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日 星期五

基督教為國教



    提阿多修(Theodosius)是從公元379年至公元395年作羅馬國的皇帝,他性情粗暴,本領很高,提阿多修與教會很有關係。他曾於公元380年下令禁止多神教的敬拜,命令人民崇信基督教,所以當他在位時基督教被立為國教。不過因為當時社會風氣敗壞,道德淪落,叫人信主極不容易。當時政治不平定,人民受官長和兵丁的虐待,貧民很多,有錢財的也放縱私慾。提阿多修死了以後,羅馬國完全分裂。不久,羅馬國的西方受了強盛的條頓族(Teutons)的攻打,最後西方落在他們手中。然而教會的權勢仍大。

    提阿多修報復帖撒羅尼迦(Thessalonica)人殺害他的幾個大官,就在那戲院裏殺了七千百姓。後來提阿多修到了米蘭(Milano);那地方的主教安波羅修(Ambrous)寫信責備他的罪,勸他悔改,然後才應許相見;最後提阿多修甘心認罪,又有悔改的心。

    基督教為國教的時候,教會享受到許多的利益,比方凡是在教會負責的人不必納稅,不必當兵,主教又有審判教會訟事的權柄。那時候,教會雖不受國家財政的補助,但是收受遺贈財產許多,信徒也樂意捐輸。信徒的捐款分作四項用途:

    . 主教使用;

    . 牧師使用;

    . 賙濟貧窮;

    . 修理禮拜堂。

    從此以後,教會中有職務的人不得參與外面的事業,專心在教會中工作。

    教會的會制多以國制為標準,這會制在公元400年成立了。一省的主教稱為大主教,大主教之中有五個稱為「議長」,就是由羅馬、康士坦丁堡、耶路撒冷、亞歷山大、安提阿五城的主教擔任。這時羅馬的主教,雖想做全國教會的領袖,但時不能成就志願,因為信徒還是以大公會議為教會最高機關。然而大公會議屢為皇帝利用,為要保存國家的統一。這時候,教會雖然講道德,但是當中也有許多腐敗的地方,因為有許多人加入教會以後,其中有假冒為善的。因此不義的行為,屢見迭出。比方敬拜聖人 - 實在是多神教的迷信 - 也暗暗進入教會了。

    當時有人說:「聖人的遺跡,寶物,很有靈力,能夠醫病,又能夠保護身體,帶在身上,可免危險。」又有人說:「魔鬼躲避殉道士(烈士)埋葬的地方,彷彿躲避烈火和難受的苦刑一樣。」

    當時人人最敬拜的聖人就是馬利亞。幾乎把她當著神一般敬拜。又說馬利亞一生守童身,所以稱耶穌的兄弟為表兄弟。基督教為國教有其益處,就是藉此可以感化萬民,教導他們學習基督教的道理。當時,教會中有「告解禮」(Sacrament of Penance)這認罪工具,就是人犯罪後可以藉著告解禮受教會的審罰。不過這些審罰並不太嚴厲,或是認罪,或是捐輸,最多也不過是暫時不可領聖餐。

末後的逼迫



    羅馬皇帝德修在位的時候(公元249年至251),基督教的勢力已經擴張到地中海各地,那時聽說羅馬城信徒已達五萬,幾乎成了羅馬城中一個有權勢的團體。

    德修心中憂懼,恐怕基督徒會危害他的國家。德修為人是一個守舊派的熱心份子,他決意剪除基督教。公元250年發出一通告,要信徒到政府官廳報名登記,並向羅馬國神像獻祭,如果抗命不從,便要囚禁,甚至殺害。以前各地雖然也有逼迫信徒的事,不過多半是局部性的,至於大規模全國性的逼迫,這卻是第一次了。因為皇帝看教會組織與教友的力量增加大有關係,便抱著「擒賊先擒王」的宗旨,先下手捕殺教會的主教入手;當時羅馬、耶路撒冷、安提阿三處的主教,一同殉道。

    「逼迫」雖然使信徒受許多苦處,但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卻是分別真假信徒的一個工具。那時信心不足的信徒,或獻祭給羅馬國神像,或直向官府買了獻祭的證據,或用別的方法避免逼迫之苦,教會怎樣對待這些信徒,卻是當時一個極難解決的問題。有的說,這些否認基督的信徒罪不得赦免,應該把他們逐出教會;有的說,願意悔改的,可以再入教會。以上問題在逼迫期間引起爭論,一些教會也在這問題上分裂,另組教會。

    後來丟克理田(Diocletian, 公元284-304)當皇帝,逼迫停止了。一直到迦流皇帝(公元304)時逼迫再起。這時的逼迫時期雖然不太長,但是極嚴勵,皇帝命令燒毀教堂,焚燒聖經,作官的要廢掉職位,聖職人員都捉去坐獄。雖然這逼迫極猛烈,血流成河,但終歸無效。

    公元311年,一切逼迫也停止了。教會得勝,信徒增加許多。

2015年9月27日 星期日

倪柝聲

         美國國會表彰倪柝聲對全球基督教的貢獻   ,   倪柝聲夫婦末後的事   ,

美國國會表彰倪柝聲對全球基督教的貢獻

據對華援助協會日前消息,美國國會眾議院在七月底表彰1972年為主殉道的中國宣教士倪柝聲(Watchman Nee),肯定他對全球基督教的貢獻。
美國國會表示,倪柝聲雖然已經逝世30多年,但是他的為人和事工仍舊持續影響著中國上百萬的基督徒,很多海外華人教會也非常尊重倪柝聲所留下來的屬靈和神學遺產。
此外,倪柝聲是第一位對西方基督徒具有影響力的中國基督徒,很多西方教會的領袖以倪柝聲對全球屬靈文化的貢獻為榮。遺憾的是,他的著作在中國遭正式查禁。故此,議員們希望有朝一日,倪柝聲的著作能在中國自由地出版發行。
美國國會眾議院表彰中國宣教士倪柝聲全文如下
Vol. 155 No. 117
2009年7月30日星期四 ,
華盛頓
新澤西的 史密斯 先生發言:
議長女士,我今日起立發言,以肯定中國基督教界一位偉大先驅倪柝聲其浩瀚的屬靈成就。
《今日基督教》(Christianity Today)雜志近日將倪柝聲評為二十世紀百位最具影響力的基督徒之一。倪柝聲雖已逝世三十多年,但他的為人和事工仍然持續影響著中國上百萬的更正教基督徒。如今中國境外有超過三千處的教會,包括美國國內的幾百處,都將倪柝聲視為他們屬靈和神學上的創始人之一。
倪 柝聲一生全然奉獻,不遺餘力,這從他的生平簡史可見一斑。他於一九二二年成為基督徒。三十年代,他至歐洲和北美洲訪問,在那裏講道演說。他的信息之後被匯 集成冊,出版成書。四十年代晚期,倪柝聲已成為最具影響力的中國基督教作者、宣道者和教會建立者。一九五二年,由於信仰的關系,倪柝聲和其他许多基督教領 袖遭中國政府監禁。倪柝聲從此未被釋放,盡管如此,他的一些書籍卻在六、七十年代大受歡迎,影響越發深遠,在美國尤為如此。他的《正常的基督徒生活》在全 球銷售超過一百萬本,成為二十世紀的經典著作。一九七二年,他死於中國的勞改農場,享年七十一歲。他遺留的數封信函表明,他向神忠信直到路終。
議 長女士,據估計,中國有一億以上的基督徒,其中有數百萬基督徒認為自己是倪柝聲的屬靈後代。另有幾百萬基督徒因倪柝聲對全球基督教的貢獻(他是第一位對西 方基督徒具有影響力的中國基督徒),和他對全球屬靈文化的貢獻為榮。遺憾的是,倪柝聲的著作在中國遭正式查禁;與此同時,其價值卻為新一代的西方基督徒重 新發掘。我希望有朝一日,倪柝聲的著作能在中國自由地出版發行。
倪柝聲死後,他的侄女前去領取他的遺物;獄卒交給她一張在他床邊發現的紙條。紙條上所寫的字,可看作是倪柝聲的信仰聲明:「基督是神的兒子,為人贖罪而死,三日復活。這是宇宙間最大的事實,我信基督而死。倪柝聲」

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文藝復興

十字軍東征以後,商業與貿易有了快速的發展,歐洲一時興起許多城鎮。在忙碌喧囂的城市生活中,出現了一批熱愛學術文化的人,經過他們的努力,恢復了 許多古代的珍貴文件。這些文件,原為希臘羅馬文化的一部份,卻一直未被中世紀之人所認知。學術的復興為歐洲帶來深遠的影響,「學習希臘文」和「以高雅拉丁 文寫作」 成為時尚,古典著作的出版,亦成為眾人矚目的大事。

    在義大利,文藝復興的早期人物,均以不敬虔、不道德著稱,整個文藝復興精神是反中世紀禁慾主義的,人們從壓制和無知中掙脫,尋求新的自由。但當文藝復興傳 到北歐後,它原來的特性更改了,轉而進入宗教敬虔的層面。人們開始關心聖經的原文:希伯來文與希臘文。初期教會教父的著作,也以新的印刷方式出版。這些新 的文字裝備以及新的研經資料,使聖經的研讀,獲得更多新的亮光。

    文藝復興時期的學術研究,對改教運動領袖們有極重大的影響,它為改教運動者提供了整個教會背景的資料,使他們看清自己所處的教會已經與教父時期單純的教會大相逕庭,而教會裏所堆滿的各種宗教儀文、習慣與禮儀,都是使徒時期的教會所沒有的。

    十五世紀後半期的教皇們也熱衷於文藝復興,梵諦岡教廷就是於文藝復興時期在羅馬建成的,是教皇的豪華住處,裏面包括漂亮的花園、有名的梵諦岡圖書館、西斯丁教堂及宏偉的聖彼得教堂。

宗教改革的預備期

            宗教改革先驅  ,  共同生活弟兄派    , 

               宗教改革前夕  ,  改教運動之醞釀  ,

             改教運動之蓄勢待發  ,  文藝復興    ,  文藝復興    ,

             文藝復興    ,  教會開始動搖  ,  教會大大騷動 ,


共同生活弟兄派

    約於主後1350年,在荷蘭及德國一帶興起另一種改教運動,稱為「共同生活弟兄派」(Brethren of the Common Life),由革若特(Gerhard Groote)所創,他向許多渴慕的聽眾講道,帶起了偉大的宗教復興。共同生活弟兄派的信徒們,強調基督徒宗教教育,他們希望藉教育之法,帶出全教會的改 革。從他們的學校中,造就了許多推動宗教教育的敬虔信徒。馬丁路德曾在他們設在馬得堡的學校就讀一年。另外幾位曾接受過共同生活弟兄派學校造就的偉人有: 韋索的約翰(John of Wessel)、伊拉斯姆(Erasmus)及多馬肯培(Thomas a Kempis)。

    韋索的約翰是他那一代最偉大的學者及思想家。從主後1445到1456年,他執教於德國耳弗特(Erfurt)大學。四十九年以後,馬丁路德就是在這個大 學拿到文學碩士的學位。許多人稱韋索的約翰為「世界之光」,因為他攻擊贖罪券,清楚地教導「因信稱義」的真理。他說:「一個人若以為自己可以靠善行得救, 他就根本不明白甚麼叫得救。」

    他也教導「惟獨因信得救」的真理,他寫著說:「上帝要拯救的人,即或所有祭司都革除他、定他罪,上帝也會親自賜他得救之恩。」


    韋索的約翰不接受羅馬天主教的「化質說」(transubstantiation)。所謂「化質說」,是相信當祭司用聖禮的詞句宣告後,聖餐的餅和酒就變 成基督真正的身體和血。馬丁路德後來說:「如果我曾讀過韋索的約翰的著作,則我的觀點,看起來真像全部抄自他的著作。」

    韋索的約翰後被羅馬天主教以異端罪名下入監牢,於主後1489年十月,死於獄中。

    共同生活弟兄派學生中,最出名的是伊拉斯姆,他與馬丁路德同時代。伊拉斯姆以其廣博的學識及尖銳的筆鋒,訕笑當時修道士的無知及教會的弊端。主後1516 年,他在德國的巴色(Basel)校正希臘文的新約,並且印刷出來,此書對改教頗有幫助。不過他不是改教家,因為:

(一)他為人圓通,怕得罪人;

(二)注重學問,不注重宗教;

(三)注重理想,不注重信心;

(四)博取權貴的歡心,過於博取上帝的歡心。

    所以馬丁路德樹立改教的義旗之後,伊氏很不以為然。他死於主後1536年。雖然他在改教運動中,一直未和馬丁路德在一起,但一般人都認為:「是伊拉斯姆下了蛋(改教運動),馬丁路德將它孵出來!」

    另外一位深受共同生活弟兄派影響的人是多馬肯培,他住在荷蘭,寫了一本偉大的書:《效法基督》(The Imitation of Christ),這本書至今仍在屬靈文學著作中名列前茅,被譽為世界名著之一,教導人研讀聖經,逃避世界的虛浮。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