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22日 星期三

宗教改革先驅


1. 政治背景評析

    十四世紀民族主義興起,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國家,越來越不滿羅馬教廷的長期轄控,君王與教廷之間的權力衝突日增。這樣的政治背景,為當時一些不滿天主教內部腐敗情形的改革者,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庇護。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英國的約翰威克里夫。

    威克里夫是一名傑出的改革者,他高舉聖經權柄,並將其翻譯成英文,使廣大的英語人民得以接觸聖經。威克里夫的傳講,加上貴族與平民的支持,使天主教廷備感威脅。威克里夫晚年,爆發了貴族與平民聯手攻擊教會的農民革命(1377~1381A.D.)。教廷將所有的破壞和損失,歸咎於「威克里夫派」。然而,因著政治勢力的保護,威克里夫在世時並未遭受逼迫。但在他過世之後,天主教以重振教會為由,將異端的罪名加諸威氏,不僅將其屍骨掘出焚燒,還大肆逼迫其跟從者。

    十五世紀初,一位深受威克里夫觀點影響的學者約翰胡司(John Huss),在波希米亞(今日的捷克)展開了另一波的改革行動。1347年查理四世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將布拉格定為主教轄區,並建立了中歐第一所大學查理大學,使得歐洲學術思想大開。同時,天主教廷的腐敗,加上波希米亞日爾曼人(德語)與捷克人(捷克語)的衝突,使得約翰胡司在波希米亞的改革格外引人矚目。和威克里夫一樣,胡司不僅將聖經翻譯成為平民使用的捷克文,亦用捷克文傳道,深受捷克人民的喜愛。胡司對教廷腐敗的批評,引起天主教的強烈仇視。因此,天主教在鎮壓英國的威克里夫派後,立即轉往波希米亞,繼續鎮壓胡司派信徒。

2. 屬靈方面的改革

    威克里夫與胡司對於「信心」以及「聖經」權威的確信,比馬丁路德早了一百年。他們主張以聖經惟獨一的權威,以信心為得救的條件。這兩個觀點衍生出後來的「惟靠聖經」以及「惟靠信心」論點,成為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主要內涵,也是主的恢復中之真理的恢復。在教會觀方面,威克里夫明確的表示教會並非人為的組織,乃是基督的身體、基督的新婦,由一切蒙揀選的信徒所組成。胡司痛批天主教的陋習,但並未提出更進一步的教會定義。他認為教會的頭乃是基督,並非教皇,新約乃是教會的律法。胡司的另一項改革,就是讓平民在彌撒中領聖杯。長久以來,教會的彌撒規定,只有神父可以領聖杯。平民只能吃餅,並不能喝杯,因為笨拙的平民可能會將「基督的血」溢出。因此,「杯的改革」成了胡司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徵。

3. 胡司運動的發展及影響

    因著民族意識的需要,胡司的改革得到了波希米亞國王的支持。1409年,教皇約翰二十三世派人到捷克販賣贖罪券,胡司大膽的在大學辯論會上,揭露了贖罪券的騙局,激起了天主教的仇恨。1411年胡司被教廷開除,然而他繼續以文字和言論,攻擊教皇和教廷的腐敗行為,甚至斥責教皇是出賣主的「猶大」。

    1414年,德皇西基斯門(Sigismund)為解決教會分裂、教皇紛爭、以及異端等問題,特別示意羅馬教皇約翰二十三世召開康士坦茲(Council of Constance)會議。當時的另外兩位教皇為求安全,均僅派代表出席。胡司在德皇允諾其安全,並發給人身保護文書後,應邀前往該會議。141414月,胡司在當地群眾的歡呼聲,抵達康士坦茲。然而,在會議中,教皇不但不允許胡司發言,還將他逮捕下獄,不容許他為自己申辯。而會議的召集人,約翰二十三世自己,也因罪行眾多在該會議中被廢黜。1415年,法庭宣判胡司是傳講「威克里夫」和「瓦勒度派」的異端,應判處火刑。臨刑前,胡司再次重申自己的信仰,並作了最後一次的講演。教廷為了怕胡司的屍體被人當作崇拜的聖物,將胡司的骨灰,連同火刑堆下的泥土,都撒入了萊茵河。

    當胡司被處死的消息傳回布拉格後,捷克人群情激憤,他們怨恨教皇的暴行,以及德皇的失信,整個國家陷入暴亂。這些因民族主義而起義的捷克人,分成兩個不同的派別。貴族們主要是在布拉格,他們奪取了布拉格的管治權,擬定了「布拉格四項條款」(Four Praque Articles)。條款中要求傳道和接受聖禮的自由,並要求捷克宗教獨立。另一派以農民和勞動者為主,從南方的塔波爾(Tabor)開始起義。1419年,農民革命爆發,貴族與平民聯手成軍,波希米亞國王驚嚇而死。起義軍的領袖是傑士卡,他採用「戰車堡壘」戰術,多次打退敵人攻擊。傑士卡死後,起義軍繼續戰鬥,曾攻至德國境內。在一片勝利聲中,起義軍內部分裂成了三派。第一派為主張妥協的貴族,他們因著取得城市管理權的目的已經達到,因此希望盡快結束戰爭。1433年,德國封建與這些貴族布拉格簽署協定,根據這個協定,宗教會議承認捷克的平信徒可以領用聖杯,貴族亦可保有已經取得的財產。第二派為繼續主戰的塔波爾派,他們因著貴族的背叛,傷亡甚重,部分轉往地下,繼續進行民族主義的反抗運動。第三派既不採取武力鬥爭,也不與天主教妥協。他們寧願效法瓦勒度派信徒的榜樣,為信仰與見證受苦,他們開始獨立聚集,成了波希米亞弟兄會(Bohemian Brethren)。
 

沒有留言: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