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3日 星期五

歷史與歷史記載

 

  A. 何謂歷史

 

    發生的每一件事:如一個人從小到大的所有經歷;宗教改革之前前後後細節

 

    B. 何謂歷史記載

   

     指所記載的歷史.一個歷史家試著將所發生的歷史事實,描述記載下來.但歷史記載永遠無法完全,它受到下列諸般的限制.

 

1.  有關歷史本身的證具不完全如耶穌的童年時期,使徒行傳其他使徒的資料

 

2.  記載同一事件有出入(Bias)不同歷史學家,對同一事件有不同的看法與記載,或同一事件的前後關係,只是片斷地被不同作者記載,如四福音書的記載

 

3.  選擇性的記載特別是有關一件較長的歷史事件,或較繁頊的情節,歷史學家基於客觀的和主觀的因素,選擇性的記載其中的片斷,如聖經中很多這類的記載

 

    C. 歷史記載的根據

 

       一個歷史學家,記載歷史的根據有二來源

 

1.   主要來源此來源供給所要記載的事件,人物,期限,地方的原始證據,如一人自己的傳記,而別人對此人之記述,則屬第二來源

 

2.   次要來源如聖經本身是主要資料,神學則是次要來源;宗教改革的口號:Ad Fontes(拉丁文,意為歸回本源)即歸回第一手資料→聖經

 

    D. 對於歷史的不同觀點

 

1.   迴圈式的觀點此觀點支持歷史是重複性,周而復始

 

2.   猶太教/基督教的觀點此觀點支援歷史是朝一個終極目標前進,上帝是整個過程的主導者;這是聖經的啟示.在奥古斯丁的著作上帝之城亦強調此觀點

 

3.   漸近的觀點此觀點亦支持歷史是朝一過程進展,但人是主導者.這是啟蒙運動(@1700AD)的產物

 

4.   歷史相對論(Historicism)此觀點主張,歷史是有關不同文化成長的事蹟,彼此可以毫無相關,各自發展,無所謂對與錯. 此主張已漸成為主流思想,從神學觀點來看,此思想已造成一股潮流稱為後自由派思想,亦即無所謂超越各種文化的客觀、絕對真理

 

5.   馬克斯主義此主義主張,上帝與歷史無關,不屬歷史之任何部分.歷史是朝某目標前進,而這背後推動的力量是基於人之共同需要,所以為了滿足此基本需要,人人站在平等地位上,齊心努力、勞動,朝向一烏托邦、共產、人人平等的大同社會邁進.雖然此主義主張個人站在平等地位上(無產階級)來工作,但卻是在一個黨(共產主義)之下來進行的.所以此主義不僅說,個人努力是為了滿足個人需要,同時亦是為了效忠黨和政府.

 

 

2021年3月28日 星期日

歷史的意義

 

歷史是人記憶中的過去。

 

一 科技性的歷史

 

追求客觀的歷史重現,解答「何人?何事?何處?何時?如何?」等問題。

 

二 哲學性的歷史

 

以科技性歷史為基礎,對歷史資料加以詮釋,以解答歷史之「為何?」,以及較長時間的「如何?」之問題。

 

三 神學性的歷史

 

哲學性歷史的一種。以基督為歷史詮釋之鑰。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伊拉斯母與路德開始分道揚鑣

 

1520年,路德對自己的立場越來越清晰,便寫下《論善功》(Sermon on Good Works),而伊拉斯姆開始不滿他的強硬態度,並致信給他的門徒墨蘭頓(Philip Melanchthon)建議路德採取較溫和的路線進行游說。在同年615日,買爾已取得逐路德出教會的教諭。結果,路德當然沒有停下來,他繼續出版了《致德國基督徒貴族書》(Address to the German Nobility)和《教會被擄到巴比倫》(On the Babylonian Captivity of the Church)。雖然後來路德致理奧十世一封較友善的信和一本名為《基督徒自由論》(Christian Liberty)的小冊子,但小冊子中強調「信徒皆祭司」的觀念,當然會延續教皇是否最高權威之爭議。在另一道咒詛路德的教諭發表之同時,他被傳召到沃木斯(Worms)聽審,教廷要求他收回他的言論。但是,他經過一晚的考慮後,他仍然勇敢宣告:「我別無選擇,這就是我的立場,願上帝拯救我,阿們。」

 

    從此以後,他們開始各走各路。路德因被通輯而靜靜地被引到瓦特堡(Wartburg)隱居繼續寫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出版德文《新約》。伊拉斯姆為了減少爭議,以免敵人有機可承,而無奈地對路德作出多次的批評。後來,他移居至巴塞爾(Basel)後,才逃離他敵人的詭計。伊拉斯姆在巴塞爾同樣繼續他的寫作,雖有友人亞德里恩(Adrian)邀請他到羅馬再一次指控路德,但他卻以工作繁忙為理由而婉拒。

 

    15223月,路德終於現身回到威登堡。當時伊拉斯姆仍盼望有和解,呼籲停止焚燒書籍、侮辱爭論性文章等事情。不過,伊拉斯姆與在政治壓力下被逼與路德劃清界線,以至他們之間的火藥味,只是有爭無減。到15239月,伊拉斯姆在一封寫給享利八世的公開信中宣報:「我寫給你的是要批評近日的新教理,但我不敢在未離開德國前刊登出來。」從這公開信中,大概路德已很清楚伊拉斯姆的立場,所以於15244月,寫信給伊拉斯姆勸籲他靜下來過他餘下的後半生,其餘改革之事,等後輩來延續吧。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