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爾文說:「因信稱義乃是支持宗教的主要樞紐。」他繼續說,除非我們
把握住這個要點,否則就沒有根據來建立我們的救恩(參《基督教要義》卷三
11章第1節)。我們都是罪人,這等人理當在上帝面前被定罪。我們的救恩僅
僅倚靠並全然在於白白的赦罪,和耶穌基督的義算為我們的義。誠如詩歌所言
:「兩手空空到主前,只有緊依十架邊……」(萬古磐石為我開)這是每一位
真基督徒的呼求。加爾文寫道:
良心甦醒吧!當他們必須面對神的審判時,才認出這(因信稱義)是
唯一安全的避難所……。因為,假若夜空那燦爛的星星在太陽的光中都會失去
它的光輝,何況是近乎清潔無邪的人與上帝的聖潔相較,你想會有何事發生呢
?這將是一個很嚴厲的檢驗,識透內心至隱祕的思想;正如使徒保羅所說:「
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顯明人心的意念。」 (林前四5)這將逼使我們的良心
去承認所有的事,甚至是那些如今已被我們遺忘的事。我們的控告者魔鬼……
將強烈地指控我們。我們現在看重外在所誇耀的好行為,屆時是不會有任何的
益處!(《基督教要義》卷三12章第4節)
聖經教導我們上帝是誰,就是「那可稱頌獨有權能的,萬王之王、萬主之
主,就是那獨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裡,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
的,要將祂顯明出來。但願尊貴和永遠的權能,都歸給祂。阿們。」(提前六
15-16)。於此同時,基督徒的內心也經歷我們主耶穌所教導的真理:「從人
裡面出來的,那才能污穢人。因為從裡面,就是從人心裡,發出惡念、苟合、
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謗讟、驕傲、狂妄。這
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污穢人。」(可七20 -23)。我們和保羅一
起呼喊:「我真是苦啊!誰能救我脫離這取死的身體呢?感謝神,靠著我們的
主耶穌基督就能脫離了!」(羅七24 -25)。
但同時聖經也一再地教導我們,從果子來認樹──好樹結好果子。參與於
宗教改革運動中的基督徒們都堅持沒有人可以將「稱義」和「成聖」分開。我
們必須把成聖(也就是我們基督徒生活的向上進步),和白白的稱義作出區別
;但它們是不能分開的。用馬丁路德的話說:「我們惟獨靠信心稱義,然而並
不單單只有信心(We are justified by faith alone, but not by a faith that is alone.)。
」現在,你可能會問:「藉著上帝的靈,真基督徒會成聖到什麼程度?」在《
宗教情操》中,約拿單‧愛德華滋(以下簡稱愛氏)針對此問題給了我們可能
是最完全的回答,他從聖經中擷取關於基督徒生活中聖靈工作的十二個記號。
雖然這些記號在每個基督徒身上會有不同程度的表現,但是,在所有真基督徒
身上都會有這些記號。最後的記號,愛氏稱之為「基督徒的行為」,這顯然是
最具挑戰性的。本文的目的為要解釋愛氏對此之教導,並看他是如何論述「因
信稱義」 的教義。
「基督徒的行為」意指基督徒的生活,也就是基督徒所活出來的生命。基
督徒的行為是根植於基督徒的心、情感和聖靈所結的果子,但是它不僅止於此
。事實上,基督徒的行為在於遵行上帝的命令。讓我用一些例子來清楚說明這
點:基督徒的心是願意赦免他的敵人,基督徒的行為是真實地赦免那得罪我們
的人;基督徒的心是願意幫助有需要的鄰舍,基督徒的行為是當鄰舍有需要時
實際地伸出援手;基督徒的心是願意遵行基督的命令,基督徒的行為是縱使在
艱難的環境中也會實際去遵行這些命令。愛氏從聖經中指出一位真基督徒最重
要的記號,不是表明你有願意為基督而活的心,乃是實際上為祂活著。
對於愛氏,基督徒的行為包括三件事:
(1) 一個基督徒的行為是完全地順從和跟隨基督和聖經所有的命令。
(2) 一個基督徒會以基督徒的行為成為他一生的職志。
(3) 一個基督徒會盡其一生堅守基督徒的行為。
我們要從聖經來看這三點。
首先,一個基督徒的行為是完全地順從和跟隨基督和聖經所有的命令。愛
氏的意思是指一個基督徒要尋求遵行上帝所有的命令。沒有任何的命令是我們
要放棄的,也沒有任何的命令是我們想要違背的。如果我們遵行什一奉獻的教
導,卻拒絕赦免那些得罪我們的人,這就不是真實悔改歸正的記號。或者事實
上我們沒有犯姦淫,但卻在淫亂的其他形式上玷污自己,這是滅亡者的行為。
正如希律王願意聆聽施洗約翰的講論,但他不願意離開希羅底;而掃羅王用刀
殺盡亞瑪力的眾民,卻憐惜了亞瑪力王亞甲。耶穌呼召我們離開我們最愛的罪
,「若是你的右眼叫你跌倒,就挖出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不叫全
身丟在地獄裡。若是右手叫你跌倒,就砍下來丟掉。寧可失去百體中的一體,
不叫全身下地獄。」(太五29-30)。不管你怎樣自認為是多麼好的基督徒,
若你實際上事奉的是金錢(瑪門),而不是事奉神,你仍不能稱為基督徒。你
可能宣稱事奉上帝,但聖經告訴我們,你不能又事奉神,又事奉瑪門。那住在
我們裡面的聖靈從不允許任何的基督徒在罪中仍能得享心靈的平安。
在聖經裡,上帝賜給我們積極和消極兩方面的命令。祂告訴我們不可偷盜
,但也同時教導我們要恩待那些在需要中的人。許多人因遵守了消極性的命令
而自以為是好基督徒,他們不偷盜、不殺人,但是 「那律法上更重的事,就
是公義、憐憫、信實,反倒不行了。」(太廿三23)。愛氏認為,評定一個人
是否完全的順從、是否活出基督徒的言行,不能只看他不偷盜、不逼迫人、不
欺詐人、不醉酒、不留戀於酒吧、不嫖妓、不暴動、不深夜遊盪、不說穢言、
不褻慢人、不毀謗人、不說謊、不輕易發怒、不惡毒、不愛宴樂……等,我們
若僅僅將生活上的行為取代福音,那是錯誤的說法;為此,這人也必需是敬虔
、敬畏神、委身、謙卑、溫柔、饒恕、和平、尊敬人、和善、慈悲憐憫、樂善
好施、善待他人的。缺少了這幾樣,就不算為遵行基督的律法;而這律法是祂
和祂的使徒們再三強調的,是最重要和必需的事(《宗教情操》第310頁)。
這是聖靈在我們心中所做的成聖的工作,是全人的成聖。
其次,一個基督徒會以基督徒的行為成為他一生的職志。基督徒並不是一
半委身於基督,一半委身於其他的事。基督徒要熱心為善(多二14),他們是
良善又忠心的僕人(太廿五23);我們被呼召在上帝的園中勞力,「你要和我
同受苦難,好像基督耶穌的精兵」(提後二3),「叫你因此可以打那美好的
仗」(提前一18);基督徒不應是又惡又懶的僕人(太廿五26),我們必須放
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並且不懈怠,總要效法那些憑信心和
忍耐承受應許的人(來六12、十二1)。耶穌基督從不接受一個只跟隨一半的
人。保羅告訴我們:「弟兄們,我不是以為自己已經得著了。我只有一件事,
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腓三13)。愛氏警告我們,不要想我們可以
當「星期天」的基督徒;或想我們可以如此活著,一腳踩在這世界,一腳踩在
教會內。全然順服只有一條路,就是以基督徒的行為成為一生的職志或目標。
基督徒的生活是一場艱鉅的戰爭,要與這世界、肉體和撒旦敵對,除非我們全
然地將自己獻上,否則無法贏得這場勝仗。聖靈在我們的心中呼召,要我們完
全地獻上自己,過聖潔的生活。
第三,每一個真基督徒會堅守此一生之職志,雖然他的生命中遭遇各式各
樣的試煉,仍勤奮的事奉上帝。愛氏指出這是聖經中很清楚的教導 (例如:
只有那些堅忍到底的才能得救);他說,若要引用所有的經文將是「無窮無盡
」的;取而代之的,是他在註腳中提出五十處的經文(部份新約的經文是太十
22,十三4-8,廿五8;路九62;約八31-32,十五6-16;西一22-23;提後四4-7;
來三6、12、14,六11-12,十35;雅一25;啟二7)。這信息一直在改革宗的信
仰中被教導著。我們相信「因信稱義」和「成聖」(包括基督徒生命的堅忍)
是不可分開的,兩者都是一位且相同之聖靈的工作。藉著 「一次得救永遠得
救」,這改革宗信仰所要表達的意思是,一位真實的基督徒從悔改歸正那日直
到生命結束時,都堅忍地追求聖潔。
許多事使我們繼續過基督徒的生活變得相當困難,這是每一個基督徒的
經驗。有數以千計的事引誘我們犯罪,有成千上萬的事迫使我們放棄,也有許
多的試驗動搖著我們穩固的教義。撒旦告訴我們要忽略因信稱義的教訓,誤導
我們聖經是不可信的;或者告訴你,若只有基督徒能得救,那是過於狹窄的思
想。但是,真基督徒卻自欺了!簡言之,若默想神的聖潔和思想你實際上是怎
樣的基督徒,這將會使你心中有一份完全的體認──除了白白赦罪的恩典和基
督的義,在上帝的審判台前,你沒有什麼可依靠的。但是,不要讓這成為犯罪
的藉口;因「我們既有這許多的見證人,如同雲彩圍著我們,就當放下各樣的
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 (來
十二1)。「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
已經守住了」 (提後四7),如此,我們就能得著那美好的生命!
2019年9月12日 星期四
屬靈人(四)
主後一七四○年的大復興席捲了全美十三個殖民區,幾乎所有的教會都經
歷了這次的復興;它為各地的主日崇拜和講道注入新生命和能力,數以千計的
人悔改歸入以聖經為本的基督教。一七四一年底,基督徒們殷切期盼全美的殖
民區──這些殖民區不久就組成了美國──能回歸原本的基督教精神。但到了
一七四二年,此大復興的精神卻產生了變化,原先以聖經為本和基督徒相愛的
精神轉為狂熱,傳道者開始彼此控訴未真正重生得救,基督徒們開始分不清楚
「基督樣式的靈」 和 「未被控制的狂熱」;而當時的報紙充斥著偏激的言談
,許多初信者不肯聽從智慧人的勸導,就開始分裂教會。一些即將成為基督徒
領袖的人開始宣稱聖靈直接向他們說話、他們看見異象,且傳講關於異夢的事
。其中最可憐的例子就是雅各.戴文波(James Davenport)。他接管了狂熱派
的帶領工作,其狂熱程度超過他的跟隨者。一七四三年三月,他和跟隨者在波
士頓燒盡他們所有的屬靈書籍(聖經除外),結果引發一場災難,導致真基督
徒大失所望,絕大多數的人轉而敵對此大復興。直到一七四三年底,大復興的
火熄滅,整個國家又退回靈性的死寂之中。
一七四六年,約拿單.愛德華滋寫成《宗教情操》這本書,那是以聖經的
觀點來反省一七四○年到一七四二年大復興的益處和缺失。愛德華滋在序言中
論述大復興的問題,乃是因為基督徒不能夠 「分辨真實和虛假的宗教,以及
分辨得救的經驗和假冒的得救經驗」。它根本的問題在於基督徒無法在聖靈重
生的工作,以及驕傲、迷信與狂熱的靈之間作出區分,致使支持者們認為大復
興中過分的狂熱也是從聖靈而來的,對於任何試圖要隨意指正或批評他們的人
,他們都強烈地加以反駁。
愛氏寫此書的目的,是從聖經來區別「重生經驗」和「假冒經驗」之不同
。我們可將他的教導如此歸納:真實屬靈的經驗,就是有聖靈本性的經驗。在
聖經中,屬靈人是改換成為有聖靈和主耶穌基督樣式的。屬靈的經驗就如:喜
愛聖潔、憐憫可憐的人、謙卑的心、為罪憂傷、行善,以及因著耶穌基督的犧
牲代贖而欣喜並愛慕祂。在聖經中,那些被魔鬼所迷惑的人常自以為是 「屬
靈的」,因為他們經歷到「屬靈的」世界;他們自以為是「屬靈的」,因為他
們能說方言、見異象、和死人說話、預測未來、醫病或趕鬼。但是愛氏反駁說
:「這所有的事,撒但、人和世界都可以仿冒;這些並不具有聖靈的本性,我
們不可將這些和聖經的屬靈觀混為一談!」
愛氏共提出十二個聖靈所施行之救恩工作的記號。我在前三篇文章中已探
討了前七個記號,本篇文章將焦點放在第八個記號──基督樣式的靈。愛氏寫
道:「第八記號:真正從恩典而來的情感是不同於那些虛假和欺瞞性的情感;
真實的情感伴隨著像羔羊、像鴿子般的靈,和耶穌基督的性情。換句話說,此
情感自然地會產生並提昇像耶穌基督一樣的性情,如:愛、溫柔、沈靜、赦免
和憐憫等等。」
我將儘可能簡要地解釋它。上帝的聖潔涵蓋所有祂道德上的優美──其中
包括也祂的公義和祂的憐憫。然而,區分一個基督徒的記號是憐憫的靈,而不
是公義的靈。狂熱份子們會提到愛、憐憫和赦免,但他們為了替自己的狂熱辯
解,他們會強調上帝的公義。他們極力主張:「因為上帝是公義的,所以我們
必須強烈且勇敢地責備罪,指出人的假冒為善!」 愛氏提到他們有兩方面的
錯誤。第一,他們不瞭解真基督徒的勇敢;第二,他們不明白辨別基督徒的記
號是愛而不是公義。以下我將就著這兩點加以說明。
什麼是基督徒的勇敢和力量?是勇敢地責備罪和公開地指出人的假冒為善
嗎?不是!雖然基督徒被召成為勇敢和強壯的軍兵,但基督徒的勇敢和力量卻
不是表現在向人發怒這方面的。愛氏說:「真基督徒的力量是存在於心的力量
,藉著恩典,它可見於兩件事上。首先,它管理並制止心中那難以駕馭的情感
;其次是它能穩定自由地表達出好的情感和性情,並不會因罪性的害怕和敵人
的敵對而被攔阻。」
愛氏告訴我們,當我們能夠愛我們的仇敵,能夠平靜地站立在不實的控告
者之前,能夠在逼迫中喜樂,能夠真誠地為那得罪我們的人禱告,或者,當我
們被恩典感動,能夠抑制我們的怒氣時,基督徒的力量就顯明出來了。基督徒
的力量可表現在面對他人的責罵和生氣之時,仍以溫柔和憐憫來回應。當一個
人常常向他人發脾氣,常常指責別人,那是個性上有極軟弱的記號。這不正是
這世界會有的行為嗎?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
們中間有嫉妒、紛爭……照著世人的樣子行嗎?」(林前一3)所以,自我控
制可教人看見基督徒的力量。
愛氏又加以指出,狂熱份子的勇敢是受屬靈的驕傲所驅使。罪人們總愛認
定自己是地上最聖潔之基督徒群體的一份子;這可說是屬靈驕傲的核心──看
得見他人的罪,卻對你自己的罪視若無睹。驕傲的人通常指責那些不屬於他們
群體的人,說那些人對基督不忠實。然而在此指責之中,也隱含著一個意思:
「我們」不像你們,「我們」 在凡事上都是忠實的。在任何自我抬舉的行為
中,是看不見真基督徒力量的。因著對基督的愛,我們謙卑自己、公開地承認
我們自己的罪,甘願被我們屬靈的朋友輕看,真基督徒的勇敢和力量就顯明出
來了。
每一位讀過新約聖經的人都知道,基督徒的記號是愛、溫柔、沈靜、赦
免和憐憫。耶穌來到地上不是要定世人的罪,反倒是要世人從那將臨的忿怒中
被拯救。馬太福音中,我們的主告訴我們:「虛心的人有福了。」(太五3)
我們的主自己是溫柔和卑微的(太十一29);我們的王到我們這裡來,是溫柔
的,又騎著驢(太廿一5);耶穌基督充滿了恩典,從祂的豐滿中我們都領受
了,且是恩上加恩。上帝的靈降臨彷彿鴿子,愛氏告訴我們,鴿子是溫柔、無
害、和平及愛的象徵。舊約中,「溫柔的人」和「敬虔的人」是同義詞,與「
邪惡的人」是相反的(詩三十七10-11;詩一四七6)。耶穌常稱祂的門徒為小
子們,並且告訴我們要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才可以進入天國(太十42,十八
3、6、10、14,十九14;約十三33)。愛氏特別指出,聖經中充滿著主耶穌和
祂的使徒們教導人去愛、赦免和憐憫的經文,若要引用所有的經文,我們幾乎
需要列印整本新約聖經才行。人們是何等的可憐和盲目啊!我們可以忽略整本
新約聖經的教導,同時又認為我們是所有新約基督徒中最忠實的。保羅告訴我
們,沒有愛,我們就算不得什麼;不憐恤人,我們也得不著主的憐恤;不赦免
人,我們就不蒙主赦免。
愛氏站在狂熱派和自由派之間,狂熱派正如前面所說的。而自由派傳講愛
與和平,但從不傳講將來的審判;自由派的心中不相信上帝將審判世界,也不
相信有些人將進入永生,其餘的人將進入永刑。因此,他們對靈魂的救恩缺乏
勇敢或熱心。愛氏告訴我們,屬靈的基督徒是對靈魂的救恩滿有勇敢和熱情;
但是,他也提醒我們,那是一種為罪憂傷、溫柔、滿有憐憫、愛心、饒恕
歷了這次的復興;它為各地的主日崇拜和講道注入新生命和能力,數以千計的
人悔改歸入以聖經為本的基督教。一七四一年底,基督徒們殷切期盼全美的殖
民區──這些殖民區不久就組成了美國──能回歸原本的基督教精神。但到了
一七四二年,此大復興的精神卻產生了變化,原先以聖經為本和基督徒相愛的
精神轉為狂熱,傳道者開始彼此控訴未真正重生得救,基督徒們開始分不清楚
「基督樣式的靈」 和 「未被控制的狂熱」;而當時的報紙充斥著偏激的言談
,許多初信者不肯聽從智慧人的勸導,就開始分裂教會。一些即將成為基督徒
領袖的人開始宣稱聖靈直接向他們說話、他們看見異象,且傳講關於異夢的事
。其中最可憐的例子就是雅各.戴文波(James Davenport)。他接管了狂熱派
的帶領工作,其狂熱程度超過他的跟隨者。一七四三年三月,他和跟隨者在波
士頓燒盡他們所有的屬靈書籍(聖經除外),結果引發一場災難,導致真基督
徒大失所望,絕大多數的人轉而敵對此大復興。直到一七四三年底,大復興的
火熄滅,整個國家又退回靈性的死寂之中。
一七四六年,約拿單.愛德華滋寫成《宗教情操》這本書,那是以聖經的
觀點來反省一七四○年到一七四二年大復興的益處和缺失。愛德華滋在序言中
論述大復興的問題,乃是因為基督徒不能夠 「分辨真實和虛假的宗教,以及
分辨得救的經驗和假冒的得救經驗」。它根本的問題在於基督徒無法在聖靈重
生的工作,以及驕傲、迷信與狂熱的靈之間作出區分,致使支持者們認為大復
興中過分的狂熱也是從聖靈而來的,對於任何試圖要隨意指正或批評他們的人
,他們都強烈地加以反駁。
愛氏寫此書的目的,是從聖經來區別「重生經驗」和「假冒經驗」之不同
。我們可將他的教導如此歸納:真實屬靈的經驗,就是有聖靈本性的經驗。在
聖經中,屬靈人是改換成為有聖靈和主耶穌基督樣式的。屬靈的經驗就如:喜
愛聖潔、憐憫可憐的人、謙卑的心、為罪憂傷、行善,以及因著耶穌基督的犧
牲代贖而欣喜並愛慕祂。在聖經中,那些被魔鬼所迷惑的人常自以為是 「屬
靈的」,因為他們經歷到「屬靈的」世界;他們自以為是「屬靈的」,因為他
們能說方言、見異象、和死人說話、預測未來、醫病或趕鬼。但是愛氏反駁說
:「這所有的事,撒但、人和世界都可以仿冒;這些並不具有聖靈的本性,我
們不可將這些和聖經的屬靈觀混為一談!」
愛氏共提出十二個聖靈所施行之救恩工作的記號。我在前三篇文章中已探
討了前七個記號,本篇文章將焦點放在第八個記號──基督樣式的靈。愛氏寫
道:「第八記號:真正從恩典而來的情感是不同於那些虛假和欺瞞性的情感;
真實的情感伴隨著像羔羊、像鴿子般的靈,和耶穌基督的性情。換句話說,此
情感自然地會產生並提昇像耶穌基督一樣的性情,如:愛、溫柔、沈靜、赦免
和憐憫等等。」
我將儘可能簡要地解釋它。上帝的聖潔涵蓋所有祂道德上的優美──其中
包括也祂的公義和祂的憐憫。然而,區分一個基督徒的記號是憐憫的靈,而不
是公義的靈。狂熱份子們會提到愛、憐憫和赦免,但他們為了替自己的狂熱辯
解,他們會強調上帝的公義。他們極力主張:「因為上帝是公義的,所以我們
必須強烈且勇敢地責備罪,指出人的假冒為善!」 愛氏提到他們有兩方面的
錯誤。第一,他們不瞭解真基督徒的勇敢;第二,他們不明白辨別基督徒的記
號是愛而不是公義。以下我將就著這兩點加以說明。
什麼是基督徒的勇敢和力量?是勇敢地責備罪和公開地指出人的假冒為善
嗎?不是!雖然基督徒被召成為勇敢和強壯的軍兵,但基督徒的勇敢和力量卻
不是表現在向人發怒這方面的。愛氏說:「真基督徒的力量是存在於心的力量
,藉著恩典,它可見於兩件事上。首先,它管理並制止心中那難以駕馭的情感
;其次是它能穩定自由地表達出好的情感和性情,並不會因罪性的害怕和敵人
的敵對而被攔阻。」
愛氏告訴我們,當我們能夠愛我們的仇敵,能夠平靜地站立在不實的控告
者之前,能夠在逼迫中喜樂,能夠真誠地為那得罪我們的人禱告,或者,當我
們被恩典感動,能夠抑制我們的怒氣時,基督徒的力量就顯明出來了。基督徒
的力量可表現在面對他人的責罵和生氣之時,仍以溫柔和憐憫來回應。當一個
人常常向他人發脾氣,常常指責別人,那是個性上有極軟弱的記號。這不正是
這世界會有的行為嗎?保羅告訴哥林多教會:「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
們中間有嫉妒、紛爭……照著世人的樣子行嗎?」(林前一3)所以,自我控
制可教人看見基督徒的力量。
愛氏又加以指出,狂熱份子的勇敢是受屬靈的驕傲所驅使。罪人們總愛認
定自己是地上最聖潔之基督徒群體的一份子;這可說是屬靈驕傲的核心──看
得見他人的罪,卻對你自己的罪視若無睹。驕傲的人通常指責那些不屬於他們
群體的人,說那些人對基督不忠實。然而在此指責之中,也隱含著一個意思:
「我們」不像你們,「我們」 在凡事上都是忠實的。在任何自我抬舉的行為
中,是看不見真基督徒力量的。因著對基督的愛,我們謙卑自己、公開地承認
我們自己的罪,甘願被我們屬靈的朋友輕看,真基督徒的勇敢和力量就顯明出
來了。
每一位讀過新約聖經的人都知道,基督徒的記號是愛、溫柔、沈靜、赦
免和憐憫。耶穌來到地上不是要定世人的罪,反倒是要世人從那將臨的忿怒中
被拯救。馬太福音中,我們的主告訴我們:「虛心的人有福了。」(太五3)
我們的主自己是溫柔和卑微的(太十一29);我們的王到我們這裡來,是溫柔
的,又騎著驢(太廿一5);耶穌基督充滿了恩典,從祂的豐滿中我們都領受
了,且是恩上加恩。上帝的靈降臨彷彿鴿子,愛氏告訴我們,鴿子是溫柔、無
害、和平及愛的象徵。舊約中,「溫柔的人」和「敬虔的人」是同義詞,與「
邪惡的人」是相反的(詩三十七10-11;詩一四七6)。耶穌常稱祂的門徒為小
子們,並且告訴我們要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才可以進入天國(太十42,十八
3、6、10、14,十九14;約十三33)。愛氏特別指出,聖經中充滿著主耶穌和
祂的使徒們教導人去愛、赦免和憐憫的經文,若要引用所有的經文,我們幾乎
需要列印整本新約聖經才行。人們是何等的可憐和盲目啊!我們可以忽略整本
新約聖經的教導,同時又認為我們是所有新約基督徒中最忠實的。保羅告訴我
們,沒有愛,我們就算不得什麼;不憐恤人,我們也得不著主的憐恤;不赦免
人,我們就不蒙主赦免。
愛氏站在狂熱派和自由派之間,狂熱派正如前面所說的。而自由派傳講愛
與和平,但從不傳講將來的審判;自由派的心中不相信上帝將審判世界,也不
相信有些人將進入永生,其餘的人將進入永刑。因此,他們對靈魂的救恩缺乏
勇敢或熱心。愛氏告訴我們,屬靈的基督徒是對靈魂的救恩滿有勇敢和熱情;
但是,他也提醒我們,那是一種為罪憂傷、溫柔、滿有憐憫、愛心、饒恕
屬靈人──之三
這一系列專題是以愛德華滋的著作《宗教情操》(the Religious
Affections)作為撰文之題材,本文為第三篇。
在第一篇文章中,我根據愛德華滋,將基督徒分為三類:「溫和派」、
「狂熱派」、「屬靈派」。「溫和派」缺乏一顆赤誠熾熱的心;「狂熱派」則
過分狂熱,像是無法控制的火;「屬靈派」則是盡心、盡性、盡力、盡意地愛
上帝,他總以上帝得榮耀為至樂,對人卻有著溫柔、謙卑、和平的心。
在第二篇文章中,開始探討愛氏針對「真正的屬靈」所做的進一步分析;
他著作中的第三大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此,他提出十二個真正屬靈的
記號。我已於第二篇文章中討論了第二和第三個記號── 一個重生、屬靈的基
督徒愛上帝,乃是以上帝本身作為他愛的對象,而不是因為上帝賜福他;並且
他特別愛上帝,是因為上帝在道德上的全然美善。一位真正屬靈的人喜愛神、
喜愛主耶穌基督、渴慕聖經和所有關於基督教的事,乃因所有的一切是完全聖
潔的。
在本文中,我將繼續討論愛氏的第六個記號──關於屬靈的謙卑;這是聖
靈在一個基督徒生命中必需且不可或缺的工作。每一個屬靈人都有一顆痛悔的
心,都是謙卑的人。一個重生的基督徒對他自己的罪會有深切的感受,並且深
覺不配站立在聖潔的上帝面前;對罪的感受和自覺卑劣的感受,影響了他所有
的情感。這就是聖經的教導:一個重生的人有真實的悔罪,和一顆痛悔、謙卑
的心。
以下所列舉的經文,並聖經中多處的記載,教我們實在很難否認它!聖經
教導我們,只有一種心蒙上帝的悅納,那就是謙卑的心。
詩38:4我的罪孽高過我的頭,如同重擔叫我擔當不起。
詩51:7求你用牛膝草潔淨我,我就乾淨,求你洗滌我,我就比雪更白。
賽66:1-2耶和華如此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
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耶和華說,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所以就
都有了;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虛心原文作貧
窮)
太5:3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路15:8或是一個婦人,有十塊錢,若失落一塊,豈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
的找,直到找著嗎?
西3:12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原文作穿下同)憐
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
然而,什麼是真實的悔罪呢?一顆謙卑和痛悔的心又是什麼樣的呢?法利
賽人和稅吏的比喻,答覆了我們的疑問:「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
別人的,設一個比喻,說:有兩個人上殿裡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
稅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
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
捐上十分之一。』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
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
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十八9-14)
從這短短的五節經文中,耶穌確確實實地告訴我們,哪種人才是被上帝所
接納的──不是法利賽人,而是稅吏。更清楚地說,正朝向天堂之路直奔的,
就是那些擁有這稅吏的心的人。上帝阻擋驕傲的人,但賜恩給如這稅吏一般的
人。因此,我們以這稅吏的心所呈現的特徵,更深入地來闡述「什麼是屬靈的
謙卑」。愛氏於這方面盡了他最大的努力,在上帝話語的光中分析我們的宗教
經驗。我要從愛氏所說的謙卑,提出關於這稅吏的三件事。
1. 對罪有真實的感受
首先,這稅吏看他自己的罪就是罪;他將罪視為可恨且當被審判的,乃是
道德上的邪惡。誠如大衛的認罪:「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
了這惡,以致你責備我的時候,顯為公義;判斷我的時候,顯為清正。」(詩
五十一4)他自知犯了罪,看見自己實在是過著一種犯罪的生活,他不為自己尋
找理由。
而驕傲的人有時被迫承認他們曾犯了罪,有時他們也會因自己的罪所帶來
的結果,感到痛苦萬分,並表現出外在悔改的記號(參:掃羅王),然而他們
卻常常為罪找理由。一個驕傲的人認罪會像這樣:「我錯了,但是……」,接
下去我們會聽到他說:「深入追究問題的所在,是因為環境和身旁的人。」甚
至到最後他會說是上帝自己有問題!你看亞當向上帝說了什麼:「是你所賜給
我的那個女人,她給我這果子,我就吃了。」(參:創三12)驕傲的人拒絕認
罪,事實上,他根本看不見自己的罪是何等邪惡!但他的心卻從不會這麼想:
「我犯了罪,我不配再稱為你的兒子。」他們早在這之前,就不願再想下去。
驕傲的人絕對不會清楚看見,且坦然承認自己是當得上帝永遠的審判;他絕對
不會像這稅吏一樣地痛痛哭喊,也不會像這稅吏一樣有真正屬靈的認識──
「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罪人!」在驕傲者和謙卑者之間、在法利賽人和稅吏
之間,這是頭一個極大的差異。這稅吏對自己在道德上的邪惡有著非常真實的
感受。
2. 看自己為糞土
愛氏所論述的第二和第三點是與第一點相關,且是從它延伸出來的。
第二點是這稅吏將自己看作在道德上極為敗壞的人。在耶穌的比喻中,這
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他想,其他人可以靠近祭壇,禱告時可
以舉目望天,但他自己是不配這樣做的。他很自然地想到自己是最糟糕、也是
最沒有價值的基督徒,他從來不敢想像自己竟是比法利賽人更被神接納的。反
之,那驕傲而假冒為善的人,卻妄想自己的道德是超越眾人之上。在這比喻
中,法利賽人毫不隱諱地說:「上帝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也不像這稅
吏……」,他很確定自己在道德上超越這稅吏和其他絕大部分的人。
愛氏以此作為屬靈的謙卑之重要原則:重生的基督徒很自然地想到自己在
成聖上只有很小的進步,且他是列於最小的聖徒之中。另一方面,假冒為善的
人很自然地想到自己是比較好的基督徒,超過其他大部分的人;他們很快地就
想到自己有足夠的資格起來擔任領袖和教師,而教會中其他的人也應該看清這
點,好禮讓他們。
為什麼最偉大的聖徒們會自認為像這稅吏一般呢?愛氏為此作了最佳的詮
釋:藉著聖靈,一個徹底悔改之人對真實聖潔的本質有屬靈的見識,他清楚看
見他應該全心愛神且愛人如己,他內在的人(inner man)喜愛這些事;但透過
聖靈的工作,他也清楚看見自己離此目標甚遠,愛神、愛鄰舍竟少得可憐,這
舊人的敗壞還是大大地佔據著他的心;甚至連最小的罪的邪惡,他都能感覺得
到,他連極小的罪也不肯輕易放過!他如此哭喊著:「我真是苦啊!」(羅七
24)。如果有人問他:「是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像你一樣糟糕呢?」他自然會
這樣回答:「不是的!當然,其他大部分真基督徒的心中,有更完全的聖靈的
工作,包括那位法利賽人。」但是,這假冒為善的「基督徒」恰恰相反;他沒
有神的靈,他不明白什麼是上帝律法的要求,對他而言,小的罪惡和心中的罪
好像算不得什麼,他忽略並為他所有的罪找到理由,彷彿他眼中只有自己的長
處,使他以此自我炫誇。他又藉由天賦的理性而對上帝的話語產生某些「高
見」,他注意到別人向他學習,因此他想,自己比別人更充滿聖靈,合適在教
會中擔任領袖;或者他想自己可能比別人還要勤奮、更有憐憫或更慷慨。然而
他盲目的心高舉自己的優點,他把這些提升到好像是基督教中最重要的特點。
3. 不矜誇自己的謙卑
第三點,謙卑的人不以他自己的謙卑而驕傲。像這稅吏,事實上他有謙卑
和痛悔的心,但他不認為他能以此而自傲。這稅吏是活在真理之中的,他實實
在在地知道自己是一個罪人,他也知道自己應該有更多痛悔的心和謙卑;他不
認為自己在成聖的任何領域中會有大幅度的進展,包括痛悔的心。因此,他為
自己沒有更加的痛悔而痛悔。這稅吏是這樣看他自己的:他的罪包括他剛硬的
心。所以,他不敢舉目望天,只是搥胸哭喊:「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
人。」正如愛氏所指出的,這稅吏不以他的謙卑而驕傲。
但這法利賽人恰好相反,他沒有痛悔的謙卑,反而自以為謙卑,並且以此
自傲;如果他向其他的人認罪,他立刻想到:「我實在是太謙卑了!我的謙卑
勝過其他人,我這樣願意認我的罪,但其他人卻不是如此的!」如果他容許其
他人分享,而他保持沈默,此刻他會想到自己:「我應該是這個傳講的人,但
我必須謙卑,允許其他人來帶領!」他簡直是活在謊言之中!願意在人前承認
小的罪,這是不同於真實的痛悔;其實他的罪是千百倍的糟糕,超過他向別人
所承認的,但他愚蠢的心已經矇蔽了這個事實。實際上他不配傳講,但他想自
己是配得的。
愛氏告訴我們,測試謙卑最好的方法,在於面對生命中每一件事情的時
候,我們如何回應。例如:如果一位牧師對你說:「我想你仍有一點點的驕
傲」,你會如何回應?謙卑的稅吏不會被激怒,他會說:「牧師,你所說的是
事實。」但驕傲的人卻被激怒,因為他看不見他自己的驕傲。或者長老們正在
考慮新長老、執事或小組長的可能人選,但他並未獲得提名,謙卑的稅吏將不
會注意它,他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合適帶領的候選人,然而驕傲的人卻為此勃
然大怒,忿忿不平。
耶穌告訴我們,到那審判的日子,每一件事將是上下顛倒的;在前的將要
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到那日,正當悔改的稅吏和娼妓們要與亞伯拉罕、以
撒和雅各同桌圍坐之時,法利賽人(恐怕包含許多教會中驕傲的領袖們)卻將
被鎖在天門外。耶穌在迦百農警告猶太人說:「迦百農啊,你已經升到天上,
將來必推下陰間。」(路十15)在馬太福音中,他警告我們所有的人:「當那
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
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
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太七22-23)在那日,驕傲的人會很驚訝地發現
自己竟然被拒絕了,這將是何等可怕的事!
愛氏寫《宗教情操》這本書的目的和禱告,是期盼基督徒能回到聖經,以
致能瞭解聖靈的拯救工作。我們已於本文看見愛氏從聖經中說明上帝拯救工作
的一個真實的記號──那就是這稅吏的心。當我們尋求盼能看清自己的屬靈景
況時,讓我們都問這個問題:「我擁有這稅吏的心,或是法利賽人的心?」正
當我們在追求完全的信心和聖靈充滿的同時,就讓我們一起追求一顆痛悔和謙
卑的心吧!
Affections)作為撰文之題材,本文為第三篇。
在第一篇文章中,我根據愛德華滋,將基督徒分為三類:「溫和派」、
「狂熱派」、「屬靈派」。「溫和派」缺乏一顆赤誠熾熱的心;「狂熱派」則
過分狂熱,像是無法控制的火;「屬靈派」則是盡心、盡性、盡力、盡意地愛
上帝,他總以上帝得榮耀為至樂,對人卻有著溫柔、謙卑、和平的心。
在第二篇文章中,開始探討愛氏針對「真正的屬靈」所做的進一步分析;
他著作中的第三大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在此,他提出十二個真正屬靈的
記號。我已於第二篇文章中討論了第二和第三個記號── 一個重生、屬靈的基
督徒愛上帝,乃是以上帝本身作為他愛的對象,而不是因為上帝賜福他;並且
他特別愛上帝,是因為上帝在道德上的全然美善。一位真正屬靈的人喜愛神、
喜愛主耶穌基督、渴慕聖經和所有關於基督教的事,乃因所有的一切是完全聖
潔的。
在本文中,我將繼續討論愛氏的第六個記號──關於屬靈的謙卑;這是聖
靈在一個基督徒生命中必需且不可或缺的工作。每一個屬靈人都有一顆痛悔的
心,都是謙卑的人。一個重生的基督徒對他自己的罪會有深切的感受,並且深
覺不配站立在聖潔的上帝面前;對罪的感受和自覺卑劣的感受,影響了他所有
的情感。這就是聖經的教導:一個重生的人有真實的悔罪,和一顆痛悔、謙卑
的心。
以下所列舉的經文,並聖經中多處的記載,教我們實在很難否認它!聖經
教導我們,只有一種心蒙上帝的悅納,那就是謙卑的心。
詩38:4我的罪孽高過我的頭,如同重擔叫我擔當不起。
詩51:7求你用牛膝草潔淨我,我就乾淨,求你洗滌我,我就比雪更白。
賽66:1-2耶和華如此說,天是我的座位,地是我的腳凳,你們要為我造何等的
殿宇?哪裡是我安息的地方呢?耶和華說,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所以就
都有了;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虛心原文作貧
窮)
太5:3虛心的人有福了,因為天國是他們的。
路15:8或是一個婦人,有十塊錢,若失落一塊,豈不點上燈,打掃屋子,細細
的找,直到找著嗎?
西3:12所以你們既是神的選民,聖潔蒙愛的人,就要存(原文作穿下同)憐
憫、恩慈、謙虛、溫柔、忍耐的心。
然而,什麼是真實的悔罪呢?一顆謙卑和痛悔的心又是什麼樣的呢?法利
賽人和稅吏的比喻,答覆了我們的疑問:「耶穌向那些仗著自己是義人,藐視
別人的,設一個比喻,說:有兩個人上殿裡去禱告;一個是法利賽人,一個是
稅吏。法利賽人站著,自言自語的禱告說:『神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
勒索、不義、姦淫,也不像這個稅吏;我一個禮拜禁食兩次,凡我所得的,都
捐上十分之一。』那稅吏遠遠的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只捶著胸說:『神
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人。』我告訴你們,這人回家去,比那人倒算為義了。
因為凡自高的,必降為卑;自卑的,必升為高。」(路十八9-14)
從這短短的五節經文中,耶穌確確實實地告訴我們,哪種人才是被上帝所
接納的──不是法利賽人,而是稅吏。更清楚地說,正朝向天堂之路直奔的,
就是那些擁有這稅吏的心的人。上帝阻擋驕傲的人,但賜恩給如這稅吏一般的
人。因此,我們以這稅吏的心所呈現的特徵,更深入地來闡述「什麼是屬靈的
謙卑」。愛氏於這方面盡了他最大的努力,在上帝話語的光中分析我們的宗教
經驗。我要從愛氏所說的謙卑,提出關於這稅吏的三件事。
1. 對罪有真實的感受
首先,這稅吏看他自己的罪就是罪;他將罪視為可恨且當被審判的,乃是
道德上的邪惡。誠如大衛的認罪:「我向你犯罪,惟獨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
了這惡,以致你責備我的時候,顯為公義;判斷我的時候,顯為清正。」(詩
五十一4)他自知犯了罪,看見自己實在是過著一種犯罪的生活,他不為自己尋
找理由。
而驕傲的人有時被迫承認他們曾犯了罪,有時他們也會因自己的罪所帶來
的結果,感到痛苦萬分,並表現出外在悔改的記號(參:掃羅王),然而他們
卻常常為罪找理由。一個驕傲的人認罪會像這樣:「我錯了,但是……」,接
下去我們會聽到他說:「深入追究問題的所在,是因為環境和身旁的人。」甚
至到最後他會說是上帝自己有問題!你看亞當向上帝說了什麼:「是你所賜給
我的那個女人,她給我這果子,我就吃了。」(參:創三12)驕傲的人拒絕認
罪,事實上,他根本看不見自己的罪是何等邪惡!但他的心卻從不會這麼想:
「我犯了罪,我不配再稱為你的兒子。」他們早在這之前,就不願再想下去。
驕傲的人絕對不會清楚看見,且坦然承認自己是當得上帝永遠的審判;他絕對
不會像這稅吏一樣地痛痛哭喊,也不會像這稅吏一樣有真正屬靈的認識──
「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罪人!」在驕傲者和謙卑者之間、在法利賽人和稅吏
之間,這是頭一個極大的差異。這稅吏對自己在道德上的邪惡有著非常真實的
感受。
2. 看自己為糞土
愛氏所論述的第二和第三點是與第一點相關,且是從它延伸出來的。
第二點是這稅吏將自己看作在道德上極為敗壞的人。在耶穌的比喻中,這
稅吏遠遠地站著,連舉目望天也不敢;他想,其他人可以靠近祭壇,禱告時可
以舉目望天,但他自己是不配這樣做的。他很自然地想到自己是最糟糕、也是
最沒有價值的基督徒,他從來不敢想像自己竟是比法利賽人更被神接納的。反
之,那驕傲而假冒為善的人,卻妄想自己的道德是超越眾人之上。在這比喻
中,法利賽人毫不隱諱地說:「上帝啊,我感謝你,我不像別人,也不像這稅
吏……」,他很確定自己在道德上超越這稅吏和其他絕大部分的人。
愛氏以此作為屬靈的謙卑之重要原則:重生的基督徒很自然地想到自己在
成聖上只有很小的進步,且他是列於最小的聖徒之中。另一方面,假冒為善的
人很自然地想到自己是比較好的基督徒,超過其他大部分的人;他們很快地就
想到自己有足夠的資格起來擔任領袖和教師,而教會中其他的人也應該看清這
點,好禮讓他們。
為什麼最偉大的聖徒們會自認為像這稅吏一般呢?愛氏為此作了最佳的詮
釋:藉著聖靈,一個徹底悔改之人對真實聖潔的本質有屬靈的見識,他清楚看
見他應該全心愛神且愛人如己,他內在的人(inner man)喜愛這些事;但透過
聖靈的工作,他也清楚看見自己離此目標甚遠,愛神、愛鄰舍竟少得可憐,這
舊人的敗壞還是大大地佔據著他的心;甚至連最小的罪的邪惡,他都能感覺得
到,他連極小的罪也不肯輕易放過!他如此哭喊著:「我真是苦啊!」(羅七
24)。如果有人問他:「是不是所有的基督徒都像你一樣糟糕呢?」他自然會
這樣回答:「不是的!當然,其他大部分真基督徒的心中,有更完全的聖靈的
工作,包括那位法利賽人。」但是,這假冒為善的「基督徒」恰恰相反;他沒
有神的靈,他不明白什麼是上帝律法的要求,對他而言,小的罪惡和心中的罪
好像算不得什麼,他忽略並為他所有的罪找到理由,彷彿他眼中只有自己的長
處,使他以此自我炫誇。他又藉由天賦的理性而對上帝的話語產生某些「高
見」,他注意到別人向他學習,因此他想,自己比別人更充滿聖靈,合適在教
會中擔任領袖;或者他想自己可能比別人還要勤奮、更有憐憫或更慷慨。然而
他盲目的心高舉自己的優點,他把這些提升到好像是基督教中最重要的特點。
3. 不矜誇自己的謙卑
第三點,謙卑的人不以他自己的謙卑而驕傲。像這稅吏,事實上他有謙卑
和痛悔的心,但他不認為他能以此而自傲。這稅吏是活在真理之中的,他實實
在在地知道自己是一個罪人,他也知道自己應該有更多痛悔的心和謙卑;他不
認為自己在成聖的任何領域中會有大幅度的進展,包括痛悔的心。因此,他為
自己沒有更加的痛悔而痛悔。這稅吏是這樣看他自己的:他的罪包括他剛硬的
心。所以,他不敢舉目望天,只是搥胸哭喊:「上帝啊!開恩可憐我這個罪
人。」正如愛氏所指出的,這稅吏不以他的謙卑而驕傲。
但這法利賽人恰好相反,他沒有痛悔的謙卑,反而自以為謙卑,並且以此
自傲;如果他向其他的人認罪,他立刻想到:「我實在是太謙卑了!我的謙卑
勝過其他人,我這樣願意認我的罪,但其他人卻不是如此的!」如果他容許其
他人分享,而他保持沈默,此刻他會想到自己:「我應該是這個傳講的人,但
我必須謙卑,允許其他人來帶領!」他簡直是活在謊言之中!願意在人前承認
小的罪,這是不同於真實的痛悔;其實他的罪是千百倍的糟糕,超過他向別人
所承認的,但他愚蠢的心已經矇蔽了這個事實。實際上他不配傳講,但他想自
己是配得的。
愛氏告訴我們,測試謙卑最好的方法,在於面對生命中每一件事情的時
候,我們如何回應。例如:如果一位牧師對你說:「我想你仍有一點點的驕
傲」,你會如何回應?謙卑的稅吏不會被激怒,他會說:「牧師,你所說的是
事實。」但驕傲的人卻被激怒,因為他看不見他自己的驕傲。或者長老們正在
考慮新長老、執事或小組長的可能人選,但他並未獲得提名,謙卑的稅吏將不
會注意它,他從不認為自己是一個合適帶領的候選人,然而驕傲的人卻為此勃
然大怒,忿忿不平。
耶穌告訴我們,到那審判的日子,每一件事將是上下顛倒的;在前的將要
在後,在後的將要在前。到那日,正當悔改的稅吏和娼妓們要與亞伯拉罕、以
撒和雅各同桌圍坐之時,法利賽人(恐怕包含許多教會中驕傲的領袖們)卻將
被鎖在天門外。耶穌在迦百農警告猶太人說:「迦百農啊,你已經升到天上,
將來必推下陰間。」(路十15)在馬太福音中,他警告我們所有的人:「當那
日必有許多人對我說,主啊,主啊,我們不是奉你的名傳道,奉你的名趕鬼,
奉你的名行許多異能嗎?我就明明的告訴他們說,我從來不認識你們,你們這
些作惡的人,離開我去罷!」(太七22-23)在那日,驕傲的人會很驚訝地發現
自己竟然被拒絕了,這將是何等可怕的事!
愛氏寫《宗教情操》這本書的目的和禱告,是期盼基督徒能回到聖經,以
致能瞭解聖靈的拯救工作。我們已於本文看見愛氏從聖經中說明上帝拯救工作
的一個真實的記號──那就是這稅吏的心。當我們尋求盼能看清自己的屬靈景
況時,讓我們都問這個問題:「我擁有這稅吏的心,或是法利賽人的心?」正
當我們在追求完全的信心和聖靈充滿的同時,就讓我們一起追求一顆痛悔和謙
卑的心吧!
愛德華滋論『屬靈人』系列(二)
在這裡, 我要接續上一期所發表的文章, 「愛德華滋論屬靈人」這個主題, 關於這一系列的文章, 其目的是在回答「什麼是屬靈人」; 在此,
我的論點仍然以愛德華滋的《宗教情操》一書為基礎. 上一期的文章中我曾根據愛德華滋, 將基督徒分為三類, 「溫和派」、「狂熱派」、「屬靈派」;
「溫和派」缺少一顆火熱的心; 而「狂熱派」則過份狂熱, 像無法控制的火; 「屬靈派」則是盡心盡性盡力盡意的愛上帝, 他總是以上帝得榮耀為喜樂,
對人卻有著溫柔、謙卑、和平的心。
愛德華滋在《宗教情操》書中第三部即最後一部份,告訴我們真正屬靈基督徒的十二個標誌。 第一個標誌我把它放在最後談, 第二個和第三個屬靈標誌是關於上帝的愛。 第二個標誌是說, 一個屬靈的人愛上帝, 是因為上帝是配得的。 第三個標誌指出, 一個屬靈的人愛上帝, 被神吸引, 主要是因為上帝是聖潔的。
讓我們將這兩個屬靈標誌再分開來看看, 第二個標誌是說, 一個屬靈的人愛上帝, 被神吸引, 完全因為他知道上帝是奇妙的, 且配得我們愛祂。聖經裡也清楚地告訴我們, 敬愛上帝是屬靈人的標誌。 但愛德華滋在這裡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什麼是愛上帝」? 屬靈的愛是建立於上帝本來的屬性基礎上, 而不是基於自己的喜好或能從上帝那裡得到什麼好處。 愛德華滋要我們察看一下自己愛上帝的根基。 如果我們愛上帝是因為我們認識那位真實的上帝, 知道祂在各方面都是完全的、奇妙的, 那麼我們對上帝的愛是屬靈的。 但是, 如果我們愛上帝只是因為相信上帝拯救了我們, 或是相信祂可以給我或我的家人某些好處, 那麼, 我們對上帝的愛不是屬靈的。 主耶穌曾告訴我們, 連罪人都會愛那些愛他們的人(路6:32; 太5:46)。 讓我們來看看約伯記1:9-11 –
「撒但回答耶和華說, 約伯敬畏神, 豈是無故呢? 你豈不是四面圈上籬笆圍護他和他的家, 並他一切所有的麼。 他手所作的, 都蒙你賜福。 他的家產也在地上增多。 你且伸手, 毀他一切所有的, 他必當面棄掉你。」
撒旦在這?媮n稱, 約伯愛上帝是因為上帝給了他很多好處, 連撒旦都知道這是錯誤的、無用的愛。 一個真正的基督徒被上帝所吸引, 完全是因為他認識上帝, 並愛上帝的一切, 他也是因有如此奇妙的上帝而歡喜快樂。 誠如哈巴谷書3:17所言:「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 葡萄樹不結果, 橄欖樹也不效力, 田地不出糧食, 圈中絕了羊, 棚內也沒有牛。 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眾聖徒從天降下, 將他們的冠冕放在神的寶座前, 並讚美祂「我們的主, 我們的神, 你是配得榮耀、尊貴、能力的。」(啟5:10-11)
為了幫助我們更進一步了解這種屬靈的愛, 我們來看看另一個分析。 假設一位名畫家送你一幅非常美的畫, 你可能因為那位畫家的名氣喜歡那幅畫, 將它掛在牆上當作一個名氣的象徵, 你甚至會為能有名畫家送你畫而自豪。 甚至你喜歡那幅畫, 是因為你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會很值錢。 可是, 如果只有這些是你的動機, 那麼, 其實你一點也不愛那幅畫。 所有這些動機都只不過是一種自我利益的形式; 然而, 對那幅畫的真愛是, 你需要把它當作藝術品來欣賞, 你要欣賞它的美, 欣賞它藝術的本身. 同樣地, 我們對上帝的真愛, 在於我們要真正欣賞上帝自己, 在於看到上帝的榮美。
愛德華滋對第三個屬靈標誌, 有更具體的表達。 前面的第二個標誌告訴我們屬靈的人愛上帝, 是因為上帝本身值得我們去愛, 這第三個標誌更具體地簡明道: 對一個屬靈的人來說, 上帝最榮美的就是祂的聖潔。 上帝有兩個主要的屬性, 就是全能和聖潔。 祂的全能顯明在祂的智慧、能力和祂的自有、永有, 這些遠遠超過我們的智慧所能明白。神的公義、憐憫、慈愛、信實, 和祂所有良善屬性的優美, 都在於神是聖潔的。 是從神的聖潔才衍生出其他屬性的美好。 所以, 在神的所有屬性中, 祂是完全的、毫無瑕疵的; 上帝的良善是完全地、永不改變的, 從亙古到永遠, 祂的聖潔不會有絲毫的改變。 他過去已經成就的, 現在正在做的, 和將來要做的, 都是完全的聖潔。 所以愛德華滋根據聖經告訴我們: 一個真正的聖徒, 愛上帝完全因為祂是一位聖潔的神!
愛德華滋帶領我們了解真正屬靈的中心, 就是真正屬靈的本質, 是我們愛神完全因為神是聖潔的。 我們可從在天堂的聖徒和天使身上看見這一點, 他們的心思意念深深被神聖潔之榮美所佔據:「彼此呼喊說: 聖哉! 聖哉! 聖哉! 萬軍之耶和華祂的榮光充滿全地」(賽6:3), 「晝夜不住的說: 聖哉! 聖哉! 聖哉! 主神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啟4:8)這是一個大喜樂的呼喊。 眾聖徒歡喜快樂: 「要將耶和華的名當得的榮耀歸給祂。 以聖潔的妝飾敬拜耶和華。」(詩29:2)真正的聖徒愛屬神的一切事, 是因為這些事都是聖潔的, 他們愛聖父、聖子和聖靈, 他們愛神的聖言(詩19; 119), 他們愛神的聖徒和聖天使, 他們愛祂的使徒和先知(弗3:5), 他們愛聖約和聖教會(林前3:17, 使徒信經)。 他們期待新耶路撒冷, 因為它是聖城(啟21-22)。對主耶穌真正的愛, 不是因為祂拯救了我們, 而是因為主耶穌是聖潔的; 祂是那位聖潔公義者(徒3:14), 是那位聖僕耶穌(徒4:30)。
聖潔的愛會改變屬靈的基督徒對萬事的看法, 一個屬靈的基督徒對上帝所做的每件事都會感到歡喜快樂, 因為他知道上帝是聖潔的, 即使在受苦或失望中不明白上帝的旨意, 他仍然持守這份信念, 因為他知道上帝所有的方法都是最良善完美的。 一個屬靈的基督徒會用謙虛和溫柔的態度與人相處, 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不聖潔的; 他認識聖潔,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易犯下不義的怒氣和批判, 所以他會快快的察看自己的動機, 再慢慢去看別人的動機。 一個屬靈的基督徒最大的悲傷在於他自己的不義, 所以屬靈的基督徒會渴慕死亡和永生, 因為直到那時我們才能成聖(腓1:23; 3:11; 羅8)。
愛德華滋鼓勵那些自認為屬靈的基督徒並要他們自問, 「我愛上帝, 是因為祂是聖潔的嗎?」。 盼望用「聖哉! 聖哉! 聖哉! 我們的主上帝是全能的」成為我們喜樂的歡呼; 我們無論是生是死, 都當有最大的盼望, 那就是有一天我們將有份於上帝的聖潔。
愛德華滋在《宗教情操》書中第三部即最後一部份,告訴我們真正屬靈基督徒的十二個標誌。 第一個標誌我把它放在最後談, 第二個和第三個屬靈標誌是關於上帝的愛。 第二個標誌是說, 一個屬靈的人愛上帝, 是因為上帝是配得的。 第三個標誌指出, 一個屬靈的人愛上帝, 被神吸引, 主要是因為上帝是聖潔的。
讓我們將這兩個屬靈標誌再分開來看看, 第二個標誌是說, 一個屬靈的人愛上帝, 被神吸引, 完全因為他知道上帝是奇妙的, 且配得我們愛祂。聖經裡也清楚地告訴我們, 敬愛上帝是屬靈人的標誌。 但愛德華滋在這裡提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什麼是愛上帝」? 屬靈的愛是建立於上帝本來的屬性基礎上, 而不是基於自己的喜好或能從上帝那裡得到什麼好處。 愛德華滋要我們察看一下自己愛上帝的根基。 如果我們愛上帝是因為我們認識那位真實的上帝, 知道祂在各方面都是完全的、奇妙的, 那麼我們對上帝的愛是屬靈的。 但是, 如果我們愛上帝只是因為相信上帝拯救了我們, 或是相信祂可以給我或我的家人某些好處, 那麼, 我們對上帝的愛不是屬靈的。 主耶穌曾告訴我們, 連罪人都會愛那些愛他們的人(路6:32; 太5:46)。 讓我們來看看約伯記1:9-11 –
「撒但回答耶和華說, 約伯敬畏神, 豈是無故呢? 你豈不是四面圈上籬笆圍護他和他的家, 並他一切所有的麼。 他手所作的, 都蒙你賜福。 他的家產也在地上增多。 你且伸手, 毀他一切所有的, 他必當面棄掉你。」
撒旦在這?媮n稱, 約伯愛上帝是因為上帝給了他很多好處, 連撒旦都知道這是錯誤的、無用的愛。 一個真正的基督徒被上帝所吸引, 完全是因為他認識上帝, 並愛上帝的一切, 他也是因有如此奇妙的上帝而歡喜快樂。 誠如哈巴谷書3:17所言:「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 葡萄樹不結果, 橄欖樹也不效力, 田地不出糧食, 圈中絕了羊, 棚內也沒有牛。 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眾聖徒從天降下, 將他們的冠冕放在神的寶座前, 並讚美祂「我們的主, 我們的神, 你是配得榮耀、尊貴、能力的。」(啟5:10-11)
為了幫助我們更進一步了解這種屬靈的愛, 我們來看看另一個分析。 假設一位名畫家送你一幅非常美的畫, 你可能因為那位畫家的名氣喜歡那幅畫, 將它掛在牆上當作一個名氣的象徵, 你甚至會為能有名畫家送你畫而自豪。 甚至你喜歡那幅畫, 是因為你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它會很值錢。 可是, 如果只有這些是你的動機, 那麼, 其實你一點也不愛那幅畫。 所有這些動機都只不過是一種自我利益的形式; 然而, 對那幅畫的真愛是, 你需要把它當作藝術品來欣賞, 你要欣賞它的美, 欣賞它藝術的本身. 同樣地, 我們對上帝的真愛, 在於我們要真正欣賞上帝自己, 在於看到上帝的榮美。
愛德華滋對第三個屬靈標誌, 有更具體的表達。 前面的第二個標誌告訴我們屬靈的人愛上帝, 是因為上帝本身值得我們去愛, 這第三個標誌更具體地簡明道: 對一個屬靈的人來說, 上帝最榮美的就是祂的聖潔。 上帝有兩個主要的屬性, 就是全能和聖潔。 祂的全能顯明在祂的智慧、能力和祂的自有、永有, 這些遠遠超過我們的智慧所能明白。神的公義、憐憫、慈愛、信實, 和祂所有良善屬性的優美, 都在於神是聖潔的。 是從神的聖潔才衍生出其他屬性的美好。 所以, 在神的所有屬性中, 祂是完全的、毫無瑕疵的; 上帝的良善是完全地、永不改變的, 從亙古到永遠, 祂的聖潔不會有絲毫的改變。 他過去已經成就的, 現在正在做的, 和將來要做的, 都是完全的聖潔。 所以愛德華滋根據聖經告訴我們: 一個真正的聖徒, 愛上帝完全因為祂是一位聖潔的神!
愛德華滋帶領我們了解真正屬靈的中心, 就是真正屬靈的本質, 是我們愛神完全因為神是聖潔的。 我們可從在天堂的聖徒和天使身上看見這一點, 他們的心思意念深深被神聖潔之榮美所佔據:「彼此呼喊說: 聖哉! 聖哉! 聖哉! 萬軍之耶和華祂的榮光充滿全地」(賽6:3), 「晝夜不住的說: 聖哉! 聖哉! 聖哉! 主神是昔在、今在、以後永在的全能者」(啟4:8)這是一個大喜樂的呼喊。 眾聖徒歡喜快樂: 「要將耶和華的名當得的榮耀歸給祂。 以聖潔的妝飾敬拜耶和華。」(詩29:2)真正的聖徒愛屬神的一切事, 是因為這些事都是聖潔的, 他們愛聖父、聖子和聖靈, 他們愛神的聖言(詩19; 119), 他們愛神的聖徒和聖天使, 他們愛祂的使徒和先知(弗3:5), 他們愛聖約和聖教會(林前3:17, 使徒信經)。 他們期待新耶路撒冷, 因為它是聖城(啟21-22)。對主耶穌真正的愛, 不是因為祂拯救了我們, 而是因為主耶穌是聖潔的; 祂是那位聖潔公義者(徒3:14), 是那位聖僕耶穌(徒4:30)。
聖潔的愛會改變屬靈的基督徒對萬事的看法, 一個屬靈的基督徒對上帝所做的每件事都會感到歡喜快樂, 因為他知道上帝是聖潔的, 即使在受苦或失望中不明白上帝的旨意, 他仍然持守這份信念, 因為他知道上帝所有的方法都是最良善完美的。 一個屬靈的基督徒會用謙虛和溫柔的態度與人相處, 因為他知道自己是不聖潔的; 他認識聖潔, 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易犯下不義的怒氣和批判, 所以他會快快的察看自己的動機, 再慢慢去看別人的動機。 一個屬靈的基督徒最大的悲傷在於他自己的不義, 所以屬靈的基督徒會渴慕死亡和永生, 因為直到那時我們才能成聖(腓1:23; 3:11; 羅8)。
愛德華滋鼓勵那些自認為屬靈的基督徒並要他們自問, 「我愛上帝, 是因為祂是聖潔的嗎?」。 盼望用「聖哉! 聖哉! 聖哉! 我們的主上帝是全能的」成為我們喜樂的歡呼; 我們無論是生是死, 都當有最大的盼望, 那就是有一天我們將有份於上帝的聖潔。
愛德華滋論『屬靈人』
我是屬靈的人,還是屬世的人呢?
由於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所以我們應該非常關切這個問題;愛德華滋的《宗教情操》一書,針對這個問題有頗精湛、合乎聖經教訓的解答。在此我要用這篇文章簡要的說明愛德華滋的思想,若神允許,以後我也會繼續發表文章,作更多的討論。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要先談談『屬靈人』這三個字的涵義,—它來自哥林多前書:
林前 2:14,15 「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
林前 3:1「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在基督裡為嬰孩的。
另外,保羅在羅馬書第八章也把人分為「隨從聖靈的」與「隨從肉體的」兩類:「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
哥林多前書與羅馬書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把人分為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基督徒有神的靈(羅8:9),所以是屬靈的人(林前2:15,3:1),也是隨從 聖靈的人(羅5:8)。非基督徒則沒有神的靈在他心裡,所以他不是屬靈的人。因此我們再來看前面提到的問題,其實「我是一個基督徒嗎?」與「我是一個屬靈 的人嗎?」兩句話,除了措辭上不同外,兩者的意思完全一樣,。我們用「屬靈的人」一詞,是因為保羅這麼用,但更重要的,是主耶穌也這麼說,約翰福音第三章 裡,主耶穌把人區分為從聖靈生的,與不是從聖靈生的兩種,他告訴尼哥底母,人必須由聖靈重生過一次,才能進入神的國:
約 3:5,6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
以下四個問題其實也都是一樣的:我重生了嗎?我是屬靈的人嗎?我是基督徒嗎?我有神的靈在我裡面嗎?現在來看愛德華滋的回答。
為了幫助我們得知問題的答案,愛德華滋把一般基督徒分成三類,他沒有為這三類人命名,但是我個人稱他們為「溫和派、屬靈派,與狂熱派」;我們也可以 依據他們的宗教情感的程度與型式為他們分類。「溫和派」是指他們對神的愛不冷,也不怎麼熱;「屬靈派」的人心裡有火在燒,但這火是溫柔、控制得宜的;「狂 熱派」則是心中的火燒到無法控制的地步。以上的定義並不是毫無瑕疵的,但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愛德華滋的說法。說到這裡,我要簡單的討論這三種類型,先從『屬 靈派』開始。「屬靈派」者的心中有燃燒的火,縱然聖靈一直在他裡面工作,他的宗教情感始終都是純潔與堅定的,為神的榮耀心裡焦急如同火燒(約2:17); 他「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愛神;他「熱心為善」(多2:14);神的愛使他不再為自己活,因為一人替眾人死的真理征服了他(林後5:14);他的喜 樂是「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彼前1:8);他的平安是「出人意外的」(腓4:7);「那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他的信,「將諸般的喜樂與平安充滿」了 他,因此他「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15:13);他「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7);他切慕神,「如鹿切慕溪水」 (詩42:1)。 有一首有名的中文聖詩描述這種人的心境:
溫和派的基督徒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他對每個人都可以很溫柔,唯獨對那些心中燒著上帝之火的人溫柔不起來;溫和派的基督徒能夠忍受任何事,唯獨不 能容忍那些堅守天堂與地獄真理的人。 宗教改革、信仰開放以來,那些逼迫基督教會最厲害的領導者,幾乎都是所謂「溫和派的基督徒」。愛德華滋在世時,新英格蘭地區有一個溫和派的組織,他們是一 群哈佛畢業、學富五車、熱愛鑽研神學的人,也都在神學思想開放的教會擔任牧師;然而他們也是當時反對愛德華滋,與他所領導的「大覺醒運動」最厲害的一干人 等;中國大陸的家庭教會,最懼怕的也不是別人,而是「三自教會」。
若說溫和派的人缺少「火」,狂熱派者則是在另外一個極端裡。狂熱派者也是為主而火熱,但這個火並不是神聖、清潔的,也非因愛而來。在狂熱派者的眼 中,耶穌的事奉重心,很明顯是在用鞭子潔淨聖殿,而且祂也經常批判法利賽人。愛德華滋在《宗教情操》這本書裡面,對這個問題曾詳細地討論,因為美國的「大 覺醒運動」,是在一位名叫戴文波特牧師的帶領下走入歷史的;當時戴文波特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他認為基督徒為主所發的熱心,是指控自由派教會的領袖們(或任 何反對戴文波特的論調的人)為尚未歸正的外邦人;這個所謂「火熱的使命」持續一年後,大多數的新英格蘭人都開始反對「大覺醒運動」,促使這偉大的屬靈復興 運動迅速終結。 雖然愛德華滋在宗教情操這本書中沒提到戴文波特這個名字,但在其他的著作裡,他曾指出戴與其跟隨者的錯誤思想。愛德華滋說 到耶穌基督有一個溫柔如羊羔, 亦如鴿子的心靈,祂愛天父的心是火熱無比的,但這種愛絕不包含「狂熱派」者的特徵;耶穌基督「柔和謙卑」(太11:29,30),「他不爭競、不喧嚷,街 上也沒有人聽見祂的聲音;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熄滅,等祂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太12:19-20)。「祂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 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賽53:7; 徒8:32)。祂的生命表現充滿憐憫、恩慈,與寬恕;祂來到世上的目的,「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約3:17)。 以上的真理要帶領我們進入以弗所書4章31,32節:「一切苦毒、惱恨、憤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或譯:陰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 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媊ゲ中F你們一樣」。 所以,基督徒不應該追求極端的「狂熱」,而應持有一個溫柔、合乎理性的心靈。
我重生了嗎?我是屬靈的人嗎?我是隨從聖靈的人嗎? 愛德華滋以更寬的角度告訴我們,聖靈在基督徒內心工作的記號,是使他愛上帝的心如火燃燒,但不致狂迷,並使他有清潔、神聖、恩慈、謙卑,以及愛火中燒的心。 當然,這把火全然是內住的聖靈所點燃的。
由於我們眾人必要在基督台前顯露出來,所以我們應該非常關切這個問題;愛德華滋的《宗教情操》一書,針對這個問題有頗精湛、合乎聖經教訓的解答。在此我要用這篇文章簡要的說明愛德華滋的思想,若神允許,以後我也會繼續發表文章,作更多的討論。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要先談談『屬靈人』這三個字的涵義,—它來自哥林多前書:
林前 2:14,15 「然而,屬血氣的人不領會神聖靈的事,反倒以為愚拙;並且不能知道,因為這些事惟有屬靈的人才能看透。屬靈的人能看透萬事,卻沒有一人能看透了他」。
林前 3:1「弟兄們,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在基督裡為嬰孩的。
另外,保羅在羅馬書第八章也把人分為「隨從聖靈的」與「隨從肉體的」兩類:「因為隨從肉體的人體貼肉體的事,隨從聖靈的人體貼聖靈的事」。
哥林多前書與羅馬書都在做一件事,就是把人分為基督徒與非基督徒。基督徒有神的靈(羅8:9),所以是屬靈的人(林前2:15,3:1),也是隨從 聖靈的人(羅5:8)。非基督徒則沒有神的靈在他心裡,所以他不是屬靈的人。因此我們再來看前面提到的問題,其實「我是一個基督徒嗎?」與「我是一個屬靈 的人嗎?」兩句話,除了措辭上不同外,兩者的意思完全一樣,。我們用「屬靈的人」一詞,是因為保羅這麼用,但更重要的,是主耶穌也這麼說,約翰福音第三章 裡,主耶穌把人區分為從聖靈生的,與不是從聖靈生的兩種,他告訴尼哥底母,人必須由聖靈重生過一次,才能進入神的國:
約 3:5,6 耶穌說:「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人若不是從水和+聖靈生的,就不能進神的國;從肉身生的就是肉身,從靈生的就是靈。」
以下四個問題其實也都是一樣的:我重生了嗎?我是屬靈的人嗎?我是基督徒嗎?我有神的靈在我裡面嗎?現在來看愛德華滋的回答。
為了幫助我們得知問題的答案,愛德華滋把一般基督徒分成三類,他沒有為這三類人命名,但是我個人稱他們為「溫和派、屬靈派,與狂熱派」;我們也可以 依據他們的宗教情感的程度與型式為他們分類。「溫和派」是指他們對神的愛不冷,也不怎麼熱;「屬靈派」的人心裡有火在燒,但這火是溫柔、控制得宜的;「狂 熱派」則是心中的火燒到無法控制的地步。以上的定義並不是毫無瑕疵的,但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愛德華滋的說法。說到這裡,我要簡單的討論這三種類型,先從『屬 靈派』開始。「屬靈派」者的心中有燃燒的火,縱然聖靈一直在他裡面工作,他的宗教情感始終都是純潔與堅定的,為神的榮耀心裡焦急如同火燒(約2:17); 他「盡心、盡性、盡意、盡力」的愛神;他「熱心為善」(多2:14);神的愛使他不再為自己活,因為一人替眾人死的真理征服了他(林後5:14);他的喜 樂是「說不出來、滿有榮光的」(彼前1:8);他的平安是「出人意外的」(腓4:7);「那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他的信,「將諸般的喜樂與平安充滿」了 他,因此他「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羅15:13);他「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7);他切慕神,「如鹿切慕溪水」 (詩42:1)。 有一首有名的中文聖詩描述這種人的心境:
『靈火繼焚燒!在我心靈,主!加略山上純淨愛火焚燒我心靈。
五旬節靈力,為聖名發熱心,靈火繼焚燒!靈火繼焚燒! 』
另外一種理解屬靈派的性質的方法,是與其他兩類人作比較。在每個世代裡,我們都發現有許多人把態度溫和、受人歡迎,與基督徒應有的表現混為一談。
「溫和派」基本上是指不怎麼好動的基督徒,或許也是一名態度積極的牧師。溫和派者時常會格外辛苦的幫助他人,對人慷慨,會赦免人、盡力與人交往,並且努力
維護自己的名譽,但問題是他的心中並沒有神聖的火燄在燃燒,所以,他和那些溫文儒雅的佛教徒或無神論者,從外在表現來看,真的沒啥差別。溫和派的基督徒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他對每個人都可以很溫柔,唯獨對那些心中燒著上帝之火的人溫柔不起來;溫和派的基督徒能夠忍受任何事,唯獨不 能容忍那些堅守天堂與地獄真理的人。 宗教改革、信仰開放以來,那些逼迫基督教會最厲害的領導者,幾乎都是所謂「溫和派的基督徒」。愛德華滋在世時,新英格蘭地區有一個溫和派的組織,他們是一 群哈佛畢業、學富五車、熱愛鑽研神學的人,也都在神學思想開放的教會擔任牧師;然而他們也是當時反對愛德華滋,與他所領導的「大覺醒運動」最厲害的一干人 等;中國大陸的家庭教會,最懼怕的也不是別人,而是「三自教會」。
若說溫和派的人缺少「火」,狂熱派者則是在另外一個極端裡。狂熱派者也是為主而火熱,但這個火並不是神聖、清潔的,也非因愛而來。在狂熱派者的眼 中,耶穌的事奉重心,很明顯是在用鞭子潔淨聖殿,而且祂也經常批判法利賽人。愛德華滋在《宗教情操》這本書裡面,對這個問題曾詳細地討論,因為美國的「大 覺醒運動」,是在一位名叫戴文波特牧師的帶領下走入歷史的;當時戴文波特有一個錯誤的觀念,他認為基督徒為主所發的熱心,是指控自由派教會的領袖們(或任 何反對戴文波特的論調的人)為尚未歸正的外邦人;這個所謂「火熱的使命」持續一年後,大多數的新英格蘭人都開始反對「大覺醒運動」,促使這偉大的屬靈復興 運動迅速終結。 雖然愛德華滋在宗教情操這本書中沒提到戴文波特這個名字,但在其他的著作裡,他曾指出戴與其跟隨者的錯誤思想。愛德華滋說 到耶穌基督有一個溫柔如羊羔, 亦如鴿子的心靈,祂愛天父的心是火熱無比的,但這種愛絕不包含「狂熱派」者的特徵;耶穌基督「柔和謙卑」(太11:29,30),「他不爭競、不喧嚷,街 上也沒有人聽見祂的聲音;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熄滅,等祂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太12:19-20)。「祂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又像 羊在剪毛的人手下無聲,他也是這樣不開口」(賽53:7; 徒8:32)。祂的生命表現充滿憐憫、恩慈,與寬恕;祂來到世上的目的,「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約3:17)。 以上的真理要帶領我們進入以弗所書4章31,32節:「一切苦毒、惱恨、憤怒、嚷鬧、毀謗,並一切的惡毒(或譯:陰毒),都當從你們中間除掉;並要以恩慈 相待,存憐憫的心,彼此饒恕,正如神在基督?媊ゲ中F你們一樣」。 所以,基督徒不應該追求極端的「狂熱」,而應持有一個溫柔、合乎理性的心靈。
我重生了嗎?我是屬靈的人嗎?我是隨從聖靈的人嗎? 愛德華滋以更寬的角度告訴我們,聖靈在基督徒內心工作的記號,是使他愛上帝的心如火燃燒,但不致狂迷,並使他有清潔、神聖、恩慈、謙卑,以及愛火中燒的心。 當然,這把火全然是內住的聖靈所點燃的。
馬丁路德的信仰掙扎
各位弟兄姊妹晚安,謝謝劉牧師給我的介紹,讓我很戰競,希望你們這三個晚上不要失望。 我剛剛來到教會才發現很熱鬧,鬧哄哄的,很少到教會會有這樣的氣氛,這是一個很年輕化的教會。希望等一下一個半小時各位的心中仍然火熱。
剛才世瑩姊姊給各位的講義,她故意把講義整理成是填充式的,據說是防止各位打瞌睡,所以請你寫上名字,是不是還要收回來看看你填對了沒有?如果填對的話劉牧師可能會給你獎品。我發現今天發的第一份講義我會講到一半然後轉到第二份你們剛剛發的講義。
我們先介紹馬丁路德的生平。剛才各位在唱詩歌的時候,我覺得好像軍隊,非常有精神,感謝神。最近在美國有一個研究小組,他們去調查美國眾教會的信仰情況,就發現有令人很振奮的現象;可是也有令人很洩氣的情況。令人洩氣是原來主流派的教會─所謂主流派就是在教會歷史裡面,他的信仰是很純正的;所謂的福音派教會,包括信義會、長老會。這種主流派教會最近在美國已經開始走下坡,而且信仰低落的很嚴重。不過我剛才在聽各位唱詩歌、禱告的時候,我相信上帝在亞洲、在第三世界、在新興的國家裡面興起他的子民,我相信神會保守純正的信仰在我們的教會中繼續的被教導、被流傳。
我們先來看馬丁路德的生平,你就可以一面做筆記,據說在我們當中有國中生,所以我很戰競,考驗我的功力,各個年齡的弟兄姊妹都可以聽的懂。
1. 路德生平簡介
馬丁路德是1483年出生的,出生在東德,我們先來介紹他的成長背景,就是他的家庭教育跟學校教育。路德年輕時代最被人家注意的,或說津津樂道的,或者說最有名的就是他信仰歷程,就是他信仰掙扎,掙扎了幾乎10年,所以就有學者很好奇他的成長背景。
路德他小時候的家庭教育是非常嚴格的,嚴格到幾乎是嚴厲的。他的父母都是很虔誠的天主教徒─我們都知道基督教是由天主教分裂出來的,是從馬丁路德開始─所以他的背景是天主教的教育,父母是虔誠的天主教徒。路德他曾經說他小時候為了偷吃一片核仁,媽媽把他打的皮破血流。我們說慈母嚴父,可是媽媽其實也蠻嚴厲的;爸爸更是嚴格,爸爸常常用鞭子責打路德,就很像貝多芬的爸爸,就會常常追打他,所以路德他好幾次離家出走,他對他的爸爸很怕、恨惡。他長大以後要費很大的氣力,才能夠改變對爸爸的態度。
所以現在有一些學者─特別是心理學家─就會嘗試著去分析路德早年這麼痛苦的信仰掙扎,會不會跟他的家庭背景有關呢?就是為什麼他一直把上帝看做是一個嚴厲的審判官?而沒有辦法把上帝當成是一個慈愛的天父。上帝造出天空的飛鳥、野地的花,這種信仰在路德早年是找不到的,他認為上帝是專門跟他做對的一個嚴厲的審判官。所以有人認為是他爸爸的緣故;他對爸爸那種恨爸爸、怕爸爸的情結投射到上帝的身上。
路德我覺得他年輕時候的宗教情操是非常敏感的,或者是比較早熟,那種敏感是有一點到了神經質的地步了。就是那種完美型的人,對自己的自律、要求很高的人往往會有這樣的傾向:當自己的表現達不到自己的理想的時候,他就會沮喪。所以他從很年輕的時候,就有憂鬱症的傾向;再加上爸爸嚴厲的管教,他們父子之間有好幾次強烈的爭執;再加上整個時代的背景,在中世紀的末期-路德是十五世紀,十五世紀是中世紀的末期─可能碰到黑死病的流行;我剛剛碰到衛牧師,他告訴我他從廣州回來,現在正在流行SARS,我跟他握手的時候有點緊張,希望我這三個晚上不會病發;當時的黑死病就是有點像SARS這種瘟疫,流行的非常廣泛,數百萬人死掉,所以整個歐洲就是一個黑暗的時代。所以當時的社會流行的看法就是非常的灰色,他們只去想痛苦悲慘的事情,他們只去發現會壞的、會死亡的一些現象。在十五世紀的教會,公開的讚美生命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他們整個社會的傾向就是很悲觀、很低調,所以我想路德他是反映了當時社會,或者是他承擔了當時社會的精神,Spirit of The Age,不過我覺得很感謝上帝,這很像齊克果所說的「終極的發現」。什麼叫「終極的發現」呢?這是哲學家講的名詞。終極的發現就是人往往在很極端的情況下、很極端的限制之下去發現自我存在的價值。什麼叫做極端的情況?比如你的家人突然死了,或者是你突然發現自己有癌症,這種很重大的打擊之下,你發現自己的生命受到限制,那個時候你才會去思想你存在意義的問題。齊克果所說的這種終極的發現,就是馬丁路德面對整個時代很灰暗的思想,面對自己嚴格的家教、再面對自己那種很神經質的宗教的潔癖。
不過路德所表現出來的不是灰暗的、不是黯淡的,而很積極的,他後來直接跟上帝面對面的相遇了、他重生得救了,以後他就用很大的熱情跟勇氣,去克服他以前的那一些焦慮跟沮喪。所以路德這種很深刻的宗教經驗,對很多在受苦的心靈、正在受煎熬的心靈是很大的激勵-這個我們要到第三天晚上,我們講他十字架神學的時候再跟各位分享。
路德早年的家庭教育很嚴格,在學校也是如此。你知道德國人訓練學生是一板一眼的。我在歐洲唸書,就發現各個國家有不同的民族性,我們發現德國人做事情最徹底,不同的民族一起打掃的時候就會發現。有一次我去訪問一個瑞士的國際學校─訓練宣教士的學校,就很多族群的人一起生活,他們告訴我說德國人做事情最認真,你現在看在學術界裡面,無論是理工科、或者是人文科,包括神學界,研究的最好的就是德國;德國人他們掃廁所的時候,連馬桶的周圍都可以掃的非常乾淨;聽說最浪漫、最有藝術氣息的法國人,打掃起來最混水摸魚。
所以家教嚴格,再加上學校的教育也非常的徹底─要求學生很高的標準,路德在家裡常常都挨鞭子打,在學校裡面也是,常常被老師用藤鞭來管教,如果上課講話,或是不小心做錯事情,老師會用一個空心的驢頭的面具扣在學生的頭上,就會罰他站在牆角;所以等一下如果有人打瞌睡─前面的幫我看一下─我們給他一個驢頭套上去。
2. 信仰歷程
所以我們再看路德的信仰掙扎。
大概是從他讀大學的時候開始,他在21歲的時候讀完了大學,他得到了文學學位,在歐洲如果你要讀法律、或者是醫學、或者是讀神學之前,你必須要拿一個文學的學位。所以路德拿到一個文學學位,他想要繼續的攻法律,正在預備要升學的時候,有一天─這個故事我們都聽過─他在路上走路的時候,突然間傾盆大雨、雷電交加,路德就跑到一棵大樹下─我告訴各位一個普通常識,下大雨打雷的時候千萬不要躲到樹下─他逃到樹下的時候,一聲雷轟、閃電差一點把他打死、把他擊斃。路德在情急之下他就向聖徒禱告─天主教徒他們流行是向聖徒禱告,像馬利亞、聖徒。那個時候馬丁路德是向聖安娜禱告,他說:聖安娜!救我!你們知道聖安娜是誰嗎?聖安娜是馬利亞的媽媽,所以輩分更高了;他差一點被打死。
我大概1985年到德國去,我去那邊學德文,我就記得當地的人告訴我說在夏天的時候,大概從四、五月開始,在德國有一些地方,你在路上走路-馬丁路德這種經驗是很多人有的,就是它會立刻烏雲密佈,然後雷電交加,所以很多人有路德那樣的經驗,可是因為路德的宗教情操比較敏感,他比較神經質,所以他認為那一次的經驗是上帝呼召他的一個印證,上帝救他免於一死,所以上帝一定有重大的託付要給他。這件事情給他很大的刺激,他認為上帝在呼召他,所以他就決定進修道院,一生事奉上帝。他原來是要讀法律的,但是突然轉去要去修道院,所以爸爸非常的生氣,爸爸為此又跟他鬧翻了。馬丁路德在進修道院─你知道要起誓、發願、終身不娶,願意終身都事奉上帝,在那一次誓願的儀式裡面爸爸也來了,可是爸爸對他就是很不贊同,有人就問他爸爸說:你對你兒子要進入修道院有什麼看法?他爸爸說:難道你沒有讀過聖經說做兒女的要孝敬父母嗎?我要他讀法律,他居然要給我進修道院!(所以他認為路德是不孝)只有上帝才知道他那一次差一點被雷電打死是出於撒旦!(他爸爸認為那不是上帝給他的經驗,而是撒旦給他的一個攻擊)所以連在按牧典禮的時候,他爸爸都還在跟他吵架。所以路德就是很難原諒他爸爸。
在修道院裡面路德的靈性仍然在極大的掙扎中,他刻苦己身、他整天禁食、他通宵禱告,就是希望裡面的掙扎可以得到平撫。我唸一段他的回憶錄給各位聽:「我是一個很優秀的修道士,我嚴格的遵守修道會的一切規則,我嚴謹到一個地步,如果有任何一個修道士,因為修行的緣故而得以進入天堂,我敢說那就是我了,所有認識我的修道院的弟兄們都可以為我做見證。我對上帝是那麼的認真,如果我這樣繼續下去的話,如果我整天禁食,如果我通宵禱告,如果我不斷的工作、不斷的閱讀的話,那麼將會奪去我的生命。」他的意思是說他是一個很克盡職守的修道士。但是這一些作為、這一些表現,都不能讓他的內心得到片刻的安寧。路德這樣努力的目的,為的就是要補償自己的罪行,等一下我們會交代一下天主教他們有那個補贖禮。
他認為他內心有很多的罪惡感,他做錯了很多事情他不斷的認罪。可是這一些補贖的行為,都不能夠彌補他的虧欠。有一些歷史家,就是研究說為什麼路德的掙扎那麼大,他是不是做過一些不可原諒的錯誤呢?年輕人最難對付的,或是自己最難原諒自己的罪惡,可能就是犯了性方面的罪。性行為方面的不檢點。因為這方面的罪行最不容易矯正。不過路德他早就回答這樣的問題,他說他年輕的時候對女性沒有任何的興趣。就是性對他而言不是特別的困擾。他從來沒有去接觸過女性,他是個神職人員,是一個修道士。他說他從來沒有替女性辦過告解。所謂告解就是人家來懺悔,就是神父關在一個小房間裡面,外面的人就把他裡面的一些罪惡的事情告訴神父,然後神父就奉上帝的名宣告赦罪。他說:「我從來沒有接受過女性的告解。而性這個問題不比其他道德的問題讓我困擾。」這是一段漫長的信仰掙扎過程。馬丁路德一心一意得尋求一位慈愛的上帝,各位你們這一群年輕人,剛才唱詩的時候好像軍隊,不知道是不是劉牧師像軍隊一樣的訓練你們。在你們印象中,上帝是一個很嚴厲的教官呢,還是慈愛的天父?對路德而言,在他的心目中,上帝不是一個慈愛的天父。他一直耿耿於懷的就是他要尋找一位慈愛的上帝。他從小在天主教的家庭長大,他在大學裡面也接受了一些聖經的教導,現在他又進入了修道院,整天讀聖經,整天禁食禱告。為什麼他尋找不到一位慈愛的上帝呢?
A.契約神學的誤導3.路德的因信稱義論
那請你們看講義,這個是受到他教育背景的影響。他在大學的時候,接受的是經院哲學。經院哲學是一種哲學,訓練年輕人的一種哲學。那經院哲學的救恩論──人怎麼得救這叫救恩論。他們的救恩論就討論一個『契約神學』,要開始填充了喔。所謂契約就是你要租房子、要買田地、要做買賣要跟人家立契約。那麼在聖經裡面上帝也跟很多人立過約嘛,記不記得?跟亞伯拉罕立約、跟挪亞立約、跟以色列人立約、跟摩西立約,到了新約時代又跟教會立約;很多的契約。經院哲學在他們救恩論的契約神學上,他們就教導人說,上帝跟人立約,所以雙方都有義務。「上帝不欠人任何東西,但是上帝自願欠人東西。」這是奧古斯丁說的,很漂亮。上帝不欠人任何東西,但是上帝自願欠人東西。上帝自願跟人立約。你知道立了約雙方都有義務。我們中國人說『約束』,所謂的約束就是你立了約之後你受到限制,你就有履行『約』那一些義務跟條件。
1.)上帝的救恩是有條件的你可能要翻到今天發的講義,我們來看看馬丁路德那時候的教會的教導;剛才我們所講的是大學的教育,大學的經院哲學的契約神學,那現在我們來看看教會所給他的聖經教導,我們來看中世紀天主教的贖罪觀。
契約神學他們說,人跟上帝立約,所以人有義務要履行他的那一份責任;你得救是有責任的。你如果要得救的話,你要先履行一些的條件,我們這裡不是神學院所以不用講太深;但是可以告訴各位,契約神學給馬丁路德的信仰,帶來了三個後遺症。契約神學導致馬丁路德在信仰上有三個缺陷:第一個,認為救恩是有條件的。我們都知道聖經裡面所教導我們的救恩是無條件的,是上帝單方主動完成的工作。人是白白得救,白白地救恩。但是契約神學告訴人說人得救是有條件的。上帝當然願意把恩典賜給人,上帝跟人立約,上帝在這個約裡面,給人很多的應許,他的應許就是禮物,但是人要先完成他那一部份的責任跟條件,那麼上帝就會把恩典給人。所以這是把救恩講成是一種交換式的交易買賣。你完成了你那一部份的責任,上帝就把救恩給你。所以第一個後遺症是,救恩是有條件的。我們正統的信仰是說救恩是無條件的,救恩是白白的禮物,是上帝單方主動完成的工作。你們的信義會─所謂信義就是『因信稱義』。但是那個信心,不是我們得救的條件,我們不是用信心來跟上帝交換救恩;信心也是上帝給的禮物。「我們得救是本乎恩,因著信,不是出於自己,乃是神所賜的。」所以我在講那個錯誤的契約神學的時候你們就想那個正面的。他們教導救恩是有條件的,但是聖經教導救恩是無條件的,連信心也是上帝給的;上帝要恩待誰救恩待誰,要憐憫誰就憐憫誰,上帝揀選某一個人就把信心給那個人,那個人就用信心來回應上帝。所以救恩是上帝單方主動完成的工作。
2.)人沒有得救的確據
第二個契約神學所帶來的一個副作用,就是人沒有得救的確據。第二個後遺症就是人沒有得救的確據。一直到今天,天主教都還是如此。人沒有得救的確據。即使你已經是天主教徒,你要到你死前的那一刻,你嚥下最後一口氣的那一刻,你才知道自己有沒有得救。這當天主教徒其實是滿辛苦的,所以我們當基督徒是很幸福的。我們自得救的那一刻開始,我們有得救的確據;上帝在耶穌基督裡所賜給我們的救恩是很可靠的。但是契約神學是說得救的確據是沒有的,因為人永遠沒有把握他是不是已經盡到了他那一部份的責任,這是為什麼馬丁路德他不斷的懺悔,不斷的認罪禱告,不斷的禁食,通宵禱告;就是他沒有把握,他是不是已經符合了他那個責任,已經履行了他那一部份的條件。他比較講求人的責任,人的條件,所以相形之下,就沒有得救的確據。所以我們要感謝上帝,我們基督徒領受的是兒子的名份,不是奴僕的身分仍舊害怕。我們呼叫阿爸父是很有確據的。做孩子、做兒子,我們做錯事情上帝也會責打我們,但是我們知道上帝責打我們是因為愛我們的緣故,他不會棄絕我們,所以我們是很有把握的。
3.)上帝是審判官、立法者,不是救主
契約神學的第三個後遺症、第三個副作用是那上帝的角色。對路德而言上帝是審判官,一個很嚴厲的審判官,是一個立法者,給我們很多很多的規條,舊約有摩西的律法、有十誡、有幾百條的律法、律例;到了新約的登山寶訓耶穌的標準更高了;舊約不是說不可以殺人嗎?耶穌說若你裡面恨你的弟兄就等於殺人;舊約十誡說不可以姦淫,耶穌的登山寶訓說你如果看了婦女就動淫念,你就等於犯了姦淫的罪。所以馬丁路德非常絕望,他認為上帝是審判官,耶穌還是立法者,那個壓力太大了。對路德而言當時的上帝不是救主,更不是慈愛的天父;他是審判官、是立法者。各位,現在我在講的時候,你也想想現在你對上帝的認識是屬於哪一個階段,上帝對你而言是什麼樣的角色?
當時教會認為人受洗以前所犯的罪,我們在洗禮的時候就可以得到赦免。但是如果你受洗以後,你加入了教會,你仍然又犯錯誤、繼續犯罪,那麼你就需要懺悔禮。有一位神學家叫做阿奎那-這是天主教他們最崇拜的兩個神學家之一;天主教最崇拜的兩個神學家,第一個是奧古斯丁,第二個就是阿奎那-阿奎那把這個懺悔禮、贖罪禮,把它更加的擴大。他說耶穌基督跟歷世歷代的聖徒-包括彼得、保羅…這些聖徒他們無限量的功德就會積成一個善功庫;有一個倉庫,這個倉庫儲藏了耶穌基督的功德,還有歷世歷代聖徒的功德,所以教會的信徒如果去懺悔,那麼教會的神職人員,這些神父們他們可以到這個倉庫裡面、這個功德庫裡面去提取功德給那些有需要的人,不過-你不要把這個教講的很差勁-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要那個人是真實痛悔的人,他就可以領取耶穌基督跟歷世歷代聖徒的功德來贖罪,我最近有機會跟輔仁大學的神父溝通,我說你們現在還在教這種贖罪觀嗎?耶穌基督完成了我們的救恩,可以贖我們的罪我們承認,但聖徒的功德能不能贖我們的罪呢?就是我們懺悔的時候只要憑著信心,約翰一書有說,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神是信實的、是公義的,必要赦免我們的罪,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
……所以路德就非常的顫兢恐慌,怎麼活下去呢,這麼完美主義的人,這麼潔癖的人,潔癖的人很辛苦,對不對?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大而化之嘛,粗線條的人比較幸福。那路德就不斷的認罪,整個人陷於很恐怖的那種不安中,他的心神倍受痛苦的煎熬,他的良心恍惚動蕩,任何的風吹草動都足以讓他顫慄驚恐。路德的靈魂在夢靨的禁梏之下,難得片刻的安寧。他每一次都是早上一起來就開始認罪禱告,禱告到睡著了,再起來認罪。傍晚也是不斷的禱告,禱告睡著了,然後突然驚醒過來,就看見前來取他性命的惡者,就站在他的床邊,瞪視著他。而天上的守護神──他們天主教認為每一個人旁邊都有一個守護神。他禱告到睡著然後醒來好像看見撒旦要取他的性命,而天上的守護神全然隱退,而惡鬼正用動聽的言語召喚他虛弱的靈魂。這一段描述太美了。
這個路德究竟是哪裡出了錯呢?有人說他是不是內分泌失調,或者是說他有腸胃病,或者是有性幻想。不過他早就否認,他說他從來沒有那個性方面的困擾,他從來沒有想過婦女的問題。好吧,雖然路德那麼痛苦,不過感謝主,他倒是還有一樣是正面的,就是他的工作能力還是非常的驚人。他不斷的工作,不斷的上課,不斷的演講,而且不斷的寫書,好像沒有受到他信仰掙扎的影響。我就想到另外一位基督教有名的文學家,叫做杜斯妥也夫斯基。俄羅斯的小說家,這位小說家有兩個很要命的毛病,他是一個賭徒,好賭。杜斯妥也夫斯基有一本小說就叫做《賭徒》,就是在講他自己,就是他沒有辦法勝過的一個壞毛病,有人是酗酒,有人是吸毒,對杜斯妥也而言他最難勝過的就是賭博。不斷的賭,賭到傾家蕩產,他也常常去跟人家借錢,向那個圖格涅夫借錢,去向扥爾斯泰借錢,借了前馬上去賭,賭了又輸了。他曾經上千百次跪在自己太太面前懺悔說:我不再去賭了,但是一拿到稿費又去賭了。這是第一個毛病。杜斯妥也夫斯基第二個毛病就是有羊癲瘋,癲癇症。就是你無法預警的、腦筋抽筋的時候就躺在地上,然後就口吐白沫,發出野獸般的叫喊聲。所以當他太太是很不容易的,但是杜斯妥也夫斯基有這兩個這麼要命的毛病,他的工作能力還是一樣很驚人,他的小說一本一本的問世,路德就很像他。雖然那麼辛苦的信仰掙扎,但是他的工作還是照常。
還有一樣事情也讓路德很不安,那就是預定論。路德在重生得救以前他非常痛恨預定論;預定論讓他覺得很沒有安全感。一個人在還沒有行為表現以前命運已定。你記得嗎?上帝對那一對雙胞胎的兄弟說,雅各跟以掃說:我愛雅各,我恨以掃。根本雙胞胎都還沒有出生,命運就已經決定了。所以預定論對馬丁路德而言是很沒有安全感的。我還沒有行為表現以前命運已經決定了。路德他說:難道上帝真的要用預定論來作為一個人的命運嗎?上帝怎麼能夠說是大有憐憫慈愛的上帝呢?預定論使多少人反感呢?上帝揀選某一些人,那些人就會得救。但是所謂的揀選,是很傷感情的字眼。所謂揀選──你們這些人都是被揀選的,也就是說有一些人是沒有被揀選的。那沒有被揀選的是不是就要沉淪?預定論對很多人而言是信仰的絆腳石,我是不是沒有被揀選的呢?我這麼努力的去實踐信仰的要求,可是如果我的名字沒有登在生命冊上,我這些所做的一切是不是都白費了呢?所以對路德而言,預定論是讓他對上帝非常痛恨。不只一次路德感到極度的絕望,他說寧願上帝沒有造出我來;還說愛上帝,恨他都還來不及。不過重生得救以後的路德,他最喜歡講的就是預定論。他覺得預定論是基督徒最大的安慰。怎麼說呢?原來是他信仰的絆腳石,後來居然成為他信仰的房腳石。路德說:如果人得救不是因為自己的行為表現,而是因為上帝的揀選,因為上帝莫測的愛,那麼上帝也不會因為我的軟弱,我的跌倒,我沒有好的表現而棄絕我。人得救與否不是因為你的表現、你的業績、你的才幹、你的能力、你的恩賜,而是因為上帝單方的恩典。所以他認為預定論是基督徒很穩固的一個信仰的根基,是連君王都沒有辦法動搖的信念。這個信念是一種得救的確據,可以特別安慰像馬丁路德這種信仰潔癖的人,就是他要用各種嘗試、各種努力讓上帝喜悅,可是他就沒有這樣的確據。只有預定論可以安慰他。因為預定論不是看你的表現,不是看你的努力,而是因為上帝單方、主動的恩典。
B恩師的啟笛
我們來到他老師給他的幫助。恩師給他的啟笛。他的老師是修道院的院長,你可以想想在你信主到現在,你有沒有屬靈的導師?你屬靈的導師給你什麼樣的幫助呢?給你性格的操練?還是給你痛苦中的安慰?或是給你神學上的、聖經上的教導?馬丁路德的老師給他的幫助不是神學上的幫助,老師給他的幫助比較是精神上的,比較是教牧輔導方面的幫助。他的老師幫助他去克服內心的焦慮跟沮喪,他的老師其實沒有解決他內心的那些教義的、神學的問題;他的老師比較是鼓勵他去思想聖經裡面所講到的上帝的恩典,聖經裡面所講到的信心,來克服他內心的懼怕,他的老師教他三方面:
1.悔改是愛上帝的心開始,而不是結束。
悔改是由愛上帝的心而來,而不是由怕上帝的心而來。過去馬丁路德把上帝看做是一個嚴厲的審判官,我如果達不到上帝的要求,上帝就會懲罰我。我要努力的討上帝的喜悅。所以舊約時代,以色列人守律法恐怕也是怕上帝的懲罰。但是他的老師告訴他說,悔改不是因為怕上帝,悔改應該是由愛上帝的心開始。你要先愛上帝,你才有可能真正的悔改。這個是幫助馬丁路德克服他內心對上帝的懼怕跟痛恨。第一個,他去尋找一位慈愛的上帝。2.不可以信賴人天然的能力,如良知、良心等,因為這些是不可靠的。
老師告訴他說:不要倚靠人天然的能力。什麼叫做天然的能力呢?就是相信人裡面有良善,人裡面有良知、有良心,如果你把你裡面的那一點點的良善發揚光大的話,你就可以得救。這個是契約神學給他們的教導。但是他的老師說不要信任人裡面的良善。人裡面一點良善都沒有,人已經完全敗壞墮落,人已經徹底的墮落。所以我們需要倚靠的是上帝外來的幫助。這是第二點。不要倚賴人天然的能力。3.真正的神學是榮耀上帝而不是榮耀人。
真正的神學是榮耀上帝而不是榮耀人;要他把注意力放在上帝的身上,而不是放在『人』的身上。我是不是已經努力的達到了上帝要求的標準?
那麼這三點都是奧古斯丁的神學,也是馬丁路德他了解『因信稱義』的起點。我們再回到馬丁路德的生平。他的信仰掙扎還沒有停止,他的老師給他的輔導是心理輔導這方面,但是他神學的掙扎依然的在進行中。
我念一段他的回憶錄,馬丁路德他所寫的自傳,這一段自傳就很關鍵性了。路德他說:『我從前雖然是一個很虔誠的修道士,我的生活無可指摘,我卻常常認為自己是一個大罪人,我在上帝面前坐立不安,我的良心不住的自我控告,我無法相信我所做的一切補罪的功德,可以取悅於上帝,討上帝的喜悅。事實上,我對上帝很生氣,我恨這一位上帝。(他很坦白)我恨這一位審判人的公義之神,可憐的罪人,不但在原罪的咒詛之下永無翻身之日,又被舊約的律法壓的透不過氣來。如今,上帝又藉著福音讓我愁上加愁。(可憐的路德)讓我們曉得他的憤怒跟公義。』
C.重新領悟救恩真理
我們都知道馬丁路德得救是因為羅馬書,我們都知道他得救的關鍵是因為羅馬書第一章。我們來看羅馬書第一章17節。教會歷史有很多偉大的人因為羅馬書而得救,羅馬書最好好好看。奧古斯丁、馬丁路德、約翰衛斯理,都因為羅馬書而得救。所以羅馬書是非常重要的一卷書。「神的義正在這福音上顯明出來,這義是本於信,以致於信。如經上所記,義人必因信得生。」但是剛才路德說,上帝又因著福音愁上加愁,讓我們曉得他的憤怒跟公義。原來路德讀羅馬書,他跳過了第17節,他一直在看18節。我們來看18節。「原來神的憤怒從天上顯明在一切不虔不義的人身上,就是那一些行不義阻擋真理的人。」難怪福音是讓他愁上加愁,重擔更重了。原來福音是要顯明上帝的憤怒跟公義。路德他的自傳裡面說:『我被自己鞭策得幾乎發瘋,我晝夜不斷的思想保羅在羅馬書這裡的意思,最後我終於澈悟了。(他的目光終於往前面移了一節)義人得生是因著信。就是因著上帝的恩典我們被稱為義。我們是完全被動的領受恩典,(領悟到這一點還沒有完)我就好像突然重生。』路德在講這句話的時候,他已經在神學院教書了,他已經拿到神學博士了。這很可怕,神學博士還沒有得救。神學院的老師你要小心提防他。路德說:「天國之門就立刻大開,我終於進入樂園了。」
很辛苦的信仰歷程終於到了1518年,他終於澈悟了,整個人就豁然開朗。這也是一個很特別的問題。我們都知道馬丁路德改教是在1517年,但是他改革的第二年,他才真正的澈悟福音真理。所以這是一個很驚人的現象。『因信稱義』這個福音真理,馬丁路德從小在教會難道沒有聽過嗎?他在修道院難道沒有讀羅馬書嗎?他考神學博士的時候難道沒有被羅馬書第一章17節嗎?如果說馬丁路德是在1517年改教1518年才發現福音真理,那麼請問中世紀的那一些天主教徒、那些神父們,是不是都不得救?有沒有可能?路德是到1517年到1518年才突然從羅馬書中發現福音,他過去的家庭教育、基督教教育、學校的大學教育、教會的教導、修道士的讀經禱告,他在神學院讀到神學博士,都沒有辦法讓他領悟因信稱義的福音嗎?那麼是不是整個中世紀的天主教徒都要沉淪阿?包括那些神父、修女。有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想不是的。有一位牧師他是這麼說:『因信稱義的福音在過去的天主教,並不是沒有。有的。只不過是原來因信稱義的教義在天主教裡面是一種習慣性的相信,但是到了馬丁路德,因信稱義變成了最確實的信念。過去在天主教因信稱義被當作是古老的教義,但是現在馬丁路德的時候卻變成了一個最重要的體驗。』馬丁路德用了十多年去體驗這個教義。不是頭腦的知識,而是他親身的去體驗。不斷的用各種的努力要討上帝的喜悅,到一個地步他知道自己的努力是徒勞無功,要靠人的努力去討上帝的喜悅是死路一條;除非你死心塌地的相信上帝是白白的恩典。
所謂的恩典就是他是一個禮物,不是用你的努力去交換得來的。這一位牧師他說:『因信稱義在過去的天主教裡面是眾多真理其中的一項,可是到了馬丁路德,他把它變成了最重要的一個真理。宗教改革的起點,不是人能夠為救恩做什麼;宗教改革的起點,不是人應該為你的救恩做什麼;而是神已經在基督裡為我們成就了什麼。耶穌基督所完成的救恩是這麼的圓滿,這麼的完美,所以人只需要用信心來領受,就可以得救。』所以不是靠你的努力掙扎,不是因為你的抉擇,不是因為你的決定,而是因為上帝白白的賞賜給我們。信心不是我們的抉擇;信心也不是我們的掙扎;信心也不是你在漫長的的尋求過程中,你的選擇、你的決定、你的掙扎;信心是上帝給的恩典。
A. 稱義是被動的義(passive righteousness)
稱義是上帝主動的工作,是上帝白白的恩典,人是完全被動的
馬丁路德因信稱義的重點,第一個是它是一個被動的義。上帝主動,人被動。稱義是上帝主動完成的工作;是上帝的恩典──所謂恩典就是禮物,是你還沒有做工就給你的,人是完全被動的。我們來看一處聖經約翰福音第六章44節:『若不是差我來的父吸引人,就沒有能到我這裡來的;到我這裡來的,在末日我要叫他復活。』這裡講到是天父先吸引人,人才能到耶穌這裡來;所以是上帝主動的。同一章65節:『耶穌又說:「所以我對你們說過,若不是蒙我父的恩賜,沒有人能到我這裡來。」』所以你到教會裡來,不是因為你自己;不是因為有人說我大專聯考失敗了,我心裡很鬱悶,所以我就來到了教會;我談戀愛失敗了,我就心情很不好,晃一晃就來到了教會;那天講員講道,我就決志,我就信主了。所以福音是我找到的。但是約翰福音說不是的;若不是天父吸引人,如果不是天父的恩典,沒有人能到耶穌這裡來。即使你來到了教會,如果沒有聖靈感動你、如果沒走有聖靈感動你,你可能到教會幾十年混水摸魚還不得救。上帝的恩典在先;上帝主動、人被動。這是第一點:passive righteousness;上帝主動加給人,人被動的領受。信心是人被動中主動的回應;信心只是一個回應,但是信心是上帝給的。
B. 稱義是外來的義(alien righteousness)
第二個是外來的。不是你自己的義,是耶穌基督的義加在你的身上,我們來看哥林多前書第一章30節:『但你們在耶穌基督裡是本乎上帝,上帝又使它成為我們的智慧、公義、聖潔、救贖。』所以不是因為我們的公義;而是耶穌基督成為我們的公義;我們是披上耶穌基督公義的外袍,來到上帝的面前。是外來的,不是靠你裡面天然的良知、良善;連信心也是上帝給的禮物,它是外來的,不是你與生俱來的;不是你裡面的掙扎,而是上帝揀選你,上帝把信心給你。
C. 宣告的義(announcing righteousness)
第三個,義是宣告的義。所謂宣告──『announcing righteousness』這是一種法庭的概念──就是我們得救的那一刻,你想像上帝祂就宣告你們不再是罪人而已,你們更是我的兒女。這是一種宣告的義,這是一種司法性的、法庭上司法的義。實質上我們還是會犯錯,實質上我們的生命仍然有老我,但是我們已經披上耶穌基督新的生命,我們同時有兩個身分,馬丁路德用聖經來歸納說:一方面實質上我們是罪人,但是在地位上我們是上帝的兒女。我們披上了公義的外袍;所以是地位性的轉變,不是你實質上生命完全變的完美。就是生命上、實質上、倫理道德方面的表現,這個是得救以後的後續工作,這是成聖的過程。而稱義是剎那之間地位的轉變,我們決志相信的時候,我們就已經得救了;我們就已經有上帝兒女的身分了,我們就已經披上了公義的外袍,所以那是已經立刻發生的。
所以馬丁路德他個人很痛苦、很漫長的信仰歷程其實就是縮短我們的歷程。他為我們走了這麼多辛苦的道路,就是讓我們現在所有的基督徒知道說,信仰其實是一件很輕省的事情,他不是一個很沉重的擔子,不是靠人的努力去賺取來的。
Q&A
Q:
改教是1517年,馬丁路德已經舉了三個原則,惟獨聖經、惟獨信心、惟獨恩典。但是剛才蔡老師講到在1518年他才得著真理的發現,是不是時間上有誤?
A:
謝謝衛牧師,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對馬丁路德得救的年代,有不同的說法。信義會道聲出版社出了一本書叫做《這是我的立場》,那個作者把路德得救的年代定在1513到1515。那另外有一本教會歷史的書──華爾克的,他把馬丁路德得救的年代定在1516年年底。我在讀博士的時候──研究馬丁路德──最新學者的發現,認為比較穩妥的是1518年。這是一個非常震撼的發現。因為馬丁路德是1517年改教,衛牧師說那三個重點都已經提出來了,為什麼把他得救放在1518年呢?是不是年代搞錯了呢?回答各位,那三個重點,其實在馬丁路德早年──1513年,就已經開始出現了。就好像是亮光,他讀經的時候亮光不斷的出現。但是馬丁路德有那些亮光以後,在1518年之前,他仍然會講一些有中世紀色彩的話語:人得就是要靠著人在上帝面前謙卑、克己、努力這種表現;也就是說馬丁路德他好像穿著溜冰鞋,他有時候滑出去了;滑出去就是他已經脫離了過去的綑綁,進入了宗教改革;可是滑冰鞋不久又溜回來了,又回到中世紀那種人要靠著自己的謙卑、努力來討上帝的喜悅。所以馬丁路德真正豁然開朗應該是1518年。而這三個重點就非常清楚了。之前的確有出現過,但是不是很透徹,不是很徹底;就是說路德還是會回到中世紀那些教導裡面。中世紀的包袱太沉重了,是一千多年要靠人的努力去達到上帝的標準那種教導,還有契約神學那三個後遺症的包袱太沉重了。所以馬丁路德要花很大的努力,到1518年才完全的澈悟。
Q:
老師您好。我是輔仁大學的學生,我是真理堂的。我有兩個問題想要請教老師。第一個是您講到因信稱義這最基本的概念,可是老師您都放在「義」上面,就是馬丁路德認為的義,那什麼是馬丁路德的信心,你只提供了信心是人被動中的主動對上帝的回應,那可以在做更詳細的說明嗎?
A:
這我可不可以放到第三個晚上聖餐論的時候再來講。
Q:
那第二個問題,馬丁路德他對自己罪裡面的一個很深的省思,那這樣是不是也代表說他對罪的觀念,跟保羅書裡面罪的觀念是不是不一樣?可以請你做個解釋。就是說他對罪很敏感,那這樣的話會不會造成他神學上的一個出入呢?
A:
我一開始就說他是在信仰上很有潔癖的人,所謂很有潔癖,好聽一點就是完美主義,說的比較不好聽就是神經質。但是這種神經質的潔癖的完美主義的特質,其實如果你對照馬丁路德得救、重生以後就很大的對比。信主以後其實他就很人性化,很有大將之風。就不會在那裡時時刻刻擔心說有沒有達到上帝的標準。至於他的罪觀,跟保羅一不一樣很難回答。他比較是用生活去體驗,保羅在他的書信裡面不太去講到他內心的世界。記憶裡面那種一絲一點細微的罪,保羅好像沒有提過。但是路德在這一方面就很敏感,可能個性不一樣。可能在座的很多人認罪的時候是粗枝大葉,很籠統的認就很有平安;這種人其實蠻有福氣的。
2019年9月10日 星期二
訂閱:
文章 (Atom)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
-
作者:廖元威(中華信義神學院專任老師兼學務長) 從兩千年基督教發展史來看,教會與政權之間的互動一直是令人注目,且與基督徒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除了初代教會常須面對「凱撒是主」與「基督是主」 生死攸關的抉擇外;中世紀的教會,因著教廷宣稱教權高於政權(或教皇權勢遍及政教兩個領...
-
使徒約翰是西庇太的兒子 ( 太十2)。他的哥哥是雅各,他的母親是撒羅米(太廿七16;比較可十五40;十六1)。撒羅米是從加利利就跟隨耶穌並服事祂的姊妹們之一(太廿七55),可能她就是主的母親的妹妹(太廿七56;比較約十九25)。因此,約翰和他哥哥雅各也可能就是主...
-
亞流主義係由亞歷山大十二轄區之一的保加里堂 (Baucalis) 的資深長老亞流 (Arius) 而得名。他於主後 318 年左右公開發表他的主張:只有聖父是真神;聖 子本質上與上帝不同。無論從本性或權利方面看,聖子不具有如不朽、至高權威、完善智慧、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