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8日 星期三

千年國教義發展史

 

    在基督教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郭維德的《進國度之路》是一部史無前例且意義重大的專題著作。歷世歷代基督徒的論著浩如煙海,但就今日學者所知,1853年出版的《進國度之路》很可能是史上頭一部專門探討未來千年國與今日信徒生活兩者之間關係的著作。幾乎可以肯定的是,1853年以前,從未有作者以如此長篇幅、系統化、逐節逐句的解經方式來推論證明:雖然所有基督徒都享有永遠的救恩,但並非所有的基督徒都能進入千年國,只有蒙主稱許的才能進入,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啟二十4)。

    啟示錄二十章二至七節清楚地提到一段千年的時期,基督要在其中與有分於頭一次復活的信徒一同作王。然而,在歷史上,基督徒對這通稱為「千年國」的時期卻一直有不同的見解。

    基督教歷史的頭三百年間,對千年國的解釋基本上分成兩派:一派史稱「千禧年派」,以游斯丁(Justin Martyr, 約公元100~165)、愛任紐(Irenaeus, 約公元130~202)和特土良(Tertullian, 約公元155~240)等早期教父為代表,認為基督再來時將在地上建立為期一千年的國度,由有分於頭一次復活的信徒在其中與基督一同作王(啟二十4~5),千年之後才有全人類的復活與最後的審判。這樣的解釋是對啟示錄二十章四至六節直接、按字面的領會,比較合乎啟示錄的章節順序,也比較能合理解釋許多聖經其他處的經文。根據著名教會歷史學家腓利 · 薛夫(Philip Schaff)和神學家米勒德 · 艾利克森(Millard J. Erickson),這樣對千年國的期待乃是基督教頭三百年間信徒和教父最為普遍的信仰。

    另一派史稱「無千禧年派」,以希坡律陀(Hippolytus, 約公元170~235)和俄利根(Origen, 約公元184~253)等教父為代表,採靈意或寓意解,通常把「千年國」解釋為基督降世或升天後即開始的屬天國度,或解釋為地上的教會,所以不信將來還會有地上的千年國。此外,他們也通常認為基督的再來便會帶進最後的審判與新天新地,信徒死後就直接升到天上與神同在,不會下到陰間去等候復活(如第一派人所認為的),所以將來也不會回到地上與基督作王一千年。

    公元四世紀,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從此不但不再受到屬世政權的逼迫,反而享有崇高的地位和權力,促使許多基督徒相信那就是千年國的應驗,使得無千禧年派躍升成為主流。大部分信徒從此不再重視這個題目,直到十六世紀宗教改革時,反對羅馬天主教的信徒顯然不認同羅馬天主教就是千年國應驗的說法,加上當時興起了對聖經原文和早期教父著作研究的風潮,部分更正教的信徒才重新傳講早期信徒對千年國的信仰。

    從宗教改革至今,基督教各派陸續發展出關於千年國各自的見解,成為後來基督教神學末世論的一重要部分。但各家學說大體上仍脫不開原初的兩種觀點:一派為千禧年派的延續,認為千年國還在將來,基督要在千禧年前再來,故後來又被稱為「前千禧年派」。持這一見解的基督徒通常是受當權者逼迫而處在苦難中的信徒,也不乏殉道者,所以啟示錄二十章四節的話對他們來說不是神學道理,而是親身經歷和來世的盼望。

    另一派為無千禧年派的延續,認為千年國已經應驗或正在應驗,所以基督要在千年國後來臨。持這一見解的基督徒通常處在太平的時代,有的甚至享有崇高的地位和權柄(比如羅馬天主教),所以對他們來說,千年國就是現在或今世。此派按其對世界結局的看法,又可分為「後千禧年派」和「無千禧年派」:前者認為如今的世界會逐漸被基督的福音征服,成為基督的國度一千年(或一段很長的時間),然後基督就會回來(但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原來持這觀點的人就不再抱如此樂觀的看法);後者則認為千年國就是基督在教會裡的掌權,現今的世界不會在今世變成基督的國度。兩者皆不信基督的再來會帶來為期千年的國度,都認為舊約裡神對亞伯拉罕和以色列的所有應許已經靈意化地應驗在新約的教會身上,而以色列人因著不信,已經失去了承受舊約應許的地位,所以將來也不會有以色列國和耶路撒冷的復興。

    總括來說,在教會歷史上,對啟示錄二十章的「千年國」一直都有按字面領會(即「千禧年派」)和按靈意或寓意領會(即「後千禧年派」或「無千禧年派」)這兩種解法。兩者除了對千年國來臨的時間與對千年國本身的定義不同,對「誰能有分於千年國」這一問題的看法也不同,而「誰能有分於千年國」這問題對基督徒生活的意義更為重大。其實,就是同樣按字面領會千年國的,如早期教父愛任紐和特土良,對這問題也有些不同的見解。

    比如,愛任紐在《對抗異端》第五冊(32~33章)裡清楚地說,那些有分於頭一次復活的(啟二十5)乃是「公義的」、「配得的」、「義人」,他們將在千年國裡作王,卻沒有明言這些「公義的」、「配得的」、「義人」是否包括所有信徒(不過,他提到這些人是在世上「受苦的」、「勞苦的」、「被殺的」、「忍受奴役的」,據此可以推測他也許不單單是指信徒,而是指特別受苦、甚至忠信至死的信徒)。

    特土良在這一點上則比愛任紐說得更明確:根據馬太福音五章二十五和二十六節(他把「監」解釋為「陰間」,「從那裡出來」解釋為「復活進入千年國」)以及哥林多前書十五章二十三節(「但各人是按著自己的次序復活」),他主張信徒復活的順序乃是根據每人的「功績」(《論肉體的復活》4810節),即有些信徒必須留在陰間,直到「每一文錢都還清了」才能得享復活以進入千年國。

    根據教會歷史學家布萊恩 · 德利(Brian Daley),歷世歷代相信千年國還在未來的,都認為千年國是將來要賜給義人的獎賞,而且義人一般就是指沒有放棄信仰的信徒。

    所以,郭維德在本書裡所提出的核心論點,即千年國乃是忠心信徒將來要得的獎賞,從廣義的角度來說並非完全創新,只是他的解釋更加果斷、明確且詳細。然而,關於此教訓的歷史軌跡,學術界研究得很少,所以就連研究基督教的學者對這個題目都普遍感到陌生,更別說是一般信徒了。造成這種「歷史空白」的原因有很多,以下略舉四點。

    第一,基督教頭五百年的神學爭議主要聚焦於三一神和基督的位格,而非末世論。因此基督教頭五百年間,關於千年國的論述本來就少,歷年來關於教父的學術研究重點一般也不在這個題目上,故而研究成果有限。

     第二,如前面所提,基督教從四世紀開始被羅馬帝國接納而逐漸發展成為國教後,教會取得了崇高的地位和權力,所以當時的神學家和信徒普遍認為,那就是啟示錄裡千年國的應驗,從此無千禧年派成為主流。因此,從五世紀到十七世紀初,主流的基督教裡就不再有多少關於千年國的論述。雖然非主流、受逼迫的信徒仍持千禧年派的信仰,但其著作通常被銷毀,很少能保存下來。

    第三,初期更正教的改革家,如馬丁 · 路德、加爾文等,都採用奧古斯丁的末世觀,即認為千年國乃是指整個新約時代,或是指教會歷史中的一段千年的時期,只有重浸派的信徒才認為千年國還在未來。雖然十七世紀受英國神學家米德(Joseph Mede, 1586~1639)與德國神學家阿斯特德(Johann Heinrich Alsted, 1588~1638)影響的英國清教徒,乃至十九世紀以達祕(John N. Darby, 1800~1882)為首的英國弟兄會都曾帶進千禧年派的復興,但因這些都算是「非主流」的基督教分支,學術界至今對這些團體的末世論研究仍然不多,一般信徒對其神學思想也多半是一知半解,在華語世界尤其如此。

    第四,整體來說,在基督教神學發展的歷史上,末世論從未成為神學研究的主流;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末世論仍然是神學中最不受重視也是發展最為滯後的一項課題,所以我們對千年國教義發展史的認識也就相當有限。

    以上四點說明為何目前學術界對千年國教訓之歷史的研究仍如鳳毛麟角,也間接說出本「國度真理經典譯叢」在學術研究上的價值。

 

郭維德之著作

 

    郭維德以卓越的推理和分析能力著稱。在五十多年的事奉中,他以聖經經文為依據,不斷藉著布道和寫作教導、警示與他同時代的人,現存著作三十九部,以及大量的期刊文章和手稿。

 

    他的教導始於上帝恩典的福音,即借著信耶穌基督而得永遠生命的白白恩賜;接著論證上帝國度的福音,即基督徒得救後該有的生活和應盡的責任,以及將來在基督審判台前的獎賞與懲罰。

 

    其第一本正式論及國度獎賞的著作,為1853年的《進國度之路》(Entrance into the Kingdom);該書被當代學者認為可能是史上首部深入論及千年國與信徒生活之關係的著作。

 

 

郭維德之評價

 

    被譽為「講道王子」的英國著名布道家司布真(Spurgeon)曾說:「郭維德先生的寫作超前時代一百年, 終有一日, 其作品經大浪淘沙, 必發光如金。」

 

    美國富勒神學院(Fuller Seminary)創辦人威爾伯·史密斯(Wilbur Smith)也極度推薦郭維德,說:「在同時代的作家中,無人比郭維德更認識聖經各卷書與啟示錄的關聯。」

 

    基督教會新國際字典(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Christian Church)說:「郭維德著述範圍廣泛、風格各異,常具有高超的學術性、極高的邏輯性、非凡的原創性,並完全忠於聖經的啟示。」

 

    潘湯極其敬重郭維德的職事,其所辦的《晨光報》每一期都刊載郭維德的聖經注釋。他說:「我平生從未見哪位作家如此通曉神的話,並能以如此樸素的話語將其闡明。」

 

    受潘湯影響的和受恩,將郭維德的著作介紹給倪柝聲,以至郭維德關於國度獎賞的教訓至今在華語基督徒中仍廣為流傳。

 

 

得救與得獎賞的不同

 

    郭維德查考聖經,認為千年國是給忠信信徒的獎賞,不是全體的信徒都可被提,只有得勝的、忠心的信徒才有分於千年國(部分被提說)。

 

    人雖然因信得救,但必須藉著信心所活出的生活,在上帝面前得獎賞。著名基督教教師倪柝聲說,郭維德弟兄「發現人固然是因信得救,但在上帝面前卻是按著所行的得獎賞。

 

    得救是生命的問題,得賞乃是生活的問題……他告訴人兩件事:

 

     第一,基督徒有從千年國里被革出的可能,故此信徒必須忠心,必須殷勤。

 

     第二,在大災難前,不是全體的信徒都可被提,只有得勝的、忠心的信徒才有分」。

郭維德

    郭維德(Robert Govett)生平 ,

     持守真理的勇士郭維德

     郭維德著述及宣揚國度真理 ,

    教導國度真理的先鋒  ,

    得救與得獎賞的不同   ,

    郭維德之評價  ,

    郭維德之著作 ,

    千年國教義發展史  ,

    郭維德《進國度之路》的歷史意義和價值  ,

郭維德(Robert Govett)生平

 

                郭維德(Robert Govett1813214日-1901220日)英國19世紀著名的解經家。

 

1813214日,郭維德出生於英國米德塞克斯(Middlesex)郡的斯坦斯(Staines)。

 

1837年,從牛津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他被按立為英國聖公會的牧師。

 

1844年,因堅信嬰兒洗禮不合聖經,他辭去了聖公會的職位,開始以非宗派的名義在一個商用建築裡與基督徒聚集,吸引了大批國教信徒的跟隨 。

 

後來因人數不斷增多,該團體於1854年改到在諾維奇(Norwich)新建成能容納1500人的薩里教堂(Surrey Chapel)聚集,由郭維德繼續擔任牧師,直到他1901年離世為止。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