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5日 星期六

喬治穆勒年輕時之事奉

    喬治穆勒於1805年九月二十七日,出生在普魯士的克魯本(Kroppenstadt)。1810年移家到海末斯濱(Heimersleben),父親在那裏負責收特准稅。喬治有個哥哥;他父親以屬世的原則教育孩子們。喬治的觀念是,如果犯罪不被捉住就不是罪;被捉住能夠逃脫,也不是罪。父親知道兒子的毛病;但仍然期望他能作路德宗教會的牧師。

 

    十六歲那年,他拿了父親的錢,同朋友任意浪費,住豪華旅館不付錢,他終於被捉住了。十二月十八日到次年一月十二日的三個多禮拜,在監獄裏度過,包括聖誕節在內。他向監獄看守人員要一本聖經,為的是打發時間。那是他第一次讀經。他父親代他付欠帳,使他得釋放,並有旅費回家。

 

    十七歲,喬治進入挪得屋(Nordhausen)學校。在校二年半的時間,他早晨四點起床,勤奮讀書,學拉丁古典文學,法國歷史,德國文學,希伯來文,希臘文並數學。他有三百多冊書,只是沒有聖經。不過,他在校成績優異。

 

    二十歲那年,喬治進入和邑大學(University of Halle)。那是一所敬虔主義傳統的大學,深受司本耐(Philipp J. Spener)和法蘭奇(Ahgust H. Francke)的影響。喬治也獲得路德宗的傳道許可。只是,他知道,自己沒有歸正,哪有道可傳?

1825年十一月,他剛進入大學一個月,盼望能同基督徒結交,學習敬虔;剛好有個同學貝他(Beta),是個退後的信徒,他也正想同喬治來往,為的是好學玩樂。二人志不同而道合。周末無事,貝他約他去參加一個禮拜六晚間的聚會。那聚會是在華革耐(Johaan Wagner)的家中,自然沒有傳統的儀式。穆勒為他的突然來訪向主人道歉;華革耐那個平常的工人,笑著對他說:“歡迎你隨時來;這家和心都向你敞開!”

 

    唱詩過後,凱賽爾(Kayser,後來成為倫敦會的宣教士)領導聚會。他先領大家跪下禱告,讀一章聖經,朗讀一篇印好的講章,然後再一同唱詩。

 

    當華革耐作結束禱告的時候,穆勒想:“我雖然比這文盲工人學問好得多,但不能作這樣的禱告。”當時,他心中有說不出的喜樂,是從生來沒有經歷過的。

弟兄會運動,一般認為由1828年在都伯林(Dublin)的聚會開始;其實革碌夫(Anthony Groves)和帕耐勒(John Parnell)在那以前,近代弟兄會就開始了,華革耐家類型的聚會,已經在多處存在。

 

    穆勒從來沒有跪下禱告過,凱賽爾的禱告,給他極深的印象;回到家中,跪下禱告,一種深深的平安充滿心裏。他從此勤讀聖經,禱告,成為新人。雖然同學們嗤笑他,想引他同奔舊日那放蕩無度的道路,他仍然堅持新的生活。

 

    1826年,穆勒有心願作宣教士。那時,大學裏來了一位神學教授陶拉克博士(Dr. Tholuck),是敬虔的學者,穆勒從他領受很多屬靈教益。穆勒覺得既然開始走信心的道路,就不應該再繼續受父親支持,因為接受父親的錢,表明必須照他的期望去作;他願意順從主的引導。不久,陶拉克教授介紹穆勒教幾位新來的美國教授德文,所收學費可供應生活需用。

 

    1826年八月二十七日,穆勒第一次講道。他費力準備寫講章,默記下來;但所講信息並未帶來上帝賜福的效果。下午的講道,他隨聖靈引導,讀馬太福音第五章,接著,闡述其中的意義:“心靈貧窮的人有福了!”會眾聚精會上帝的領受,也能夠明白其涵義。穆勒回到家中,心中有極大的平安喜樂。從這次的經驗,他學會了仰望上帝的信息。

 

    那年裏,穆勒有兩個月的時間,住在和邑一所孤兒院,那裏有為神學生預備的免費宿舍。那所孤兒院,是法蘭奇於一百多年前建立的。在那裏,穆勒讀到了法蘭奇的事蹟:憑著信心建立孤兒院,一直憑信心仰望上帝的供應,直到現在。這給穆勒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一天,也會照樣仰望上帝。

 

    在學院裏,穆勒對希伯來文發生濃厚興趣。在1827年十一月十七日,他向陶拉克教授談起,向猶太人傳福音的意向。陶拉克立即向倫敦會寫信推薦。1828年六月十三日,倫敦會接受他為宣教士,需要先到倫敦實習六個月。

 

    次年三月十九日,穆勒到達倫敦。他隨從主的引導,踏上那全然陌生的土地,心裏充滿平安。他尋找機會事奉,在學生聚會中,或向猶太少年傳揚上帝的福音,等候倫敦會指派工作。

 

    那時,他的胃病又發作了。在養病期間,他回顧神學生的生活,常是讀許多關於聖經的書籍,而沒有讀聖經。因此,他讀聖經,默想經文的意思,祈禱,相信並照著遵行。穆勒熱愛聖經,因為那是上帝的話;他一生讀了二百多遍,到老時平均一年讀經四遍,其中有一半以上的時間是跪著讀的。

 

    1829年七月,穆勒把自己的心完全交出給上帝;不再愛慕世上的名利,權勢,享受和娛樂,以上帝為他的一切。

 

    那年冬天,他到迪昂(Devon)附近天茂茨(Tiegnmouth)的以便以謝會堂(Ebenezer Chapel)證道,他講:喜樂的基督徒。接著,他們請他早晨講系列的羅馬書信息。此後,他們請他為永久的牧者。在那裏,有三位婦女,請他思考受浸的真理。穆勒以為自己從小就受了洗,沒有再受浸的必要;但他仔細查考聖經,覺得應該遵行“信而受浸”的禮儀,就接受了全身的浸禮。他也查考聖經,關於主餐的問題;聖經雖然沒有明白規定,不過,他覺得應該效法使徒保羅的榜樣,每主日擘餅記念主(徒二○:7)。同時,他以為根據聖經,信徒應該可以在聚會中講話,以肢體彼此建立(弗四:;羅一二:)。

 

    1830年一月,倫敦會通知穆勒,終止了彼此的關係。現在,他在教會體制上,完全同意現代弟兄會。

 

 

 

 

喬治穆勒簡介

 

    喬治.穆勒(George Muller, 1805-1898)是上帝信心的見證,是上帝忠心管家的典型。

 

    在約七十年事奉主漫長的歲月裏,過的是信心生活,從不為自己和工作的需要向任何人乞討,也沒從誰領受薪水,完全憑信心向上帝支取。他在財物上毫不馬虎,不論錢財的多少,物資的大小,都有詳明的記錄。他也不為自己積存財物,收取的財物,就照上帝的旨意使用;雖少也不浪費,雖多也不吝嗇。在他離世前幾天,繼承他事工的負責人查結帳目,發現有個固定為孤兒院的奉獻者記著:“一名主耶穌的僕人,受基督的愛激勵,要積攢財寶在天上。”

 

    多年來累積的總數為 81,490 18先令 8 便士;另外奉獻為聖經學會的,約 64,500 鎊。折合共計約七十五萬美元,在當時是一個極龐大的數額。至於他自己和家人所使用的呢?只有不到這數字十分之一。他的全部遺產僅有 169 9 先令 4 便士;其中超過一半是書籍的價值,現金只約 70 鎊。

 

    如果有誰託付錢財給舊人的穆勒,那準是有去無歸。因為他從小就浪費資財,不到十歲就有偷父親錢的本領,長大更善於欺詐,不擇手段,只要能夠弄到錢就好。

 

    但他蒙恩成為新造的人多年後,他可以說:“在全地上,沒有任何人能說我向他們要過一分錢。所有的都是從蒙上帝應允信心的禱告來的。”

 

 

2023年4月8日 星期六

馬得勝--不可思議的愛

 

……一同領悟基督的愛是多麼長闊高深。(以弗所書3:18

 

    醫生告訴喬治·馬得勝(George Matheson)他快要失明瞭。然而,他繼續學業,並在1861年他19歲時從格拉斯哥大學畢業。當完成神學院研究生的學業時,他已完全失明。雪上加霜的是,他的未婚妻把訂婚戒指退還給他,並附上一張字條:“我不能讓婚姻的枷鎖把我和盲人束縛在一起度過此生。”

 

    馬得勝終身未婚,他破碎的心從未得到完全的醫治。他成了一位大有能力和富有詩意的牧師,過着充實而振奮的生活;但偶爾也會感到孤獨的痛苦,就像後來在他一個姐妹的婚禮上,婚禮儀式使他回憶起失去的愛情。

 

    爲了消除痛苦,他轉向上帝,從祂極大的愛中尋求安慰,並在188266日寫下這些話語:“你這不肯放我走的愛,疲憊的我今安息於你,我將餘生還你若債,好使它在你這深海能夠更爲豐溢。”

 

    想一想帝以不可思議的愛來愛你,你不可能因爲可愛而贏得祂的愛,也不可能因爲失敗而失去祂的愛。然而,你有可能因爲盲目而抗拒。千萬不要!求主幫助我們讓聖靈將上帝不放的愛澆灌在我們心中使我們放下自己好好的愛上帝

 

 

馬得勝--聖靈的聲音

  失明於18歲,一位失去信心而仍繼績傳道的牧師,一位深思熟慮,富有詩人情懷的哲人。

 

  這就是喬治•馬得勝(一八四二一九0六)。蘇格蘭人,是十九世紀最出名的傳道人之一,但留給人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他所寫的一首詩歌。

 

  喔,你那不放我的愛,使我軟弱的心靈在你裏面得著安息,虔誠獻上你賜予我的生命,願在你深廣的洋海中流得更豐盛滿溢。

 

  出身於格拉斯高(Glasgow)精明商人的家庭。馬得勝的雙親提供他受最好的教育。他進入格拉斯高大學就讀,並希望將來能成為一位律師,但他的視力漸衰。有段時日他戴著非常厚重的鏡片,而在大學時期他終於完全失明。

 

  像約伯一樣,他為自己受苦的問題掙扎良久。他曾學像保羅禱告求主把這肉身的刺挪去,但當他想到基督的十架,他找著了答案…耶穌不僅承受一根刺,而是戴上荊棘的冠冕,祂以愛勝過了一切的苦楚。

 

  幾年之後,他在維多利亞女王面前傳揚信息。他所選用的經文是雅各書五:11,題目是「約伯的忍耐」他的結論是這樣的:「讓我們像約伯一樣站立得穩,無論是在客西馬尼陰影下或人子的旁邊,讓我們時時更新對主的愛,因為那裡有愛,那裡就不會有絕望。愛使人深知黑夜不是無止境的,使在寒冷中的人傾聽到雀鳥迎春的歡呼。」

 

  雖然他試著避免提及,但不可否認的,失明對他而言是個捆綁,當他回憶一生,他認為這是個「障礙,被限制的生活…時刻和環境搏鬥著。」但也是「在十分繁忙的工作中,他過著日出而做,日落不息的生活。」

 

  換句話說,當他和失明的鎖鍊奮鬥時,他找尋到新的轉機。雖失去了做律師的機會,他成了牧師,雖是位有缺陷的學者,但他成為一位具有屬靈深度的作家。

 

  除了失明的危機之外,第二個危機可能是更有破壞力的,這發生在他去教會事奉的不久之後,德國的新派神學以坎特(Kant)、舒勒瑪(Schliemacher)和海格(Hegel)為首向基督教發出了挑戰。因為很少英國神學家能夠面對他們的挑戰,許多年輕的傳道人都被這些頗為合理的學說隨波流去。

 

  大學中受了德國哲學的影智,年輕的馬得勝認定基督教不能提供任何答案,他就要離開教會。當他重拾新派的學說,他的意志開始動搖起來,他才成為剛被按立不久的牧師,而一瞬間他駭異的發現,自己竟然是個十足的無神論者。他不再相信任何東西,上帝和永恆的事就更不用提了。有人在他的傳記中這麼寫著,他的神學帳幕已瀕臨瓦解。

 

  當他向長老們提出辭呈,弟兄們請他在主前安靜再等候一陣子,因為他的想法可能會有所轉變,而慢慢的,他果然有了新的轉機。

 

  他聰穎超凡的才智受著當時學說的衝擊,使得他常對一些基督教教義感到困惑。

 

  好在有二個真理使他不至於飄泊的太遠:上帝藉著基督十架彰顯的大愛和居住在他心中的聖靈。

 

  他漸漸地脫離了海格及舒勒瑪的影響,而回到正統的信仰。祂等到「我改變了,我可以誠實無偽的傳揚所有古老的教義,並且帶著更深的意義與認識。」

 

  教會所面臨的另一衝擊就是進化論。馬得勝也曾在這方面寫了些書。他先試著同時把創造論和進化論並提共論,而很快的,他陷入了一堆困惑與矛盾之中,於是他放棄了起初為二個不同看法調解的企圖,最後,他進而斥駁進化論的學說。

 

  對馬得勝而言,一八八二年似乎是艱苦的一年,沒有特殊成果的神學研究,和信徒的不穩定,使他感到失望,失明使他感到寂寞。馬得勝正經過他生命的「客西馬呢」。在他妹妹婚禮的當夜,他倍感孤寂,那首「主,你那不放過我的愛」的詩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成的。「這是我一生中所做最快速的一件事」。他回憶說:「好像裏面有個聲音把歌詞唸給我聽,我不用自己努力地構思琢磨,我很確定在不到五分鐘之間,這首詩就完成了。」

 

  這也是馬得勝著作一些靈修書籍的開始。這本書 印於一八八八年,是他第三本靈修的書籍。

 

  他把餘生都投資在靈修著書上。他說「有人認為著作靈修書籍是一件非常簡單的事,其實這是世上最困難的著作。因為它的目的是把人類反對上帝思想的本質提昇為熱切崇拜的心靈。」他試著避免靈修小品的二個幣病:「太形式化的說教」以至流於一種「催眠的固定程序」;和「太近於人為的修飾造作,以至陷入浮華不實的字句和感覺。」

 

  所以馬得勝的著作中攙合著思想家、詩人,敬拜者及創作家的情懷和技巧。馬得勝在自傳中這麼寫著,「每一句話都藉著聖靈的微聲賜下新的亮光,正是我心靈深處最為切慕需求的。」

 

  在這本書中,馬得勝提出從創世紀到啟示錄中和聖靈有關的經文,並把可能叫人沈悶寡歡的訓練化為精采欣喜,崇拜,頌讚的奇妙經歷。

 

馬得勝

  


   喬治•馬得勝 George Matheson (1842-1906) ,

    馬得勝--聖靈的聲音  ,

    馬得勝--不可思議的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