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特曼( Rudolf Bultmann,1884-1976 )生於 Wiefelstede, Oldenburg 附近一個小鄉村。他的父親是一位福音派牧師。他幼年是在鄉村中長大的,小學與中學時他除了思考信仰,也對於希臘文與德國文學很有興趣。
1903年他開始在杜賓根大學主修神學,三個學期之後他轉學到柏林 大學唸了兩個學期,最後在馬堡( Marburg )大學念了兩個學期。他自承受到曾在柏林大學教過他的教理學老師哈那克( Adolf Harnack )與馬堡大學新約神學老師 約立赫( Adolf J劒icher )、魏斯( Johannes Weiss ),與系統神學老師賀曼( Wilhelm Herrmann )的影響。
在1907年他在 Oldenburg 通過生平第一個神學考試後,他在高中任教了一 年。1910年他在馬堡大學拿到學位,並於1912年在馬堡大學通過新約領域的資格考。布特曼曾在三所大學獲得教職:1916-1920年他在布列斯勞(Breslau) 大學獲得助理教授的教職;1920年秋天他搬到該森(Giessen) 任職 教授;1921年他 回到馬堡大學接下海特密勒(Wilhelm Heitm劒ler)的教職,直到1951 年他獲得 榮譽 教授頭銜為止。
退休後的他依然活躍,不斷有論文提出,並且曾被邀請 到德國以外擔任講座。1947年左右他曾經應邀赴北歐國家、荷蘭、瑞士演講;1951年他受邀赴耶魯大學擔任 Shaffer 講座,1955年受邀赴愛丁堡大學擔任Gifford 講座 ,1959年受邀至 Syracuse 大學開授春季班課程。
布特曼在布列斯勞時結婚,並生下兩個女兒。他的兄弟在同時期(1917)於 法國被殺身亡。1921年他在布列斯勞時發表了「符類福音傳統歷史」(Die Geschichte der synoptischen Tradition)。
他回到馬堡大學後的第三年他的第三個女兒出生。他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納粹政權下的立場,是一件值得討論的事情。基本上他不承認自己是納粹信徒,並且他也宣稱自己從未參與任何政治活動。
在馬堡大學的這段時間,他與約立赫、索登(Hans von Soden)、賀舍(Gustav H埖sher)、奧圖(Rudolf Otto)等人從往甚密。並且如巴特(Karl Barth)與戈嘉 頓(Friedrich Gogarton)等學者也曾應邀至馬堡大學開講座。雖然布特曼的研究領域在聖經,但是他的工作與哲學有不少關連之處。他承認受與同在馬堡大學任教的存在主義者海德格( Martin Heidegger)影響很大,並且與另一位哲學教授高達美 (Hans-Georg Gadamer)有過不少精彩的討論。誠如布特曼自己承認的,他希望使哲學在神學領域也能有很豐碩的貢獻,可是這樣的努力卻使得他與巴特的立場越來越分歧。這兩位反對十九世紀以來盛行的自由神學的健將終至分道揚鑣。
布特曼引起了一連串以「非神話化」(Demythologzation)為中心的神學爭論。這些爭論在1960年代達到高峰。「非神話化」在1941年第一次被布特曼在「啟示與救恩歷史」(Offenbarung und Heilsgeschehen)一文中提出。巴區 (Hans-Werner Bartsch)曾將1948至1963年的一連串評論編輯成「福音宣告與神話」(Kerygma and Myth)一書出版。布特曼與哲學家雅士博(Karl Jasper)的針鋒相對則收錄在1954年出版的「非神話化的問題」(Die Frage der Entmythologisierung)一文中。支持布特曼的著作則有戈嘉頓的「非神話化與歷史 」(1953德文版,1955英文版),以及羅賓遜主教(Bishop John A. T. Robinson) 所寫的「對上帝誠實」(Honest to God,1962)。後者也隨之引起了對該書的一連串辯論。
引自: http://life.fhl.net/Philosophy/bookclub/Bultmann.htm
***********************************************
神學和哲學的糾纏,有互相加分之結果,當然也會造成減分。布特曼的神學雖然很吸引人,也重振神學的地位,使德國成為神學之重鎮,但也把信仰扭曲了,使後來的教會中,熱衷於「信仰的基督」和「非神話化」,造成教會之信仰只重視個人的「信心」,而不注重上帝的主權。
也因為強調個人的「信心」,對於教會之「合一」,也忽略了。因此,造成宗派林立,人人皆想為首,使「謙卑」之精神,離基督徒越來越遠。「歷史的耶穌」是謙謙卑卑騎著驢駒進入耶路撒冷的,也是受到厭棄的,雖然祂是上帝的兒子!
希望您不僅僅高舉「信仰的基督」,也效法「歷史的耶穌」以道成肉身之精神,俯就卑微。過平衡的基督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