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7日 星期二

安瑟倫補贖論

 

安瑟倫在《上帝為何成為人》(Cur Deus Homo?)的著作中,為中世紀贖罪論教義開創了一個新的紀元。他認為世人因犯罪而冒犯上帝的尊嚴,為維護上帝的統管權威的秩序,有罪必罰成了上帝絕對的「正義」展現,對世人施以刑罰,才不致違反上帝自己所定下的規矩。而基督以無罪之身代人受死,滿足了上帝的「正義」,這個理論被稱為救贖論的滿足說或補償說

 

從額我略一世到安瑟倫的五百年間,神學在贖罪的議題上,以「恢復說」、「付贖價給撒但」及「基督之死僅僅彰顯上帝對人的愛」最為流行。然這三種說法,都不能適當的解釋贖罪的必要性,因此,安瑟倫發表補償說,以建基在當時封建社會,冒犯者需對被冒犯者付出必要之補償,而償付必須視被冒反者的地位而定,換言之,冒犯了國王或貴族比平民或奴隸要負上更多的代價

 

安瑟倫從罪與滿足的觀念來解釋;每一位受造、有理性的生物,不論天使或是人,對上帝均有順服的義務,但當人背叛上帝,拒絕順服的時候,就是明明地羞辱了上帝,並且虧欠了上帝的榮耀——這就是「罪」。人犯罪,使上帝的尊嚴受到損失,上帝就必須刑罰犯罪者。然而,上帝為何不能憑著自己的意志,無條件地赦免人呢?「如不刑罰而無條件赦免罪人的話,上帝對有罪者和無罪者的待遇就完全相同,這和上帝的本性不調和」(Cf. Ibid, Book I, Chapter 12 安瑟倫認為果真如此,上帝則失去了自己絕對正義的標準。上帝的救贖方式,必須與祂的本性、道德和旨意相符。因此,上帝為是尊重創造的道德秩序 ,在一個自願接受的情況下接受;上帝的自由意志及慈愛不能違反自己的正義,上帝的屬性完全,並不相互衝突。源於上故,人必須為所犯的罪,付上相當的代價。但是,如何補滿罪人對上帝的虧欠呢?

 

安瑟倫指出人類沒有能力付出這份補償;即使是在最小的罪上,得罪了一位至高、無限的上帝,罪人的付出都必須是具有無限大價值之補償。罪人顯然本身沒有能力償還如此高的代價;人既不能自償己罪,補罪的行動又勢在必行,上帝便為人預備了補罪者。安瑟倫視上帝所預備的補罪者為「恩賜」,是一個禮物 ,只有上帝才能作這樣補償,祂賜下自己的獨生愛子,為人類擔負補贖的責任。綜合上述論證歸納

 

    上帝創造世界,顯出祂的本性。創造人類,使人在永恆中與之團契。

    上述目的,因為人的犯罪,成了人與上帝之間的阻礙。

    人類需要救贖,好讓創造的自然秩序得以恢復;恢復人類受造原初的狀態。

    所需補償,超越人所能之償付。

    基督道成肉身,十架受死,罪人得赦,使人與上帝之間相交道路再次通暢。

 

安瑟倫的論證相當有力,但卻有其弱點。首先,他僅以自己的背景來解釋上帝的救贖,即盛行於當時羅馬天主教會內懺悔制度。此外,他似乎把基督救贖的工作,全放在十字架上解釋,卻忽略了基督的一生、復活也是必須的。

安瑟倫本體論論證

 

安瑟倫被稱作「經院哲學之父」,首先提出本體論論證。就理性與信仰的關係而言,他認為理性的思考必須符合信仰的原則。「我決不是理解了才能信仰,而是信仰了才能理解。因為我相信;除非我信仰了,我決不會理解。」《證據》(Proslogion)第一章。

 

《獨白》(Monologium)中談到,上帝的觀念實際上存在於每一個人的心靈中。儘管《聖經》裏的「愚頑人」在心裏說「沒有上帝」(詩篇14:1),這種說法本身便證明他心中也有上帝觀念的本義,因為「上帝」的概念本身就代表了它的存在。

 

他試圖訴諸理性的方法,證實上帝的存在和屬性,並在柏拉圖的觀念論及奧古斯丁對上帝的理解中,找到論述材料。柏拉圖稱普遍觀念,不只在人的思想中存在,並且在現實世界中也具有實質之存在,即是實名論(Realism)。也就是說,在我們自己的思想裡,原本就具有一個絕對完美的實體概念,而這個「完美的」所包含的就是存在,所以上帝存在 。再就「上帝」這字的本身,這個名的本質,就包括了存在。因此,上帝存在於我們的觀念中,也存在於實體中。

 

在《證據》(Proslogion)中,安瑟倫僅僅藉「上帝」的概念,就證明上帝的存在,並提出本體論的重要內涵:「我們不能夠想像得比它更大的東西,他就存在。」《證據》第二章。

 

所謂的上帝就是「無法設想比它更偉大或更完美的那一位存在者」,這是安瑟倫本體論證的邏輯前提。上帝是一切存有的原因,但祂自己卻不以任何他物為其原因,祂是「憑自身」而存在。即當本質上是最真、善、美的時候,那就是存在;當存在和本質相同的時候,那就是上帝。但若「最完美者」僅存於意識,而不存見於現實時,便不是最完美之存在。因為它還可以讓人思想一個更完全,且兼具觀念之存在與現實的存在者。因此,最完全者之概念不但具有思想上之實在,且須具有絕對之實在。

 

在安瑟倫的論述中,以「最完美者」之概念,證明最完美者之現實存在,然而「最完美者」之概念為一思想,是建構在精神上的實質,即人的意識當中。而人對上帝的認知僅是心智直覺及客觀現象(絕對者之存在)之存在 ,他將「理想中的存在」與「現實中的存在」混為一談。安瑟倫的本體論論證,遭到了不少經院哲學家的批評,其中一位法國馬牟節的僧侶高尼羅,以匿名出版的《為愚人辯》(Pro Insipiente)。綜合他對安瑟倫本體論的批評:「從思想與實體予以區別,我們或許儘可意想或想像一個實體,但此一實體儘可不全存在。」 高尼羅指出理解的東西並非等於真實的東西,心靈中的存在未必等同現實中的存在。高尼羅身為僧侶,顯然不是無神論者。其相關批評只是挑剔安瑟倫本體論證上的邏輯破綻,並無意否認上帝的存在,卻使後人意識安瑟倫本體論證的不圓滿,從而轉向更嚴謹的認識論來思考

 

安瑟倫主要著作

 

  • 《獨白》(Monologion, 1076)
  • 《宣講》(Proslogion, 1077-1078)
  • 《論真理》(De veritate, 1080-1085)
  • 《論選擇的自由》(De libertate arbitrii, 1080-1085)
  • 《論魔鬼的墮落》(De casa diaboli, 1085-1090)
  • 《書信:論道成肉身》(Epistola De Incarnatione Verbi, 1094)
  • 《上帝何以化身為人》(Cur Deus homo, 1094-1098)
  • 《論純潔受胎和原罪》(De Conceptu Virginali et de Originali Peccato, 1099-1100)
  • 《對於人類救贖的沉思》(Meditatio Redemptionis Humanae, 1099-1100)
  • 《論聖靈的發出》(De Processione Spiritus Sancti, 1102)
  • 《書信:論基督宗教的聖事》(Epistola de Sacramentis Ecclesiae, 1106-1107)
  • 《論上帝的預知、預見、恩典同自由意志的和諧》(De Concordia Praescientiae et Praedestinationis Gratiae Dei cum Libero Arbiiro, 1107-1108)

2020年10月22日 星期四

慕迪介紹

 

    慕迪 (D. L. Moody, 1837-1899)美國著名佈道家,曾向十億人講道,創有著名的慕迪神學院。

   
慕迪堪稱當代的非凡人物,他有著崇高的地位,對上帝有極大的信心,為著上帝的緣故,公然挑戰兩大洲的人,在世界各地奠定了多項基督教事功的基礎。有如今天美國著名佈道家葛培理那般的著名,世界上所有講英語的人,居受這位極具震撼力,活力充沛的佈道家所影響。


   
然而,今天要講一件鮮為人知的故事,來證明這個偉人,並非天生異稟,而是與我們同樣是普通人,同樣有普通人的情感掙扎,只是他不為掙扎所勝罷了。


   
一八九二年秋天,慕迪乘船從英國的修咸頓往美國紐約去,在旅程的第三天,災難猝然臨到。他在傳記中憶述自己當時躺在床舖上,想著美好的前景,慶幸自己從未陷於『嚴重的事故』。就在那沉思之際,突然被一聲巨響所嚇,船身開始搖撼起,船隻彷彿觸礁似的。情況極其嚴重;驅動螺旋槳的主軸壞了,船側被主軸擊穿,海水湧進來,船隻快要沈沒了。


   
慕迪對於危險的環境,絕不陌生。早在美國內戰期間,他曾遭遇槍擊,只是沒有被子彈擊中。他在芝加哥霍亂疫區,肆虐期間,曾與醫生一起探訪病人和垂死的人,然而疫症卻未有傳染給他。慕迪說:『我記得有一個天花症事件,那名病者的情況實在很遭非筆墨所能形容,然而,我一再走進他的身旁,那一刻,我一點也不害怕死亡。然而我身在快將沉默的船上,卻又是另一回事,那真是我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刻。』


   
慕迪以前從未經歷恐懼所帶來的冰冷和痛苦,他在見證中說:『我自以為是不畏死的,這假想很快就破滅了,我實在忍受不了。』慕迪走進自己的房艙,跪下來向上帝傾心吐意的禱告。之後,有什麼事情發生? 慕迪說:『上帝聽我內心的懇求,他使我從靈魂深處呼喊出來:『願你的旨意成就!』


   
慕迪與上帝連接上了,他的恐懼亦告退下,他就寢而且很快就呼呼如睡,他說:『我一生從未如此熟睡,我相信上帝已經應允為我解困,就像我相信自己真實存在。』


   
凌晨三時許,慕迪兒子喚醒他,告訴他一個好消息,一艘汽船聽見他們求救的信號;七天之後,他們終被拖回安全的港口。


   
慕迪用生命中最黑諳的一刻,來形容那次的經歷,別忘記,他曾向十億人佈道。他是世上曾向最多人傳福音的人,在此意外之前,他並未經歷過真正的恐懼。慕迪指出,他並不是懼怕死亡,而是懼怕死後遺下他所愛的家人和朋友。


   
讓我們思想兩個層面:

 

一,當恐懼占據人內心深處時,沒有人能免於黑暗的時刻,即使是非凡的屬靈偉人,也難免有肉體的軟弱。但正如聖經中的一句話激勵我們,『以利亞這位大先知,也有與我們一樣的性情』。

 

二,生命中黑暗的時刻,我們要學習順服上帝的旨意,因為如此,我們必然想起,我們是他的兒女,他應許保護我們。


   
慕迪說:『我內心深處向上帝乎求,他聆聽我,並將我從諸般恐懼中救出來』。


   
這句話與詩人大衛在詩篇三十四篇所說的彼此和應。無數人可以為此做見證:當他們經歷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刻時,上帝主動介入,賜下平安和勇氣, 使他們能像慕迪那樣的說:『願你的旨意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