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日 星期三

藉着死


經文: 「一粒麥子不落在地裏死了,仍舊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1224

    到美國麻塞諸塞州諾桑普頓城的古葬地,憑弔大衛˙佈雷奈德的墳墓,這墓是在他所心愛的美麗的傑魯夏˙愛德華茲小姐墳墓旁邊,他因死得早,生前沒有與她結婚。

    這位年輕的傳教士對於基督事業的多少希望和多少期待,都隨著他的遺體進入墳墓,關於他的工作,現在只留下親切的回憶和幾十個淺黑皮膚的印第安信徒。然而那位德高望重的清聖徒約拿單˙愛德華茲曾希望大衛成為他的女婿,他把大衛一生事蹟收集在一本小冊子裏;而這本小冊子竟插翅飛過海洋,落到劍橋大學一個學生亨利˙馬廷(Henry Martyn)的桌上。

    那位馬廷就拋棄他的學業成績、他的才華和他的機會到印度去傳教。當他從印度的珊瑚海濱啟程回家,中途患病,於是帶病向北跋涉,遠到黑海之濱那陰鬱沉悶的托卡特可汗,在那裏他蹲伏在園木堆下,貼著泥土來減輕高燒,終於孤獨地死在那裏。他成就了什麼?

    這種浪費達到什麼目的呢?從佈雷奈德的古墓中,和遠在黑海海濱的馬廷墳墓中,已興起了現代傳教士的浩蕩大軍。


亨利馬廷

        亨利馬廷(Henry Martyn) 1780-1812  ,  藉着死 ,

亨利馬廷(Henry Martyn) 1780-1812


    「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哥林多後書129

     除了上帝能力降臨外,上帝的僕人使女還期待什麼呢?亨利.馬廷(Henry Martyn)與使徒保羅一樣同證上帝的能力,他是二百年前一位向穆斯林傳福音的奇妙宣教士。

    亨利.馬廷從來就不剛強。1781年生於英國,是約翰.馬廷(John Martyn)第二任妻子的獨子。馬廷才兩歲母親就去世了,結核病奪去了母親和兩個姐姐的性命;這病在馬廷事奉的歲月裡一直纏繞著他,尤其在他生命最後五年裡發病更烈。馬廷從小體弱多病,不過他很聰明,同學覺得困難的課他都能應付自如,他考試從來不用準備考試的;由於人太聰明,又脾氣暴躁,所以在學校裡常遭欺負,幸而學長金科恩(John Kempthorne)常常保護他,好幾次救他「免受壓迫」。

    馬廷在文法學校唸書,本應繼續學習古典學,然而他卻隨「大哥」金科恩到劍橋聖喬治書院念數學;金科恩比他早到那兒升學,是學校裡第一名。初進學的時候,馬廷覺得日子難熬,很想放棄,然而有一天他「只覺靈光一閃,好像突然開竅,之前的難問題忽然都明白了」,那次之後他進步神速,兩年內在班中考第一。自此以後,他讀書不像從前那麼懶了,開始勤力讀書,生命從此不再一樣。然而劍橋的日子對馬廷而言仍然很不容易,因為他野心勃勃,亟欲爭得名譽和稱讚;也由於童年過得孤單,所以很希望別人認同。「他偶爾會失控,曾試過因內心憤恨突然爆發,把刀子擲向朋友,幸而眼界不准,刀子擲到牆上去了。」

    馬廷的父親和姐姐莎莉雖然因他成績優異而感欣慰,卻同時很為「馬廷的靈魂」擔憂。他們跟他說道理,甚至哀求他,卻都不能改變他。直至18001月,馬廷的父親去世了,他才開始思想「父親所去的那個不可見世界」。因為曾答應姐姐會讀聖經,馬廷第一次真的拿起聖經來讀,第一次考慮基督的聲稱。

    「聖三一教堂牧師查爾士.西緬(Charles Simeon),大概是19世紀上半葉在劍橋最受歡迎、同時最討人厭的人。他是個不折不扣的布道家,聰明的學士生常常來到教堂拿他開玩笑。」

    這位虔誠牧者影響馬廷很深,鼓勵他好好運用聰明智慧讀上帝的話,然後按所發現的活出來。漸漸地,馬廷讓真理攫住他的心,他終於完全向基督降服。後來馬廷在聖喬治學院當院士和督學的時候,西緬鼓勵他放棄當律師的志願,接受按立,在聖三一教堂當牧師。此外西緬也很支持宣教,常常鼓勵年青人到千萬未得之民中間服事上帝。馬廷知道若與西緬同工的話,難免讓其他學人取笑,然而他想討上帝喜悅過於討人喜悅,所以接受了三一教堂牧師一職。西緬也讓馬廷管理羅沃夫(Lolworth)教區,派他出去探病,為肢體禱告,工作挺繁重。馬廷愛讀書做研究,很「討厭」教牧工作,尤其討厭向抗拒基督的人講道;然而他深信此生呼召,是要向人見證基督的奇妙轉化生命的大能,所以仍順服工作。「無論他訪問工廠,騎馬上康威爾(Cornwall),或與收拾房間的僕人在一起,他都不放過機會,傳揚上帝恩典的福音,儘管別人常常取笑、拒絕他。」

    講道對馬廷而言也實在是苦差,因為他的思想程度與會眾差距太大,他所說的往往很少人能明白,對會眾也毫無幫助;這點馬廷是知道的,他每次得花上好幾小時簡化他的信息,最後終於能講淺白的道,他把學術修飾都除掉了,使講道更有力。

    1803年,英國劍橋大學生亨利馬廷(Henry Martyn),深為克理威廉(William Carey)赴印度宣教的見證所感動,畢業後旋即赴印度宣教,他時年方25

     除了金科恩和西緬外,另一位影響馬廷最深的要算大衛布萊納(David Brainerd),其實馬廷從沒有見過大衛布萊納的。大衛布萊納背景與馬廷相近,大概六十年前,上帝呼召他到美國印第安人中間傳福音。馬廷讀大衛布萊納的日記,忽然找著一位好朋友、好導師、一位靈友,「兩人都渴想與上帝更親近,都為著腐敗自私而掙扎,都一樣投入禱告。」馬廷就像大衛布萊納,把所有-包括個人野心、浪漫希望、身體力量-都獻給上帝,將福音帶到從未聽過的那些人。二人都在三十歲前就客死異鄉。

    有人熱衷於為主爭戰,然而馬廷生命裡最教人感動的是,儘管許多時候,他覺得主的呼召實非他能力、情感能勝任,卻仍盡力做了,並因此在軟弱裡經歷主的剛強。



    1804年夏天,他在故鄉康瓦耳認識了呂底亞,馬廷不由自主的深深愛上她。這實在是個嚴重的掙扎,馬廷已清楚將要前往印度作宣教士,可能一輩子要老死在他鄉,為了遠赴海外宣教,他已經喪失財產繼承權,作為一個海外宣教士,他幾乎一無所有,他能夠給他所愛的女子什麼呢?除非他願意放棄海外宣教的使命。宣教的呼召與愛情爭執不下,當天晚上馬廷持續禱告了一個半鐘頭,但是整個晚上呂底亞的倩影充滿了馬廷的心。第二天清晨,馬廷在日記上寫著:「我再次奉獻我自己給主,意志比昨晚更堅定。」

    雖然馬廷的意志比以前更堅定,但是試探也來的更大。馬廷在前往印度之前,有一個月的時間,可以停留在故鄉,他幾乎每天都可以和呂底亞一起相處,但是為了上帝和宣教使命的緣故,他一直忍受心裡的痛苦,而不敢向呂底亞吐露愛意,馬廷只能一直告訴自己,「我認定我自己在上帝的手中」。

    馬廷得到東印度公司聘請他到印度擔任牧師,公司並建議他可以先結婚,然後前來印度。馬廷的心搖擺不定,他寫了一封信給呂底亞,請她與自己通信,但一直沒有收到回音,馬廷失望之餘,只好認定「一個合上帝所用的海外宣教士,必須向世界的一切死」。

    開船的時間到了,馬廷決定獨身前往印度,不久他發現船隊要先開到靠近康瓦耳的港口,馬廷無法忍受心中的掙扎,他決定上岸向呂底亞表達愛意並求婚。但是呂底亞不肯吐露情感,只抄錄一首聖經給馬廷。馬廷只好失望的遠赴印度,抵達印度他意外的收到呂底亞姊姊的來信,告知呂底亞的母親不願讓她遠嫁到印度。馬廷心中雖然痛苦,但他在日記上說:「主教導我在凡事上全心愛慕基督」。

    呂底亞是虔誠基督徒,熱心事奉主,常常探訪貧病,給他們讀經禱告。她日記所載的,與馬廷的有很多一樣,反映出她懇切渴望聖潔和與上帝更深相交。他們常常一起長時間散步,分享自己對基督的愛、多麼渴慕跟隨祂,由此二人愈愛和欣賞對方。馬廷從一開始就對此掙扎不已,覺得愛上呂底亞無異拜偶像,偏離了獻身基督的道。他很想忘記她,但卻做不到。後來馬廷登上一艘船前往印度,在碼頭道別後,他心裡以為一切已塵埃落定,誰知輪船開動不久,就突然耽誤,停泊另一港口,那裡就在呂底亞家附近數里路;馬廷不能制止自己去看她,然而即使那次見面仍然未能使二人以為上帝有計畫要他們一起。

    抵達印度七個月之後,馬廷開始接到呂底亞的來信,但在第七封信呂底亞明確的告訴他,因為母親的不同意她不能夠遠嫁到印度。愛情到此似乎已經絕望,1812年,馬廷完成了偉大的工作,把新約聖經翻譯為印度文和波斯文,他寫信給呂底亞說:「愛情雖然已經絕望,但上帝的愛從來沒有顯明那麼清楚﹑那麼甜蜜﹑那麼堅強 .,我必須老實告訴妳,我身返英國是微乎其微」。

    兩年後,馬廷向非洲和東方宣教協會申請加入,心裡希望奉差遣往印度;但其實早在1804年,父親臨終前托他照顧妹妹,而宣教士微薄薪水根本不夠兄妹二人生活,就算勉強能安頓家裡,當時宣教士根本就難獲批准進入印度。因此,馬廷那親愛的屬靈導師西緬勸他加入東印度公司,以牧師身份進去,正職牧養公司的歐洲員工,其餘時間可以服侍印度人;這職位薪水足夠兄妹二人生活。結果馬廷申請獲批,被派往印度。

    那些年間,馬廷深深被不同語言吸引。為了準備到印度宣教,他開始學印度語,還有其他東方語言,這下他的數學頭腦可大派用場了。據他的朋友稱,馬廷「讀文法書就像人家讀小說」。除了懂希伯來文、希臘文和拉丁文外,他又學會了印度文、孟加拉語、波斯語和阿拉伯語。

    18058月,馬廷終於登上往印度的船。旅途很長,中途得停巴西。他試著在船上牧養士兵和船員,向他們傳福音,然而他講道沒多少人來聽,傳福音沒有被欣賞。到了加爾各答,他也不受歡迎。在印度生活的歐洲人不抗拒上教會,然而這位牧師的講道「嚴肅認真」、「曲高和寡」,他傳信靠基督免下地獄的信息很不受歡迎。馬廷希望被派往鄉郊,可以服侍印度人,五個月後終於如願以償。

    一般人覺得太深奧、都避之則吉的比較哲學與翻譯問題,對馬廷而言卻是最喜歡的鬆弛神經方法,他甚至要求上帝別讓這些使他分心,以致不能專心禱告。

    馬廷後來到巴特那(Patna)、和北面的坎普爾(Cawnpore)牧養歐洲人,和在東印度公司兵營打工的印度女傭。他也建學校,探望病人。馬廷曾嘗試用當地土話公開講道,然而無論歐洲人和當地印度人對此都很反感,當地人很抗拒一個英國人嘗試改變他們的宗教。

    馬廷開始為建立的學校編寫印度語教材,內容是耶穌的比喻與登山寶訓。他把英國教會公禱書譯為印度語,每週在印度婦女聚會上用。最後,他開始正式翻譯整本新約聖經。馬廷曾與家裡兩個僕人談屬靈和宗教的事,其中一人是穆斯林,另一人是印度教徒;對新的宣教士而言,這種經驗實在難能可貴。

    馬廷開放自己的家,上至靠化緣維生的印度「聖者」、下至乞丐他都歡迎,每星期天他會給他們施捨食物和錢,又給他們講福音。這些工作果效好像不大,除了一位穆斯林;他本是當地舉足輕重的穆斯林教士,來馬廷家想打聽他對乞丐教導什麼,卻被他的道吸引了,甚至受僱當馬廷的員工。這人名叫沙裡(Sheikh Saleh),馬廷翻譯波斯語聖經時找他幫忙送到印刷廠,送稿前他從馬太福音讀到啟示錄,就成為了基督徒。沙裡受洗後改名阿卜杜.麥西(Abdul Masih),即「基督的僕人」,後來在印度事主多年。

享利.馬廷為基督獻上全生

    但此時,馬廷在印度服事的日子也快要結束了。他身體一直不太好,印度天氣炎熱,事奉壓力又大,都讓他受不了。年輕時曾患結核病的他,因身體太弱,染上熱帶疾病後很難復原。馬廷始終忘不了呂底亞,到今天他才明白到,娶妻可能有助服事,而非事奉的障礙。馬廷曾寫信向呂底亞求婚,請她到印度來同住,然而書信往還就花了逾一年;馬廷等了超過一年,卻仍音訊全無。在這段期間,他與助手完成翻譯波斯語及阿拉伯語聖經,可是譯本達不到馬廷所定的標準,有人建議他到阿拉伯一趟,力求完善譯本,而且阿拉伯氣候也許對他的身體比較好。後來他決定更急切需要的是波斯文新約,終於在18111月,他離開印度,前往波斯。

    馬廷從坎普爾出發,經孟買,最終到達波斯的布希爾(Bushire),長途旅程幾乎要了他的命。馬廷到步後改穿波斯服,並騎馬到設拉子(Shiraz),那裡以伊斯蘭學者與詩人聚集而聞名。到步後他在阿里汗(Jaffir Ali Khan)家作客八個月,在波斯語專家薩伊德.阿里(Mirza Said Ali)幫助下,完善了新約譯本。期間馬廷有許多機會與一些最有學問的伊斯蘭學者辯論談話。最後譯本被呈獻給波斯王,他形容說「譯聖書最重要是譯得簡明流暢,新約聖經達一流水準」。

    這時候,馬廷雖感到自己時日無多,卻仍盼望在離世前能回鄉一見心愛的呂底亞,可惜事與願違。馬廷雖動身打算經君士坦丁堡回國,卻病死在土耳其北部嚴寒山谷的本都(Pontus);那是著名教父屈梭多模(John Chrysostom)的家鄉,葬在屈梭多模墓園,享年三十一歲。享利.馬廷全生奉獻給基督,因為他翻譯新約聖經力臻精煉,使印度、中東數以百萬計穆斯林可以用母語讀新約聖經。他不計代價,為基督奉獻全生的精神,也挑戰著今天的基督徒。 在臨終前,年方31的他,寫了一首不朽聖詩,名[為主燒盡]"Let me burn out for God",歌詞:

「讓我一生為主成貴重器皿,
一生用口,用手,
用腳為主勞碌,
一生為主燃燒,
直到生命盡頭。」

作「貴重的器皿」是亨利馬廷一生的宿願。

181210月,基督的榮耀和沒有結果的愛情,伴隨著亨利馬廷走完一生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