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6日 星期日

克勒窩的伯爾拿(Bernard of Clairvavx)


    伯爾拿(逝世於主後一一五三年)根據宗教體驗,創立一種以基督為中心的救恩體系。該體系以神秘的神歡為終點。

    十字軍為西方世界重新發現這位為人的耶穌。伯爾拿對這位為人的耶穌頗感興趣,而對形而上學的,羅戈斯的、聖禮上的基督不感興趣。他根據雅歌寫了八十六篇講章。我們從他的這些講章,就能知道他那神秘的敬虔。路德稱呼伯爾拿為中世紀最偉大的聖徒之一。伯爾拿堅決將自已獻給基督耶穌。依伯氏看來,耶穌是偉大的君王,也是他心中的喜樂。伯爾拿勸他所有的讀者要耽於默想這位為人的耶穌。他說:「我們應默念基督之受苦,使他成為猶如一束沒藥放在我們的胸膛上一般。」因為,上帝要在這位為人的耶穌裡,親近我們。上帝的愛就在此向我們顯明了。

    當人深思耶穌的聖潔與純淨時,就會深感有罪,並感到神嚴厲的忿怒。不過,當人注目到耶穌的甘甜與憐憫時,便能從上帝手裡獲得赦罪的把握。這是要親近上帝的頭一個神秘方法,也是悔改的根基。依伯爾拿看來,痛悔好像吻耶穌的雙腳。悔改隨在痛悔之後,好像吻耶穌的雙手。若有人要仿效基督,其意志就要完全順服上帝的旨意。接著,人就可吻耶穌的嘴唇,這是神歡的絕頂。這也是最高的步驟。這是一種對上帝絕對的體驗,這不是藉著感官的媒介可以獲得的、而是從靈魂裡油然而生的舉動。我們虔誠默念這位為人的耶穌,就能使我們與他的神性有快樂的聯合。我們的救恩根據在這種神秘的經驗上。伯爾拿說:「若我默想這位為人的耶穌,以及他內心的柔和,謙卑、仁慈、節制、忠貞,憐憫和他一切神聖的言行時,我就會因他的榜樣得到復興,並因他的幫助得到剛強。」不過,神歡也不是伯爾拿最高的目的。他要從神秘的經驗取得一股強大的推動力,以顯明上帝之大能,並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因此,他說,積極的生活必須緊隨在默念生活之後。

    教會採納伯爾拿的基督教教義。伯氏的教義含有許多福音上的要義。他把各種各樣的事都歸功於恩典的工作。諸如,第一次的罪感、懼怕、愛、羡慕聖潔等這些事,都歸因於恩典的工作。在救恩上,他絕不承認有任何的功勞。他相信唯有藉著恩典,方能獲得赦罪與永生。他這種思想完全符合保羅的看法。他說,人唯一可有的功勞,就是盼望救主,並謙卑領受上帝所預備的恩典。人的義,出乎上帝的寬恕。

    伯爾拿持有很濃厚的主觀主義。他對教會與教會的教階制度也持有很濃厚的觀念。伯爾拿確信,唯有藉著教會與教會的聖禮,人才能親自接觸到基督慈祥的影響力。伯氏相信貴鉤利的原則,即教會的政治必須強迫全人類事奉上帝。如此,伯氏是他當代一位偉大的神秘者,亦是一位傑出的教會外交家。



慕安德列的事奉成果


    自1889年直到離世﹐共有二十八年之久﹐慕安得烈一直是南非開司威克集會的領袖﹐只有永世才能顯示他工作的奇妙果效。

     "慕牧師﹐你為什麼不寫自傳﹐你能不能破例﹐將你從開始到如今的屬靈天路歷程﹐與我們分享呀﹖"多年來各方教會人士的一再敦請﹐盛情難卻之下﹐慕氏寥寥數語﹐旨在"讓基督永遠屬於最引人注目的地位。"

   "……在我屬靈生命的頭十年﹐……一直燃燒著無以言宣的不滿足……我竭力爭戰並禱告。

    "……有位宣教士看出我的熱切﹐於是說﹕弟兄﹐請記住﹐當上帝將一個願望放進你心裡﹐他就會予以成就的。啊﹐這句話幫助了我﹐……現在﹐我願意將同樣一句話﹐奉告一頭栽進絕望和懷疑的泥沼而無法自拔的弟兄姐妹﹕'上帝將一個願望放進你的心裡﹐他就會予以成就。'

"……我願意你們曉得﹐一個傳道人或著作家常被引導﹐說出超過他自己經歷的話語。

    "……我學習每天將自己放在上帝面前﹐作為他聖靈充滿的器皿。他憑著有福的確據告訴我﹐他作為永恆的上帝﹐保證要在我身上作他的工作。如果有個功課是我天天學習的﹐那就是﹕上帝在一切的事工上做一切的工。

    "但願他教導我們明白自己的虛無﹐將我們改變成他兒子的形像﹐好叫我們出去將祝福帶給萬民。我們雖然不免失敗﹐不免有著余留的犯罪傾向﹐卻仍要信靠他﹐讚美他﹐仍要相信﹐我們的上帝樂意住在我們裡面﹔仍然要不停地期待他那格外豐富的恩惠。……"

  年輕時上帝情肅穆﹐直至晚年慈祥溫和﹐慕安得烈一生中的每個時期﹐上帝都以不同的方式對待他的僕人﹐許多人知道在這漫長的事奉歷程中﹐他寫過幾百冊靈修書籍﹐因為他的靈力太充沛了﹐只憑講道是支取不盡的。

    綜合他著作的主要信息﹐包括了﹕

(一)禱告的工作

    "在禱告上軟弱﹐乃是一種病狀﹐基督的教會和千萬肢體的屬靈生命受到一種基本疾病的嚴重摧殘﹐就是忽略了在隱密處與上帝交通。撒但力圖佔據基督徒的內室﹐因為它明白﹐只要信徒在禱告上不忠心﹐他們的見證就不會影響它的國度多少。"他認為禱告乃是上帝祝福的唯一途徑。"上帝尋找代禱的人﹐他不會﹐也不能將工作從教會的手中奪去。上帝詫異﹐上帝詫異﹐上帝詫異無人代求﹗千萬靈魂正在淪亡﹐代求是世界的唯一指望。"

(二)聖潔的實在

  "上帝的聖潔優美絕倫﹐言語無法形容﹐肉眼不能看見。上帝並沒有為人設立別種聖潔的標準。不管從太陽或從蠟燭發出﹐光的性質都是相同的﹔照樣聖潔的性質恆久不變﹐不論在上帝裡面或在人裡面。……聖潔中最奇妙的字﹐乃是'在基督裡'﹐上帝的聖潔要求向著罪死。在基督的十字架上﹐他啟示了聖潔的律。聖潔乃是我們的意志完全進入上帝的意志﹐或者更正確地說﹐上帝的意志進入﹑治死我們的意志。順服並非聖潔﹐後者較前者更高﹔但是聖潔不能缺少順服﹐她不能單獨生存。"

(三)聖靈的需要

   "基督因他的上帝性﹐有效地潔淨而且除去了罪﹐使他能實在把屬靈的生命交通在我們裡面。……我們越認識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上帝性﹐和他與上帝的完全合一﹐就越有把握﹐知道他要施展屬靈的能力﹐使我們有份于他的工作﹐他的生命和他的內住。"

   "……聖靈住在你靈的隱密處﹐接受這點作為基督的生命在你裡面的秘訣。這個永遠的生命要成為人的生命﹐藏在人格和意識的後面﹐顯于人意和生活的外形。他與我們合一在一種屬靈內住的絕對情形之下﹐……他的能力從隱密深處出擊﹐佔領了心思和意志。使這個在人心隱密處的內住﹐長成一個滿有他丰滿的人。"

    "……這些天賦的能力使我們能面臨危險而不畏縮﹐且能勝過各種仇敵。不論我們自認已得靈洗﹐或盼望能得此洗﹐有一點是肯定的﹐這種靈洗和生命必須在交通裡﹐向主維持忠誠和順服﹐才能得到繼續和更新。"

   這些遺澤後世的屬靈書藉廣為人知﹐卻少有人曉得﹐慕氏實際上也是搖撼那個時代人心的宣教主力﹐安得烈根據歷史性前瞻﹐以全球教會為範圍﹐用明智﹑博識和深深的屬靈態度﹐差派千百名宣教士﹐也奉獻自己的兒女去開拓聖工。

   慕氏還是一位在他的祖國﹑他的時代中促進教育學術的耕耘者﹐他為一般教育和上帝學創設學校﹐他的忠告得到回應﹐他的期望贏得尊重﹔他的觀念影響了當代各個社會階層。他曾六度當選南非荷蘭改革宗總會主席﹐因為他與上帝的密契﹐給他所服事的宗派留下了永遠的標誌。

    慕氏的家庭蒙上帝厚待﹐妻子艾曼聰明賢惠﹐還在服事上分享他的重擔﹐協助慕氏推動其平生心系的基督教教育事工。慕氏是善顧家庭的良夫和八個子女的慈父﹐更在靈性上帶領全家人蒙福﹐甚至用餐時間也是團契和分享靈修心得的時刻﹐一位訪客評論道﹕"跟慕家的人一起吃飯﹐就如同領聖餐。"這對住在他家中的上帝學生﹐給予敬虔人格的潛移默化。終其一生慕氏也是一位與年輕人相處而水乳交融的長者。

    安得烈的晚年﹐適逢一連串的戰爭﹐外面雖然充滿懮患和騷擾﹐他的靈卻深深進入上帝的平安﹐他受邀在一連串不尋常的基督教世界性集會中宣講屬靈教導﹐他的講詞充滿能力和火焰﹐上帝的威儀臨在整個會場……慕氏多年來受血管硬化的痛苦﹐1916年8月患了一次流行性感冒﹐上帝正輕輕地拔出地上帳棚的柱子﹐他養病期間﹐喜歡坐在靠近海岸的小屋廊下遠眺大海﹕海浪飛濺﹐何其壯觀﹐一如上帝愛遼闊無邊﹐奔放滿溢。在他一生的最後一夜﹐準備就寢時說﹕"我們擁有如此偉大榮耀的上帝﹐應該永遠在他裡面歡欣喜樂"說著﹐他禱告說﹕"哦﹐萬福而榮耀的上帝﹐求你將你的慈愛豐豐富富地賜給我們﹐好叫我們一生在你裡面得著喜樂。"他果然在與他的天父相交中離開了世界﹐1917年1月18日﹐慕安得烈于八十八歲的高齡﹐平靜地去與他所愛的主面對面了。

    為他舉行追思禮拜的那天﹐商店歇業﹐威靈頓的居民擁向大教堂﹐向這位聞名于基督教界的上帝人﹐表示他們的敬愛。他的葬禮在荷蘭改革宗的墓地舉行﹐墳墓設于主要入口的右側﹐海內外各界紛紛致電慰唁﹐悼詞難以數計﹐其中有一段正可以總括他的一生"慕安得烈從不追求名聲﹐……象保羅那樣﹐以'傳揚福音''討上帝的喜悅'作為一生唯一的目標。在他一生的巔峰時期﹐他的講壇就象定磁石﹐激動了千萬人的心。他如火一般的熱誠﹐象風吹麥浪一般搖撼著人的意念……他本質上是一個禱告者﹐同時﹐也是位實事求是者。對他而言﹐永恆的世界極其真實﹐決非出於臆測﹔在他的心目中﹐屬靈的事支配著屬世的事。禱告即是與不可見的上帝交通﹐為別人代求﹐與世界各地上帝的教會﹐共同患難與歡樂……他所寫的每本新書都很受歡迎﹐是因為它們既新鮮又刺激……對他而言﹐生活的意義就是單純﹐一切活動務必藉著永遠臨在的那一位來潔淨和充滿……他不斷向前推進~~在前面要實行另一場上帝所賜的宣教工作﹐又一篇信息要宣告﹐又一本或二本書要動筆。若干年前﹐一位朋友來問他﹕'你能不能給我們一點回憶﹖'他的答復頗為特別﹕'我有比談自己更好的事要做。'作為一位上帝秘主義者﹐一位先知﹐和主謙卑的跟隨者﹐他度過了豐富的一生…"

慕安德列的成長


     一八四五年春天﹐慕安得烈和哥哥同時獲得馬裡夏學院的文學碩士學位﹐為著日後在南非的荷蘭長老宗教會工作﹐必須重溫幼學荷語﹐為此兄弟倆又負笈荷蘭接受神學課程﹐開始了他的青年時期。

      從蘇格蘭熱烈的屬靈空氣﹐轉入荷蘭冷酷死沉的儀文內﹐對於慕氏兄弟的確是種信仰上的考驗﹐其時從德國傳來的理性主義正在這裡蔓延。佔據講臺的牧師﹐雖然形式上傳講改革宗的加爾文神學﹐但事實上並不使用福音教義。平信徒生活弱不堪言﹐多數人只勉強維持淡如水的主日禮拜而已﹐重生只是個過時的名詞﹐聖靈似乎被時代之靈取而代之。這兩位青年在這樣的氣氛中受栽培﹐哪裡談得上去影響他們那一代的福音信仰﹗

       還是老父有先見之明﹐預先修書警告他們過一種儆醒祈禱的生活。而從瑞士迸射來的屬靈火花﹐正點著了荷蘭的一部份基督徒﹐他們創設"毋忘真道會""促進為奮興之靈感召而獻身"﹐熱烈歡迎慕氏兄弟加入。這些被同學們譏之為"狂熱虔誠的傢夥"一反時尚﹐不喝酒﹑不抽煙﹐在聚會研究討論後﹐只供應簡單的麵包﹑飲料﹐而化費許多時間向社區傳福音﹑探訪窮人﹐每月聚會二次﹐為宣教禱告﹐並開始用荷文出版自己的十六頁宣教月刊。慕氏兄弟和百年前另一對兄弟--約翰‧查理﹑約翰‧衛斯理兄弟之間﹐有著驚人的相似﹕他們擁有同樣的熾烈熱誠﹐將教義與生活連在一起﹐活出表裡一致的基督徒人生。

       慕氏兄弟利用假期漫遊萊茵河谷﹐邂逅布魯海特牧師﹐頭一次見識到鬼附並靠信心醫治等神跡所帶來的大奮興。對於上帝大能的堅信日益堅固。慕氏在荷蘭的準備對他日後的服事至關重要﹐他寬廣的神學觀和廣泛的社會接觸﹐與秉性嚴肅的兄長朝夕相處……凡此種種﹐在在都塑造了他成熟的判斷和慎思的氣質。在此間他曾寫道"我豐滿地經歷了上帝善待一切尋求他的人。……相信那位在我裡面動了善工的﹐必完成他所開始的工。"

       1848年5月9日﹐恰逢安得烈二十歲生辰。教會破例為這對年輕的兄弟按立聖職。在回南非老家的告別聚會上﹐兄弟倆享受了主內肢體深厚的親密團契。返鄉的第一個禮拜日﹐青年牧師安得烈過人的熱誠和激情﹐讓整個會場不由迸流出熱淚。這位為上帝所有的人﹐仍然是十年前離鄉遠遊蘇格蘭的那名十歲男童嗎﹖大家深深相信﹕他註定要為上帝去影響那世代。

     安得烈的第一個工場是廣達五萬方哩的荒涼所在﹐散居了一萬五千"粗人"之稱的蠻悍荷蘭拓荒者。在這片粗野不文的牧原上﹐慕氏"思想和語言的優美"完全派不上用場﹐他真實地感受到﹕"他引導瞎子行不認識的道﹐我不得不單純地投靠我所事奉的主﹐因為只有上帝才能教我講道。他對主的熱愛﹑對會友屬靈生命的強烈關心﹐常常令他捫心自問﹕"我只要一看見我的會友﹐就立刻失去平安……想起他們對我的資訊猶如充耳不聞﹐我就不由顫抖……我只有逃到我所事奉的主面前﹐祈求重新更完全地降服在他的工作上……哦﹗但願明年的我﹐會更象一個靈魂的牧者。"他自己的感覺是這樣﹐但是旁人描寫他是"一個熱心的青年傳道﹐處境艱難﹐卻能謹慎行事﹐十分稱職。"他盡力工作﹐在那個時期﹐他事奉的特徵﹐乃是熱戀靈魂﹐懇切萬分﹐人們從各方麵團集來聽這位奇妙的青年傳道﹐許多人因他的資訊得救。他講道時聚精凝神於傳講上帝的話﹐甚至擊落聖經﹐推倒臨時講臺都無所感覺。

       五萬方哩教區的牧責好像還不夠向他的精力挑戰﹐安得烈的宣教良心﹐被那些漂流在另一片遙遠北方的七千移民激動得寢食難安。他就決意利用每年假期渡河探望牧養﹐在雨季人煙稀少的泥濘小道上策馬十至十四小時﹐在六個分散的牧場舉行四十次聚會﹐出發未久他就受寒﹐終至病體不支倒下六周﹐骨瘦如柴﹐乃至醫生診斷說﹕"我怕你永遠不能再講道﹐只能安心在沙發上度你餘生。"然而上帝卻有更大的工作要他去作。

      年近三十青年牧師安得烈以其過人的才華﹑熱誠和強烈的目標感﹐贏得廣傳的聲譽﹐他一再被邀到新的講臺﹐起初他曾婉謝﹐直至1860年﹐他得著引導遷往一個極需屬靈帶領的渥斯特城鎮。在這裡﹐上帝已興起一群為復興代禱的信徒﹐其中還有數年如一日跋涉小徑上山頂俯瞰全城的代禱人﹐安得烈對復興的負擔馬上感應﹐安得烈忙著向眾教會呼籲﹐並參加各種聚會﹐以講道來激發人們的響應﹐會眾們把新的託付帶回家中﹐同時安靜等候慈愛的上帝駕臨他的民中﹐賜予活潑的恩惠澆灌﹐無論男女老少﹐父母或兒童﹐不分人種﹐湧來參加祈求復興的禱告會。以下是當時一位目擊者所作的一則報導﹕一個星期日晚間﹐小廳裡聚集了六十名左右的年輕人﹐大家首先是唱詩和查經﹐然後﹐我帶領禱告﹐按照習慣﹐接著由三四個人唱詩禱告。忽然﹐一名年約十五歲﹑在附近農場作工的黑人女孩從後排站起來問是否可以唱詩並懇切禱告﹐這時我們聽見仿彿一陣遙遠的響聲臨近會場﹐一瞬間全廳好像震動起來﹐會眾禱聲如潮﹐我自己也被無法描述的感覺控制著﹐事情過了四十三年後的今天﹐這個無法忘懷的景象猶在眼前﹐激動著我的靈魂……

       荷蘭教會多年來以其安靜和不訴諸感情的敬拜方式而知名﹐慕氏一直祈求復興﹐甚至想憑著自己的熱烈講道予以突破。但當慕氏第一次身臨自己教會這雷霆萬鈞的巨變時﹐他差不多把這突來的變故當作"混亂"現象來制止。但此後的每晚禱告會常常爆滿﹐乃至一再遷址到更大的廳裡﹐有時聚會繼續至淩晨三時還有人願意留下。慕安得烈終因聖靈親自的充滿而改變了他的服事﹐許多人的生活也因此永久改變。

     由於"聖靈和能力"的服事。安得烈的講道帶著無法觸摸的超自然特質﹐復興產生了許多年輕的重生者﹐如何做才不至失去與基督的聯合﹖慕氏立刻成了他們奔走天路最喜愛的伴侶。教導他們的生活在基督裡日新月異。

      1862年南非荷蘭改革宗總會為著向慕氏表示敬意﹐三十四歲的他被選為主席﹐其時的"自由主義"運動及系列的民事法庭糾紛使這位牧人蒙受莫大的壓力。1864年﹐安得烈又受聘為開普敦一間教會的牧師﹐這教會會眾非常龐大﹐經常會友約五千人﹐他的另外兩位牧師同工年事已高﹐為著培養更豐盛的靈性﹐慕氏獻身於川流不息的工作中﹐其沉重和無休無止﹐使得他幾乎心力交瘁。但他的服事卻深得人心﹐1865年秋﹐因著他對年輕人屬靈和智慧上福祉的負擔﹐又擔任了基督教青年會第一任主席﹐以後他一再連任﹐凡此種種﹐使慕氏作工成果豐饒﹑聲譽日隆。在此期間﹐慕氏的勤奮還體現在更深入的從事文字工作﹐以期更大滿足當時廣泛階層的靈性需要。在某些人眼中﹐他好像身體孱弱得不能持久﹐然而﹐他卻憑著堅強且經得起折騰的精神﹐不但加深了自己的靈程﹐也影響了廣大的人群。儘管他的工作極為辛勞﹐但他對會眾講道的滿足感﹐隨著歲月的飛逝證明為有益。安得烈青春正盛﹐上帝的旨意還要他將四十五年餘生奉獻在威靈頓。

       1871年四十三歲的安得烈來到群山環繞﹐青蔥花木間的小鎮威靈頓﹐寬敞的牧師住宅訪客不斷﹐面對這群單純樸實的鄉人﹐安得烈就從日常生活中擷取例證﹐在講道﹑教導和著作中闡釋屬靈真理(《真葡萄樹》一書就是其例)﹐只要關係到整個社區之進步﹐無論是否與教會有關﹐安得烈都積極參與﹐主日學﹑老年與青年夜校﹐禁酒運動……

      由於安得烈不時要外出領會﹐他就訓練會友組成代禱的"後援團"﹐為上帝的國度徵募禱告夥伴。安得烈的一系列靈修小冊子中﹐禱告的服事一直是其重要主題之一。他所傳講的﹐正是自己身體力行的。1883年﹐安得烈創設查經禱告聯會﹐鼓勵會友每天的靈修生活﹐聯會開始規模不大﹐但短期內迅速增加到二萬名會友﹐以至慕氏擔任每日靈修刊物《靈泉》主編達四十餘年之久。禱告的榮光照亮了安得烈的一切工作﹗上帝的恩惠深入威靈頓千萬人的心中。

       在威靈頓服事的初期﹐安得烈家人口增增減減﹐慕氏以傷痛之心承受小兒小女之死﹐這一變故呼召他更迫切地獻身國內青少年和兒童﹐開展了基督徒教育的異象事奉﹕通過教會雜誌﹐他向世上基督徒父母發出有力的呼籲﹕將兒女分別為聖獻給上帝﹐在多樣的職業上服事主﹐1873年6月25日﹐以訓練女子從事教育的何果諾神學院正式成立﹐上帝賜給他充足的時間﹐去完成上帝在他一生服事中所定的每一件呼召﹐1877年他旅行美國如願參觀了神學院並許多的應邀講道﹐還徵召了十二名女教師。在一段休養生息的歸鄉之旅後﹐安得烈立刻投入日益增長的教會﹑何果諾神學院新開辦的訓練所﹑新教師的分發﹑總會事務等透不過氣來的繁複工作中。但他確信自己手之所作的是天父的事﹐自有天父幫助他去完成。

       在這段時期裡﹐其他各國正受大復興的激勵。慕迪和桑基橫渡大西洋的福音之旅所興起的屬靈波濤滾滾而來﹐襲擊著南非海岸﹐身為荷蘭改革宗的領袖和最受尊敬的教師﹐在為復興進行的一系列聚會中負有重任﹐四處佈道旅行。"耶和華果然為我們行了大事。""上帝的江河裡滿是水啦﹗"以致於這位烈火般的傳道者從1879年起﹐整整失聲近二年﹐終於不得不遵醫囑少講話﹐甚至只能耳語。他不免對上帝的旨意充滿疑問﹐上帝何以容許這麼一位忠心的僕人離開講道崗位呢﹖他不過才五十一歲呀﹗全能的上帝沒有叫安得烈走冤枉路﹐他很自然地轉向慇懃寫作。"我的寫作進行得蠻順利……寫作會對我們成長的緩慢感到驚異。"同時﹐失音也讓安得烈經歷依靠對上帝的信心得醫治的大能。上帝有時用疾病把我們生命中他所不贊成的東西完全去除﹐這未必是明確的罪﹐他們或許是缺少完全的成聖﹐堅持自己的意念﹐在作主工時過於依賴自己的力量﹐與上帝同行時失去了起初的愛心和溫柔﹐或者不肯謙卑下來……當主達到這目標﹐疾病本身就消失了。在他以後的年日裡甚至88歲高齡﹐負荷頻繁沉重的嗓子一直維持那麼清晰﹑年輕﹑美妙而銳利﹐許多人不由為之驚訝不已。他的長女觀察入微地描述父親的改變﹕"經過那段'沉默時間'以後﹐父親與上帝極其親近﹐致使他清晰看出完全順服﹑抱持單純信心的生命意義。而在一切人際關係上顯示出永恆不變的溫柔和慈愛﹐塑成了他生命的特色。……他越發湧出奇妙﹑莊嚴和美好的謙恭美德﹐這是他萬萬做作不出﹐而唯有內在的聖靈工作才能導致的。凡是接近他的人﹐幾乎都能立刻感覺出來。"在這些日子和以後的歲月裡﹐疾病﹑傷害等變故使他進入更深的禱告生活。以致同時也產生出許多有關禱告的不凡之作。

慕安德列的出身


    慕安得烈(AndrewMurray)生於一八二八年五月九日﹐與他的父親和祖父同名。他的遠祖屬於一個極敬虔的蘇格蘭長老宗。慕氏祖父彌留之際﹐大聲為他的每個兒女題名禱告。

       慕氏少年永遠不會忘記自己有時怎樣站在房門外﹐竊聽父親大聲為教會復興流淚禱告。慕氏的母親寧靜而知足﹐她享受安息的秘訣就是從不忽略隱密處與上帝的靈交。在這個家庭裡最主要的特徵就是敬虔。全家敬畏上帝和上帝的話語。妻子尊敬丈夫﹐兒女尊敬父母﹐僕人尊敬主人﹑主婦。孩子們在主的道上受訓練﹐學習順服。父親的話是家規﹐然而在那個家裡﹐愛是完全的鎖鏈。能生於這樣的家庭﹐的確是一種高貴的權利﹐慕安得烈就這樣稟承了先人及家庭耳濡目染的虔敬﹐孕育了往後堅毅的基督徒品格﹐這名活潑但智慧洋溢的蘇格蘭小男孩﹐註定將要蒙召向世人宣講聖道﹐接續其祖先用清潔的良心事奉上帝(參提後1﹕3)。

       在南非的荷蘭人社區度過了愉快的童年後﹐慕安得烈遂與兄長結伴遠赴蘇格蘭求學﹐寄居於伯父家裡﹐在這七年中﹐廣泛的閱讀﹑目睹蘇格蘭教會的蓬勃氣象﹐老慕牧師慇切的代禱及勉勵﹐使慕氏兄弟在學業與靈性上有長足的進步﹐不知不覺更傾心於事奉上帝的道路。

    當慕氏進入暮年﹐在寫給慕氏家族的備忘錄上留下這樣的記載﹕

『敬虔的祖先是無價之寶﹐其恩惠不只臨及下代﹐也延及後世。然而這種祝福有賴於祈禱之靈的輔佐。上帝賜福亞伯拉罕及其後裔﹐是為著使萬國得福。同樣﹐蒙上帝祝福的家庭應是恩典的管子﹐讓週圍的人透過它認識真神。有份於這樣的家庭的確蒙恩浩大﹐但也負有莫大的責任﹐世界的靈如此強大﹐作父母的屬靈生活如果萎靡不振﹐極易傳染給兒女。除非我們善盡責守﹐否則﹐這份恩典的產業即會蕩盡。一個家庭能認識到對祖先的祈禱虧欠良多﹐倒是件好事。』

南非人物

     慕安德列 ,

慕安德列

      慕安德列 (Andrew Murray 1828-1917)簡介 ,

       慕安德列的出身  , 慕安德列的成長  ,

       慕安德列的事奉成果  , 慕安德烈 ,

章伯斯簡介

      奧斯瓦德·章伯斯 1874 年出生於蘇格蘭,在倫敦的皇家藝術學院和愛丁堡大學接受教育。在他 22 歲那年,他感到上帝在呼召他成為一位傳道人,雖然他很有文藝天賦。在都倫的一所很小的神學院學習和教書之後,他搬到了一個宣教機構,這個機構的宣教範圍覆蓋英國、美國和日本...