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 星期五

麥基洗德(Melchizedek)

 

  聖經中一個神祕人物,其名字的意思是「仁義王」。有關這位既是祭司,又是王的麥基洗德,他的歷史事蹟記載在創世記141820節、詩篇1104節,以及希伯來書510節、620節、7117節。

在創世記(創14:18-20

  以攔王基大老瑪跟另外3位米所波大米的王聯盟,在死海海岸附近,襲擊由五王組成的屬國聯盟。在繼後的屠殺和搶掠中,米所波大米的聯盟把亞伯拉罕的姪兒羅得和羅得的家人財物擄去了(創14:1-12)。亞伯拉罕帶著壯丁追擊那些擄掠羅得的人,取得勝利,把被擄掠的一切財物奪回,連羅得及其家人也一同救出來(14:13-16)。
  亞伯拉罕戰罷歸來時,不單受到死海同盟國諸王的歡迎和感謝,也受撒冷王麥基洗德的迎接,麥基洗德給亞伯拉罕帶來餅和酒,並以「至高上帝的祭司」的身分為他祝福(14:18)。撒冷就是耶路撒冷(參詩76:2)。至高上帝並不是迦南異教的神祇,而是創造天地的真神,這觀念在迦南宗教中是沒有的(參創14:22;詩7:1747:257:278:56)。麥基洗德看得很準確,知道亞伯拉罕所敬拜的上帝與他的上帝相同(14:22),並為了上帝賜給亞伯拉罕的勝利而讚美祂(第20節)。亞伯拉罕與麥基洗德敬拜同一位獨一真神,接受了他的禮物和祝福,並「把所得的拿出十分之一來,給麥基洗德」(第20節),藉此承認麥基洗德作族長的祭司,有更高的屬靈位分。相反,亞伯拉罕拒絕所多瑪王的財物,免得與迦南的多神宗教扯上關係(21-24節)。到底麥基洗德對真神的認識是從接近洪水的那幾個世代的傳統而來,還是像亞伯拉罕一樣,直接蒙上帝啟示,從異教信仰中拔起,歸信一神信仰?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至少希伯來書七章3節告訴我們,麥基洗德的祭司位分是獨特的,並非從祭司家系而來。

在詩篇(詩110:4

  在這彌賽亞詩篇中,大衛看見一位比他更大的,他稱這一位為「主」(第1節;參可20:35-37)。那麼,彌賽亞王就不會是現世一位君王的理想化身,而是一位將要來的王。他也不會純粹是人,而是比人更高一等的。彌賽亞是上帝的兒子,也是大衛的子孫。第4節的話是上帝對彌賽亞說的:「你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永遠為祭司」。這句話的意義就留待受上帝默示的希伯來書作者去闡釋了。

在希伯來書(來5:6-116:20-7:28

  亞倫的祭司職分已被基督更高的祭司職分超越了。麥基洗德的祭司等次說明了基督祭司職分的超越性。首先,基督與麥基洗德都是仁義王和平安王(來7:1,2)。第二,兩者的祭司體系都不是從家族的系統承襲而來的(第3節)。第三,兩者都是「永遠作祭司」(第3節,新譯本;按:和合本將這句子放在第1節)。可見麥基洗德的祭司職分超越了亞倫和利未支派的祭司職分。麥基洗德也超越利未的先祖亞伯拉罕,因為麥基洗德賜禮物予亞伯拉罕,又替他祝福,並且從他手中接受十分一的供獻(4-10節);大衛預言麥基洗德的祭司系統超越利未支派的祭司系統,顯出後者的不完美(11-19節);彌賽亞的麥基洗德祭司等次有上帝的誓言作實,利未支派的祭司等次則沒有(20-22節);還有麥基洗德祭司等次的特色是長遠而永久的(23-25節)。
  根據希伯來書73節,有人甚至說麥基洗德是上帝親自的顯現,或舊約時代基督在道成肉身前的顯現:「他無父,無母,無族譜,無生之始,無命之終」。然而,這節經文只是告訴我們他的祭司職任是獨一無二的,不是從祭司家族體系承襲而來的。麥基洗德的祭司職責是上帝特別的委任,因此是基督耶穌祭司職分的預表。麥基洗德「與上帝的兒子相似」(第3節),暗示他本身並不是上帝的兒子。有人認為麥基洗德就是以色列的先祖閃,但這論點是沒有任何證據作支持的。

 

 

2020年11月5日 星期四

憐憫與饒恕

 

彼得前來問耶穌,饒恕弟兄要饒恕幾次,七次可以不可以(太十八21~35)?

 

彼得想,能夠饒恕七次,度量算是很寬大了,耶穌應該會誇獎他才對。不料,耶穌不但沒誇獎他,還說了一個比喻,要他饒恕別人七十個七次,意思就是完全的饒恕。

 

如果你是旁觀者,聽到那個欠主人一千萬銀子的僕人所做所為,你的感覺如何?你會怎麼做?

 

耶穌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天父既然饒恕了我們許多,我們就沒有理由不饒

恕別人對我們一點點的過失。那一點點,與上帝所饒恕的許多,實在是不成比例。

 

在這裡,我們再一次看見耶穌所教導的人際關係是以人與上帝的關係做基礎。我們既然已經被天父饒恕一千萬,如此,對弟兄或同伴所欠的 十兩 銀子就比較能夠從心裡饒恕。這不是出於勉強,而是受到上帝愛的激勵。真的,要能夠從心裡饒恕別人,一定要先出於感恩,感謝上帝赦免我們許多,如此,才能夠真的饒恕別人。而體認到被上帝饒恕許多的人,一定也會更加愛上帝(路七36~50)。

 

其實在舊約裡,上帝要賜給以色列人十誡之前,乃是先把以色列人從埃及為奴之家拯救出來(出廿1),然後才要求以色列人守十誡來做回應。基督徒如果能夠體會上帝的憐憫、饒恕與拯救,就比較有能力用同樣的態度來對待別人,並遵守上帝的誡命。

 

看見自己的缺點或軟弱是很難面對的,你都用什麼方式來提醒自己或勉勵別人?

 

耶穌的身份和使命

 

 

在凱撒利亞‧腓立比,耶穌要知道門徒對祂的認識如何。這對門徒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課。他們已經跟隨耶穌那麼久了,是否真正認識耶穌了呢?耶穌就要離開他們,他們能夠站立得住嗎?耶穌首先問,別人說他是誰,接著就問門徒,你們說我是誰?

 

彼得一馬當先,承認耶穌是彌賽亞,他說,「你是基督,是永生上帝的兒子 。」

 

他這樣的回答,可以說代表所有門徒對耶穌認識的總結。當初門徒就是認耶穌為基督才來跟隨祂的(約一41)。

 

拿但業初遇耶穌時也曾告白,耶穌是上帝的兒子(約一49)。

 

耶穌在海面上行走,門徒在驚嚇之餘,認出耶穌是上帝的兒子,而向祂下拜(太十四33)。

 

彼得在此代表眾門徒所說的,立刻得到耶穌的稱讚。

 

不過,以「基督」這樣的身份,耶穌在世上有什麼樣的使命呢?門徒可能也和其他的猶太人一樣,期待彌賽亞來做王,這樣,他們就可以做耶穌的左右手。事實上,門徒們最關心的就是誰最大,稍後,他們還為此爭論不休(太十八1;路九46,廿二24~30)。

 

但耶穌卻教導門徒,祂必須上耶路撒冷,受長老、祭司長、文士許多的苦,並且被殺,第三日復活(太十六21)。這就是祂做為彌賽亞在世上的使命,要為全世界的人受苦,上十字架。這種結局並不是門徒們所期待的。因此,彼得拉著耶穌,勸他說萬萬不可上耶路撒冷。耶穌卻對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你是絆我腳的;因為你不體貼上帝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太十六23)

 

這是何等嚴重的話!連耶穌最親近的使徒都有可能落入撒但的陷阱,替撒但說話,與耶穌敵對,我們要何等小心才是!耶穌有關祂使命的教導以後仍然不斷地重覆(太十七22~23,廿18~19、28,廿六1~2),可見它非常重要。基督必須受害,並且復活,這就是耶穌向北隱退時所要教導門徒的。

 

耶穌的身份和在世上的使命是什麼?耶穌說要上十字架,如果是你在場,你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馬太福音記載說,過了六天,耶穌帶著彼得,約翰和雅各到山上去,在山上改變形像,彰顯出祂的榮耀、祂本來的光輝,而且有聲音從天上來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祂!」(太十七5)

 

這就更加確定耶穌本來的身份和使命。事實上,當摩西和以利亞出現時,他們和耶穌談話的內容就是在討論耶穌去世的事(路九31)。但是耶穌在下山時卻吩咐門徒,在祂復活以前,不要把所看見的告訴別人(太十七9)。耶穌有時候會刻意隱藏自己的身份,祂多用「人子」自稱,而不用「基督」自稱。祂怕猶太人推祂做那地上的、政治的王。這不是祂來到這世界的目的。

 

腓立比二6~7告訴我們,「祂本有上帝的形像,不以自己與上帝同等為強奪的;反倒虛己,取了奴僕的形像,成為人的樣式;既有人的樣子,就自己卑微

,存心順服,以至於死,且死在十字架上。」

 

這段話對耶穌的身份和使命有極貼切的描述。

 

猶太人心目中的彌賽亞

 

「彌賽亞」的原意是受膏者,它是希伯來文的直譯,從希臘文直譯,就是「基督」。舊約中有三種身份的人要受膏:君王、先知和祭司。猶太人亡國被擄以後,逐漸把復興的盼望寄託在「一位」將來的彌賽亞身上。在他們的心目中,這位彌賽亞:

 

1.是大衛的後裔,要降生在伯利恆(太二1~6;彌五2)。

 

2.要將一切的事指教他的百姓(約四25)。

 

3.沒有人知道他的來歷(約七27)。

 

4.要牧養以色列百姓。

 

5.要救以色列脫離外邦的統治。

 

6.不會受苦,乃是榮耀、大有能力地來到。

 

猶太人受外邦統治,所以切切企盼彌賽亞來臨,拯救他們。他們對這個彌賽亞的期盼是政治性的,要建立一個地上的國度。當施洗約翰出現時,他們很關心,他是基督嗎?他們特別派人來問約翰。施洗約翰對他們明說,不是,但他見證基督就要來到(約一19~28)。

 

後來,他看見聖靈降臨在耶穌身上,就作見證說,耶穌就是基督。當施洗約翰的門徒跟耶穌住了一個晚上之後,也出去作見證說,「我們遇見彌賽亞了。」(約一35~51)

 

一聽到彌賽亞來臨,別人很快就被吸引來見耶穌。撒馬利亞的婦人跟耶穌交談之後,不但自己相信耶穌是彌賽亞,而且到處傳揚,讓別人也知道耶穌就是救世主(約 四29、42)。

 

耶穌雖然真的是彌賽亞,但卻不是猶太人想像中的那一種彌賽亞。他在回答彼拉多的質問時曾經說,他的國度不屬這世界(約十八33~37)。這和猶太人所期盼的明顯不符合。耶穌的門徒可能也為此所困擾。耶穌需要好好地向門徒解說,所以他帶他們退隱。

 

猶太人由於有自己原先的想法,所以沒辦法接受耶穌。這就是人常有的光景,受限於自己的想法,跳脫不開。只有當一個人願意放下自己的想法,才有辦法真正認識耶穌。

 

耶穌對地上國度的態度如何?依你看,基督徒對政治的態度當如何?你對主耶穌有過什麼樣的期待?對做基督徒有什麼期待?如果上帝的帶領與你的期待不合,你會怎麼做?

 

 

八個特殊事件

 

耶穌帶領門徒退到北方之後,前前後後發生了八件重要的事。你對下列這些事件中的那一個人印象最深刻?你從他身上學到什麼功課?

 

事  件

地  點

經  文

1.有信心的迦南婦人

推羅西頓

太十五21~28;可七24~30

2.醫耳聾舌結等人

從低加波利到加利利海

太十五29~31;可七31~37

3.給四千人吃飽

同上

太十五32~39;可八1~9

4.論防備法利賽人的

教訓

馬加丹和大瑪努他

太十六1~12;可八10~21

5.吐唾沫醫瞎子

伯賽大

可八22~26

6.認耶穌為基督

凱撒利亞腓立比

太十六13~28;可八27~38;路九18~27

7.登山變像

黑門山或他泊山

太十七1~13;可九1~13;路九28~36

8.醫癲癇童

迦百農

太十七14~21;可九14~29;路九37~43

 

耶穌在推羅西頓的時候,有一個迦南婦人前來尋求幫助。耶穌和門徒才剛想退隱,好好談談,現在就又冒出一個人,而且大聲喊叫說,「主啊,大衛的子孫,可憐我!我女兒被鬼附得甚苦。」

 

門徒不勝其煩,就問耶穌說,要不要趕她走。耶穌向門徒說明,祂奉差遣主要是在以色列人當中工作。婦人沒有放棄,又來懇求耶穌幫助。耶穌說,「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吃。」

 

原來,猶太人一向自許為上帝的選民,他們用狗來稱呼外邦人。不過,耶穌在此所用的「狗」字,不是在外面流浪的狗,而是養在家裡的寵物。可見,耶穌雖然沿用猶太人對外邦人的稱呼,卻沒有輕視她的意思;他要考驗這個外邦的婦人。聰明的婦人回答說,「主啊,不錯;但是狗也吃牠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

 

這樣的信心被耶穌所看重,所稱讚。耶穌說,「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吧。」(太十五21~28)

 

這個事件讓我們看到,上帝的恩典並不限於猶太人,而是及於一切有信心的人。

 

耶穌後來又行了一個神蹟,給四千人吃飽時,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看見了,就來要求耶穌再行神蹟(太十六1~4)。根據馬太福音的記載,這樣的要求已經是第二次了(第一次記載在太十二38)。耶穌說,除了約拿的神蹟,也就是耶穌將要從死裡復活的這個神蹟之外,他們將看不見什麼神蹟。

 

門徒上船以後,耶穌就提醒門徒,要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酵。門徒一聽到「酵」,還以為耶穌在跟他們討論飯食,因為他們忘了帶食物到船上來,正在擔心不知該怎麼辦才好。其實,耶穌的意思是要他們防備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教訓」。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都是當時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一般人尊敬他們,向他們學習都還來不及了,耶穌卻吩咐門徒要提防他們。為什麼呢?原來,法利賽人重視表面,不重視實質;撒都該人則一心追求世俗的權勢。耶穌指出他們雖然外表有好名聲,地位崇高,卻是假冒為善的人。這是追求好名聲的人極容易掉進的陷阱。耶穌曾經說過,「你們的義若不勝於文士和法利賽人的義,斷不能進天國。」(太五20)

 

這些人倚靠自己,在人的眼光中再怎麼好,還是無法符合上帝的標準。我們的義乃是從信靠主耶穌而來,信靠上帝勝於信靠自己。

 

凡是在教會熱心追求,認真服事的人,都需要常常反省,時時檢討,以免落入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的陷阱而不自知。然而那真心倚靠主、不靠自己的人,也不必怕自己成為法利賽人而經常自責,浪費心力。

 

 

宗教領袖對耶穌復活的反應

 

每一個偉人的傳記都寫到他死為止,人死了以後留下一些功蹟,但其影響多半不會太大,層面也不會太廣。過了一、兩百年之後,記得他的人就不多了。耶穌卻不是這樣,祂的生平不能只講到祂的死,祂死後所發生的事才更精彩呢!上帝使祂從死裏復活了,不但如此,許多人的生命因而改變,人類的歷史也因而改變!

 

不過,當時的宗教領袖卻不相信這樣的事。首先是兵丁要確定耶穌是否已死,他們用槍扎祂的肋旁,結果有水和血流出來(約十九34)。從醫學上來看,唯有已經死亡血液循環停止者,被扎到大血管或心臟時,血(血球)和水(血漿)才能分開流出來。這就表示耶穌當時確實已經死亡。

 

在耶穌死後的第二天,祭司長和法利賽人突然想起來,耶穌說過祂死後第三天要復活,於是他們聚集到彼拉多那裡,請求彼拉多查封墳墓,並派兵看守(太廿七62~65)。

 

他們為什麼要這樣費神呢?原來他們怕門徒盜屍而散佈謠言說,耶穌復活了。今天還是有很多人認為耶穌復活是不可能的事,是門徒「捏造」出來的事件,其實祭司長等人早就想到這一點,並加以提防了。他們所做的正好替我們排除門徒盜墓的可能性,對耶穌的復活反而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

 

祭司長等人在耶穌墳墓外邊加上封條,又派兵丁嚴密地看守。結果,耶穌還是復活了,看守的兵丁見狀,嚇得魂不附體,後來他們把所經歷的一切報告給祭司長。

 

祭司長和長老聚集,看看要怎樣收拾善後。他們收買兵丁,要兵丁承認自己夜裡打盹,說是耶穌的門徒來盜墓(太廿八11~15)。兵丁這樣說,簡直是自打嘴巴,表示他們沒有善盡職守。在羅馬時代,兵丁這樣怠忽職守是要被重罰,甚至處死的,但是祭司長給他們錢,又為他們作保,所以他們就這樣說。祭司長明明聽到兵丁的見證,又知道耶穌的墳墓是空的,他們還是不肯相信耶穌復活。

 

有關耶穌的復活,祂的墳墓是空的,你覺得最合理的解釋是什麼?除了耶穌復活之外,有其他的可能嗎?

 

十字架上(星期五)

 

耶穌受死之前曾經受過許多羞辱,除了祂最親密的門徒不認祂,甚至賣祂以外(太廿六69~75、14~16),連釘祂十字架的兵丁,與祂同釘十字架的強盜,還有當時的宗教領袖,都譏笑祂、辱罵祂(太廿七27~31、38~44)。

 

你想耶穌這時心中充滿什麼?

 

這可從祂在十字架上說的七句話看得出來:

 

1.「父啊!赦免他們;因為他們所做的,他們不曉得。」 (路廿三34)

 

2.「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裏了。」(路廿三43)

 

3.「母親,看,你的兒子!」「看,你的母親!」(約十九26~27)

 

4.「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為什麼離棄我?」(可十五34)

 

5.「我渴了。」(約十九28)

 

6.「成了!」(約十九30)

 

7.「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裏。」(路廿三46)

 

聽了耶穌所說的這些話,你有何感想?

 

你曾有被取笑、被藐視、被羞辱的經驗嗎?感受如何?如何突破?

 

耶穌死的時候,聖殿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這是表示上帝和人的隔核去除了,人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上帝面前。

 

來十19~20說,「弟兄們,我們既因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是藉著祂給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從幔子經過,這幔子就是祂的身體。」

 

感謝主,讓我們因著祂,可以進到上帝面前;不但如此,還可以「終身在他面前,坦然無懼地用聖潔、公義事奉他。」(路一75)

 

耶穌受難對你的意義何在?

 

在痛苦中還能原諒別人是很困難的事。你有過這種經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