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21日 星期日

教會分裂

1. 西元1000年時的歐洲

 

    西羅馬帝國雖亡,西方教會卻歷劫而存,且繼續增長。教會在西北歐地區迭有進展,南部卻被回教勢力吞噬,損失慘重。西元1000年左右,歐洲的情況可以簡述如下:

 

    當時在西方,教會已在義大利、法國、荷蘭、英格蘭。德國、奧國、丹麥、挪威、瑞典、愛爾蘭、蘇格蘭及蘇俄奠立了穩固基礎。

 

    教會為帝國中心的義大利,雖有日爾曼人定居,並與當地人通婚,羅馬人仍居顯要地位。

 

    高盧原為羅馬帝國一個省份,日爾曼部落來到後,與當地羅馬人及羅馬化的塞爾特人混合雜居。法蘭克人在此地獲得優勢,因此,高盧成為說法語的地區。

 

    荷蘭有三種日爾曼民族分佈:法蘭克人在南部,撒克遜人在東部,弗立斯蘭人在西部及北部。

 

    英格蘭在羅馬帝國治理時代稱為不列顛,現在為日爾曼民族中的安格耳人及撒克遜人所居之地,此地因盎格魯人(Angles)而被稱為英格蘭(England)。

 

    德國、奧國、丹麥、挪威和瑞典,過去都不屬羅馬帝國。因此,這些地區所居住的民族純為日爾曼人。

 

    愛爾蘭與蘇格蘭也不在羅馬帝國屬下,愛爾蘭住著塞爾特人(Celts),蘇格蘭住著匹克特人(Picts),他們都不屬日爾曼民族。

 

    蘇俄的基督化歸功於君士坦丁堡的宣教士,他們建立了希臘東正教會。

 

2. 西方教會日爾曼化

 

    日爾曼人漸漸成為西方教會的大部份。教會原屬於說拉丁文的羅馬人,現在卻慢慢轉移到入侵的日爾曼人手中。

 

    日爾曼人沒有自己的文化,由於教會的努力,羅馬將拉丁語言、文學與文明傳給了日爾曼人。因此,西方教會的成員雖然大部份是日爾曼人,卻仍稱為「拉丁教會」。

 

    當跨入中世紀門檻之際,我們首要瞭解這一特色:西方教會說拉丁話、用拉丁文,但其中大多數人屬於日爾曼民族。

 

    教會日爾曼化成為教會歷史的轉捩點,因為由這許多不同因素組成的教會,免不了會產生發酵作用。經過幾世紀的發酵,必然會造成很大的後果。

 

3. 教會分裂為二

 

    東方的情形則與西方完全不同。東羅馬帝國雖曾經歷日爾曼蠻族的打擊,卻仍屹立不動,而且維持了一千年國運。當然我們沒忘記帝國東部的敘利亞、巴勒斯坦及埃及都已經落入回教徒手中,這些地區的教會極其衰弱。然而帝國所餘的省份,即小亞細亞與巴爾幹半島一帶,教會仍然蓬勃。這些東方教會所採用的語文是希臘文。

 

    東西方的差異,使教會來到了分叉路口,這是教會歷史中前所未有的事。過去一千年,教會一直是一個整體,現在,到了西元1054年,教會分裂為二,成為希臘東方教會與拉丁西方教會。

 

    這次分裂本是可以預料的事:一千年前,教會誕生於第一個五旬節之時,已經出現一些分歧之事,不過從大體來看這些事件,都無足輕重

    但兩種民族性的不同,確實是一件大事:東、西方人因著個性、思想的不同,對教會問題往往也有不同的意見。羅馬帝國在行政體系上分成二部份之後,這兩個地區在各方面的發展都有分歧的趨勢。當羅馬教皇意圖令君士坦丁堡主教長臣服在他的權勢之下時,情況更加嚴重。直到一件大事爆發,他們就正式分裂了。

 

4. 靜止的東方教會 

 

    說希臘話的東方教會,曾出過不少偉大的神學家,如:亞歷山大的革利免、亞他那修和俄利根,最後一位是大馬士革的約翰,在他的巨著「知識之源」(The  Fountain  of  Knowledge)中,他把整個東方教會的神學發展,以簡潔平易的手法歸納出來,這本書被譯成拉丁文,將東方希臘教會的神學傳給了西方拉丁教會。

 

    但是到西元十一世紀時,東方教會的成員都是一些衰老、疲憊的人,教會變成一池止水。最後,這池水竟降到幾乎不見蹤影的地步。

 

    因此,以下歷史將集中在西方拉丁教會。西方教會恰和東方教會相反:它的成員是年輕、強健的日爾曼人,在中世紀時代,他們充滿活力,不但不是一池止水,更是一片汪洋,而且是一片常因颶風掀起狂浪的大海洋。

 

 

 

 

2021年2月20日 星期六

教會被政府控制

1.歐洲在混亂中

 

  公元843年,查理曼帝國被他的三個孫子瓜分:一位得到萊茵河(Rhine)東之地,在歷史上稱爲東法蘭克王國,這是後來德國的起始;一位得到繆士河(Meuse)及隆河(Rhone)以西之地,即西法蘭克王國,國土包括今日的法國、比利時及荷蘭;第三位得到這兩國中間一條狹長地帶,包括意大利,稱爲中間王國。

 

    查理曼在混亂中建立了秩序,但他的繼承人却不能像他一樣抵禦新來的敵人。從東邊,有斯拉夫人和匈牙利人騎馬入侵;從北邊,有野蠻的斯干地那維亞人乘船進攻,他們沿河而下,在荷蘭及法國上岸。來攻的敵人全是異教徒,每到一處即大肆劫掠,燒毀教堂、修道院,幷殺害無數居民。三百年之久,基督教歐陸流傳著一句禱告文:「主啊,救我們脫離斯干地那維亞人!」

 

    歐洲再度進入混亂局面,就在這混亂中,興起了封建制度。

 

2.封建制度的發展

 

    中世紀時代,整個西歐世界都在封建制度之下,因此,要瞭解中世紀教會歷史,必須先瞭解什麽是封建制度。由於蠻族的入侵,中世紀早期不再有大城市存在,大多數人都住在鄉間,土地就是財富,所謂封建制度,是根據土地擁有權而發展出來的一種獨特管理系統。

 

    繼承查理曼的諸王,很快就發現自己無能保衛國家免於蠻族之侵。爲安全起見,國王就把國土分給他手下的主要戰士,條件是:在需要時,提供國王軍事援助。而這些新興的封建王侯,也依同法再把他所得的土地分給下面的貴族們,貴族又把土地再分給更低的佃戶,依此類推。

 

    在封建制度中,以保衛爲條件而得土地的人稱爲「家臣」(vassals);一名家臣可能又會以同樣的條件把部份土地給別人;這種土地稱爲「封土」(或「采邑」)。

 

    一些虔誠的基督徒往往會把土地捐給教會或修道院。於是主教、大主教及修道院院長漸漸成爲地主。這樣,他們也進入了封建制度。最後,全歐洲每一個人都在封建系統之中。而皇帝視教皇如同諸侯,爲後來教會帶來嚴重的問題。

 

    立於封建制度最頂端的,是不作任何人的「家臣」,只作「領主」(lord)的人;而最底層的,是純爲「家臣」,沒有領主身份的人;在這中間的人,都有「領主」與「家臣」雙重身份——對居其下者爲「領主」,對在其上者爲「家臣」。

 

    領主必須保護家臣,家臣必須提供服務,尤其是要爲領主作戰。封建制度其實是一種互助制度。

 

    封建制度在政治上的結果是造成「地方分治」的局面。全歐洲沒有一國有强大的中央政府,而是分成許多被貴族統治的公國、侯國,這些貴族在他的領土內就是一個國王。結果真正的皇帝實力薄弱,只不過是許多貴族中爲首的一位而已。若幾個貴族聯合起來,就往往比皇帝還强。中世紀時,確曾有貴族聯合起來攻擊皇帝的事件,但更多時候是彼此攻擊。無怪乎北方來的斯干地那維亞人可以輕易侵入這片混亂的領域。

 

3.諾曼人(Normans

 

    許多斯干地那維亞人遠征掠奪之後,不再回到丹麥、挪威的老家。有一大批人定居於法國西北部;他們很快就接納了當地的語言、習俗及宗教,這些定居在法國西北部的斯干地那維亞人後來被稱爲諾曼人。直至今日,法國西北仍稱爲諾曼第(Normandy)。

 

    不久,諾曼人又開始遠征。公元1066年,諾曼第公爵威廉進攻英國,在哈斯丁斯之役(battle  of  Hastings)征服了英國;他們也征服意大利南部。

 

4.意大利封建諸侯控制教皇

 

    意大利的情况和其他地方一樣,沒有中央政府,而是諸侯割據的局面。

 

    諸侯之間爲了互爭領導地位,經常打仗。能控制羅馬的諸侯便掌握了指派教皇的大權。因爲教皇是由該城的人民和聖品人員選舉出來的。結果,常是懦弱、完全不合適的人被選爲教皇。尤其是公元十世紀時的情形最糟,這段時期教皇地位淪落到最低點,教會完全控制在屬世統治者手中。通常打勝仗的諸侯立刻把前一個諸侯所提拔的教皇廢掉,自己再立一位新人。因此教皇的替換速度非常快,從公元891年教皇司提反六世去世,到公元955年教皇約翰十二世登位,其間不下廿位教皇。這時期實在是教會最羞愧、最耻辱、最混亂的時期。

 

5.教皇投靠德國皇帝

 

    這段時期,教皇再度自阿爾卑斯山以北求援。教皇約翰十二世便向德國國王奧圖一世求助;奧圖一世(OttoI)是個强人,他藉著擁有廣大土地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長之助,兼幷了許多公侯貴族,因爲任何貴族的力量都抵不過國王與教會的聯合勢力。從這時起一直到拿破侖(Napoleon)時代,德國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長不僅擁有教會管理權,同時也是屬世的統治者。奧圖一世的大權在於他能指派主教及修道院院長,在當時,這種大權叫做「授衣禮」(Investiture)(所謂「授衣禮」就是授與當選主教戒指及權杖,作爲地位的象徵),而奧圖一世幷非聖品人員,他以平信徒身份將這些象徵授與當選的主教,所以稱爲「平信徒授衣禮」(Lay Investiture)。毋庸置疑地,奧圖一世所指派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長都是一些願意支持他的人。

 

    奧圖一世果然援救了教皇約翰十二世。爲表示感激,教皇於公元962年二月二日爲奧圖加冕爲帝,使這個在查理曼懦弱的繼承者手中分崩離析的神聖羅馬帝國,再度恢復起來。這個帝國也因此與德國結下不解之緣。直到公元1806年被拿破侖消滅時爲止。

 

    由於教皇約翰十二世求助於德王奧圖一世,使教皇制又跨進了一個新世紀。

 

    在這以前,所有教皇都是意大利人,現在這個傳統被打破了。德王奧圖三世於公元999年把他的老師、大主教加貝(Gerbert)放在教皇寶座上,成爲第一個法蘭西教皇,號稱西維斯特二世。加貝是當時最富學識的人。他的前一任教皇貴格利五世是第一個日耳曼教皇。

 

6.教皇職位買賣

 

    教會再度面臨倍受羞辱的危機。這時意大利特士堪(Tuscan)家族控制大權,他們於公元1033年立本尼狄克九世(BendiciIX)爲教皇。當時,本尼狄克只不過是個十二歲的孩子,後來他成爲品行最卑劣的一位教皇。由於他的行爲太敗壞,以至於公元1045年被特上堪家族的對頭克裏仙祖族(Crescenzio)逐出羅馬。他們另立了西維斯特三世爲教皇。但過了不久,本尼狄克九世又回到羅馬,繼續教皇職位。然而他逐漸厭倦這個職位,便無耻地以一千磅銀子的代價將教皇職位出賣給一個人,這人就成爲教皇貴格利六世。(這種以金錢購買教會職位的罪惡行爲,在歷史上稱爲「西摩尼」(Simony)即「聖職買賣」)。這項無耻的交易泄漏了風聲,群情嘩然。結果,本尼狄克拒絕將他出售的教皇職位交出來;因此,在羅馬就有了三個彼此對立的教皇同時存在:西維斯特三世、本尼狄克九世、及貴格利六世。

 

    這個教會就是所有基督徒的先祖,因此,不論復原教徒或天主教徒,都當爲這段黑暗的日子傷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