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日 星期一

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


英國的改教運動有許多獨特之處:一方面,在英國沒有一位突出的、偉大的領袖,諸如路德、慈運理、加爾文之類的人物。另一方面,英國教會的改革不是經由教會職員推動,而是藉著一位國王─英王亨利八世(1491-1547)正式開始。然而,亨利八世終其一生都忠於羅馬天主教的傳統儀式。他的改革是為了個人的方便而脫離教皇對英國教會的控制,他的目的是希望在教會的認可下與第六任妻子結婚,故對教義的改革毫不關心。

1.     信仰護衛者:

亨利八世本來是教皇的支持者,1521年,當路德發動宗教改革,將七項聖禮簡化為兩項時,亨利八世便寫了一篇攻擊路德的文章,名為《為七項聖禮辯護》。因此,教皇便頒贈「信仰護衛者」給亨利。不過他支援教皇,似乎是有很重要的政治目標;英國與法國長久處於敵對狀態中,亨利八世要利用教皇的屬靈勢力及西班牙的軍力來支援他,使法國孤立。當他得到「信仰護衛者」的殊榮,他就要證明他配得這樣偉大的頭銜,因此便決定要清除在英國各樣所謂的異端,開始嚴格地對付那些彼此鼓勵讀神話語的信徒。

2.     英國教會元首:

但後來,因教皇拖延不批准他與皇后的離婚,就推動國會於1534年通過一項《最高權威》法案,宣稱英國國王是「英國教會唯一最高元首」。這項改變,不是在教義上或崇拜儀式上,而是在教會的行政管理上,由國王取代教皇的地位,成為英國國教的至高元首。任何人稱英王為異端者,將處叛國死罪。教皇革利免宣佈開除亨利的教籍,亨利則是宣佈在英國教會祈禱冊中,刪除教皇的名字,英國與羅馬天主教完全分離。為此,許多不肯服從這項法案的天主教徒知名人士被處決,受斬首和火刑等刑罰。

3.     打擊天主教:

1535年,亨利委派克藍麥出任英國教會代理人,關閉各地修道院,土地、財產,「供國王按其意旨動用」,多達376處的修道院因此被迫解散,使修道主義在英國完全絕跡。此外聖徒遺物不再視為神聖,也不再展覽,全數焚毀。聖徒遺物的掃蕩與毀壞,是對中世紀迷信的一次重大打擊。儘管亨利與羅馬天主教決裂,逼迫天主教徒,但信仰上,他仍以天主教的教義與禮儀為正統,並打擊一切包括路德派在內的復原派信徒。

4.     教義改革:

越來越多的人要求亨利實行真正的改革,不久,亨利開始在教義、崇拜儀式,及某些信仰實踐上增加一些改革。1536年,在克藍麥的協助下,亨利頒布了《十項條文》,這十條信仰原則基本上仍是肯定天主教的傳統信仰,只在一些地方上作了修改。例如有關聖餐的變質說便完全不提,雖然肯定功德的重要,卻高舉因信稱義的道理,同時以聖經,和使徒、尼西亞、亞他那修三信經,作為信仰的準則。否定煉獄的存在,否定敬拜圖像、聖經遺物的迷信。僅保留洗禮、告解禮、聖餐禮作為必要聖禮。

5.     愛德華六世(1547-1553)

享利死後,由兒子愛德華六世即位,年僅九歲,由傾向改教運動的舅父索美塞德公爵攝政,他促使英國的改教運動有相當大的進展。1547年,國會通過法案,准許信徒在聖餐時,不但可以領受餅,也可以領受杯。次年,宣佈所有圖像都需從教堂中挪走。再過一年,又宣佈聖職人員不必守獨身,聖品人員結婚視為

英國的改教運動


1.     威克里夫的影響:

早在英國改革前的一百多年前,威克里夫已對天主教提出種種的批判。他的改革要點,卻與馬丁路德不謀而合。

威克里夫明確的指出:「耶穌基督的福音,才是真正的信仰」,並且「只有聖經是真理」。他認為一切的權柄都是出於上帝,掌權者必須在運用權力的事上,向上帝負責。這等觀點不僅否定了教皇的絕對權威,也否決了神職人員的中保地位。

威克里夫將聖經翻譯成英文版,方便平民閱讀。此舉產生重大的影響,許多人接受聖經作為信仰與行為的準則。他們接受聖經的權柄,痛斥教會墮落與拜偶像。

2.     宗教逼迫:

    威克里夫的改革引起羅馬天主教的不滿,然而因著英國貴族的保護,威克里夫生前並未受到審判。然而,在他過世後的幾個宗教會議中,教廷不僅以異端之名,將他的屍骨掘出焚化,下令燒毀其著作,並逼迫跟從他的人〔羅拉德派〕。

    然而,羅拉德派並未完全在英國消失,反而深得中下階層的喜愛。反聖品人員的思想深入民心,加上當時人文主義、民族主義、以及大量湧入的路德著作,形成了英國改革的幾個主要的原因。

3.     丁道爾(William Tyndale)

    丁道爾先後受到伊拉斯莫斯、路德、慈運理等人的影響,因此他定意要把聖經放在每一個人手中。

    丁道爾的譯本於1525年在德國出版,直接由希臘文譯成英文的譯本。在往後十年中,又出了七版。在整個翻譯過程中,丁道爾都在強烈反對和恐怖逼迫的威脅之下。

    最後,敵人將他捉到,丁道爾在1536年殉道。他在死前最後的禱告,是求上帝開英王的眼睛。翌年,他的禱告蒙上帝垂聽。英王亨利八世准許英文譯本聖經在英國出版,並且廣大流通。百姓閱讀聖經的結果,使英國改教運動的種子得以播入人心。



清教徒運動對後世的影響


清教徒運動雖然已經遠去,但由清教徒精神所凝成的現代文化,其許多重要方面,仍是當今社會的基礎。尤其是美國的共和政體制度,美國文化精神,都深受清教徒運動的影響。可以說,沒有清教徒,美國今天不會是這樣的社會面貌。羅斯福總統在紀念五月花號清教徒的演說上說:“三百年前到達此地的五月花清教徒,改變了這一塊土地的命運,也因而改變了這一個世界的命運。”

清教徒在旅途中所定的《五月花號公約》,奠定了美國憲政的基石。他們為了上帝之榮耀而立約,決心以推廣信仰為名,用更美善之秩序,籌建公民政體。

建立賓夕法尼亞州的清教徒維廉‧賓爵士(他自英王查理二世手中得到賓州的土地權),作過如下論述:“全能上帝的榮耀和人類的美善,是政府存在的理由和目的。因此政府是上帝所設定令人尊敬的組織……基於此,引入最佳保護基督徒和公民自由的律法,以防止所有放縱的和不公義的作為,使得上帝有上帝的權利,政府有政府的權利,人民有人民的權利。”

美國憲法中的各項基本原則,都體現了清教徒對聖經的理解。例如關於人權與自由,均源於上帝。人權之不容剝奪,乃因人的權來自上帝。自由的基礎亦在於神上帝,《加拉太書》51說:“基督釋放了我們,叫我們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穩。”可見,基督的救贖,是人們尋求自由的策動力。

美國初期的迅速發展,直接得益於清教徒的信仰情操。社會學家韋伯的名著《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一書中,充分展示了清教徒嚴謹而高尚的情操,如何轉化並體現為一個國家立國的傳統和遺產。美國早期領袖的人格特質,都能見證清教徒新移民專誠、感恩、嚴格律己、敬天愛人。

清教徒工作倫理觀是以孜孜不倦的熱忱和信仰,用榮耀神的態度來完成每一件差事。“職業(Vocation)”這一概念,即發端于清教徒精神,Vocation含有宗教意義“召喚、神召”。在清教徒看來,職業亦天職,是上帝安排的任務,這也是職業一詞的最初定義,因此每個人要努力盡個人的本分。

在經商營利活動中,清教徒認為人是上帝財富的託管人,人有義務使財富增值。他們要求取之有道,聚集財富一定要符合公義原則,要在商業中誠實守信、珍視信譽,擔當社會責任、扶持社會公正。

他們以奉獻精神向社區回饋,創辦了哈佛等長春藤名校,以及無數私立學校、醫院、養老院、救濟院。今天的美國基金會林立,到處可以招募到義工、志工,這些都是以此種奉獻精神為基礎的。

美國的政壇人物,較少感染腐敗,這除了嚴格的法律與新聞自由的監督外,“服務的領導性”也是源於先賢的傳統。基金會精神與志工精神,更是值得普世效仿的公民社會的典範。

清教徒深信勤儉致富乃上帝嘉許的美德,開創產業必須要禁慾和儉省節約。他們限制一切縱慾、享樂甚至消費行為,將金錢全部用在生產性投資和擴大再生產上。因此,在美國初期,不是聚斂和貪婪積累了財富,而是克制和禁慾增長了社會財富。

清教徒充滿熱忱,具有排除萬難爭取成功的非凡勇氣和信心,他們敢於創造和創新,不斷地開拓和征服。

英國著名的清教徒佈置道家約翰‧衛斯理,精闢概括了清教徒的生活態度為:“拼命地掙錢、拼命地省錢、拼命地捐錢。”

從美國的發展中,我們可以看到,上帝大大地賜福給清教徒及他們的世代。

今天的社會,物慾橫流,功利型個人主義泛濫,傳統日漸衰微,教會及信徒極需清教徒精神來匡正。清教徒所留下的大量著作,是現今黑暗混亂中的明燈。向清教徒回歸--清心愛主,高舉聖經,嚴謹生活,火熱事奉,不計代價──這已成為今日所迫切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