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3日 星期日

戴德生

     戴德生小傳   ,

     戴德生(James Hudson Taylor,1832年5月21日-1905年6月3日) ,

戴德生小傳

 

戴德生是中國內地會的創造人。他自一八五三年來華直至卒年,傾其畢生於中國福音事工。他對神絕對的順服和信靠,給內地會的建樹和中國教會的?生,帶來神豐富的祝福。

戴 德生出生在英國約克郡。他尚在母腹時,父母已將小孩奉獻給主。做嬰孩時,父親天天抱著他,跪著向神禱告,小孩稍長,父母教他每日讀經禱告,德生學會每日早 餐前與黃昏時,走入自己房間去單獨親近神,發覺這是快樂的秘訣。德生自幼就常聽父親和愛主的朋友講論海外佈道,尤其是當時四萬萬人民的中國之需要,父親感 嘆地說:「我們為什麼不派傳道人到中國去?這麼多的民眾,精明強幹博學的民族該成為我注意的目標啊!」全家屢讀巴彼得的書《中國》。此事深深印在小德生的 心裡,也就在彼時,他立志要來中國傳道。

十七歲時,戴德生清楚得救。他渴慕追求主,要報答主的大恩。在一次禱告中,一種莊嚴深刻的感覺終於臨到,他知道他的奉獻已蒙悅納,神的同在極其真切,他俯伏在地,心中充滿對神無限的畏懼,又感到無限的喜樂。同年,他裡面清楚神的呼召,忍痛捨棄愛情,堅決到中國去傳道。

戴 德生一生對神絕對順服,在最危難時仍不失信心。一八五九年,亦即他在中國佈道的第七年,派克醫生因要事回英國,將寧波的醫院和門診轉交給戴德生。戴德生經 過懇切禱告,清楚神的旨意,那工作不是派克的,乃是神的,所以就憑著信心,挑起重任,醫院裡充滿了病人,門診很擁擠,面對此局面,戴德生之苦不言而喻,派 克留下的經費只夠一月的開支,戴德生有限的款項也快用完,可是接濟始終不來。終於,他們開了最後一袋米,並且消耗得很快。戴德生鎮定而滿有信心地說:「主 幫助我們的時候近了。」全院職工病人均拭目以待。果然,米未用完之前,一封信到了,裡面附著一張五十英鎊的支票。贈款的柏迦氏遠在倫敦,一點也不知道醫院 瀕臨斷炊,神感動他,將錢及時供應醫院。

戴德生對神信心之 大,正如他言:「既抓住他的信實,我們就可以進入中國內地各省;抓住他的信實,我們就能面對各種困難與危險,而操必勝的信心….作成神的工。」一八七 六年九月,準備進入中國內地未聞福音之九省,幾乎是不可能,然而,戴德生卻帶八名宣教士複去中國,拓展內地工作。當時中英關係緊張,許多人勸他作罷。有人 說:「恐怕你一到中國,就要回來。至於派人到遙遠省份,更是談不到。」戴德生順服神的感動,照原計劃搭船往中國。尚在途中,李鴻章和英國駐華大使在煙臺簽 訂條約,准英國僑民在中國境內任何地方旅行或居住。「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戴德生因著信,早知神必為他們打開福音方便之門。

戴 德生對神的愛亦體現在他對中國失喪靈魂之愛上。他初來華時,常遭地痞流氓之欺淩,他被欺壓,在受苦的時候卻不開口。別人都有枕頭的地方,但是戴德生遊行佈 道,遭人歧視拒絕,甚至不得不夜宿街頭廟前。為要方便傳福音,他不願別人之誤會和輕視,毅然改著中裝染髮蓄長辮。一八六六年,揚州的紳士反對西人住在本 城,他們誣陷戴德生及其同工,鼓動一群地痞流氓鬧事。暴徒衝入他們的住處動武,李德教士為救戴夫人,眼被一塊磚擊傷,戴夫人從二樓跳下,摔傷腳,流很多 血,女秘書跳樓時傷了左臂。他們的東西幾乎被搶光。戴氏去請來官兵,暴徒才離開,但官兵一走,暴徒又至,如此幾番,受盡煎熬。事過後,戴德生和大家滿心感 謝,因為被算是配為主耶穌的名受辱。一點無報復之心,也不要求賠償,只盼望早日再回揚州傳福音。哪怕性命受威脅,都不能動搖他向中國人傳福音的心志。

確實,他把生命也為中國舍了,他的子女中,有二男二女在中國夭折,他的愛妻亦病死於中國。他並不是不愛惜幼嫩的子女,他並不是忍心讓愛妻積勞成疾,乃是他的心為內地無數未得救的靈魂所焚燒。

基 於這焚燒的愛,戴德生創辦了中國內地會。內地會並不在基督之名已被傳開之沿海城市傳福音,而要深入內地,叫沒有聽見的人得知神的救恩。在經濟上,戴氏堅持 不求助基金,不向人募捐。他說:「出來遵行神的命令,做神的工作,仰賴神的供應。你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加給你們了。」他的信心是大的,神給 內地會的祝福更大。戴氏第一次從英國回中國時,帶來二十二位男女宣教士同工。不到九年,內地會已在中國設立了五十個教會,訓練了不少中國同工。到他離世的 一年,內地會宣教士已增至八二八名,散佈中國十八個省份,北至蒙古,西至西域,西南至雲南。信而受浸者達二五零零人。由於戴德生在各國的演講,美國、德 國、瑞典、挪威、瑞士、芬蘭、義大利等國均有宣教士回應及加入。戴德生給內地會;帶來極大的祝福,一粒麥子落在地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內地會宣教士繼 承戴氏遺風,多不畏艱難,工作深入窮鄉僻壤,給中國教會帶來莫大的祝福,傳道者數以萬計。戴德生以他犧牲的愛,為中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對神的信心和對 中國教會的卓越貢獻,永垂教會史冊,為後代信徒之表師。他的一生證實了他的名言,「假使我有千磅英金,中國可以全數支取。假使我有千條性命,決不留下一條 不給中國。」

劍橋七傑

  劍橋七傑(震憾時代的七位宣教士) ,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 ,

劍橋大學(University of Cambridge)

12世紀,聖芳濟修士、黑袍修士和卡莫修士,來到這片平坦、潮濕的沼澤區定居,劍橋於此誕生。1209年,一群學者因與牛津市當局意見不合,逃往劍橋避難,加上伊裏主教休·包沿創立第一所學院彼得屋(Peter House),劍橋大學便有了?始的基業。

“野蠻、未開化和無知",曾經是史學家對沼澤居民的形容,卻因劍橋的耀眼光芒,重新界定了這片構軟、平坦的土地。 劍橋的秋多風、多雨。便在天睛的日子裏,這個中古大學城的秋光豔色不只使人目不暇接,而且幾乎完全佔據了人的心靈。

站 在舉世著名的Backs(劍大許多古老學院的後園)上,看一樹樹的金黃在陽光下閃爍,在微風躍動,把原來已經碧綠的草地襯得更綠,把原有王者氣象的王家學 院禮拜堂烘托得更加莊嚴堂皇,而三一學院古雅純樸的"雷恩圖書館",聖約翰學院"太息橋"頭的紫紅牽藤,也越發顯得凝重與活潑。至於徐志摩所說"最有靈性 "的劍河,不論是夏綠或秋黃,總是那麼徐徐自得、柔情萬種。

國王學院的禮拜堂是劍橋的榮耀,也是公認的全歐最出色的哥特式建築。從教堂唱詩班吟唱的聖誕頌歌,傳遍世界各角落,連聖母峰下的營者都在聆聽! 皇后學院並不是劍橋最響亮的學院。它最有名的建築是跨過劍河的一座木橋,名叫"數學橋"。木橋初造於1794年,是一座利用實用數學原理,完全不用釘子卻堅固無比的橋。1867年有個維多利亞人將它整個拆除,以至後來必須加上鐵螺釘才恢復了原狀。

三一學院毫無疑問是劍橋最大也最著名的學院。這是遠出過牛頓、培根,近出過懷海德、羅素、維根斯坦的學院。在三一的大門左邊草坪上,有一棵矮小的蘋果樹,據說它就是牛頓悟"道"的"菩提樹"。

 

基督教在中國20世紀十大運動

前言
  基督教在中國深根生長主要是在二十世紀。十九世紀末,中國基督教會中領聖餐的信徒僅55,093人(1893年),會堂及佈道所也不過 706間。到1949年領聖餐的信徒已增加到834,000位。今天當我們進入二十一世紀之際,中國至少已有八千萬信徒!二十世紀初期,國人認為基督教是 外來的洋教。但是,今天基督教已成為在中國發展最迅速的本土化宗教,特別是家庭教會。那麼,過去一百年來,是那些重要事件或運動促使中國教會如此驚人地增 長,並塑造了中國獨特的教會模式呢?我相信這重大的轉變是由中國歷史與教會發展的互動而形成的。
一、1900年代興起的中國獨立教會運動

  1900年義和團被八國聯軍打敗之後,中 國人對西方以及基督教的態度開始有所改變,由先前的敵視轉為崇外。這個轉變給中國製造了一個福音的黃金時代。1905年,中國信徒人數就增至78,251 人。孫中山先生領導辛亥革命成功後,共和政府成立,激勵中國教會興起發展獨立自主的精神,同時中華民國憲法也給了基督徒「國民」的身份,可以享受個人信仰 的自由。這種獨立自主的精神促使全國各地展開中國教會獨立運動,特別是沿海地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907年由余國楨所發起的「中國耶穌教自立會」。 1949年以前,自立會在浙江和河南兩省發展最為迅速。自立運動的精神及二○年代的本色化復興運動對文革後家庭教會的發展也產生了顯著的影響,今日中國教 會信徒最多的三省就是河南、浙江與福建。

  自立運動精神促成誠靜怡(1881-1939年)等中國教會領袖在1918年成立了「中華國 內佈道會」,他們差派自己的宣教士前往雲南、內蒙古和黑龍江等地。1921年敬奠瀛在山東馬莊興起了耶穌家庭,成立以愛為基礎的集體生活模式,這也是受自 立運動精神影響而發展的。

二、各宗派及機構間的合作運動 (1907-1922)

  1905至1922年間,西國宣教士們開始發展合作運動。1907年,中國第三屆宣教士大會即基督教來華百年宣教大會(Centenary China Missionary Conference)在上海召開時,成立了「中國基督教會聯盟」(China Christian Federation Council)。此運動的推動者為倫敦會的柯多馬醫生 (Thomas Cochrane),他在1905年成功地整合北京的協和醫院和協和醫學院,深得眾人敬重。他推動成立 「中國教會聯盟」 的成員是由西國宣教士及中國牧師共同組成,無論是縣、省、國的代表,都以中西各半為原則,期待中國教會能達到走向屬靈和組織合一的理想,形成以中國信徒為主體的教會。

   1907年到1913年間,當此計劃正在推行時,另有穆約翰(John R. Mott)的「愛丁堡續行委辦會」(Edinburgh Continuation Committee)來華設立了分會「中華續行委辦會」(China Continuation Committee, 1913-1922),當時多數西教士主張維持西方差會的獨特性,保持各宗派原有的特色,因此與會者三分之二為西教士,只有三分之一為華人代表,此舉頗受 多數外國宣教士的歡迎,於是「中華續行委辦會」取代了「中國教會聯盟」的籌劃。「中國教會聯盟」象徵西方在華差會代表願意和中國教會代表平起平坐,走向組 織合一的方向,這也是中國傳道人的心願;「中華續行委辦會」則代表西差會及機構多數領導的意見,他們願意接受合作、協調,但不願失去宗派在中國的主導性。 這個轉變影響中國教會從走向「合一」(union)轉至「合作」(cooperation)的機制,失去了由中西方教會共同努力建立基督在中國超宗派教會 的契機。1922年5月「中華續行委辦會」在上海召開「中華全國基督教大會」,改名為「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仍然延續了協調為主的功能。

三、中華歸主運動 (1919-1922)

  五四運動的科學主義和唯理性精神對中國基督教會造成相當大的負面影響。中華續行委辦會內的中國教會領袖們針對五四非宗教的潮流,發起了「中華歸主運動」,以佈道為其回應對策。此運動主要由中國人推動,以向國人傳福音為解決當時中國文化危機的長程方案。

   當時在北京的基督徒知識分子,如趙紫宸,劉廷芳、徐寶謙等成立「證道團」並出版《生命》雜誌,批判五四的非宗教風潮。還有些年輕的教會領袖也出版一份名 為《真理》的雜誌,回應五四運動。後來這兩分雜誌在1926年合併為《真理與生命》。可惜他們不能為基督教信仰作出護教的工作,只能力求適應五四唯理性的 要求,甚至否定了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內容。

  「中華歸主運動」 代表中國基督徒的愛國運動,但當時的佈道成果並不顯著,其主要原因是當時大宗派內的神學思想已經受到「自由神學」(liberal theology)即以理性為基礎的新派神學的影響,以致未能產生有效的屬靈運動。

四、中國本色教會運動 (1922-1927)

  中國本色教會運動是在以純理性為基礎的「非宗教運動」(1919-1921年)、「學生非基督教運動」(1922年)和國共合作時期基督教運動壓力下所產生的一種運動。

   在非基督教運動的打擊下,中國基督徒為了表示與外國差會劃清界限,以免被稱為 「西方帝國主義的走狗」,又為了表示 「與中國人民認同」而開始鼓吹中國教會自立化、本色化,建立「中國本色教會」,其用意在脫離外國宣教士在組織、經濟和神學思想上的倚賴和控制,此外也嘗試 找出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和社會融合的出路。可惜,國共分裂後,因反教壓力舒解,本色教會運動的努力也停止了。

   更可惜的是,參與本色教會討論的,大多數是新派基督徒知識分子,而福音派的傳道人卻很少參與討論,所以並沒有真正建立本色基督教或本色教會。但在這五年 間,中國基督徒開始思考基督教與中國文化及社會的關係,特別是知識分子基督徒的參與,對中國教會仍是關鍵性的突破。非基運動和本色教會探討也影響了各大宗 派走向同宗的合一,並以「中華」冠其名,如:1927年由十六個長老會和改革宗的差會所組成的「中華基督教會」、1930年成立的「中華浸禮會」、 1933年成立的「中華循理會」、1934年成立的「中華行道會」等。

五、中國本色復興、奮興運動 (1925-1937)

   直到二○及卅○年代,王明道等幾位中國佈道家興起,中國教會才真正邁開復興與自立,甚至本色化的步伐。王明道(1900-1991年)、計志文 (1901-1985年)、宋尚節(1901-1944年)、倪柝聲(1903-1972年)和趙世光(1859-1936年),是廿世紀影響中國最大的 佈道、奮興家。雖然在他們之前,中國也有奮興家,如余慈度(1873-1931年)、丁立美 (1876-1927年)、古約翰(Jonathan Goforth, 1859-1936年)等,但影響範圍擴及全國甚至直到如今的,首推王明道。

   1924年王明道在北京開始事奉。通過他的講道許多教會得到復興,個人信主、經歷重生。他重視基督徒優良的品格,並以基要派信仰反對新派神學。五○年代王 明道面對三自的壓力,仍堅持立場,為主作了忠心的見證。1980年獲釋後,還是不參加三自會,並在上海家中舉行聚會,直到回天家。

  其次要提的是計志文。計是1925年伯特利佈道團興起後的主要帶領人。伯特利佈道團是中國第一個遊行佈道的組織,其他成員還有林景康、聶子英、李道榮和宋尚節,都是十分有能力的重要人物。計志文所展開的遊行佈道的模式,影響延伸到七○年代。

   第三位重要人物是宋尚節。宋參與伯特利佈道團的事奉一段時間(1931-1934年)之後,開始獨自舉辦佈道奮興會,他的模式獨特,對中國及東南亞各 地,如菲律賓,有極其深遠的影響。他講罪、講悔改、滿有聖靈的能力,使人深受聖靈的感動,生命有所改變。他也組織佈道小組,並差派他們出去傳福音。

  第四位是倪柝聲。倪1928年在上海開始聚會。倪深受英國弟兄會的影響,注重重生得救和靈命進深。他領導的這個本色教會的運動,吸引了不少宗派教會的信徒,脫離外國差會。他反對宗派,堅持在各地建立「地方教會」。

   這些有影響力的本色教會領袖都有些共同點。首先,他們都不願與外國差會有組織關係,他們都想發展一套獨立教會組織的模式和個人講道的風格。其次,他們雖 都沒有受過正式神學教育,甚至反神學,但卻都有過人的天資和先知講道的屬靈恩賜和權柄。再者,雖然他們的神學有可批評之處,但他們的講道卻相當本色化、大 眾化。他們的奮興會給中國教會帶來復興,把信徒帶回基督的生命裡,裝備中國教會具有面對抗戰時期苦難生活的能力。

六、大宗派內的五年運動

   1930年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展開了五年的佈道及奮興運動,當時稱為「五年運動」。其目標一方面是為了倍加信徒的人數,另一方面是為了復興大宗派的教 會的靈性,這些教會在二○年代非基督教運動的衝擊下也進入一種屬靈的低潮。五年運動在誠靜怡牧師的領導下,鼓勵教會重視佈道。提倡家庭和社會的基督化。其 中一個例子就是推動鄉村基督化的先鋒徐寶謙,他辭去燕京大學宗教學院的教席,投入江西鄉村建設。今天,很少人注意到五年運動的重要性:這個運動使部分大宗 派的教會火熱起來,承擔宣教的使命,同時亦推動基督徒參與國家建設,雖然規模不大,但也略有果效。最後,在屬靈方面這個運動也為中國教會在中日戰爭 (1937-1945年)時期面臨的苦難作了準備工作。

七、中國基督徒學生運動 (1940-1949)

   「中國基督徒學聯」是由內地會的艾得理牧師(David Adeney, 1911-1992年) 和趙君影牧師 (1906-1996年),在抗戰 (1937-1945年)和內戰 (1945-1949年) 時期,所主導的一個福音派大專基督徒運動,「學聯」 也可說是福音派世界性大專學生工作 「世界學生福音團契」 (Fellowship Evangelical Students)在中國的發展。在此組織之外,另有「基督徒學生運動」(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也是由歐美傳來的基督徒學生運動,可惜這時「學運」的信仰已經受到新派神學的侵蝕,組織亦被中國共產黨滲透。「學運」強烈反對 「學聯」的校園福音事工,二者甚至在各院校中產生對立的勢力。「學聯」 強調向非基督徒傳福音,並在那些年間興起一大批大學生奉獻投入福音工作。艾得理後來在香港成立大專學生福音團契(Hong Kong-FES),而查大衛則在台灣成立校園團契。趙君影和于力功後來也在美國發展神學教育和學生工作。港、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的大專學生們,從 1960年代又在北美各地興起了查經班,後來不少查經班轉型成為今日北美的許多獨立的中國教會。

八、「三自革新運動」對中國教會的摧毀(1950-1959)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基督教反美援朝三自革新運動」在次年7月28日正式發起。「三自革新運動」在1954年改名為「三自愛國運 動」。這個運動名義上是由四十位大宗派的教會領袖們發起的,但事實上是在中國共產黨的主導下成立的。「三自」 成立不久就取代了 「中華全國基督教協進會」,成為在中共領導下基督教全國最高的指揮中心。通過簽名運動(1950-1953年)(藉此表示反帝愛國的立場)、控訴大會 (1951年)、教牧學習和教會大聯合運動(1958-1959年),各宗派教會、教會學校、大學、教會醫院和各種教會機構都停止運作或歸到政府的管轄之 下。到1959年,除了幾個三自教會外,過去有組織的基督教會基本上全被摧毀了。反對三自的人遭受囚禁二十年不等。大多數的教會被迫關閉後,忠於主的信徒 在沒有牧者的情形下,開始秘密地在家中聚會。這就是中國秘密家庭教會的開始。若說三自對中國教會有什麼「功勞」,那就是摧毀來自西方的制度化基督教會,使 中國教會在苦難中,特別在文革期間重新建立真正中國本色的教會。

九、苦難中興起的家庭教會運動 (1966-1979)

   十年文革 (1966-1976年)和毛澤東死後的三年(1976-1979年)對中國基督徒而言是段受苦的歲月。外在不斷的逼迫使中國基督徒在苦難中學習了走十架 道路,又使中國教會脫胎換骨,從一個過去依賴外國資助的傳統、西方制度化的教會轉化成一個非制度化的獨立屬靈團契,由專職牧者領導的教會轉化成由平信徒領 導的 「家庭教會」。一群以宣教為首任的家庭教會在全國各地脫穎而出。基本上,家庭教會運動是個宣教和奮興的運動,在聖靈大能的領導下,如雨後春筍在各地冒出。 上帝以神蹟奇事證明祂的同在,使基督教的信仰在農民百姓中開始發展。在1974-1979年間,一個新穎的家庭教會模式在中國出現了,新興的一群「平信 徒」成了一群遊行佈道的傳道人,他們不但復興了膽怯的信徒,更帶領了成千上萬的人信主,建立了一大批真正自立自養自傳的家庭教會。這就是中國重新對外開放 時,海外教會的新發現。廿一世紀中國教會發展的根源與主力就是經過苦難而興起的家庭教會。

十、中國宣教運動的拓展 (1979-2000)

   1979年中共在改革開放的政策下恢復文革前的宗教政策,三自會復出、教會重開。不到三年,中共中央在1982年頒佈《十九號文件》,要求所有教會必須 在愛國宗教組織內如三自愛國運動委員會的管理下,才得享受極有限的信仰自由;但對那些沒有登記、不肯加入三自的家庭教會則嚴加逼迫,但大多數家庭教會仍然 拒絕登記。1983年中共對家庭教會展開一次全國大逼迫,使傳道人四處逃亡,卻在逃亡的過程中將福音傳到內地及邊疆各省。逼迫促使家庭教會更有組織,發展 了以宣教為目的的培訓系統及拓展方案,無形中形成了全國性宣教運動。從1994年起,中共政府頒佈法規,要求家庭教會向宗教事務局登記,並加入三自和基 協,結果壓力更加激發他們的熱心,向偏遠地區甚至少數民族地區傳福音。過去二十多年是平信徒宣教運動蓬勃發展的時期。三○年代只有幾位名佈道家到各地遊行 佈道,現在卻有成千上萬的無名傳道人在各地遊行佈道,建立教會,培訓工人,不斷地播下福音的種子、開花結果。開展了第二個傳福音的黃金時代!如今仍在進行 之中。

結 論
二十世紀的世界宣教史中,福音在中國廣傳是一件壯舉。從上述十件重大運動的歷程中,我們不難發現中國宣教史上關鍵性的突破點:

第一、中國獨立教會運動,促進中國信徒覺醒中國人自身的福音使命,看見中國人自傳的成效。

第二、各宗派及機構間的合作運動,突破宣教差會各自為政的局面,正視中國教會為一個整體。

第三、中華歸主運動以佈道回應當時中國非宗教的思潮,突破了只在教會內部討論信仰的格局。

第四、中國本色教會運動,促使中國基督徒知識分子思考自我身分認同問題,以及基督教信仰和中國文化及社會的關係,為護教的使命開疆擴土。

第五、中國本色復興、奮興運動,建立了真正自立與本色化的中國教會。王明道等本土佈道家為中國教會帶來大復興,影響直到如今。

第六、大宗派的五年運動復興了宗派性質的教會,他們參與國家建設,擴展教會的福音使命到文化使命。

第七、中國基督徒學生運動,成功地使基督信仰在中國從平民百姓的層面發展到校園大專學生中間,這批知識分子在各地成立的查經班成為今日世界各地華人教會的基石。

第八、三自革新運動拆毀了中國有形的教會,卻促成了中國無數無形教會的成立,並經歷了徹底的本色化。

第九、家庭教會運動,促使自立、自養、自傳的中國教會誕生,信徒因逼迫流離各地,卻帶領了成千上萬的人信主,成為廿世紀教會史的奇蹟。

第十、家庭教會目前仍在中國進行的宣教運動,證明基督教的信仰已經突破了政權的壓迫與轄制。

   中國教會經歷這十個運動,每個階段都有上帝所賜的屬靈功課,突破了這十個關口之後,基督教在中國從不到一百萬人由外國差會建立的小群體,演變成為一個將 近一億中國信徒的宣教大軍,這五十年來中國的「平信徒」已經不再是被動的「平信徒」,乃是人人都主動發揮恩賜的基督門徒,全體參與宣教的福音運動。這一大 群從農民到知識分子、從漢人到少數民族、從農村到城市、從國內到海外所組成的敬畏神又愛國愛民的基督徒群眾,對中國社會的更新將會帶來關鍵性的影響。我們 期待這個宣教運動在中國不斷地發展下去,使中國真能福音化,教會實踐國度化,中國文化及社會經歷基督化,中華子孫世世代代都得到福音的好處,並將福音傳遍 地極。

 

史百克

     史百克(Theodore Austin-Sparks)  ,

史百克(Theodore Austin-Sparks)

 

史百克生於倫敦南部,父親活躍於音樂界,少有時間給主;母親是一位敬虔的福音派基督徒,在浸信教會聚會。

十七歲那年,在一次福音聚會中,史百克深深被主得著,當晚便將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主。此後,他常邀請朋友來家中研讀聖經,並到附近一些小的教會傳講福音信息。他深知為主作工需要有更完整的裝備,因此開始廣泛閱讀各種書籍,並且參加摩根(Campbell Morgan)、梅爾(F. B. Meyer)等知名聖經教師的解經大會。

史百克廿五歲時,應邀到紐寧頓(Newington)的一個小教會執牧,他在那裡待了九年,將該會治理的整齊興旺。1921年,他從紐寧頓調到貴橡(Honor Oak)的浸信教會。1923至1926年間,他成了賓路易師母的同工。這段同工的時期十分短暫,不久後,他便離開賓路易師母自己開始聚會。

史百克職事的重點有:那靈是信徒的生命,神在基督裏永遠的旨意,基督徒屬靈的爭戰,基督身體的本質與使命等。然而他並未清楚看見召會的立場,以致他的兩次來台訪問(1955,1957),非但未為召會帶來祝福,反造成了分裂混亂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