑地,是根據他自己的辦法:〝領受,浸沉在其中,然後你的腦子就能創造。〞

有人講到他腦力工作的深度──我說是高度,一個朋友指著那雲霧圍繞的山頂對他說:〝我不要用我的頭,因為你要給我的一切,就像那座我們現在所見的山頂,被雲霧所圍繞。〞“ 但是我要,〞羅拔生回答說:〞因為雲霧漸漸會飄散,陽光終會光耀無比的照射在其上。〞

早起,專心及細心研讀聖經,多讀當代文獻,並且經常讀過去偉人的作品,以磨練自己的腦力,這一切聯合起夾,就製造出這位鼓勵人的出色的屬靈領袖。


2022年6月29日 星期三

從威爾斯到倫敦

 

一九三四年一月內地會(China Inland Mission)在威斯敏特中央大廳(Westmlnster Central Hall)舉行年會時,鐘馬田應邀在 五月八日 講道。在場聽道的,有大學聯合福音團契(Inter-Varsity Fellowship of Evangelical Unions)的書記道格拉斯約翰遜醫生(Dr.Douglas Johnson)。道格拉斯約翰遜於二十年代在倫敦大學皇家學院(Kin’s College)讀醫科時,已經仰慕鐘馬田醫生在醫學界的造詣和天分。這次道格拉斯約翰遜醫生有機會親自聽鐘馬田講道。

鐘馬田那天讀了《羅馬書》第一章十四節的經文:“無論是希利尼人、化外人、聰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們的債。”

鐘馬田開始講道時,聲調低沉,只有靠近講台的人才聽得清楚,但是當擴音器移近他,而他逐步提高聲音時,每一個基督徒是一個欠債的人這事實,抓住了在場參加內地會年會三千個代表的心靈。正在聽道時,格拉斯約翰遜醫生就做出決定,邀請鐘馬田到大學聯合福音團契的年會上講道。

 

一九三五年四月,大學聯合福音團契在英國中部德貝郡(Derbyshire)的斯聖偉(Swanwick)舉行年會,鐘馬田向與會的代表傳講了純正的福音。他以聖經裡面上帝的話語,鞏固了學生們的信仰,加強了他們的信心,把基督徒學生運動,帶上一條健康的道路。

一九三五年八月中旬,南威爾斯長老宗(South Walsh Presbyterian Sasiwu),為紀念但以理羅蘭斯(Daniel Rowland)悔改重生二百週年,在鐘馬田的故鄉蘭傑索(Llangeitho)舉行了大會,邀請鐘馬田講道。

鐘馬田講道前一天,人們從威爾斯各個角落絡繹不絕地向蘭傑索小城進發。在前一晚,露天的廣場上已經橫臥著遠地來的會眾。本來要在一個可容八百人的小教堂舉行聚會,但是天剛發亮,數千人已經把那間小教堂團團圍住。結果在聚會前一小時臨時宣布,大會改在一個可容六千人的大帳篷舉行。目擊者說,那天還有一千人擠不進帳篷,只好在外面聽擴音器裡鐘馬田的聲音。

鐘馬田那天講的信息引自《使徒行傳》第二章三十八節:“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須受所賜的聖靈。”

鐘馬田對七千人講道時,似乎忘記了這些人經常去聚會做禮拜,他講道帶出的威嚴和能力使台下聽道的人鴉雀無聲。鐘馬田指出,當日在耶路撒冷的眾人對彼得說:“我們當怎樣行?”

鐘馬田是以這些話結束的:

“你們怎樣回應這些信息?有什麼人,有什麼事物,在這地上,在你今生,比你更值得去考慮?地上被認為最美好的,都要過去,至終你的靈魂要面對面朝見上帝,我警告你要逃避那即將到來的災禍!

但我同時提醒你及時來到上帝面前,上帝奇妙地藉著耶穌基督,將他自己賜給你。如果你承認你的罪,你必得著赦免,他就會賜你聖靈。這是上帝最大的,也是最後的賞賜,就是藉著他的靈,他將自己賜給我們。

彼得講道的那天,是五旬節,有三千人領受他的話,得著上帝的祝福。兩千年來,接受主的人數一直增加,千千萬萬的人加進去,到了那榮耀的日子,將有千千萬萬的人聚集到上帝的寶座去。在那榮耀的日子,你是否在那千萬人之中。”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日,在聖經見證團契(Bible Testimony Fellowship)的主持下,鐘馬田在倫敦皇家阿爾伯廳(RoyalAlbert Hall)講述聖經的真理。 十二月三日 ~星期二晚上,那是一個冬天濃密的霧所籠罩的晚上,整個阿爾伯廳人頭擠擠,人人都想聆聽聖經的真理,以堅固個人的信仰基礎。在那時期,新派的懷疑論和不可知論俯拾皆是,甚至一些活躍的基督教領袖的教訓都大有問題。

鐘馬田那晚宣稱,他不是消極地、被動地為聖經的真理辯護,因為聖經的真理是毋庸置疑的。他認為這是宣讀聖經的真理,勇敢地、按著正意宣講上帝的話語的時候。

鐘馬田又說,使徒保羅在哥林多的時候,沒有用高言大智宣講上帝的話語,他沒有用演講術,也沒有用修辭學,正如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二章二節所說的:“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在阿爾伯廳密密麻麻的會眾中,有當年國際上解經界的權威坎培爾摩根(George Cambell Morgan)。鐘馬田講完道之後,年屆七十二歲高齡的解經家摩根,竟到講台後去與鐘馬田握手。

最令鐘馬田驚異的是,摩根對只有他一半歲數──三十六歲的鐘馬田說:“在英國,除了你,沒有人可以驅使我在這霧深的晚上出來聽道。”

摩根是英國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Westminster Chapel)的牧師。由於摩根是當年世界上解經家的泰斗,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講台因他的影響所及,是最崇高和最富權威的講台。許多基督教的領袖都曾在摩根門下受教,摩根的解經書是許多教牧人員爭相誦讀的案頭書籍。

當鐘馬田從倫敦回到威爾斯的山非爾德斯的教堂才兩天,就接到摩根的來信。摩根邀請鐘馬田到英國具有相當屬靈影響力的威斯敏特教堂講道。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這一天是主日,鐘馬田首次站在威斯敏特圓形的講台上講兩堂道。早堂講《約翰福音》第六章六十六至六十八節:“從此衪門徒中,多有退去的,不再和他同行。耶穌就對那十二個門徒說:'你們也要去嗎?'西門彼得回答說:'主啊,你有永生之道,我們還歸從誰呢?’”

晚上的聚會中,鐘馬田所引的經文是《馬太福音》第七章十三至十四節:“你們要進窄門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這時候,威爾斯各處的許多信徒開始擔憂,有朝一日鐘馬田會離開威爾斯,不再在威爾斯服事。他們知道,在多倫多,多達三間教堂邀請鐘馬田,卻被鐘馬田一一謝絕。但是各地還有許多教堂,包括很有威望的倫敦威斯敏特教堂會不會聘請鐘馬田呢?鐘馬田自放下醫生的職業出來事奉,就不考慮金錢問題,他絕不會為了金錢離開威爾斯,可是各地弟兄姐妹的愛心,以及鐘馬田對各地教會的屬靈負擔,會否使他萌生去意,離開威爾斯呢!

這種臆測完全正確! 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五日 至二十六日,美國長老宗邀請鐘馬田到美國俄亥俄州(Ohio)的首府哥倫布(Columbus)的大會上講道。美國的普斯牧師(Rev.Cynolwyn Push)對鐘馬田那次講道給予很高的屬靈評價,說鐘馬田是一位有恩賜的講道者,又說在鐘馬田的裡面確實有看見,有啟示,有先知的靈。之後鐘馬田又應邀到美國許多大城市的教堂講道。

一九三七年六月初,鐘馬田應邀在費城(Philadelphia)講道。負責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世界著名解經家摩根適在費城又來聽鐘馬田講道。鐘馬田在聚會台忙於與其他會眾談話,但他留意到摩根一直凝眸注視他,鐘馬田知道摩根正在物色一位威斯敏斯特教堂的同工。

一九三七年六月二十七日,摩根再次邀請鐘馬田到倫敦的威斯敏斯特教堂講道。

這時,鐘馬田感到他不能長此在亞伯拉昂服事下去,他實地無法專心照顧在亞伯拉昂的信徒,他除了被邀請到威爾斯各地講道之外,他的足跡已經涉及英國各地,而美國許多地方的教堂也不斷地發出邀請信。

一九三七年秋天,倫敦喬治街(GeorgeStreet)的瑪麗萊邦長老會(MarylebonePresbyterian Church)由於牧師職位虛銜,急切地邀請鐘馬田前往講道。瑪麗萊邦長老會在英國長老會的教堂中,一直有相當的影響力。當時美國駐英國大使各級政府一到星期日就會到那裡做禮拜。

一九三八年第一個主日,鐘馬田應邀在瑪麗萊邦教堂講道。那天他引述《列王紀下》第四章一至七節,他指出,基督徒生活的秘密,就是基督徒的生命裡有超然的性質,有用之不盡的儲藏。他復述了寡婦借空器皿的故事。在晚上的聚會裡,鐘馬田講述《路加福音》第七章十一至十六節。鐘馬田說,只有基督的能力能中止拿因城裡送殯的行列;同樣的,基督的這個能力能中止絕望的世界所面臨的失敗、罪惡和死亡。

一九三八年一月,英國的一份週刊《每週英國新聞》(The British Weekly)刊載,三十八歲的鐘馬田醫生將出任瑪麗萊邦教堂的牧師。

一九三八年四月,威爾斯的伯利恒前進運動教堂的幾個負責人,以憂愁的心情,央求鐘馬田不要離開群羊。摩根本來立意要聘請鐘馬田到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任牧師,結果竟然被倫敦另一大教堂瑪麗萊邦長老會搶先了一步,率先發信邀請鐘馬田。但是上帝有他的安排,鐘馬田經過了禱告,終於婉拒了瑪麗萊邦教堂的聘請,而接受了威斯敏斯特教堂的牧師職事。

一九三八年五月一日,在山非爾德斯做禮拜的信徒,在驚愕中親耳聆聽鐘馬田做出的決定,他宣稱他在該教堂的服事將於七月底正式結束。

一九三八年七月底,弟兄姐妹們聚集在亞伯拉昂的維多利亞路(Victoria Road)二十八號,與鐘馬田全家舉行告別聚會。十五年前,夫妻兩人都是醫生,兩人合共年收入三萬英鎊,但是他們卻心甘情愿地接受微薄的二百二十五英鎊的年薪,來到亞伯拉昂。十五年中,那些困苦中的關懷,那些急難中的幫助,那些病痛中的安慰,歷歷在目,深烙在信徒們的心坎上。鐘馬田以充滿離愁的筆觸,這樣寫道:"我無法想象,我竟然離開了他們,我無法想像,我今後不再專職牧養他們。"

鐘馬田既全然奉獻給上帝,就接受上帝的差派,他沒有自己的選擇。經過他長時間的禱告後,他裡面清楚,是上帝安排他到倫敦威斯敏斯特教堂,服事那裡的教會,在那裡他將發揮更大的功用,成為上帝更有用的器皿。

 

施洗約翰的傳道工作

 

  約翰的頭銜「施洗者」,會使我們看不清他主要的使命是什麼。事實上,他的任務是傳講上帝的審判已經臨近,有「一個更大的」將要來到。基於這樣的期望,他號召人們悔改,並準備他們來迎接這即將來臨的考驗。他的施洗便正是受洗者悔改的象徵。

  約翰其人確是個重要的人物。他的佈道掀起了廣泛的復興運動,跟從他的人在猶太教內又組織起一個重要的團體,一直保持單獨活動,直至新約以後時期。

    在馬太看來,施洗約翰之所以重要,全在於他和耶穌的關係。所以馬太描述約翰時,強調的是他們之間的聯繫,凡提到施洗約翰,都是為了幫助人們更好的理解耶穌的使命。他講道是為耶穌的傳道工作預備道路,為耶穌開始工作佈置背景。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